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宗元年乙卯, 增廣生員壯元權歆, 以初試陳試, 誤赴會試。庚申, 臺啓追削生員試。己巳, 大臣筵白, 還給。
二年丙辰, 以武科萬科對擧, 設庭試。
三年丁巳, 上謁文廟, 還御春塘臺, 試士。謁聖後, 試春塘臺, 始此。
四年戊午, 尊宣祖大王爲世室, 仁宣王后祔太廟, 顯宗大王祔太廟·上徽號, 大妃殿患候平復·上尊號, 中宮殿行冊禮, 合七慶, 行大增廣。是科, 設於三年二月, 而會試時, 以代述人入場, 罷榜。十月, 復設會試, 以易書有奸, 又罷, 竄試官李正英等。至是, 更設初·會試, 生·進及武科, 竝不罷。
六年庚申, 上以甲寅以後被停擧子七百餘人, 不可無慰悅之擧, 特命放釋疏頭, 別遣承旨李翊·提學李敏敍·金萬重, 往太學, 試取, 賜直赴三人, 竝前直赴一人, 親御春塘臺, 更試第次, 依成廟朝事, 別試前, 卽日放榜。
九月, 大臣啓曰, 仁祖朝甲申別試時, 四方擧子, 咸聚京師, 故別試·庭試, 以慰悅之, 卽今參下適乏人, 依甲申例, 別試設試。上從之。
七年辛酉, 禮曹判書李端夏啓曰, 式年講規, 不問文義, 只取講劃, 而雖善製述, 不得以生劃得捷, 則不赴東堂。以此, 鄕儒, 專事口讀, 不解文義, 京儒, 專事表策, 而不知經學。若據大典講規, 講讀, 雖未該通, 不失一章大旨爲粗, 雖通大旨, 未至融貫者爲略, 貫通旨趣辨說無疑者爲通, 則科程得正, 人才可得。上曰, 以此, 添入於科擧事目。
八年壬戌, 增廣初試, 擧子對策, 有語及色目而入格者。大臣金壽恒以爲, 抑揚之際, 自露形跡, 以此取舍, 必致人言, 啓請嚴禁。
備邊司啓, 以增廣大·小科設場之期, 當在於勅行渡江之後, 而諸道, 則固無因勅行妨礙之患, 莫重慶科, 不可每每延退。兩西各邑事勢, 雖異於他道, 在前勅行, 與科期相値之時, 累有仍行之例。今番, 亦當以前定日設行, 而但平安道, 則道內文官守令無多, 南北道兩試官, 或與出站相値, 則恐無以推移, 依前例, 令本道, 參量南北道里遠近, 以其非直路之邑, 合設一處, 差送京試官, 與本道都事, 同爲試取。上允之。
南九萬啓曰, 擧子文體, 比前大變, 凡例用文字, 必務爲新奇。若云天淵, 則變曰星淵, 末世, 則曰亥世, 繼此以後, 則曰胤玆以裔, 恭惟, 則曰莊惟。且以險字僻語, 綴成章句, 多以語錄攙入。文體變易, 實關世道之盛衰, 不可不痛斥。
九年癸亥, 設九日製。敎曰, 舊例, 九日製, 則赴殿試, 三日製, 則赴會試, 不宜異同, 三日製, 亦直赴殿試。舊例, 節製, 承旨收券詣闕, 大提學退歸私次, 科次命下後, 始與提學入來。至是, 承旨啓曰, 節製, 乃賜第之科, 而考官, 自外入來, 非嚴事體之道。請與大提學, 收券偕入, 而兩館提學, 則未收券前, 留待公廨, 同爲科次事, 宜令定式遵行。從之。
十年甲子, 定節製主文·擧子相避之規。舊例, 節日製, 多不賜第, 故試官, 無相避。文衡李敏敍姪鼎命, 魁柑製, 臺諫, 論啓拔榜, 遂定規。
文·武科式年會試四所, 諫院行公之人員, 只是三人, 無以推移, 令政院考例, 則庚申八月, 領議政金壽恒, 以文·武試所及鞠廳進參諫官, 元數不足, 常時諫院入直, 無入直之員, 則有監察代直之例, 武科試所一處, 以文監察代送之意, 陳達蒙允矣。上曰, 今亦以文監察代送。
敎曰, 我國取人, 專在科目, 此士子出身之初程, 而人才之得失, 亦係考官之善不善, 可不愼擇哉? 自今申飭擇擬。
行大庭試, 鄕儒不嫺, 騈儷之文, 多有曳白, 而無得參者。命別遣文衡, 出賦題, 更試鄕儒。後庭試, 始此。
領議政金壽恒, 式年講經議曰, 祖宗朝, 敦尙經術, 式年講經之外, 如庭試·謁聖之科, 旣試製述, 又試經書, 或不時招集泮儒, 或講, 或命賜第, 故雖非應講之類, 無不以經書爲根基。十數年來, 連有詞科, 竝與別試, 而久廢講經之規, 士子輩, 唯以剽獵文字, 爲出身之捷徑, 而不復用力於專經。臣意, 講經, 必取其略通大義, 覆試製述, 必選其體制稍備, 文字稍善者, 每以晝[劃]之多少, 較計與奪, 則可以漸變講規, 而少救弊習也。至於勸奬作興, 使一世之士, 爭尙經學, 唯在聖明留意而力行之。
右議政南九萬啓曰, 式年文科, 只取口誦, 製述登科者, 不習一經, 明經·製述, 交相爲病。今倣朱子學校式, 四書外詩·書·易·春秋, 屬于子·午·卯·酉年, 使之論講, 則誦讀之功, 大省於前, 能文之人, 必多入選。命別試, 皆令講經。南九萬又啓, 三十年來, 別試, 皆除講, 故士子, 不講經書, 漸成痼弊。古例, 則非但別試有講, 謁聖亦有講經, 自今以後, 無論三百別試·六百別試, 皆令講經, 宜矣。上從之。
十二年丙寅, 試士于咸鏡道, 仍命放榜于試所。道科試所放榜, 始此。
十三年丁卯, 式年殿試, 出策題, 會試入格人田以功, 只書日暮謹策四字以呈, 以未成篇, 追付後榜, 新有事目, 拔之。
十五年己巳, 元子誕生稱慶, 行增廣試。元子誕生稱慶增廣, 始此。
十六年庚午, 展謁南別殿稱慶, 設科。展謁南別殿後設科, 始此。
十七年辛未, 命承旨, 齎酒肴, 賜泮儒, 使提學·大司成, 以御題策問, 試取五人。翌日, 敎曰, 玆當歲新, 親策多士, 事係稀闊, 意非偶然, 合施非常之典, 以爲聳動之擧。今此一榜, 竝特爲直赴殿試。
幸太學, 謁先聖, 仍試士, 誨諭諸生曰, 設庠序學校, 以養四方之士者, 蓋欲其講劘止學[正學], 擇善修身, 本乎人倫, 明乎物理也, 豈徒作文干祿而已哉?
增廣乙科第五人鄭維錫, 以在嫡母喪中, 冒赴得中, 臺啓, 削科定配。
十九年癸酉, 以謁齊陵, 還御滿月臺, 試士。
二十年甲戌, 兵曹判書尹趾善啓, 近來, 庭·謁聖, 以胥吏輩爲書寫, 宰相, 至有爲子弟相爭者, 極爲駭然矣。相臣南九萬啓, 謁聖試士於明倫堂, 乃是祖宗以來定規, 明·宣兩朝, 人物蕃盛, 其時儒生之多, 必不下今日, 而未嘗有地窄難容之弊, 退計數十年, 亦無弊設行於明倫堂矣。近來, 則明倫·泮水堂, 幷入棘圍中, 而亦且不足, 丙寅年間, 故相臣金壽恒姪子, 被蹂躙而死, 故不得試士, 還官〔還宮〕矣。至於庭試, 例設於仁政殿, 而曾前亦或有難容之時乎? 甲子年, 則自仁政門, 通兵曹前庭, 猶患不足。此無他, 京中有形勢士人, 多率書寫人, 持書冊人, 持飮食坐席人, 甚者, 或至十數人, 故擧皆效嚬, 此由於人不畏法之故也。且士子之數多如此, 隨從之備具如此, 故成篇, 至於累千張, 考文之際, 時刻急迫, 初則善作者, 或至落, 末則雖庸作, 亦不得不充數, 是何事體? 且表題, 必出歷代史記, 故若抄聚東人數千首, 則逢前作者頗多, 兼有寫手, 故不能書, 不能製, 而冒點者多。臣意, 文科庭·謁聖, 亦依武科例, 初試, 取六七百人, 呼名點人, 則可無如前混淆之弊矣。上曰, 大臣之意, 誠是, 而至於謁聖, 異於他科, 初試, 似難輕議矣。
二十一年乙亥, 行別試。始命以禮曹爲一所。
二十二年丙子, 始定業儒·業武之式, 至曾孫, 許稱幼學。
禮曹判書呂聖齊啓, 試官, 旣入試場之後, 大故外, 朞功以下喪, 似難輕易通告, 而揆以情理, 亦似未安。今此二所試官朴世楫, 遭朞喪, 而論議不一, 此事, 不可不定式施行。南九萬曰, 曾前朝報·政目, 幷入于試院。頃在壬戌監試時, 監察, 旣入試院, 重遭臺彈, 不肯參試, 多有難便之端, 自是以後, 朝報·政目, 皆不入送矣。監試官, 若以聞訃, 不肯參試, 則必有不能出榜之弊, 大故外, 幷宜勿通。從之。
二十三年丁丑, 上候平復, 王妃行廟見禮, 王世子行嘉禮, 合慶, 行庭試。王妃廟見禮後, 以爲例。
朴世采疏曰, 國家, 以詩·賦取士, 爲生員·進士, 率多不以學問爲重, 徒知科名之爲貴, 由此以進, 決無致君澤民之術, 要當取生·進中稍有行檢者, 量宜定數, 居于太學, 相與講明正學, 隨其次第, 論薦升朝, 雖値科擧, 亦必爲之異等。若如李珥所論, 一依朱子貢擧私議, 旣立德行之科, 又變明經式例, 爲分年治經, 附以策問之法, 庶幾有復古之漸, 其於科制詞科, 亦必的定規制, 可謂乘弊制宜之大者。
庭試丙科入格人崔守慶, 以試券不踏小印, 臺啓拔榜, 庚寅, 因大臣陳達, 復科。柳鳳輝, 以命官子, 臺啓拔榜。
菊製壯元沈埈, 以試券落題一字, 臺啓拔榜, 癸巳, 因大臣陳達, 復科。
二十五年己卯, 增廣榜出後, 因正言李坦啓, 命覈用情人等, 削全榜後, 庚寅, 詢諸臣, 用情八人外, 竝復科。
進士式年壯元洪重疇, 以試券借書, 臺啓拔榜。判中樞崔錫鼎上箚曰, 取士之規, 論文, 不論筆。昔, 文千祥, 借書於謝枋得, 而人不以爲嫌云。卽命復科。
上以太學, 首善之地, 而士習漸渝, 科擧, 用人之本, 而場屋多奸, 爲憂。筵臣吳命峻, 請大司成別爲久任, 大比科外, 勿爲頻設科擧。宋廷奎言, 文臣中, 能文而公正者, 預爲抄啓, 臨科, 自上定所點下, 差備官, 亦擇有地望惜身命者, 則庶可捄弊。上幷許商量講究。
增廣科獄後, 庭議欲更設庭試, 以配武科, 判府事崔錫鼎曰, 今士習壞汚至此, 正宜停簡選試, 爲敦養懲礪之道。數年不設科擧, 庭·謁聖, 只許居首直赴, 節目〔節日〕課試施賞, 稍異近規, 以示防範之意, 則庶幾倖心少息, 渝風向正。上納之。
二十六年庚辰, 敎曰, 儒生賜第, 其道太廣, 宜加變通, 以杜僥倖。從今定制黃柑外, 勿許賜第, 庭·謁聖, 取三人, 或因慶別庭試, 則臨時稟定, 俾存區別。後, 或赴殿試, 或赴會試。
二十八年壬午, 行謁聖試。大臣李世白等以爲, 文臣參下之人, 實注書擬望者, 只是二人, 前日, 雖有只取三人之敎, 不可不變通, 加取。從之。
上將臨雍試士, 患隨從紛沓, 下廟堂議。右議政申琬箚曰, 朝家所以待士, 自有其道, 旣不可號令於進退之際, 又難摘發於紛憂〔紛擾〕之中, 欲求別樣道理, 不如設行初試之爲愈。今以臨雍前兩日, 鄕儒畢至之後, 設四五所, 各定試官兩員, 竝出表·賦兩題, 從成篇數, 鈔爲初試, 照其數, 使之就試, 則事簡而法行, 豈不愈於崎嶇於常格之外, 講究於節目之間哉? 時, 以創新規爲難, 不果行。
三十年甲申, 因大司成金鎭奎疏, 定陞學講制諸式。先是, 李元禎, 請議舊規, 罷兼敎授課試, 至是, 更爲定規。
三十一年乙酉, 以卽位三十年, 設增廣。禮官啓, 增廣, 本無講經, 宣廟時, 新經壬·癸之亂, 慮經學之荒廢, 增廣, 亦命設講, 故黃謹中以生劃, 特命直赴殿試。此乃一時特敎, 非可爲例。從之。
監試終場, 有引荀子而參於高等者, 參贊官閔鎭遠白上曰, 四書疑, 引用外家文字, 大違程式, 所關非細, 宜定式嚴禁。允之。
備忘記, 士習之渝薄, 未有甚於近日, 大·小場屋, 曾無一番安靜之時。泮宮賜柑, 輒有爭相攫取之弊, 此或由於隨從濫雜之致, 而士習之不古, 亦可推知。其令大司成, 思盡敎胄之責, 稍變士子之習。
三十四年戊子, 式年會講準晝人業儒姜必中, 以祕封書幼學, 拔榜, 因大臣陳達, 追付庚寅增廣。
三十六年庚寅, 增廣會試入格人姜世胤, 以易書用情, 臺啓, 拔榜定配, 因大臣陳達, 追付癸巳增廣。
增廣對策, 有引用佛語者, 臺臣啓拔之。
三十八年壬辰, 庭試試官李熟, 以罪竄, 用情人, 拔榜, 其餘, 竝命改試。改試時, 不赴人及限後入格人, 竝拔去。
大司成閔鎭遠啓曰, 殿講, 以周易一經, 試講, 故諸生, 專治此書, 以爲僥倖決科之計。今後殿講時, 政院, 以經書七冊, 列書以入, 自上落點試講, 好矣。上曰, 自今, 以此定式。
三十九年癸巳, 以卽位四十年稱慶, 上尊號, 設增廣。金宇杭, 請試紙踏印, 必待收券作軸, 以防亂場之弊。大·小科裨篇, 草書胡亂, 無義, 奏御久〔欠〕敬, 竝減去。
京畿儒生上疏以爲, 大·小科初試, 分京外, 定額試取, 卽祖宗金石之典, 而壬辰後, 將畿內科額, 合取京師, 令郡縣蘇殘, 儲畜有裕, 宜復舊制。禮曹, 以京儒多入籍畿邑者, 必有混雜之弊, 不許。
四十年甲午, 增廣殿試壯元李廷熽·丙科恩賜直赴李匡輔, 竝以冒儒罰赴殿試, 拔榜, 追付乙未式年。
四十三年丁酉, 遣重臣, 設溫陽庭試。道臣啓, 以場屋狹窄, 移設於淸州。李囿春, 居魁, 其父星彩, 爲第二, 臺諫, 以父子同榜, 請削囿春, 不許。
溫陽庭試壯元李囿春, 因道伯狀聞, 以借述拔榜, 丙科朴淳遇·李瀣, 竝以冒籍自首拔榜, 式年丙科李馨登, 以父子同赴會講, 臺疏, 三年不付職。
命設庭試, 大臣, 以殿試狹窄, 請移試于春塘臺, 收券, 詣法殿科次。從之。
四十四年戊戌, 將設庭試時, 殿試不能容, 掌令趙聖復, 請設庭試初試。上詢于諸宰, 以爲祖宗朝庭·謁聖, 不過激勸士子, 故元無初試, 而居魁者, 許赴會試, 至於直赴殿試者, 間或有之。而宣祖朝, 成好善, 三次居魁, 始賜第, 黃愼, 三次入格而賜第, 孝宗朝, 韓翊周, 居魁, 而只赴會試。近世以來, 旣有一榜盡賜第之規, 設初試爲宜。上不允, 只令改其處所, 移設於春塘臺。
四十五年己亥, 上入耆社稱慶, 行增廣試。後倣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