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官。原儀, 凡以本官行事, 執事者有故, 則以他官充。獻官·進幣瓚爵官·奠幣瓚爵官·薦俎官·禮儀使·贊禮·執禮·宮闈令, 皆有預差。○執禮·大祝, 竝文官。
原儀 亞獻官王世子。, 終獻官領議政, 有故, 則次官。, 進幣瓚爵官吏曹判書, 有故, 則參判。, 薦俎官戶曹判書, 有故, 則參判。, 奠幣瓚爵官吏曹參議。, 典祀官奉常寺正, 有故, 則副正。, 執禮二堂上三品堂上官, 堂下四品。, 廟司宗廟署令, 有故, 則直長。, 宮闈令內侍府六品。, 每室大祝各一知製敎四品以上。, 祝史各一四品。, 齊郞各一五品。, 執尊各一六品。, 捧俎官各三參外。, 掌牲令典牲署主簿, 有故, 則直長。, 協律郞掌樂院官。, 爵洗位六品。, 盥洗位二六品。, 亞獻官盥洗位參外。, 終獻官盥洗位參外。○領議政爲亞獻官, 則不別設。, 贊者二通禮院官。, 謁者二六品。, 贊引二一六品, 一參外。, 監察二, 禮儀使禮曹判書, 有故, 則參判。, 近侍四承旨。, 左右通禮禮儀使以下應奉官。, 奉禮。王世子侍從官。
原儀 四時及臘攝事。初獻官正一品。, 亞獻官正二品。, 終獻官從二品。, 薦俎官三品堂上官。, 典祀官奉常寺正, 有故, 則副正。, 執禮二堂下五品, 堂上三品。, 廟司宗廟署令, 有故, 則直長。, 宮闈令內侍府。, 大祝二六品。, 每室祝史各一參外。, 齊郞各一參外。, 捧俎官各三參外。, 掌牲令典牲署主簿, 有故, 則直長。, 協律郞掌樂院官。, 贊者參外。, 謁者參外。, 贊引參外。, 監察。
原儀 俗節朔望。祈告·報事[報祀]·移還安, 及永寧殿先告事由·移還安同。獻官二品。, 典祀官奉常寺僉正以下官。, 廟司宗廟署令, 有故, 則直長。宮闈令內侍府。, 大祝參外。, 祝史參外。, 齊郞參外。, 贊者參外。, 謁者參外。, 監察。
原儀 薦新。薦禽同。奉常寺正有故, 則僉正以下官。, 宗廟署令。有故, 則次官。
原儀 永寧殿。初獻官一品。, 亞獻官正二品。, 終獻官從二品。, 薦俎官三品堂上官。, 典祀官奉常寺僉正以上官。, 執禮二堂上四品, 堂下五品。, 殿司宗廟署官。, 宮闈令內侍府。, 大祝二參外。, 每室祝史各一參外。, 齊郞各一參外。, 捧俎官各三參外。, 掌牲令典牲署官。, 協律郞掌樂院官。, 贊者參外。, 謁者參外。, 贊引參外。, 監察。
世宗三年辛丑十一月, 禮曹啓曰, 本朝祀式, 先王神主, 大祝出納, 先后神主, 宮闈令出納。自高麗至今, 以宗廟祿官爲宮闈令, 請自今依文獻通考, 宮闈令以宦官爲之。從之。
禮曹啓曰, 祥祀已過, 聖批, 朔望只獻單酌爲敎, 當依此擧行, 而聞上食時, 依祥前, 連奠三盞云, 今朔望, 只行單酌, 旣以祥後而有所減殺, 則獨於上食, 仍獻三盞, 恐未合禮。蓋祥後上食, 仍權行之禮, 而有此輕重, 亦當有減殺之節。上命議大臣, 朝夕上食, 只奠一盞。
英祖十二年丙辰十月, 敎曰, 太廟朔望, 獻官以二品塡差, 則告祭, 乃是單獻, 豈有異乎? 至於拜陵時, 當以出必告, 反必面之義, 躬詣以告。而王者出入至重, 使大臣代行, 祖宗朝制禮之意, 誠爲精密。今後遠陵告行之外, 其他獻官, 一依五禮儀爲之。
二十五年己巳正月, 都承旨柳復明啓, 臣以獻官, 每見執事諸人, 一經盥洗之後, 或有出入小避之時, 而還入之際, 更不浄洗。自今大祝納主之時, 盥洗事, 別爲定式, 恐宜。上曰, 此後納主時, 大祝宮闈令, 更爲盥洗。
三十年甲戌四月, 命大祭攝行時, 宮闈令·大祝, 各加差二人。
三十七年辛巳十二月, 上曰, 太廟享祀時, 出主之節, 雖載禮文, 而大祝或有生疏之弊, 至於王妃位, 使宮闈令出納, 亦涉褻慢, 故心常不安矣。昨見祭報, 宮闈令三字礙眼, 故今日特命次對, 以只開蓋不出主, 卽爲詢問矣。予每於廟內奉審時, 十一室以上位, 雖以手奉安, 而至於皇嫂位, 不敢以手近之。予之若此, 果受授不親之意也, 況宮闈令乎? 至於祔謁禮時, 則當奉安於座板, 而常時享祀, 以手出主, 甚不安, 卿等各奏。大臣諸臣咸曰, 上意如此, 其在愼重之道, 誠好矣。復命問議未入侍大臣及在外大臣及知禮儒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