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十二年丁丑七月癸巳十九日。, 行冊妃文定王后尹氏。禮。同日, 行親迎禮于太平館。
三月, 敎曰, 慈旨以爲, 尹之任女文定王后。, 累世侯門, 有卓德行, 可合中位。予意亦然, 定以爲妃, 擇吉日以啓。
上命招政府·六曹, 敎曰, 中位已定, 當議親迎之禮。昔魯哀公問, 冕以親迎, 不已重乎? 孔子對曰, 合二姓之好, 以繼先聖之後, 以爲天地·宗廟·社稷之主, 君何謂已重乎? 今雖勢異於古, 正禮, 豈可廢也? 予意, 行親迎之禮, 以示臣民, 重配匹之意, 如何?
領議政鄭光弼等曰, 自祖宗朝, 已有定規, 而無親迎之禮, 臣等謂, 依五禮議行之, 可也。
敎曰, 五禮議註, 節目備詳, 獨於親迎闕焉。予意以爲, 正禮, 當自上行之。然人君, 親迎於臣下之家, 勢有所難, 其依五禮議註爲之。
承政院啓, 親迎之禮, 三代以上聖帝·明王, 咸擧之, 我國王世子以下, 亦皆行焉。獨於納妃闕焉。此國之重事, 請令朝廷議之。上允之。
直提學李耔等以爲, 春秋, 紀裂繻來逆女, 程子曰, 先儒皆謂, 諸侯當親迎。親迎者, 迎於其所館, 故有親迎授綏之禮。胡寧曰, 或曰, 天子必親迎乎? 太上無敵於天下, 雖有父母昆弟, 莫不臣適, 四方諸侯, 莫敢有其室。若屈萬乘之尊, 而遠行親迎之禮, 則何無敵於天下乎? 王后, 所與共事天下, 宗廟, 繼萬世之重者也, 其禮當如何? 使同姓諸侯, 主其詞命, 卿往逆, 公監之父母之國, 諸卿皆送之京師, 舍而止, 然後天子, 親迎以入, 其納王后之禮乎? 范祖禹〈論〉納后六禮, 所謂隆禮曰, 進言者必曰, 天子至尊, 無敵於天下, 不當行夫婦之禮。而荀卿有言, 天子無妻, 告人無匹也。然則周公之典, 孔子之言, 皆不可信也, 而荀卿言, 可信也? 臣謹按冠·婚禮, 惟有士禮, 而無天子·諸侯之禮, 蓋成人之與夫婦, 自天子至於士則一也。朱子曰, 古者, 天子必無親至后家之禮也。今〔令〕妻家就近, 設一處, 却就彼往迎, 婦〔歸〕館成禮, 一則妻家出去〔至〕一處, 壻則就彼迎, 婦〔歸〕自家成禮。國家五禮儀, 有王世子親迎之禮, 於納妃闕之者, 乃以擇妃, 不得出他國, 亦用太上無敵於天下之例也。程子所云, 亦謂不出彊遠迎, 非謂天子不須親迎也。若以爲不當親迎, 則當曰, 天子不宜親迎。不當曰, 不宜親至后家。程子所云, 迎於所館。胡氏所云, 諸卿皆送之〔至〕京師, 舍而止, 然後天子親迎以入。於今日制禮, 爲有可據。但親至妃家以迎, 則未安, 先定館所, 親出以迎, 似合於禮。
府院君柳洵議曰, 先儒之論, 皆謂天子宜親迎於館所, 今亦迎於所館, 爲當。
宋軼·南衮·鄭光弼·申漑等議曰, 五禮議, 乃先王成憲, 況太上無敵, 親至后家, 古未有行之者, 悉備六禮, 命使奉迎, 百官扈從, 至闕, 殿下, 冕而揖, 導而陞階, 此亦隆禮, 豈必迎于委巷, 乃爲盡禮?
敎曰, 從柳洵議。又敎曰, 自今定爲恒規, 添錄五禮註, 自後世, 遵而行之。
鄭光弼等啓, 親迎之禮, 漢唐以後之君, 皆不行之, 故禮官莫適所從。五禮儀註, 乃祖宗所以定一代之制作, 雖從之, 似未害也。
李耔等又啓, 親迎之禮, 考之禮經及先儒之說, 雖天子·諸侯之尊, 皆須冕而親迎於所館。豈可舍三代通行之禮, 以漢唐爲法哉? 只迎館所以入。導率之方, 在於躬行。
敎曰, 禮之正者, 所當躬行, 以示臣民, 令禮曹參酌古事, 磨鍊儀註以啓。
李耔等啓, 婚禮之大者, 乃親迎, 而古人以爲, 廟見然後, 成婦而定位。今禮正已擧, 廟見尤重, 請依三日廟見之禮而行之。不從。
七月十九日, 上具冕服, 親迎王妃于太平館。
二十日, 王妃, 御宣政殿, 受內外命婦賀。百官, 陳賀于仁政殿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