춘관통고春官通考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춘관통고 목록



總敍
凡大成殿修改·慰安·告由等祭, 州郡縣, 報監營, 監營狀啓, 自京備送香祝。正殿內, 若有變怪位版偸去·燒火·破傷等事。, 位版則自奉常寺, 栗木下送, 令本道改造奉安, 慰安祭香祝, 照例下送。當日入番校生及下人, 嚴刑得情, 該邑守令, 爲先推考。
太祖元年壬申, 上命諸道按察之臣, 以學校興廢爲考課守令法。自孔州北至甲山, 皆爲建學, 取士以訓經書。以閔安仁爲平壤敎授, 安仁, 修葺文廟, 備儀釋奠, 嚴條約, 以敎諸生。是年濟州學校成。
世宗十七年乙卯, 賜書籍于濟州學校。
世祖六年辛巳, 上諭諸道觀察使曰, 近來學校疎弛, 是由上之人勸勵未至耳。予嘗親幸成均館, 幷聚四學儒生, 試藝, 使之勸勵, 卿亦體予意, 每行州縣, 詣鄕校, 躬試諸生, 且飭敎官, 勸勉敎誨焉。
成宗元年庚寅, 永安道觀察使李繼孫啓, 本道, 節〔卽〕我朝歧陽·豐沛, 而永興爲一道首, 乞於本府鄕校, 擇文官之學業精博者, 差敎授, 聚諸邑儒生, 敎誨之, 則人材可以成就, 而六鎭風俗, 亦將變化矣。上從之。
五年甲午九月, 上謁齊·厚陵, 至松都, 將親祭穆淸殿。奉安太祖御容, 今無。松都儒生李德根等疏言,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況五百年大都, 豈無耕莘釣渭者? 且殿下, 祭眞殿, 而不祀文廟, 非隆師重道之意, 願謁文廟, 試取人才。於是, 上至文廟, 謁聖而試士, 以未有世祖古例, 不果行。賜儒生米三十石·綿布五十匹, 命饋諸生。
七年丙申, 上下諭禮曹曰, 治國之道, 敎化爲先, 咨爾禮曹, 卽唐虞司徒之官, 周禮春秋之職, 以敎人明倫爲仕。其令四方儒生, 皆習小學·三綱行實, 使漸染薰陶, 以成風化。
十五年甲辰, 下敎曰, 學校, 風化之大源, 賢者, 國家之利器, 而成均儒生, 餼廩不豐, 非予崇重之義也。給田四百頃, 以贍其用。州·府·郡·縣之學, 亦給有差。互見成均折受。
二十年己酉, 上以鄕學書籍尠少, 命印四書·五經·諸史, 頒賜于諸道。
二十一年庚戌, 上謁英陵, 所過州縣, 遣官, 致祭于先聖, 給學生米, 有差。
中宗二年丁卯, 平安道觀察使安琛, 設作成庫, 以贍學。
三十年乙未八月, 謁齊陵, 遣官, 祭于長湍·坡州·高陽三邑鄕校, 還詣松都成均館, 行酌獻禮, 賜儒生米百斛, 試文士於明倫堂, 試武士於滿月臺。
明宗元年丙午, 頒京外學校節目。互見學校。
七年壬子, 賜開城府學宮田十結。
宣祖十三年庚辰, 成川府儒生, 怨訓導者, 取大聖位版, 置土穴中。命京官推鞫, 改造位版。
仁祖二十一年癸未, 平安道觀察使啓, 淸北儒生, 頗有向學之心, 請擇本道文官, 爲敎養官, 且印頒經書。上從之。頒經書各十件。
顯宗八年丁未四月, 溫幸時, 判中樞洪命夏箚言, 成宗, 幸英陵, 駐駕驪州, 遣官祭於鄕校, 至今以爲美談。上遣重臣, 以太牢, 祭溫陽鄕校。
肅宗五年己未, 上以儒敎廢弛, 復設慶尙·全羅兩道四界首提督官。
十年甲子, 上命除松郡儒生講汰之法。時將講汰各邑校生, 禮曹判書申晸奏曰, 昔太祖大王, 定都漢陽, 視松都, 一如漢京, 聖廟仍講〔稱〕曰成均, 其養士之具, 賜與之物, 與泮中無異。萬曆壬子, 亦有講汰之擧, 而因李德馨·李恒福之言, 松都儒生, 特許免講。今亦宜有區別, 以示優待也。上從之。
英宗十六年庚申九月, 上謁齊·厚兩陵, 駕還松都, 謁先聖, 仍周覽學舍, 歎曰, 美哉基也。勝國好佛, 不好儒, 以至於亡, 惜乎。御明倫堂, 召見諸生, 書下尊聖道三字, 揭于壁, 賜四書三經各一部, 貯尊經閣。敎曰, 先朝癸酉, 幸故都也, 欲視學, 未果, 但依兩朝故事賜綿布, 今亦賜綿布一百疋。
二十二年丙寅五月, 命州府郡縣之學, 幷祀宋朝四賢及我東十二賢。幷祀十六賢, 具載法典祭禮條小註, 而小縣多不能遵行, 故有是命。
四十一年乙酉十二月, 禮曹啓, 慶尙道蔚山府聖廟北壁上, 穿穴, 文宣王神位前大燭臺·香爐蓋子·香盒等物, 爲賊偸失, 勢當及期改備, 而穿壁處, 移安後, 當爲改塗, 告由·移還安祭, 香祝下送。
四十六年庚寅, 命州府郡縣學校, 一依大學例, 竝祀宋朝六賢於殿內, 因編于學校攷, 製下御識曰, 噫, 宋藝祖時, 五星聚奎, 其後濂·洛·關·閩, 相繼輩興, 理宗, 尊尙, 得諡爲理。至我朝先正文正公, 首以建請, 逮于甲午, 陞配六賢於大成殿, 猗歟盛哉。噫, 其年殿庭頒敎時, 予亦參焉。其敎文, 亦在私錄, 豈意嗣服? 四十六年歲庚寅, 因社壇事, 而及於此, 乃得其時春曹故事, 詳知本末, 而二賢橫渠·康節。之尙今闕焉, 豈繼述之道乎? 且縣學遵聖廟故事, 州·府·郡, 一從甲午下敎, 同配殿內, 則遵故事, 繼先志, 可謂兩得, 以此飭諸道, 而予有追慕萬倍者, 何則予年二十一, 獲覩盛儀, 今七十七, 追昔年正祀典, 復何餘憾? 略記其槪於備考云爾。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