춘관통고春官通考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춘관통고 목록



顯陵
仁孝順惠顯德王后權氏 戊戌太宗十八年, 永樂十六年。三月十二日壬申, 誕降。辛酉世宗二十三年, 正統元年。七月二十四日戊午, 昇遐。同年九月二十一日甲寅, 葬于安山古邑山。庚午文宗卽位年, 景泰元年。七月八日庚戌, 進冊, 爲王后, 陵號昭陵。丁丑世祖二年, 天順元年。, 因政府啓, 追廢爲庶人, 黜后廟享。發昭陵, 移厝水濱。癸酉中宗八年, 正德八年。, 追復位號。同年四月二十一日戊午, 移葬祔于大王陵在岡, 寅坐申向。誌文。同年, 知製敎金安老撰。
象設 曲墻三面, 屛風石十二面高五尺五寸。, 欄干石十二間柱高八尺二寸。, 魂遊石一長十尺二寸, 廣六尺七寸, 高一尺五寸。, 明燈石一長十二尺, 圓十二尺。, 望柱石一雙, 文石一雙, 武石一雙, 馬石二雙, 羊石二雙, 虎石二雙。象設。與大王陵, 各設而制同。但不設屛風石。丁字閣在大王陵下八十步, 王后陵一百五步。閣內鋪陳, 同健元陵。己卯, 以舊閣頹圮, 改建。, 水剌廳二間, 在丁字閣西十步。守直房二間, 東二十六步。, 望燎位在丁字閣北三十三步。, 表石一長七尺五寸, 廣二尺, 厚一尺。有閣, 在丁字閣東三十三步。書朝鮮國文宗大王陵顯德王后祔左岡。有陰記無篆。書臣姓名英祖乙亥立。, 紅箭門。在丁字閣南。
四標 北至穆陵後麓陽面, 東自東倉村後至水口大路, 南至山內小溪, 西至大王陵白虎外穆陵界。
典祀廳十二間, 在齋室東, 與健元陵通用, 西邊四間, 屬本陵。, 祭器庫在典祀廳後。, 安香廳八間。, 齋室十一間, 在紅箭門南一百步。長廊, 與健元陵通用, 西邊六間, 屬本陵。, 蓮池。無。
辨祀·時日同厚陵。
祀版同健元陵。
今儀 祝式 敢昭告于文宗恭順欽明仁肅光文聖孝大王·祖妣仁孝順惠顯德王后權氏。頭辭·結辭, 與德陵同。
齋戒同健元陵。
齋官同健元陵。
香祝同健元陵。
祭器 銀匙二, 銀著二, 鍮湯器八, 鍮食盒一, 鍮果器八。此餘, 爵·勺·罍·祝·香燭之具, 竝同諸陵。○祧位, 無忌辰祭。故器數亦減。
饌品同健元陵。
祭服同健元陵。
陵官 令一人五品。, 參奉一人。九品。本置參奉二員, 英祖乙巳, 一改直長。丙辰又改令, 文蔭通差。守護軍三十九名, 給復各九十卜, 保人五十一名, 位田二十九結。
奉審詳見諸陵事例。
修改詳見諸陵事例。
香炭山, 在楊州天掛山。英祖癸酉, 復定界限, 周廻三十八里。
英祖己巳綸音見德陵。
正祖己亥節目見健元陵。
事蹟 文宗二年壬申, 鄭麟趾撰新陵碑文, 依三陵例, 將豎石, 有獻議者以爲, 自古人君行事之蹟, 備載國乘, 不必如士大夫, 立墓碑, 請罷, 從之。英陵之遷奉時, 埋碑不用, 國朝陵廟不立碑, 自顯陵始。英祖乙亥, 同諸陵立表石。世祖元年丙子, 顯德王后權氏及弟權自愼, 以黨成三問等六臣, 被刑后考專, 追廢爲庶人。明年丁丑, 因政府啓請, 移昭陵梓宮, 重不能出, 卽爲文以祭之, 梓宮乃出。
成宗三年壬辰, 儒生南孝溫疏 請復位。燕山甲子, 追罪孝溫。
燕山元年乙卯, 忠淸都事金馹孫疏, 請復昭陵, 仍祔其主太廟。不報。
二年丙辰, 大司憲金克忸·司諫李宜茂·獻納金馹孫·正言韓訓·李胄等, 請復陵祔廟。
禮曹啓, 自古廟無獨主, 文宗獨享, 於義未安。但昭陵, 祖宗廢之, 輕易復位爲難, 不可擧行。
中宗七年壬申自廢陵, 至此五十八年。, 經筵檢討官蘇世讓, 首發復位之論, 命議公卿。領相柳順汀, 力言不可。申用漑·姜渾·張順孫·金詮以爲, 當復。三司·館學, 爭之, 不能得。明年癸酉三月, 雷震太廟木, 上驚懼, 問厥失, 皆以昭陵爲解, 乃命復位, 設都監, 董其事。初廢陵旣久, 守護無人, 居民僅識一阜而已。至是將奉遷深掘, 而王匣不見, 監官惶懼。是夜夢覿, 帳殿具儀憑几, 兩丫鬟侍, 召監官勞之曰, 爾等勞苦, 監官拜伏駭汗。明日深加數尺許, 始見漆片脫落者, 改梓宮衣, 卜新兆。
初, 蘇世讓啓曰, 人君則太廟, 臣下則家廟。自天子諸侯至卿大夫庶人, 皆有祀事。我文宗大王, 獨以一位享之, 其時之事, 則臣未知矣。成宗朝以後, 昭陵事或有啓之者, 而不改之衆論, 深以爲恨。若子孫, 以祖宗之所爲而不改, 則雖千萬世, 其過不滅矣。
上曰, 昭陵事在久遠, 當知源委實錄考出。成宗朝亦有此議論, 竝考出。
實錄考出, 則議政府啓曰, 顯德王后權氏, 母阿只及弟, 自愼謀逆, 伏誅其父專, 追廢爲庶人。且魯山君已降封君, 其母亦不宜尙保名位, 請追廢爲庶人, 改葬。上從之。後至成宗朝, 儒生南孝溫上疏, 請復昭陵。傳曰, 昭陵事無言之者, 予意以爲, 當時以子之罪, 綠坐其親, 於律文無之, 故俾考實錄而見之, 則非但權自愼與其母謀逆, 伏誅其母, 旣伏誅, 廢爲庶人, 則其子寧保其名位也。然此大事, 命大臣議之, 以實錄示之。大司憲李自健等合辭啓曰, 傳敎以爲, 不可以其子之罪, 緣坐其親, 律文謀叛六逆法應緣坐者, 若廢疾篤疾, 則雖生而尙不緣坐。況事生於權氏死後十有六年, 全不干涉乎? 今觀廢之之事, 非先王所爲, 而政府啓請之事也。其後南孝溫上疏, 而成宗, 以疏示政院, 其時任士洪, 以臣子所不得議, 啓之。士洪, 本誤國小人, 故防啓如是。鄭昌孫, 當廢昭陵之時與議, 故亦以孝溫之疏, 過越不切, 汎然啓達。今觀實錄, 權氏不應緣坐則有, 而文宗獨位享于宗廟, 於臣子之心, 甚所未安。
副提學李自華等上箚曰, 伏以事有不出於公議, 不協於心, 則雖綿歷年紀, 而人情所慨恨者, 猶未衰, 卽昭陵事, 是也。幸當殿下以孝爲理, 興廢擧墜, 猶恐或遺雪昭陵舊冤, 以復故號, 此其時也。當時請廢之議, 實出於大臣, 而非先王本意, 則義所當復一也。昭陵薨遊, 已十六載, 而母始得罪, 魯山降封, 安可以十六載以後之事, 累及地下之枯骸乎? 義所當復二也。女子出嫁, 罪不相坐, 昭陵之母, 雖曰得罪, 不可以此追廢昭陵。義所當復三也。成廟仁聖, 豈不惻然。於此適奸臣倡議力排言者, 竟不能復。殿下, 承祖宗統緖, 奉先思孝, 固當至誠無貳, 而文宗獨無配位。殿下雖致祀苾芬, 而未知在天之靈, 亦能綏我而降歆乎? 義所當復四也。歲辰節日, 雖輿儓之鬼, 皆得子孫之報, 獨昭陵孤魂, 無依不食祇今六十年。殿下卽此而深思, 則疚懷惻哀, 萌于方寸, 自不能遏。義所當復五也。殿下敎曰, 以子之故, 累及母后, 求諸律文, 亦所不載, 此殿下惻哀之發, 豈祖宗之靈, 陰誘聖衷, 而有以啓之耶? 今者大臣, 不能贊成殿下奉先之孝, 乃曰今若復號, 將何辭告宗廟, 復舊號, 何患無辭, 伏願殿下快循公論, 慰答衆心。
八年癸酉, 遷昭陵, 祔葬顯陵。遷陵都監提調宋軼啓, 昨日卯時, 啓陵內外梓宮, 衾絞完全。改用新梓宮, 只用法衣補空。兩陵間, 海松參天, 旣始役數株, 自枯斫去之。兩陵相對, 無障蔽。
丁字閣庭外丁方, 有一大檜, 中分爲兩枝, 末復合爲一木, 世謂連理枝。
舊陵啓遷日, 環陵白日, 大雨俄頃而止。
遷祔後, 去昭陵舊號, 合稱顯陵。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