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實
定宗元年己卯, 日本大將軍, 遣使, 獻方物, 盡還被虜男女百餘人。上御殿引見, 命立四品班。
世祖卽位年乙亥八月, 日本五島宇久守源勝·肥前州丹後太守源盛, 各遣使, 來獻土物。自是日本諸州, 歲貢不絶。藤原敎賴·呼子源高, 對馬州宗貞國·宗盛弘, 薩州伊集院寓鎭隅州太守藤熙久, 一岐州眞弓兵部少轉〔兵部少輔〕源永, 肥前州上松浦志佐源女, 各遣使, 來獻土物。
元年丙子二月, 御勤政殿, 受朝賀。日本國王使者僧承傳等, 隨班, 獻土物。上引見, 命饋于賓廳。其國王書曰, 日本國源義政, 端肅拜覆朝鮮國王殿下。海天夐絶, 音耗希疏, 未克廔修隣好宓, 望高明恕察。今俾使者承傳首座梵准藏主, 聊通慶賀之信, 兼謝阻絶之辜。仍告, 吾邦東道一州, 曰濃新, 創一寺, 曰承國, 以爲殖福之道場, 切望就大邦, 獲大藏經七千餘卷, 以資陋俗之目足, 以增福長短〔長智〕, 大王仁化之攸覃, 豈不洽乎? 不腆土宜, 具如別幅云。
六年辛巳六月, 日本西海路筑前州博多藤安吉來朝, 請留宿衛, 特除獲軍〔護軍〕, 賜冠帶·衣·鞾。御思政殿, 引見琉球使僧德源·日本九州都元帥源敎直使僧宗秀·對馬州太守宗誠職使人及安吉等。謂德源曰, 汝今率漂流人而來, 予心嘉之。謂安吉曰, 我非招汝授職, 汝自求之, 可往與不往, 任汝所爲。曰, 汝拜高爵而賜衣, 不還汝國, 如衣繡夜行, 對曰, 當如上敎, 或侍衛, 或往見老母。上曰, 平茂續, 亦嘗授是職, 今亦授汝, 對曰, 欲就禮曹判書之第, 亦行謝。上曰, 汝旣爲我朝之臣, 其出入如例。
成宗元年庚寅, 日本國關西路九州侍所宗彦·對馬州越中守宗盛弘, 遣使人貢〔入貢〕。護軍宗家茂來朝。
中宗十七年壬午四月, 禮曹啓, 日本二小殿〔小二殿〕使送功夫首座, 來獻龍鏡石三塊, 其一如小升, 其二如小拳, 黃質白文, 淺深成斑, 隱然如雲氣, 光彩瑩澈, 可鑑毛髮, 如錦石。命諭以私物不可進上之意, 却之。
二十九年甲辰五月, 時倭人屢爲邊患, 朝議請拒絶通好。上命大臣議, 尙震曰, 倭本化外之人, 不可以治我民之法治之也。自前朝以來, 倭患不息, 至入喬桐·江華·雲峯, 如阿只拔都者, 驍勇無敵, 賴我太祖神武, 又有李豆蘭佐之, 故終能摧敗, 不然貽矣。馬島, 土地磽薄, 至於加土石上, 耕麥而食, 若不得通我國, 則無所資活, 將爲窮寇。顧今連歲飢饉, 士卒單弱, 何以待之? 上曰, 不宜輕絶, 是予意也。遂寢其議。
仁祖二年甲子十一月, 承旨洪命亨啓曰, 倭物進上, 有金屛畫·碁盤·鏡臺諸具, 國家與倭奴爲和, 受其禮物, 已是不得已之擧。至於碁局, 尤是玩戲, 豈可近於香案之前乎? 請勿許進御, 還付有司。上從之。幷還下胡椒·丹木。
五年丁卯四月, 對馬島主奉書, 賀平胡亂。
七年己巳五月, 倭使玄昉等, 入京, 行四拜禮于闕下。上命中使, 饋酒賜宴于禮曹。玄昉等, 請求經書及通鑑·牧隱集等書, 命給之。
十五年丁丑四月, 禮曹啓, 差倭藤智繩, 以歲船十七隻減省之事, 終始周旋, 以紓民力, 宜依橘智正例, 歲賜米數十石, 以示褒賞之意, 一番贈禮, 亦不可已。允之。橘智正, 以何功賜米乎? 萊府啓聞。
十六年戊寅二月, 差倭平成連來, 言七條事。一曰, 交易物貨, 不如舊, 唐路不通而然耶? 二曰, 朝鮮使价入日本, 則拜於上壇之間, 日本送使, 則拜於沙中, 何也? 三曰, 歲賜米·太, 勿書賜字。四曰, 封進價三字, 亦不可書。五曰, 書翰中對馬島, 稱以貴州。六曰, 使船來泊處, 以石築之, 俾免風波。七曰, 石築未易, 則改築館宇云。上曰, 島主差倭, 何敢如是? 問於仕絖曰, 我國使臣入日本, 拜於何處? 對曰, 拜於關白所坐上壇矣。李弘胄曰, 差倭之意, 非不欲肅拜, 只以行於沙中爲難。上曰, 前規不可撓改也。旣欲侵我, 則雖許島主之請, 豈可弭兵乎? 弘胄曰, 封進價三字, 則島主槪慮關白或見之, 而以爲臣服朝鮮, 故欲去之。副提學李景奭曰, 纔經胡亂, 又有島夷可疑之端, 必須監司守某地, 兵使守某地, 預爲區畫, 然後庶可備禦矣。上曰, 然。
備邊司啓, 唐貨不通, 前已開諭, 如或更問, 依前言之。肅拜之行於庭下, 天下通行流來, 不易之典。我國使臣, 奉國書而往, 關白許以優禮, 已成舊例, 今此差官, 乃是島主所送, 不可與奉命使臣比而同之。以此回諭, 而終若不聽, 則肅拜之例, 初出於受職人, 則常時往來之差官, 不必行之。今後非受職者, 勿爲肅拜。賜米之賜字, 改以送字。封進價三字去之, 則書以別封, 似爲無名, 移書于公貿木勘合之上, 而勿改三字。對馬稱州, 自有前例, 今後書翰中, 書以貴州。海墻之築, 功役雖難, 稍稍待農隙, 依其請築成。旣從築墻之請, 館宇改築, 不須擧論。以此言于譯官洪喜男, 使之善爲曉諭, 爲宜。允之。
三月, 留館倭人言, 島原賊三十餘萬作亂, 肥前守一時進兵勦滅。左水使李義立狀聞。
二十年壬午四月, 島倭乞得御筆, 上書賜日本淨界彰孝道場八大字, 陪到釜山, 平成幸以下六人肅拜後, 仍爲傳給。
六月, 完城府院君崔鳴吉箚言, 家康息兵之功, 兩國是賴, 尊信佛法, 乃其國俗之同然。因彼寺鍾之請, 差遣一二名僧, 尊達〔導達〕本國誠意, 或齎持供佛之具, 爲家康薦福, 仍以慈悲之敎, 諷諭關白。古者, 鍾鼎必有銘, 亦令文臣, 作爲序銘, 褒述家康功德, 以感動隣邦, 亦足爲一助也。備邊司啓, 箚中所陳, 深有意見, 宜令該曹, 稟旨擧行。允之, 日光山法鍾, 銘用李植之作, 序用李明漢之作, 命吳竣書之, 以李植撰書送。
七月, 吏曹判書李明漢啓, 日光山法鍾, 以其國之鐵造送, 似爲無色。自彼國, 例有歲遣鐵物, 宜令計數減除, 以賞鑄鍾之資。上許之。刑曹參判朴𥶇啓, 平成幸, 留其餘米, 以爲鑄鍾之資事, 不妥當, 送東萊載送, 爲宜。上曰, 倭人去時, 順付以送。
二十三年乙酉三月, 東萊府使李元鎭狀啓, 差倭言, 耶蘇宗門之黨, 始起於南蠻·暹羅之間, 多散金銀, 挾以妖術, 刺肌出血, 合藥共呑, 而作誓誑誘, 徒衆漸聚合, 厥數至於數萬人, 官兵已討殺, 幾盡餘黨, 尙且未殄, 造作二船於天川, 將向朝鮮地方云。請令沿海各鎭, 急速譏捕。備邊司覆啓施行。
孝宗三年壬辰九月, 東萊府使尹文擧馳啓言, 倭差齎來島主書契, 有日光山供佛香爐鑄送之請, 而見香爐銘文式樣, 則書以朝鮮所鑄某物, 獻於某所, 無禮不恭甚矣。請遣首譯, 爭辨責諭改定。從之。
命梟示倭譯鄭士男於釜山。初東萊府設倭館, 開市於大廳, 訓導·別差及戶曹收稅官與代官倭, 列坐東西, 置兩國物貨於庭, 方許交易, 又各成券。自丁丑以後, 此法浸廢, 奸巧有出。至是府使尹文擧, 與倭人, 約復舊規。代官三倭, 率其徒九十餘人, 突出館門, 挺刃交加守門者, 不能禁, 倭人直到本府, 翌朝始諭, 令還館。監司, 以聞禮曹, 請訓導·別差拿鞠, 府使推考, 士男, 以館倭作變, 有指嗾之罪, 特施一律。
四年癸巳正月, 東萊府使任義伯, 請倭人交易, 依舊例, 只行大廳之市。慶尙監司趙啓遠馳啓言, 法禁漸弛, 利原〔利源〕難防。舌人弄奸, 商人陰嗾, 市法之壞, 至於此極。義伯之欲罷市〔開市〕, 只行於大廳, 雖甚嚴截, 而彼人斷無聽從之理, 莫如先斬譯官之弄舌者, 嚴立科條。備邊司覆啓曰, 趙啓遠之莫如先斬譯官云者, 極其嚴正。請自今更加申飭。從之。
七月, 對馬島立平義成, 遣橘成正, 致書·幣于禮曹及邊臣。且請致祭于萬松·家康之廟, 朝廷不許。
閏七月, 禮曹判書南銑奏曰, 差倭橘成正, 死於館中, 館倭, 亦有死者。館倭則例葬於館後, 成正則別差也, 禮當有別。請使禮曹參議爲祭文, 定守令致祭, 使東萊府使致賻於倭館, 爲當。上曰, 館倭, 不必致賻, 成正則致祭當否, 問于大臣。領議政鄭太和以爲, 令東萊府使致奠。禮曹答書中, 略及傷悼之意, 似宜。從之。
十一月, 領議政鄭太和啓, 倭差來請信使, 且求燈籠, 不可虛其請, 以缺遠人之望。燈籠則令本道鑄給, 信使則宜以堂上官差遣。上曰, 彼之請使, 意不但在此, 仍欲求索我國之物也。聞對馬島財力, 近甚匱竭云, 何其然也? 太和曰, 彼嘗通貨南京, 稍取其利, 自路阻之後, 商賈不通, 勢固然矣。上曰, 島主之求燈籠, 欲爲渠生色之地, 而托以執政之言, 彼甚奸黯, 然所請非難, 姑從之。
五月〔年〕甲午七月, 日本遣使, 求鑄燈籠, 又請日光山銘。命大提學蔡裕後, 撰其銘, 判書吳竣書, 送之。
十一月, 日本遣差倭平成改〔平成政〕, 求儀禮經傳通解·中庸衍義·醫巫閭集·性理群書·張南軒集·資治通鑑·朱子語類·二程全書·易學啓蒙·小學·四書大全·五經大全·朱子大全·退溪集, 命禮官議之。禮曹啓曰, 差倭所求十四種書冊, 經亂之後, 或有未及刊行者, 請就其所有而賜之。從之。
顯宗八年丁未二月, 差倭藤成供, 齎來抵禮曹書契以爲, 蠻船漂到本國五島, 島主送于長峙〔長崎〕, 盤問原係, 乃稱阿蘭陀國商氓, 曾爲鬻鹿弭皮乃〔及〕砂糖, 發向本國, 遇風漂, 泊于朝鮮, 編置全羅道者, 十有三年, 前後死亡, 今存十六人, 八人適取掠小舟, 逃去至此, 其餘八口, 尙留全羅云。此恐有邪蘇〔耶蘇〕邪眩妖惑衆之慮。价以咨云, 五月, 蠻人七口, 付差倭, 竝回答書契入送。
肅宗二十一年乙亥七月, 大臣言, 曾於丁酉年, 平義成身死時, 告訃禮單中, 有白銀五十枚, 其時接慰官及東萊府使以爲, 雖曰禮單, 銀貨不可捧, 再三牢拒, 而差倭强請不已, 故朝廷許令受之。仍以人蔘五十斤·虎皮等物, 爲回答, 則渠以爲, 島主於貴國, 致誠盡禮, 今若受此, 則殊無以禮進獻之意。婁年往復, 至庚子, 我國, 以先朝所賜, 不可不捧爲言, 而終用此例, 而蓋彼人臨死進獻, 爲盡禮, 以不受回答, 爲高致矣。今此邊臣, 直以姑受爲請, 極涉率爾。彼之所送者, 旣過數千兩銀貨, 而我無回答, 殊涉不當。然而若將許留物種, 附送於弔慰譯官之行, 旣無前規, 且關後弊。書契末端, 以用備香燭之資等語, 改撰下送, 爲宜。從之。
英祖二年丙午九月, 賜對馬島主子圖書。初對馬島主, 以其子彌一兒名圖書, 依舊例成給爲請。東萊府使聞于朝, 廟堂覆奏曰, 島倭請願, 初若不許則已, 一許之後, 亦不當復塞給之便。上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