發引奉辭
英祖三十三年丁丑, 承旨·儒臣入侍時, 上曰, 敵體之義, 甚重。杖朞具三年之體, 實不輕矣。予於今番弘陵引日, 肅章門外, 再拜哭送, 此一條, 載於補編, 可也。左副承旨成天柱曰, 今番, 則以方在孝昭殿因山前, 故行此禮於內門, 而常時, 則當行於闕門外矣。以此竝載, 何如?上曰, 然矣。以此意詳載, 而註以丁丑六月創行之由, 可也。○編輯堂上入侍時, 洪啓禧曰, 五禮儀發引儀註中, 大駕隨行, 是禮之大者。七月因山時, 殿下始一遵五禮儀行之, 甚盛擧也。以此禮旁照, 則雖無五禮儀所載, 六月因山時, 當以王世子隨行磨鍊。且皇明因山時, 皇帝, 拜辭於午門, 而皇太子, 必隨行。此亦可據, 而未有以此陳達者, 臣在陵所, 不勝耿耿矣。臣意以爲, 以此意錄於發引條, 殿下拜訣之禮, 亦附見爲宜。且六月, 則殿下方在衰服, 因山前, 哭訣于內門, 而若在常時, 則似當行於闕門外。至於丁丑六月, 命行之由, 則錄於儀註, 無此凡例, 錄於受敎, 亦似得宜。故敢達。上曰, 所達誠是。依此爲之, 可也。以上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