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閱講武
定宗元年己卯九月, 上將講武于海州, 仍幸平州溫泉, 浴疾。司憲府, 以倭寇未平, 請其停行。上曰, 講武之禮, 自古有焉。今日行之, 乃是修擧古典也, 不聽。明日, 上謂參贊門下府事李茂曰, 昨日不從憲臣之言, 更以思之, 達夜不安, 貽弊於百姓, 亦必不少此, 不可不念也。遂命停之。
太宗五年乙酉, 罷兩西獵。夫平安·豐海之民, 自春至秋, 留京畿, 獵禽, 以供御膳者, 俗稱伊彦君是。上曰, 爲人君, 而以一己之養, 役民自奉, 甚無謂也, 命亟罷之, 以配軍役。十年庚寅, 講武于豐海道, 以災異回鑾, 上駕次于江陰縣, 雷電雨雹, 震馬二匹。上輟膳, 還到木村, 天乃開霽, 泣謂群臣曰, 予以否德, 不堪負荷, 天變若是, 因示遜位之意。李叔蕃曰, 父母之於子, 常責其所短, 天其仁愛, 殿下示災異耳。若以災變, 遂厭萬機, 怠心生矣, 宜克勤克念, 以答天心。
十三年癸巳, 講武, 海州次平山前, 夕鷄林君李升商訃至, 趙英茂·金汝知, 以驅禽之令已出, 不以聞。上聞之, 責汝知曰, 爾等嘗讀春秋, 大臣之卒, 何不卽聞?
十五年乙未, 上以海州講武場, 沃澆可耕, 許耕稼, 曰, 禽獸居之, 孰與吾民耕之?
十六年丙申, 命罷泰安講武場, 許民耕墾, 因與近臣極論遠狩之弊曰, 方今在下, 無姦猾者, 若無識狂夫, 乘間竊發, 禍在不測, 可於畿內, 更定講武常所, 遂命兵曹曰, 講武不可廢, 以國無園囿, 近來不得已遠出。稽諸古典, 歷代講武之所, 皆在近地, 其於京畿, 定爲三所。
十七年丁酉, 講武龍山。上曰, 家世業武, 幸賴太祖勸學之力, 不習射御, 讀書登第, 田獵非予所好。春秋講武, 國家大事, 亦不可廢。然簽民驅禽, 心所未安。自今畿外講武, 決不復行。任實·泰安·海州之行, 悔之何及? 雖畿內之行, 亦不欲調郡·縣軍, 止發防牌一二千人, 足矣。
世宗八年丙午, 大閱于箭串, 平明動駕, 百官, 具甲冑扈從, 大駕, 入幄次。兵曹, 放信砲, 王世子以下, 具甲冑, 以次入就壇前, 分東西, 北向立。五衛諸軍, 於前日結陣壇前, 有頃上被甲登壇, 王世子以下四拜訖, 正二品以上及六代言陞壇上, 從二品以下百官, 俱於壇前分立。吹大角三通, 左右廂五衛, 吹角應之, 於是, 放砲鼓譟, 或變陣挑戰, 相爲勝負之形。凡五吹, 變陣而罷, 軍數則六千六百餘名。
九年丁未, 上渡江, 幸衿川, 觀鷹回, 至江上, 風雪暴作, 波濤洶湧, 舟楫不通, 命取衿川縣米豆, 給扈從軍士。至夜半, 風猶未止, 比曉乃渡。左相李稷, 謁于道上曰, 太宗, 觀鷹不越江, 其慮深矣。予則過聽人言, 涉江而行, 風雪之變, 是天讉我也。自是不復幸江外。
十八年丙辰, 命以世子代行講武, 又命姑停。敎政府曰, 古有四時之佃, 以講武除害, 此先王之定制, 而軍國之重事也。祖宗爲春秋講武之法, 垂訓子孫思慮周備矣。新進儒生以爲, 國君逸豫之擧, 每請停行。大臣, 亦或有請停者, 予, 以祖宗成憲, 不可廢而不從矣。囊歲, 當講武之期, 予適病, 不得親行, 欲命將代行。大臣議以爲, 兵權授之, 將臣不安於義, 故寢之。今年凶荒太甚, 予恐懼, 姑停秋等講武, 而明春講武, 亦欲停之, 以休民力。頃者兵曹請曰, 大事不可再廢, 予亦以爲凶歉之歲, 益修武備, 備非常之道也, 姑從其請, 諸事, 欲務從簡約。然國君一動, 其弊必多。世子, 職在撫軍, 欲令世子代行如此, 則不廢重事, 而供費必減, 庶乎兩金擬議以啓。領議政黃喜啓曰, 兵權不可授之。世子, 且今年凶歉, 請停之。上允從。
三十二年庚午, 命儒臣, 撰東國兵鑑, 又置五衛親製陣法九篇, 勇㥘勝敗之勢, 二十八變, 以敎士卒, 常行操鍊, 而時親閱之, 凡諸軍械, 亦合整理, 自是中外軍旅, 益加精銳。
端宗卽位年壬申九月, 罷橫城縣講武場, 以禽獸之害穀也。
世祖二年丁丑冬十月, 諭諸道節制使曰, 國之大事, 軍政而已, 軍政之要, 在節制敎閱·整器械·固城郭。故今置巨鎭於諸要害處, 各統若干州郡, 其鎭將, 又統於都節制使, 卿身授方略, 司一方生靈之命。
三年戊寅八月, 上幸箭串坪, 大閱將士, 分左右廂, 肄習陣法, 使承旨齎法醞, 慰諭將士。
三年己卯, 上觀獵于豐壤城山, 召宗宰·野人等, 設酌, 仍幸離宮, 御朝啓廳, 謂左右曰, 太宗, 居此宮時, 世宗受朝啓之處也, 遺跡宛然, 不勝憾愴, 予亦重修春秋講武會于此矣。
四年己卯九月, 建州衛都督童蒼, 來朝時, 上徵中外軍士, 大閱于郊外, 仍幸峨嵋山, 離宮。是日, 以精騎八百, 獵于儉巖山童蒼等, 亦扈駕。
六年辛巳十月, 召洪允成等於後苑, 與諸將及破敵衛, 用小列名習陣。
七年壬午, 上觀獵于東郊, 命左右廂大將, 用形名, 以觀用軍節度。
九月上幸鐵原府觀打圍
九年甲申秋七月, 頒三甲戰法, 上御慶會樓下, 召宗親諸將及內禁衛壯勇隊之有勇力者, 作三甲戰, 分三隊, 隊各九人, 令聞鼓, 而進相, 推以朱槍, 勝者給仕。仍敎曰, 此合戰之大綱也, 交刃分鬪, 人馬俱困, 是時臨機制勝, 速先取利, 非預與士卒氣合·心合·道合者, 不能也。以其甲遂乙, 乙遂丙, 丙遂甲, 惟取點背, 故名三甲戰法, 仍命頒于軍門。
十年乙酉八月, 上幸喜兩亭, 觀水戰。
十二年丁亥四月, 罷左右鷹坊, 上謂宗宰曰, 予於酒荒色荒, 本無有, 但於禽獸則不能無玩好之心, 無益也, 卽罷鷹坊。
六月, 命親征李施愛先是, 五月, 前會寧節制使李施愛, 與其弟施合反, 命大將魚有沼等討之。 上幸慕華館大閱將士, 分爲九衛。司僕一, 內禁衛二, 獅子衛三, 控弦衛四, 左射隊五, 右射隊六, 壯勇隊七, 彎弓隊八, 破 敵衛九。五部東·西·南·北·中部, 以所居應募者屬焉。百官軍兵, 願從者, 皆戎服視事, 命世子就思政殿月廊, 與大臣同議國政, 下諭諸道徵兵。
成宗二十年己酉九月, 上將閱武, 敎左右廂大將曰, 兵之進退, 在乎旗鼓, 然旗以麾之, 而夜暗不得見鼓以振之, 而隔山不得聞, 如此之時, 三軍進退, 必待符驗而動, 可也。時外營大將領軍赴蒐。
中宗二十九年甲午, 幸七德亭, 閱武, 命侍臣製安, 不妄危詩。
三十一年丙申十一月, 上閱武于箭串坪。
仁祖二年甲子九月, 上幸慕華館閱武, 命鞍峴先鋒軍同參, 搞饋賜白金, 有差。
七年己巳八月, 上閱武于慕華館。先是, 上謂李曙曰, 予欲於農隙, 親閱京畿軍。曙對曰, 京畿軍, 爲一萬八千, 慕華館前地窄, 不能排陣。且今閱武之規, 廢五行之陣, 專用戚繼光之法, 若用威法, 必當連營其才之優劣, 自上無以詳閱也。上命水原軍二千人, 先爲集召, 至是試閱, 以訓鍊都監, 器械精鍊, 旗幟鮮明, 大將申景禛, 錫馬以奬之。
孝宗五年甲午三月, 大閱于露梁。
六年乙未九月, 幸章陵, 還至露梁津岸, 上顧瞻都城, 歎曰, 美哉, 江山之勝也, 四方漕運之輻輳, 東國王都, 漢陽, 乃其最乎。時御營都提調李時白·摠戎使具仁墍, 率御營軍及楊州兵, 陣于沙場, 以待隨駕軍齊渡, 合爲一陣, 摠一萬三千餘人。上大閱軍容。
肅宗十七年辛未二月, 謁貞陵, 還至沙阿里, 登壇閱武, 命牽來太僕馬三匹, 分賜三大將。
三月, 親臨慕華館, 閱武。
十八年壬申三月, 春塘臺, 觀武才, 試取愼爾益等六人。
三十三年丁亥春, 親臨春塘臺, 觀武才。
三十六年庚寅, 幸臨春塘臺, 觀武才, 試取文武。
三十九年癸巳, 出臨春塘臺, 試武才。
英祖十一年乙卯二月, 敎曰, 春秋講武, 典禮所載, 且昔年已行之典, 尙未果焉, 而昨年回駕時略行者, 觀之, 可見戎政之忽也。親行閱武, 令兵曹, 以今月內推擇日以入。
敎曰, 雨勢如此, 軍兵沾濕, 豈可不顧? 近日日暖, 遲速未知, 令兵曹, 以三月望前, 更爲推擇, 習儀, 更待日晴, 擧行。又敎曰, 昨命退行, 蓋爲軍兵, 而更以思之, 非虞人期獵之道。國之戎政, 三軍旣整, 若是敎更王令, 何恃擇日? 草記勿施, 以初定日時擧行。軍兵驅馳, 不可不顧。除習儀, 只行洗馬事, 分付。
正宗二年戊戌八月, 兵曹啓曰, 大閱處所, 露梁·沙阿里·梁鐵坪三處中, 而何處定行乎? 敢稟。
傳曰, 以露梁定敎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