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陵
端宗恭懿溫文純定安莊景順敦孝大王。辛酉世宗二十三年, 正統六年。七月二十三日丁巳, 誕降。壬申文宗二年, 景恭三年。五月十八日庚戌, 卽位。乙亥卽位三年, 景恭六年。閏六月十一日乙卯, 禪位于世祖。天順元年丁丑世祖二年。六月二十二日甲寅, 遜于寧越, 降封魯山君。國朝譜牒舊註曰, 乙亥降封君, 顯德王后遷陵。誌文曰, 丙子五月遜于外, 降封君。世祖實錄曰, 丁丑六月遜于外, 降封魯山君。今從實錄。十月二十四日甲寅, 昇遐。翌日乙卯, 葬于寧越北冬乙旨, 辛坐乙向。肅宗二十四年戊寅十二月二十五日乙丑, 追復位封陵。
象設 曲墻三面, 屛風石·欄干石竝不設。, 魂遊石一長八尺一寸, 廣五尺七寸。, 明燈石一, 望柱石一雙, 文石一雙, 武石竝不設。·馬石一雙, 羊石一雙, 虎石一雙封陵時增設。餘皆仍舊用之。, 床石一, 標石一, 香坐石一雙, 冠帶石二。丁字閣在陵下五十七步。閣內鋪陳, 與健元陵同。, 水剌廳二間, 在丁字閣西十五步。守直房二間, 在南三十九步。, 望燎位在丁字閣西北六步。, 表石一長五尺, 廣二尺後一尺。有閣, 在丁字閣東二十六步。篆曰朝鮮國端宗大王莊陵, 有陰記。, 紅箭門。在丁字閣南三十八步。
四標 東鉢峯, 西蓑笠峯, 南水口池隄, 北無名山, 周廻二十里。
典祀廳三間, 在丁字閣南三十八步。, 祭器庫在典祀廳傍。, 安香廳三間, 在紅箭門東一百十四步。, 齋室三間, 在紅箭門東一百三十五步。, 蓮池。在齋室南, 長二十四步, 廣十六步, 名景液池。池上有榭, 名拱北亭。
辨祀·時日同厚陵。
祀版同健元陵。
今儀 祝式 敢昭告于端宗恭懿溫文純定安莊景順敦孝大王。頭辭·結辭, 與德陵同。
齋戒同健元陵。
齋官同健元陵。
香祝同健元陵。
祭器同健元陵。
饌品同健元陵。
祭服同健元陵。
陵官 別檢一人七品。, 參奉一人。九品。本置兩參奉, 正祖丙申, 一員改爲別檢。守護軍三十名, 給復每戶各一結五十卜, 保人各二名, 位田無。
奉審詳見諸陵事例。
修改詳見諸陵事例。
香炭山, 周廻二十里。在旌善·平昌之境。香炭軍六十名, 分在旌善·平昌, 田十結。
英祖己巳綸音見德陵。
正祖己亥節目見健元陵。
事蹟 致祭 中宗十一年丙子, 遣承旨申鏛致祭。宣祖九年丙子, 遣假承旨柳塤致祭。
十四年辛巳, 遣承旨李海壽致祭。其文曰, 幼沖嗣服, 遭家否運, 遜位居東, 六月江都, 靑山一掬。精靈疇托, 百廿七年, 儀物迨闕, 樵牧相尋, 蕪穢莫修, 蜀禽啾啾, 錦水悠悠。士夫隕心, 行路掩涕, 方伯具狀, 陳聞天階, 感激宸衷, 命官議禮, 立石易墓, 亟儼瞻視。相彼兆域, 宅位傾圮, 先其補士, 盛禮將擧, 神降庶歆, 永安斯處。
三十六年癸卯, 復遣承旨鄭㷤致祭。
光海君二年庚戌, 因禮曹判書李廷龜啓, 請封植守護, 建祀備祭, 命議大臣。李元翼·李德馨·尹承勳·韓應寅以爲, 當, 李恒福·沈喜壽以爲, 至於祠宇, 近來土木繁興, 待數年民力稍寬, 議行云。命從本曹啓, 建祠於墓側, 守護·守直, 依箕子殿例, 參奉二員·守護軍六名, 令本道差定。先是宣祖十八年乙酉, 道臣鄭崑壽·郡守金玏, 構祭廳三間及齋室廚舍於墓側, 因其舊而改丹雘, 安位版, 書曰魯山君神位。夫人宋氏配焉。遣禮曹參議李志完致祭。
孝宗四年癸巳, 因副提學金益熙啓請, 遣禮曹參議金佐明致祭。
顯宗三年壬寅, 遣禮曹參議趙錫胤致祭。
十四年癸丑, 命寧越府, 魯山君墓官, 致四時忌日祭需。
肅宗五年己未, 遣禮曹參議閔致道致祭。
七年辛酉, 因李敏敍議, 追封爲魯山大君。遣承旨宋昌致祭, 文略曰, 草除之際, 事有難言。昭陵告復, 墜典式擧, 獨於洪支, 徽稱未洎。爰加大字, 是斷予衷。
十七年辛未, 六臣復官爵時, 上曰, 魯山墓, 不可無致祭之擧, 卽遣近臣, 依前擧行。
御製 肅宗二十四年戊寅, 以御筆題詩幷序曰, 惟我端宗大王·定順王后復位祔廟之禮, 實國家莫大之慶也。嗚呼, 予於追復之事, 有志未就, 積有年所頃, 當特復六臣官爵, 遣官設祭寧越之日, 追懷往事, 感愴倍切, 何幸申奎之疏一出, 而予志成, 予從此, 可無餘恨矣。玆豈非惟天惟祖宗之陰隲也耶。謹以一律用志。其喜詩曰, 興言疇昔事, 感淚幾沾裳, 授受同堯舜, 聖神邁禹湯, 縟儀追擧日, 世廟德彌光, 獲遂平生願, 歡欣我獨長。戊寅冬, 以御筆, 揭版于愍節祠。
英祖三十四年戊寅, 御製曰, 宗伯洪象漢奉審莊陵而回, 乃知端宗復位之年, 卽是年也。其月, 卽是月也。噫, 世間事, 雖或有不偶然者, 豈有若此事乎? 陵上丁字閣, 凡諸重修等事, 一新擧行, 仍於告由祭, 親自綴文。莊陵, 遣右相
, 思陵 遣左相申晩, 攝行其祭, 遙望越中, 愴懷一倍, 此心欲飛焉。崇禎後三戊寅, 揮涕以識。
揭版安香廳。六臣, 特贈正卿諡, 三相, 亦賜諡, 嚴興道, 加贈亞卿, 錄用其後。事蹟 魯陵志曰, 景泰四年癸酉, 皇甫仁·金宗瑞·鄭苯等被殺。上時御寧陽尉鄭琮家, 夜半聞報, 驚起曰, 惟叔父活我, 於是分部禁軍, 作三重門。韓明澮, 持生殺簿, 坐門內, 諸宰入者, 令武士椎殺之, 仍傳敎書, 略曰, 卿有周公之才之美, 而且兼周公之大勳。予尙成王之年之幼, 而又見成王之多難。旣以成王責周公者, 責叔父, 尙以周公輔成王者, 輔寡躬。柳誠源製進。至乙亥六月傳位, 遜于壽康宮。
世祖元年丙子正月, 上王出居錦城大君瑜家。丁丑六月二十二日甲寅, 成三問等謀復上王。鄭昌孫·金礩發其事, 降封上王爲魯山君, 出居寧越。語在顯陵王后遷陵誌文及世祖實錄。
禁府都事侍置于淸冷浦, 夜坐哀歌曰千里遠遠道, 美人離別秋, 此心無所着, 下馬臨川流, 川流亦如我, 嗚咽去不休。至今流傳。有遺址碑, 英相御筆, 有閣, 癸未立。上王移寓客舍, 登梅竹樓, 使人吹笛, 詠短句曰月欲低蜀魂啼, 含愁情倚樓頭, 爾啼悲我聞苦, 無爾聲無我愁, 寄語世上勞苦人, 愼莫登春三月子規樓, 國人聞之, 無不流涕。又詩曰, 一自冤离出帝宮, 孤身隻影碧山中, 假眠夜夜眠無假, 窮恨年年恨不窮, 聲斷曉岑殘月白, 血流春谷落花紅, 天聲尙未聞哀訴, 何奈愁人耳獨聰。時境內旱, 焚香禱天, 雨輒注。淸冷浦, 卽端宗留御之所, 而在兩江灣洄之中, 距陵寢十里, 有英祖御筆碑。前面書端廟在本府時遺址, 後面書歲皇明崇禎戊辰紀元後三癸未季秋抆涕敬書。令本道伯, 豎石。二年丁丑, 錦城大君瑜等, 坐謀復死。十月, 遇變, 侍女·從人, 爭投江上有絶崖, 名落花巖。後立愍忠祠。是日雷雨大作, 烈風拔木, 黑霧彌空, 經夜不散。
宣祖十三年庚辰, 因道臣鄭澈狀, 請命議大臣封墓立石。禮曹稟定, 床石·標石·香坐兒·明燈石各一, 望柱·冠帶石各二。
光海二年庚戌, 郡守金澤龍, 於陵左禁夢庵舊墟, 募僧, 改搆十餘間, 名曰魯陵庵, 使守廟宇禁樵牧, 道臣狀聞, 命依五臺山史庫守直例, 勿侵雜役。六臣祠, 舊在火巢內, 今移火巢外。賜額彰節, 嚴興道配焉。
顯宗九年戊申, 道臣鄭榏狀曰, 祠宇常閉, 庭草荒涼。自朝家差定士子二人, 稱以參奉, 四節行祭祀之執事, 而裹糧往來, 不能支堪, 守直灑掃, 有不可責。每朔給米一石, 使之輪番, 入直守墓軍六各, 從優給復, 以爲專力守護之地。
肅宗二十四年戊寅, 前縣監申奎疏, 魯山曾無失德, 而迫於難言之事勢, 遜位而王號未嘗去也。六臣者未知天命, 妄有謀計, 以促其禍, 沒不得寧。祭不用王禮, 蓬科蕪沒, 狐兔躑躅, 春風杜宇, 長入騷人之句, 麥飯寒食, 空呑野老之聲, 天荒地老, 哀恨難夷。土人相傳, 楓哭時聞, 安知夫無限幽冤, 盤薄鬱律於泉臺之下, 百世不化。又安知祖宗在天之靈, 有不盡傷於傫然之孤魂耶。今若追復王號, 備其儀物, 如皇朝追復景皇帝故事, 則災異可消, 而永命可祈也。疏中, 竝陳愼妃復位事。十月一日, 弘文館, 因傳敎, 細考列聖誌狀補遺, 及鄭澈·李晬光文集中所載事實, 命百官會議。領議政柳尙運曰, 是何等典禮, 而到今輕議乎? 右議政李世白曰, 婦人里童, 曷嘗知君臣之義, 而凡其出於口發於聲者, 無不哀傷慘怛, 至今未已, 天理人心, 自有不期然而然者。東平尉鄭載崙曰, 吾君今日之事, 實是堯舜未行之擧也。左議政尹趾善·領敦寧尹趾完以爲, 不易之正議。左參贊尹拯曰, 聖明一念, 上通天地, 盛德非常之擧。判府事崔錫鼎以爲, 春秋爲尊者諱, 禮有其廢莫敢擧, 追復不敢輕議, 而建祠賜祭, 無害於禮。戶曹參議權尙夏曰, 世祖謂六臣, 當代之亂臣, 後世之忠臣。仁祖朝韓澍陳此語。中宗朝韓山郡守李若水疏, 請魯山立後, 則敎曰, 此言至貴, 以此推之, 列聖微意, 可見。皇明神宗時, 王祖適請, 復建文年號, 可爲一證。今若遵世祖崇奉之典, 追復位號, 明當日受禪之本意, 可無憾於神人。獻議凡四百九十人, 獨領中樞南九萬以爲, 光廟, 雖曰禪受, 實則革除, 雖曰初尊爲上王, 後則不克有終, 在後王, 惟當爲親諱, 在後民, 爲國諱而已。魯山事實, 緣其時事勢之相逼, 不可歸罪於六臣之激成。擥·獜趾之密贊, 其事之難言也如此, 雖不可掩, 只宜論議不到, 宜無慙德之嫌云者, 誠不知其何說也。且旣復位號, 奉以別廟, 尤無所據。當從魯人之順祀, 躋在光廟之上, 想必有不安不樂之事, 神理人情, 夫豈相遠乎? 且告廟頒敎, 若從其實, 則有不敢言, 若有所隱, 則是虛文也, 亦何以孚格於神人乎? 宣祖朝筵臣朴啓賢, 論成三問之忠, 大激天怒, 洪暹救解。先正李珥以爲, 輕發非時之言, 幾致主上有過擧, 其言猶如此。況於復魯山位號乎? 弘光之追上建文諡號, 正與此類, 其時朝政, 出於馬士英之手, 此何足爲倣行之典禮乎? 惟向日尹鐫, 以此爲請而見塞。今何可復踵鐫說云矣。敎曰光廟於上王, 月三行起居之禮。末梢處分, 恐非本意, 而由於六臣也。六臣旣褒忠節, 則故主之追復, 益有光於光廟盛德也。申奎之疏, 展讀未半, 感傷之懷, 自切于中, 未嘗以輕論重事, 所以先詢於筵席也。無乃祖宗在天之靈, 悅豫於冥冥之中, 而有此傷感之理耶? 以疎逖之臣, 論至大之擧, 可謂千載一時, 事竟不行, 則更待何日乎? 噫, 天王家處事, 自與匹夫不同事, 苟可行, 何必持疑? 其令禮曹, 亟擧縟儀。
十二月二十五日乙丑, 追復位上諡, 陵號莊陵。王后宋氏, 同日復位封陵。
備忘記曰, 君臣大義,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端宗大王遜于寧越時, 禁府都事王邦衍到郡, 踧踖不敢入, 及其入伏庭中, 端宗大王, 具冠服, 御堂中, 問所以, 王邦衍無以答。彼以奉命之官, 猶且如此, 其時貢生常侍於前者, 乃請自當於所不忍處, 便九竅流血而斃。天道可謂昭昭, 其在懲惡之道, 當論以逆律, 貢生姓名, 如有流傳可考之端, 令道臣啓聞, 可也。
同年十一月, 設都監。己卯三月一日, 封陵。二月二十日, 封思陵。後六年甲申, 設廳, 修實錄, 附錄追復事實。
英祖十年癸丑, 前道臣尹陽來言, 莊陵象設, 只有望柱石·武石而已, 且無碑石。陵所絶遠, 千百代之後, 無以識得陵寢所在。臣曾往北路, 諸陵碑長不過數尺。祖宗儉德, 此可見矣。請於莊陵亦樹碑, 書以某大王某陵。上可之, 遂立碑。
六臣祠, 舊在火巢內, 今移建火巢外, 距陵寢三里許。配以嚴興道, 賜額彰節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