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官通考卷之五十七
嘉禮
賀禮
至正王世子·百官朝賀, 傳敎官承旨。, 典儀通禮院官。, 宣箋官藝文館四品以上官。, 宣箋日官[宣箋目官]贊儀。, 代致詞官贊儀。, 協律郞掌樂院官。, 展箋官。忠贊衛。
至·正·聖節·誕日及迎勅賀禮, 百官, 先期習儀。朝賀時, 監察, 相向立東·西班各品末, 糾察。
前期, 本曹, 以某年正朝陳賀禮節目, 依例單子書入。或有相値之事, 則以某日退行之意, 措辭草記。節目, 以依所啓施行, 啓下, 則以自前朝賀時, 習儀及命婦習儀, 未嘗行之之意, 草記書入。國有慶事, 則自本曹草記, 擇日, 或因特敎定日, 陳賀·頒敎, 擧行, 措語臨時, 隨事書入。告廟·社, 則草記書入。慶科設行事, 自本曹草記, 增廣或庭試, 因特敎擧行, 吉日, 則令日官推擇, 單子書入。儀註, 則單子啓下後, 擧行。
每月朔·望朝參, 自政院, 前期稟行。
太祖元年壬申, 上親享宗廟, 還大次, 受賀。
定宗元年己卯正月, 上率宗親, 朝太上殿行賀禮, 太上王, 以齋戒不受。上進表裏一套, 還殿, 受朝賀, 宴群臣。平壤府尹成石璘, 進欹器圖, 左道監司李廷俌, 進歷年圖, 右道監司崔有慶, 進無逸圖, 上皆嘉納。
十月, 遣都承旨李文和, 進表裏及衣襨于太上殿, 以太上王誕辰也。
太宗四年甲申, 太上王春秋七十, 元朝百官陳賀。上王, 親臨慶會樓景福宮。, 受賀, 大赦中外。
五年乙酉, 上還漢京, 行賀禮, 父老, 獻歌謠於道左。世子, 率百官, 行賀禮。政府·宗親·忠勳·六曹, 皆獻壽。贊成事權近, 撰進華嶽詩, 左政丞河崙, 撰進漢江詩, 上與諸臣, 聯句唱和。御製, 有在位何忘履薄心之句。
十年庚寅, 上行文昭殿禫祭。政府, 率百官, 請賀, 上以餘哀未盡, 不許。政府再啓, 喪畢受朝, 禮之大者。竟不許, 命諸道, 勿進箋陳賀。
世祖卽位年乙亥八月, 禮曹啓, 世宗朝新定儀內, 除聖節·正朝·冬至外, 凡賀禮, 世子不參。今親祀社稷後, 百官賀禮, 世子, 當何如? 傳曰, 世子, 宜慣禮度, 凡賀禮, 參之爲可。
成宗六年乙未, 行陳賀禮, 以親耕藉田也。
八年辛酉, 中宮殿, 御宣政殿, 受內·外命婦賀。百官, 於延英門陳賀, 以親蠶禮成也。
九年戊戌, 大妃誕日, 上率百官賀。
中宗八年癸酉, 百官, 陳賀于中宮殿, 以親蠶禮成也。
十二年丁丑, 王妃, 御宣政殿, 受內·外命婦賀于仁政殿庭, 親迎翌日也。
宣祖二年己巳, 行明宗大王禫祭。舊例, 禫後陳賀。校理李珥曰, 自上喪制甫畢, 遽卽受賀, 揆之情禮, 實爲未安。百官, 哭泣之餘, 旋卽陳賀, 是歌·哭同時也。上箚, 請行慰禮而停賀。上問于大臣, 遂停賀。
六年癸酉, 上疾瘳, 禮曹, 累請賀。上曰, 人之疾, 殆未必不由於失攝。頃者, 不意得病, 危而復蘇, 貽憂大臣, 驚動群下, 方且祇[祗]懼悔罪之不暇, 豈可偃然受賀乎?
二十六年癸巳, 官軍, 收復京城, 群臣, 請陳賀。上曰, 此可慰而不可賀也。但當率臣民, 行望闕禮, 以謝皇恩而已。仍令耆老人民, 一時行禮, 與知感激皇恩之義。
三十六年癸卯, 王妃, 御正殿, 受賀, 親迎翌日也。
仁祖八年庚午, 遷穆陵, 梓宮啓攢, 與賀至相値, 禮官, 請哭訖行賀。鄭經世以爲, 一日之內, 哀樂竝行未安, 請停賀。從之。
孝宗二年辛卯, 金自點伏誅。舊例, 大逆誅, 行賀禮。上以爲, 元勳反逆, 可愧無可賀。遂不受賀。舊例, 國恤三年畢, 祔太廟後, 陳賀, 仍行飮福宴。命只行賀禮, 停飮福宴, 後仍爲例。
九年, 上疾瘳, 禮官·大臣, 屢請陳賀。上以有樂正子數月憂色, 終不許。
顯宗朝, 副校理李敏敍疏曰, 三年躋祔之後, 尊崇冊命, 禮之大節也, 當不踰月。說者, 以慈聖禫月受賀未安, 內殿私朞不遠, 可以參情差退云。古者, 禫在祥月之中, 今旣中月而禫矣。復以行禫之月, 不受賀慶, 則情雖難抑, 禮何過也? 至於私喪之戚, 不得伸於公禮, 事無大小, 漸不可不愼。此亦公私互勝情禮相奪之端, 願亟令進定。
肅宗四年戊午正月, 禮曹, 以上候平復, 請依祖宗朝故事, 告廟陳賀。答曰, 因予疾之彌留, 貽憂於慈聖, 心深惶悚, 曷有其極? 告廟受賀, 尤爲未安, 勿爲擧行。大臣力請, 始許, 而猶令外方, 只進賀箋, 不獻方物。
三十年甲申八月, 禮曹啓曰, 今此誕辰, 各道賀箋, 自本曹開坐, 開拆看審, 則恭遇, 當別行, 而或連書, 年號, 當連書, 而或高行, 或別行, 誕辰, 或書以誕日, 誕辰之下, 當直接以謹奉箋, 而有或臣不勝慶忭云云之剩語, 誠歡之上, 當只書其名, 而或有竝書其姓者, 伏念臣無任之上, 或書名或不書名, 末端日字, 當以其封箋日書塡, 而或有以十五日預者[書]者, 謹上箋之箋字, 或別〈行〉書, 或間一字書, 或連書。此必外方所用謄錄, 不同之致, 理宜一番整頓, 以爲禮文遵行之地。上從之。乃以槐院所用箋文規式謄錄, 頒布各道, 使依式書進。
四十六年庚子, 以上壽洽滿六旬, 告宗廟, 世子, 率百官陳賀。
英祖四年戊申, 命誕日陳賀, 軒架, 陳而不作。詳見誕日。敎曰, 予觀前史, 千秋·萬壽聖節之稱, 始自唐明皇, 後世人君, 非不知其爲非, 而率因循不改。我國, 亦有誕日陳賀, 作樂之擧, 唐太宗承顔膝下之語, 予心悵然。前頭誕日不遠, 陳賀時, 軒架, 陳而不作, 永爲定式。至辛亥九月, 又下敎曰, 生日, 若念生我劬勞, 當倍痛心, 當慰不當賀。此後, 誕日陳賀, 定式勿稟。禮曹啓, 請勿廢陳賀。於是, 上更以上奉東朝, 故依戊申下敎擧行, 三年內, 定式陳慰。
十九年癸亥九月, 上親行元朝陳賀禮。舊例, 只令百官行之, 是時, 上奉惠順慈敬大王大妃, 故躬率百官, 行于仁政殿階上, 親傳致詞及表裏, 以授近侍, 龍亭·鼓吹, 導詣東朝閤外門以進。大妃, 傳宣答敎。旣罷, 仍御仁政殿, 受百官賀, 遵成宗故事, 參以宋仁宗親賀太后禮也。仍命朝臣婦人年九十者, 封爵。明年甲子, 親行誕日陳賀, 亦如之。九月二十九日, 卽大妃誕日也。
二十年甲子, 請去戶長肅拜法, 不從。大典舊例, 有每歲正朝, 諸邑首吏, 詣闕門外, 肅拜之法。各邑戶長, 書其姓名及世系, 來納, 謂之陳栍。禮曹, 管之, 列書諸戶長, 修啓本以奏。今上戊午, 命承旨, 招問各邑弊瘼, 又以各邑遣戶長代來, 申飭使實戶長來肅。至是, 臺諫以爲, 戶長肅拜, 不過文具, 而於本邑有費, 啓請去之。上以愛禮存羊之意, 不聽。
二十二年丙寅正月朔, 上陳賀于大王大妃, 以大王大妃寶齡六旬也。
二十三年丁卯, 大妃殿周甲, 上行陳賀禮。上率百官, 親進箋文·致詞·表裏, 行禮于仁政殿階上。百官, 又陳賀于大妃殿。
二十七年辛未, 上以大妃母臨五十年, 率百官, 進箋以賀。
二十九年癸酉, 停元朝賀禮。先是, 大臣·禮官, 以上壽六旬, 累請賀, 上終不許。敎曰, 聖人, 有終身之慕, 卿等, 亦可諒予。
三十年甲戌, 停回甲誕日賀。詳見誕日。
三十一年乙亥正月, 上以上元日, 率百官, 陳賀于大王大妃, 以明年, 大王大妃寶齡七旬也。
三十八年壬午, 敎曰, 禮云, 三日不擧樂, 思嗣親也。昏禮不賀, 人之序也。我朝昏禮雖賀, 軒懸陳而不作, 旣載禮文。此亦三日不擧樂之義, 而獨於賀猶存, 此予所以一欲釐正者也。此後, 大昏賀, 勿行。
三十九年癸未, 上御景福宮勤政殿舊基, 受百官·耆民賀。先是, 大臣·諸臣, 以聖壽七旬, 請賀, 上又不許。至是, 敎曰, 否德無能, 徒位徒壽, 敢踐兩朝舊事, 是誰之賜? 陟降攸賜。坐創業之舊基, 使百官·耆老之民, 賀於光化門內, 此非予受也。此三百年後, 復賀陟降也。
四十三年丁亥三月, 王世孫, 率百官, 陳賀于勤政殿, 又行中宮殿陳賀禮于勤政殿內庭, 以親耕·親蠶禮成也。
五月, 又以初行藏種受繭禮, 陳賀于兩庭。
四十九年癸巳正月, 上御崇政殿, 王世孫, 率百官, 賀以聖壽八十·卽位五十年也。
五十一年乙未正月, 命王世孫, 展拜璿源殿。還宮後, 率百官, 陳賀于集慶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