춘관통고春官通考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춘관통고 목록



改題改主
仁祖十年壬申十二月, 禮曹啓, 各室神主, 書有明贈諡四字, 而贈諡在上, 廟號在下。祝文, 則去有明贈諡四字, 而廟號在上, 贈諡在下。宣廟神主, 不書有明贈諡四字, 光海時追上十六字, 八字則書於尊號之上, 八字則書於尊號之下。懿仁王后神位章聖貞憲, 乃宣祖朝所上之號, 明德二字, 乃光海追上之號, 而以明德二字, 書於章聖貞憲之上。列聖神主, 雖有追上之號, 皆無改書之規, 而宣祖·懿仁兩位神主, 當光海時, 屢次改題, 有塗抹之痕, 不成字樣, 請議大臣釐改。
相臣金尙憲以爲, 祝文, 當從神主所題, 設有欠安者, 當先改題主, 不當獨改祝文也。王后祝文, 幷稱祖妣者, 此雖無與題主相違之失, 然大王祝辭, 旣無屬號, 則不應獨稱祖妣, 依啓釐正, 似無所妨。宣廟題主, 戊申之初, 朝多名臣, 必無謬錯之理。本朝之用廟號, 雖非正禮, 業已定制, 則似當以廟號冠諡號。有明贈諡四字, 凡如碑銘文字, 欲使知其爲某代某國之人, 必稱有明朝鮮。廟主, 則異於是。王者, 無外, 春秋之法, 稱天王, 而不稱周, 則有明二字, 無乃未安耶? 況於下不稱朝鮮國, 而於上獨稱有明, 尤非宜也。贈諡二字, 歷觀前代狀誌, 王公有國者, 必加諡於爵號之上, 如曰某國某王公云。未嘗加贈諡二字, 惟本國士夫題銜, 有此式。大抵, 以賜諡, 先於廟號, 所以尊皇命也。然皆非所當輕議。
十五年丁丑三月, 宗廟列聖神主, 自江都移奉, 權安時敏堂之後, 禮官奉審, 則仁順王后神主, 見失, 文定王后神主, 破傷, 元敬王后·世宗大王·文宗大王·仁聖王后·宣祖大王五位神主, 有汚傷痕。大臣·禮官, 以爲言後數日, 上親爲奉審曰, 觸傷油染之位, 仍爲奉安, 殊涉未安, 竝爲改造。遂行改造禮, 凡二十九位。
都承旨李景奭箚言, 仁順王后神主, 當改題於宗廟陟降之所, 不當改題於曾所不御之時敏堂。且念時月屢遷, 神位久闕, 神主, 旣造於宗廟, 則仍爲改題, 權奉別所, 以待列聖之奉安, 同時入廟, 似無不可。
禮曹, 啓請議大臣, 議各不一, 命五位題主, 依前擧行, 闕位題主, 待列聖神主移安後, 行于廟內。五月四日, 行五位題主於時敏堂。六日, 列聖神主移安後, 行闕位題主於廟內。禮曹, 啓請時敏堂改題主時, 自上臨視。上允之。
十八年庚辰九月, 禮曹啓, 元敬王后尊號厚德二字, 乃生時所上之號, 而主面, 只書元敬諡號二字, 不書厚德二字。彰德昭烈祔廟時, 加上尊號, 而只於祝文具書, 遺却厚德二字, 未知何據。請議大臣, 稟定。領議政洪瑞鳳·右議政姜碩期以爲, 厚德之當弁於彰德昭烈之上, 無疑。第當時講定之際, 必有微意之所在, 遵用列聖相承之故常, 恐宜。上允之。
顯宗十年己酉十月, 神德王后題主處所, 收議。領中樞李景奭·左議政許積, 皆以爲, 當詣陵寢。左參贊宋浚吉議, 禮所謂形歸窀穸, 神返室堂者, 幽明情理, 惻恒精微處, 先儒, 謂改題主, 當於舊居, 不當於墓所。蓋魂·魄, 相離而人死, 故斂魄於柩, 依魂於帛。旣已藏柩於地, 易帛以主, 其義異途, 然而必題主於墓所, 何也? 以魂魄, 隨往墓所, 故題主於帛前, 旣題之後, 猶隨主而歸, 其禮義, 精密如此。今日之禮, 竊考攷事撮要所載及實錄所謄, 則神德王后葬訖, 返魂於仁安殿, 越三年, 安影子于仁安殿。仁安殿之舊基, 未能的知, 而其在景福宮之內, 又似無疑。設令其時因舊俗不立主, 神已返於室堂, 不當更求陵墓, 審矣。大明之制, 有幄殿之例, 今亦設幄殿於景福宮之內, 奉題主面, 恐或得宜。又念子孫之所在, 卽祖先之所萃, 奉題於闕內別殿, 亦無不可, 惟就題於陵所, 則臣未曉也。上命依參贊議, 設幄題主。
弘文館箚言, 未上冊寶, 先書徽號, 失先後之序, 宜先題神德, 而上冊寶後, 改題徽號。大臣, 皆以爲, 旋題旋改, 未安。遂以九月二十日, 題主於康寧殿幄次, 奉安於浥翠堂。
肅宗元年乙卯四月, 禮曹判書張善澂啓, 宗廟位版, 不書徽號, 只書於祝文, 係是變禮。神懿王后位版, 字畫漫漶, 添畫或改題與否, 請幷議大臣, 稟定。大臣奏, 位版, 不書徽號, 凡四位。蓋以王后之喪, 在於大王臨御之時, 未上尊號, 而然而祖宗朝, 皆不追改, 到今改題, 實涉未安。神懿王后位版, 墨色, 熹微無光, 而字畫, 不至漫漶, 亦不爲改題, 似宜。上從之。
七年辛酉七月, 追上恭靖大王廟號·諡號, 改題位版。領議政金壽恒奏, 列聖位版所題, 多與祝辭相左, 而曾無改題。今於追上廟號, 獨爲改題, 不無異同之嫌。請令禮官, 廣議。判中樞金壽興以爲, 追上尊號, 只行告禮, 不爲改題, 未免爲欠闕之歸。且有仁烈王后, 徽號加上後, 改題之例, 則上諡之日, 卽行改題, 恐合典禮。左議政閔鼎重以爲, 列聖位版, 多與祝辭不同, 苟以爲事體重難, 而不敢改題, 則恐於義理有所未安。且位版中, 有字畫不明處, 此又未安, 宜有變通之道。右議政李尙眞以爲, 太廟所題與祝辭相左處, 非如廟號全闕·諡號未備之比, 刮磨之未安, 較諸不改題, 亦爲小節。上諡·改題, 同日竝行, 恐當爲變禮之得中。敎曰, 只上徽號, 不爲改題, 實是欠典之大者。上諡之日, 卽行改題。
十二月, 諡號都監啓, 適見列聖位版所題記錄, 則中朝贈諡之上, 皆有有明贈諡四字, 舊式如此。事體重大, 不可只憑私藏文書遵行, 請詣永寧殿, 奉審後, 稟定。奉審後, 又啓曰, 元宗大王以上列聖位版, 果皆有有明贈諡四字, 請遵此以行。上從之。
九年癸亥三月, 奉朝賀宋時烈箚言, 神懿·元敬兩位版, 獨書王太后, 宜去太字。列聖位版所題, 與祝辭相違, 以別單書入, 請議于大臣, 釐正。別單。位版, 承仁順聖神懿王太后。太字, 似當刪去。祝文, 承仁順聖神懿王后韓氏。祝文, 旣書王妃姓氏, 則位版, 何以獨不書耶? 如以逐位改題爲難, 則無事於祝文中, 不書姓字, 使與位版, 無所異同, 爲宜。位版, 順元顯敬神德王后。祝文, 順元顯敬神德王后康氏。孝昭昭順昭獻, 昇遐後, 太祖丙子, 追上。此等處, 未知或當追入耶。然則列位, 似當一體商量增損。位版, 有明贈諡恭靖定宗懿文莊武溫仁順孝大王。祝文, 恭靖溫仁懿文莊武順孝大王。溫仁恭勇順孝, 庚子, 禮曹啓辭, 順孝大王, 前稱溫仁恭勇順孝。今皇帝, 賜諡恭靖, 不宜幷用恭字。請除恭勇二字, 只稱恭靖溫仁順孝大王。從之。仁文恭睿, 爲上王時, 太宗庚辰, 上尊號。位版, 元敬王太后。太字, 當刪。且全沒徽號四字, 似當追書。祝文, 彰德昭烈元敬王后閔氏。厚德, 爲王妃時, 太宗戊戌, 上尊號。彰德昭烈, 爲大妃時, 世宗甲辰, 上尊號。位版, 昭憲王后, 祝文, 宣仁齊聖昭憲王后沈氏。宣仁齊聖, 文宗壬申, 加上尊號。位版, 有明贈諡惠莊世祖承天體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聖神明睿欽肅仁孝大王。祝文, 世祖惠莊承天體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聖神明睿欽肅仁孝大王。實錄曰, 睿宗卽位, 上尊號時, 特加懿肅二字於仁孝之上, 而位版·祝文, 皆以欽肅書之。位版, 慈聖欽仁景德宣烈明順元淑徽愼惠懿神憲貞熹王后。祝文, 慈聖欽仁景德宣烈明順元淑徽愼惠懿神憲貞熹王后尹氏。明順元淑徽愼惠懿八字, 約成以明淑徽懿四字。惠懿之惠字, 實錄一處, 以齊字書之。位版, 徽淑明懿昭惠王后。祝文, 徽淑明懿昭惠王后韓氏。仁粹, 成宗卽位, 〈上〉尊號, 爲大妃。慈淑, 燕山時, 上徽號。位版, 昭徽齊淑安順王后。祝文, 昭徽齊淑安順王后韓氏。昭徽齊淑, 昇遐後上, 諡號曰安順, 徽號曰昭徽齊淑。因大臣收議, 勿稱新號, 仍稱仁惠明懿四字。仁惠, 爲大妃時, 成宗, 上尊號。明懿, 燕山, 上徽號, 明字, 實錄一處, 以昭字書之。位版, 有明贈諡康靖成宗仁文獻武欽聖恭孝大王。祝文, 成宗康靖仁文獻武欽聖恭孝大王。獻武之獻字, 實錄及諡冊·哀冊, 燕山時禮曹啓辭中, 皆書憲字。位版, 恭惠王后。祝文, 徽懿愼肅恭惠王后韓氏。徽懿愼肅, 祔廟時, 加上尊號。位版, 昭懿欽淑貞顯王后。祝文, 昭懿欽淑貞顯王后尹氏。□□□□□□□□□□□□□□□□爲大妃時, 燕山上。位版, 章敬王后。祝文, 宣昭懿淑章敬王后尹氏。宣昭懿淑, 無出處, 淑愼明惠, 初喪上諡後加上徽號。位版, 有明贈諡昭敬宣祖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顯文毅武聖睿達孝大王。祝文, 宣祖昭敬王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顯文毅武聖睿達孝大王。睿字, 實錄一處, 以敬字書之。啓統光憲凝道隆祚, 光海丙辰, 以辨宗系·興大業, 追上尊號。
領議政金壽恒議以爲, 列聖位版所題, 固宜釐正, 而年久世遠之後, 刮磨改題, 實爲重難。今見箚辭嚴正, 何敢復容異議? 且就其別單, 更加審考, 則神懿王后·元敬王后兩位, 竝書以王太后, 不可不亟行釐正, 而不書徽號之位版, 亦宜一體改題。至於王妃姓氏, 祝文書之, 位版則不書, 自是五禮儀所載之式, 列聖徽號, 或有字畫字音, 與實錄所出, 有異同者, 或有曾上徽號, 而不書於位版者, 似或由於避其疊字而然。今姑仍舊, 恐未至大爲未安。領中樞金壽興等以爲, 列聖位版徽號差誤, 一番釐正, 恐不可已。左議政閔鼎重以爲, 曾以列聖位版, 有字畫不明, 不可不改之意, 稟請, 今當改題, 亦宜幷擧。
右議政金錫胄疏言, 太祖世室, 方有加諡之議, 此與定宗廟號時, 不同。惟以玉冊進號, 更於祝版添書, 而廟主, 則仍舊題毋改, 實合於事體。且神懿·元敬兩王后, 皆稱王太后者, 乃是高麗贈后之舊制, 誠不合於本朝典禮。而其後, 列聖相承, 儀制漸備, 不敢遽議於改題之事者, 豈不以神道尙靜, 而至敬之地, 恐不無褻瀆之嫌? 此等節目, 不可不敬愼, 詳度而處之。上曰, 右相之議, 如何?
金壽恒曰, 位版與祝版相違處, 則不甚重難, 而至於太字, 大爲未安。旣有恭靖大王改題之規, 則似不可以刮磨之難而置之, 旣以此改題, 則徽號不書之主, 亦當改題矣。
趙持謙曰, 私家神主, 剖木半合, 中書姓名·職銜。先儒, 謂中不可改, 蓋以神靈所托, 異於粉面, 不可刮削, 故也。且以史記見之, 太與大, 其意相同, 追隆之道, 或稱太字。此亦祖宗朝所爲之事, 到今改之, 實爲未安。
閔鼎重曰, 皆稱太字, 則此言亦可, 而獨於神懿·元敬王后稱之, 此實未安。南致薰曰, 改題, 至重。有人作主, 而違尺度, 問改否於朱子。朱子, 以神靈, 旣已依祔, 不可改之云, 右相之言, 是矣。上曰, 只書於祝版·寶冊, 不書於廟主, 似可。至於太字及漫漶處, 比諸刮磨, 尤未安, 此則改之, 爲可。
五月, 奉朝賀宋時烈議以爲, 太祖大王徽號, 旣明尊周大一統之義, 而書諸寶冊, 則雖於神位, 不爲改書, 無甚得失。至於太后二位, 不可仍舊。孔子, 論稱其祖之非而曰, 必也正名乎。記昔仁祖朝, 以宣廟主題違式, 有改題之擧, 此見於當時玉堂箚子, 想必無如今事之未安者也。
敎曰, 累百年後改題, 恐有乖於尙靜之道, 姑勿擧行。吏曹參議朴世采疏言, 年前, 恭靖大王位版, 旣已改題, 始雖涉於危虞, 終乃底乎安全。亟命改正太字舊題, 俾無臨事眩撓之端焉。
五月二十四日, 改題神懿王后·元敬王后位版。敎曰, 兩后位版, 太字之仍舊不改, 終有所未安。令禮官, 改題節目, 其卽擧行。禮曹判書南龍翼奏, 元敬王后位版, 今將刪去太字, 則因此追書徽號, 似合於禮。上從之。
二十四年戊寅, 端宗大王·定順王后復位時, 禮曹判書崔奎瑞奏, 端宗大王·定順王后神主, 已奉安于時敏堂, 而題主, 當以何處爲定? 領議政柳尙運奏, 明政殿月廊, 造主, 奉安於明政殿, 而題主日, 移就時敏堂舊主奉安處, 題主後, 新主, 還奉於明政殿, 舊主, 則預令各造神輿, 埋安于陵所, 恐宜。上從之。互見埋主條。
英祖十五年己未, 端敬王后復位時, 奉安舊主於慶德宮爲善堂, 改造神主, 權安于崇政殿。五月朔, 駕幸慶德宮, 題主。
正祖二年戊戌, 追尊眞宗大王·孝純王后時, 神主造成, 奉安于彰義宮之咸一齋, 親上冊寶後, 改題主, 移奉于延福殿。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