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葬
英祖二十八年壬申, 傳曰, 治葬諸具條, 至於金井機·退壙石灰, 一依梓宮·梓室長廣闊狹, 隨時爲之, 不必預定, 其餘圓徑·曲墻·石物制度·石物排置間尺數, 丁字閣·碑閣尺數, 瘞坎齋·廚齋房·明器·樻函·欑宮制度, 一切從小, 載錄。儀仗, 一從鹵簿數, 爲之事, 定式。腰彩輿數, 從略載錄。大小輿, 亦從梓宮·梓室長廣闊狹爲之, 明器·樂器·服玩, 大喪從大喪, 小喪從小喪, 而昨冬今春, 特命減除者, 勿論大·小喪, 編輯時, 勿錄。挽章, 大喪內外喪, 依前例同, 而小喪外喪, 從戊申, 內喪, 從戊戌。表石, 大小喪皆有, 而同陵·同墓處, 合一, 各陵·各墓處, 各一。其他諸具, 一從庚子儀軌, 擧行, 凡諸物件, 亦從庚子年例。小喪, 一從戊申年例。
傳曰, 此後, 丁字閣內, 曲設輪輿, 勿設事, 載於喪禮受敎。
傳曰, 退壙地灰, 用三寸, 後皆倣此事, 載受敎。編輯堂上李喆輔所啓, 甕家材木, 曾有用竹之敎, 而今番懿昭基甕家, 創出新制, 未知以何制定式乎。上曰, 依今番新制, 定式可也。
三十三年丁丑, 山陵都監堂上洪啓禧所啓, 曾於崇陵虛左之地, 因傳敎, 設掩石, 明陵虛右之地, 依崇陵例, 亦設掩石矣。今番山陵虛右之地, 亦依此爲之乎? 敢稟。上曰, 依爲之。弘陵因山時。山陵都監堂上洪啓禧所啓, 退壙石函上, 全用灰築事, 謹當依聖敎擧行, 而自底至上, 用純灰, 則無分界處。壙面用灰, 畢後隔以乾灰或純沙, 更爲築灰, 以至覆金形爲宜, 欲議于諸堂郞及看役中經事者, 而爲之。故敢稟。上曰, 隨便爲之。
山陵勿設四方石綸音。噫, 昔年聖祖之意, 猗歟盛哉。我太宗大王, 親詣王后陵所, 四方石, 昔用一片者, 命作二片, 仍以此下敎定制。此則昭載國朝寶鑑, 心常以爲二片矣。于今乃知尙用一片, 其亦異矣。今番已爲浮取, 故全片石, 命用明陵, 於弘陵則用二片, 而大抵玆事, 予有意焉。石槨之制, 今無焉, 而方石之用, 猶在。內壙中, 只用天灰, 而無四方石之蓋。噫, 內壙·外壙, 輕重若何。莫重內壙, 旣無蓋石。退壙所藏, 不過雜物, 各樣樻子, 俱用石函, 排置之隙, 塡之以灰, 其上又塡灰, 此無異天灰。石函又設方石, 可謂石上加石, 此較重於內壙。以臣子之道言之, 內壙之所無者, 用於外壙, 輕重若何。而或曰, 內壙上與左右兩傍, 俱用灰, 而於外壙, 則下梓宮於此, 而自隧道以奉, 不可不重云, 而此則不然。閉玄宮之後, 梓宮下方, 隔板塡灰, 其所用灰, 無異上方。此外各樣, 排置後, 塡灰。以此推之, 灰久成石, 卽一石壙, 石壙之上, 又加片石, 可謂文具中文具。譬諸人, 殆同旣著裘衣, 又着綿衣者, 裘衣已著, 又何衣綿? 凡諸木樻所盛者, 灰則雖萬世自如, 而木帛之屬, 不待百世, 而將與土同歸。噫, 孔聖, 豈不云速朽乎? 非聖人, 無以謂此。噫, 莫重內壙亦然。來頭外壙中, 只有石灰·沙器·瓦甖之屬而已, 爲此而用內壙所無石片乎? 予於學問, 雖無窮理之工, 只於此事, 思之久矣, 透之深矣。噫, 昔我聖朝, 躬詣陵所, 作爲二片, 其後無端復用, 石工之費工[供], 僧軍之壓傷, 專由於此, 今日雖命用二, 他日焉知無此弊。隧道閣, 何等重也? 而長木取用, 貽弊外方, 挽引作家, 時必也傷人。故玆以更制, 圖載補編, 此除一弊也。誌石浮取, 亦一巨弊, 而刊畢印進之際, 浮費多, 而褻慢甚矣。何幸, 自內得數片磁誌, 卽寧陵餘片也。因此而自今明陵用磁誌, 此亦體昔年盛德也。以此之故, 浮石浮費之弊, 一擧而兩除, 此除二弊也。三巨弊中, 旣除二焉, 其何不除一焉? 頃者有問于大臣, 講定之請, 而亦曰不然。何則? 于今世道, 雖能效翼成公黃喜請陵祭用素之心, 而挺身擔當乎? 其所獻議, 使予當之, 不過曰莫重古禮, 何敢更之云。若此, 此改作舍道傍, 何時了當? 大抵以理推之, 徑一圍三之制, 半以此[北], 則先作半月形, 半以南, 則下梓宮後, 築土仍爲封陵, 封陵之後, 陵制團圓, 而團圓之中, 半木半石, 而南北不一。重處鋪木, 輕處鋪石, 此輕重倒置也。或者曰, 內壙, 則外梓宮上, 鋪橫帶, 築天灰, 而外壙, 則排置雜物後, 築灰滿金井, 蓋四方石。內外壙, 鋪木鋪石, 高低不同, 而且內壙橫帶板, 從外梓宮而鋪, 板長亦不同云, 則予對曰, 不然。何則? 排置雜物後, 左右兩傍, 橫設板子, 其上從內壙外梓宮, 高而鋪橫帶板, 其上用天灰, 限全井, 則內外俱一, 輕重不紊。橫板長之不齊, 卽緦·小功之察也。若曰, 莫重山陵, 三百年流耒之規, 何敢更制云, 則此尤有不然者。語雖近於抑揚, 旣知經重之例置, 則內壙·外壙, 俱用四方石於金井之上, 可也。何可徒守退壙上文具乎? 想像其制, 成陵之後, 圓壙之中, 石灰之上, 突然用一片石於退壙上, 制度精乎, 否守? 噫, 古人有言, 欲法堯舜, 當法祖宗。體昔年作二片之盛意, 以木代石, 祛石工之巨弊, 除緇徒之壓傷, 則陟降有知, 想必欣豫, 其當自我制法。而今若於弘陵用石, 則後之王者, 左右兩陵之間, 何敢異焉? 後若隨焉, 不體此敎, 則又後上者, 孰能行之? 噫, 臨御卅載, 無一事惠及於民, 夢想之外, 治坤殿喪於白首逾甲之年, 此等莫大之弊, 知之熟矣, 量亦審矣。而泯默不諭, 何顔歸拜, 何顔臨民? 若此之故, 不憚支繁, 若畫圖而自弘陵爲始, 退塘鋪板, 板上築灰, 一依下敎擧行。四方石, 因此除之, 而旣浮二片石, 則置諸陵內, 用於日後, 其亦爲他日浮石之一助。噫, 不諭則已, 旣已上體聖祖之德意, 下恤元元之巨弊, 豈不斷然行之乎? 若曰, 此不過除工匠·僧軍之弊, 何謂元元云, 則噫, 僧亦民也, 匠亦民也。而除大石之曳運, 祛民田之蹂躙, 豈不曰爲元元乎? 噫, 此心之定, 若三物灰之成石, 其勿浮囂, 亦勿修人事, 以撓白首罔極之君, 卽爲擧行, 小紓哀疚中心焉。○昨夜下敎中, 猶有未盡有[者], 亦有不細究者。大抵五禮儀本文, 卽石槨之制, 其制比今有異。故補編之成, 蓋此也。內壙石藏之制, 雖無, 外壙中一蓋石, 猶存, 此下敎中, 未盡者也。內壙中橫帶板, 卽設於外梓宮上者, 不過不敢遽設天灰於梓宮上故也。外壙中, 非此之比, 則石函之上, 築灰之中, 兩灰之間, 設板不緊。灰雖不朽, 板則當朽, 旣朽之後, 上下灰間, 橫作一隙, 天灰低下之時, 陵土亦必隨下。以此推之, 非徒不緊, 反有害於壙中, 此亦細究者也。噫, 予亦若此, 孰能擔當, 請除方石乎? 何以謂若此? 三百年仍用之石, 今欲爲民弊除之故, 以木代石, 意近彌縫故也。怳然覺之之後, 豈可泯默? 故殯殿告由文, 初則曰以木代設, 更以全以灰築, 此亦雖一字一句, 不敢謾乎陟降之意也。令都監, 以除方石, 外壙中排雜物, 築灰後, 其上, 勿用一立板, 全以築灰, 至於覆釜形, 則玄門之外, 卽一石壙, 依此擧行。追後書下。
傳曰, 四方石之古一片而爲二, 國初我聖祖聖德, 載於寶鑑。故魂遊石下磗石, 作爲二片, 時有下敎者, 而今聞其尙一片云, 從令爲始二片事, 分付。
傳曰, 今番誌石, 亦爲燔造, 此後永爲定式。
傳曰, 誌文, 實預差, 前期陪進, 一本依禮文, 藏於魂遊石下, 一本藏於長明燈下。以此載於補編。
傳曰, 表石石物, 一依甲辰定例, 擧行, 此後勿稟, 依此擧行。陵圓徑, 一依甲子定式擧行, 此後勿稟, 依此定例。
傳曰, 明陵碑閣前後面, 皆以一樑三柱擧行, 碑石排置, 以東爲上事, 分付。
戶曹判書李喆輔所啓, 各陵表石, 塡紅, 或以唐朱, 或以倭朱, 而聞倭朱則按起, 不如唐朱之久而不變云。今此兩陵表石塡紅, 當以何品爲之乎。上曰, 倭朱不如唐朱矣, 以唐朱用之, 可也。
摠護使李天輔所啓, 近來各陵碑閣, 多用圓柱之制, 而明陵碑閣, 則是方柱之制。明陵碑閣, 若依舊制, 則弘陵碑閣, 亦一體擧行乎? 敢達。上曰, 依爲之。此後一以此例擧行, 載於補編。
摠護使李天輔所啓, 各陵丁字閣, 制樣不用。以昌陵局內諸陵言之, 昌陵·敬陵, 則正殿三間, 拜位廳二間, 合五間。明陵今番丁字閣, 以〈何〉陵例擧行乎? 上曰, 依昌陵·敬陵例, 以五間爲之, 可也。
摠護使李天輔所啓, 在前丁字閣, 或八間或五間, 而寧殿以後, 則皆用八間之制。喪禮補編中, 又以八則[間]爲山陵丁字閣定制, 五間爲墓所丁字閣定制。今若依下敎, 定以五間, 則與墓所, 無隆殺之節, 自下擧行, 甚不安, 不可不稟定矣。上曰, 依前下敎, 定以五間, 宜矣。都監堂上洪啓禧曰, 丁字閣正殿三間, 左右翼閣各一間, 當中連違三間, 則爲八間之制, 正殿三間, 無翼閣, 當中連建二間, 則爲五間之制。寧陵八間之制, 旣用光陵之例, 其後祟陵·明陵·翼陵·懿陵, 皆用此制, 今番山陵, 不可獨異。況補編, 旣以八間·五間爲山陵·墓所隆役之節, 則殆同八佾·六佾, 決不可紊矣。上曰, 予於補編後, 已有勿爲翼閣之命矣, 不當以補編爲拘。用五間之制可也。啓禧曰, 聖敎雖如此, 旣有定制, 則恐不可用五間之制。若用五間之制, 則補編丁字閣註, 當洗補矣。上曰, 何必洗補? 啓禧曰, 以此下敎, 錄於補編受敎之末爲宜。上曰, 依爲之。弘陵因山時。
左議政金尙魯所啓, 山陵都監堂上洪啓禧, 因聖敎, 進詣穆陵, 奉審陵制, 則懿仁王后陵, 在大王陵左岡, 而自穴下以石作神路, 屬之於丁字閣神橋。仁穆王后陵, 在東岡, 而亦自穴下作神路, 屬之於左岡神路距丁字閣神橋, 近爲四五步云。以穆陵之制言之, 今此新陵穴下, 亦宜有連屬舊丁字閣之神路, 而卽今則假丁字閣, 旣爲新陵而設。待三年後, 假丁字閣撤去時, 始用穆陵神路之制, 雖似不妨, 而但神路事役, 亦且重大, 趁此設都監之時, 新陵穴下排設神路, 以姑屬於假丁字閣神橋, 三年後, 移屬神路於舊丁字閣神橋, 恐爲得宜。以此分付都監, 何如? 上曰, 雖三年之內, 豈可無舊丁字閣連屬之神路乎? 自新陵穴下, 至舊丁字閣神橋, 排設神路, 可也。尙魯曰, 下敎誠然, 當令都監, 依下敎擧行。而臣意, 則假下字閣, 亦不可無神路, 使之一體排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