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祀中霤, 則別祭。
原儀 宗廟夾室之南, 各有廊。庭東西, 各有廟三間, 西藏七祀神主, 神座, 在廟庭西東向。
原儀 七祀, 司命宮中有神, 主督察三命。·門·戶竝主出入。·竈主飮食之事。·中霤主堂室居處。·厲公厲, 古諸侯之無後者, 主殺伐。·行。主道路行作。
原儀 辨祀 小祀。
原儀 時日。春享, 司命·司戶, 夏享, 司䆴, 季夏土旺日享, 中霤, 秋享, 國門·公勵, 冬享, 國行, 臘, 徧祭七祀。
原儀 祝版與靈星同。
原儀 祝式。維年號幾年某月某朔某日干支, 國王遣官行祭, 則又有謹遣臣, 具官某之詞。致告于司命之神。司戶·司竈·中霤·國門·公厲·國行之神, 隨祭各稱。伏以節屆孟春隨時改稱。, 宜擧精禋, 祗薦閟宮, 乃逮明神, 謹以牲醴庶品, 式陳明薦, 尙饗。
原儀 別祭中霤祝式。致告于中霤之神, 伏以保養甿庶, 寔荷神功, 玆率常禮, /用昭予衷。頭辭結辭與七祀同。
原儀 齋戒。前祀三日, 諸祀官, 竝散齋二日, 宿於正寢, 致齋一日於齋所。
原儀 齋官。獻官各一從三品。, 祝史各一文官參外。, 齋郞各一參外。, 爵洗位各一參外。, 盥洗各一。參外。 中霤。獻官宗廟署令。, 典祀官奉常寺主簿以下官。, 大祝參外。, 齋郞參外。, 贊者參外。, 謁者。參外。
原儀 攝事齋官。獻官五品。, 祝史文官參外。, 齊郞。參外。冬享則有功臣獻官, 祝史, 齊郞。
原儀 傳香祝·省牲器。竝與靈星同。
原儀 饌品。每位, 左二籩黃栗在前, 鹿脯次之。, 右二豆。靑菹在前, 鹿脯次之。簠·簋各一在籩·豆間, 簠在左, 簋在右。簠實以稻, 簋實以黍。俎一在簠·簋前實以豕腥。, 爵一在俎前。有坫。 壺尊二一實玄酒, 一實淸酒。, 皆加勺·冪, 在神位之左。續儀·今儀, 竝同。
原儀 別祭, 同中霤饌品。
太祖四年乙亥十月, 上親享先王·先后, 七祀神主座於廟前, 東向。
孝宗二年辛卯七月, 承旨吳挺一奏, 乙亥, 元宗大王祔廟時, 七祀告文, 有躋祔儀成等語。今亦宜於七祀祭文中, 添入告祔之意。上從之。互見祔廟條。
肅宗九年癸亥五月, 追上太祖·太宗諡號時, 禮曹啓, 宗廟五享大祭, 七祀, 則隨其方神而祭之, 功臣, 則只於冬享祭之, 若是親臨之祭, 則徧祭於七祀·功臣。而頃年神德王后祔廟時, 竝祭七祀·功臣, 定宗上諡時, 行祭於永寧殿, 故不爲擧行, 而今此諡之際, 旣有百官陪祭之擧, 七祀功臣之祭, 亦依例一時設行。上允之。互見廟庭配享。
英祖元年乙巳十一月, 左議政閔鎭遠啓, 太廟移安時, 七祀所奉之處, 無毁撤之事, 恐當仍留。從之。禮曹啓, 宗廟移安及舊閣毁撤之意, 似當告由於七祀, 同日一體設行。上允之。
十九年祭亥六月, 宗廟署移牒, 禮曹以爲, 中霤祭, 今日受香, 四更頭當行, 而適與宗廟朔祭相値, 蓋中霤祭, 卽七祀中一位, 而六祀則分排於四享大祭, 中霤則無可祔之祭, 故每於土旺時別祭。而與朔祭相値, 未有前例, 行祀之際, 多有難便。中霤, 旣是別祭, 朔祭, 又異大享, 則似不可以六祀之分配於大祭之儀, 一例兼行。且朔祭·中霤, 輕重自別, 一庭之內, 祭官之各立, 笏記之竝唱, 同時酌獻, 同時讀祝, 揆以事體, 俱涉未安, 宜卽講定變通。禮曹令以大享時, 配祀例兼行。
三十六年庚辰七月, 展謁後, 七祀奉審時, 上曰, 位版之北向, 未安, 依五禮儀, 東向移奉, 而所奉處, 則設內戶, 〈戶〉外置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