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勅
皇明以後, 凡有詔勅, 宣諭使二員, 所帶一·二·三等常隨官。崇德以後, 使或三四員, 所帶無常隨之命, 而大通官, 爲一等, 次通官, 爲二等, 跟役爲三等, 又有所謂八分人, 其數至於百餘, 携物發賣, 勒指價直, 其禮節·贈遺·勅令, 侔倣明制。至順治癸未, 勅減其贈遺, 戊子又減其禮節及贈遺。戊戌, 定爲今例, 使·副使各一員大淸會典云, 康熙甲寅, 題准凡頒詔·赦及恩賜, 往朝鮮, 內大臣·散秩大臣, 侍衛候旨, 差遣外, 仍將內閣學士·侍讀, 翰林院學士·侍讀·侍講, 禮部郞中員外郞·主事, 依職銜爲正·副使, 具題差遣。, 大通官二員, 次通官二員, 跟役十八名。筆帖式, 使未離京, 先送牌文, 知會, 或書板, 或書紙, 若急遽, 則揷羽見牌文, 自吏曹差儐使勅使, 則以正卿差遠接使, 差官, 則以亞卿差接伴使, 文官。·問禮官堂下文官。, 卽日馳驛, 到義州, 趁使抵金石山, 先送差備譯官, 問候, 仍探事由。遠接使, 與平安監司聯名狀啓, 自承政院差六處迎慰使義州·定州·安州·平壤·黃州·開城。, 計其程道, 次第發送。使奉勅書, 至義順館, 置于闕牌前卓子上。樂作。東西班, 行四拜禮, 三上香, 又行四拜禮而退。樂止。大通官, 奉勅書, 納闕牌室, 而鎖之。兩使, 各就東西歇廳, 遠接使以下, 行見官禮。迎慰使, 奉御帖若傳訃勅, 則御帖去紅籤, 付靑籤。。, 授差備譯官, 送呈兩使, 起立雙手祗受。迎慰官, 又令差備官, 傳告國王問候, 兩使揖謝。六處見官禮, 幷倣此。遠接使, 以路程記, 馳啓禮曹, 以迎勅吉日參量, 啓定擧行。遠接使·迎慰使, 設龍灣迎慰宴, 呈物膳單子。使至弘濟院, 領議政·都承旨, 奉命出去, 竣事馳啓。
仁祖十五年丁丑十月, 禮曹啓, 天使迎勅時, 迎恩門黃幄次及崇禮門·大通橋·笆子廛橋·敦化門等處, 各司及市民, 分定結綵。而今此勅使之來, 經變之後, 各司殘弊, 無以排設黃幄次及笆子廛橋兩處, 勿爲擧行, 恐或無妨。允之。
司譯院啓, 御前通事, 崔惠吉陳疏請改, 掌樂院正趙景禛, 稍解漢語, 可宜差定。允之。
十七年己卯九月, 禮曹啓, 今此滿將, 以差官爲名, 自當與勅使有別, 而其職秩最高, 又以問安特差以來, 接待之禮, 不可不破格從厚。如義州·平壤·開城府等處, 宜遣迎接使, 禮單亦令齎去, 命議于大臣。右議政沈悅以爲, 滿將官秩最高, 且爲我國, 有致款之意, 前頭事機, 所係亦重, 不可不另加優禮。從之。
二十一年癸未十二月, 禮曹啓, 今聞王世子, 已以十五日起程, 而護行將出來, 京中接待宴禮及都監設局, 似當, 依庚辰年梧木道時例, 爲之。允之。
二十三年乙酉四月, 備邊司啓, 王世子護行官出來時, 稱以接伴使, 堂上官差出, 借銜以送, 已有前例。而若奉勅書出來, 則便是勅使都監之號, 儐接之任, 自有行用之規, 宜令該曹, 依例施行。允之。
備邊司啓, 卽見宰臣韓興一狀啓, 護行官, 無奉勅之事, 接待節目, 自有與勅使不同者。都監及儐伴名號, 令該曹照例啓下, 迎慰·問安等事, 亦令政院考規稟處。允之。
肅宗元年乙卯三月, 致祭冊封勅使入京, 大駕出宮時, 御白帽·白衣·素帶, 郊迎時, 御翼善冠·黑團領袍·素玉帶, 仍爲還宮, 迎勅及殿庭軒架, 陳而不作。
四年戊午三月, 禮曹言, 取考甲寅謄錄, 皇后喪傳訃, 迎勅時, 各門·橋梁結綵, 依例排設, 前導鼓吹, 殿庭軒架, 陳而不作, 今亦依此擧行。
七年辛酉三月, 禮曹啓, 今弔祭勅使京中七宴, 雖已停罷, 至於接見時, 不可無茶禮, 宜令該司, 照例擧行。允之。
又啓, 弔祭時, 殿下親臨服色, 未有可據之前例, 就議大臣, 則以爲, 白袍·翼善冠·烏犀帶爲當, 而百官, 以衰服入參, 似宜。允之。
十年甲子六月, 迎接都監啓, 取考甲寅謄錄, 則弔祭勅使入京之日, 直詣闕內, 故祭文, 置之仁政殿東階上, 勅使還出後, 移置於殿內。而禮曹郞官及別差守直官二員守直, 而祭日, 禮曹郞廳, 自闕中, 奉詣祭所矣。今亦宜依此擧行。允之。
四十三年丁酉十月, 右議政趙泰采啓, 今勅行, 與前有別, 絶貴之藥, 專价出送, 所宜加意接待, 王世子郊迎替行, 曾有前例矣。上曰, 丁丑以後, 仁廟未嘗郊迎, 而孝廟, 在東宮時, 輒代行。今亦替行, 而勅使, 到弘濟院後, 大臣先言, 爲可。
敎曰, 頃見問禮官儀註, 有山呼叩頭之節, 而今於世子迎勅儀註, 不爲載錄, 彼人必有執言之事, 詳考擧行。禮曹啓, 去丁亥年, 兩次勅行, 王世子郊迎時, 皆無山呼之節。庚申年, 自上迎勅, 亦無此節, 而註曰, 非慶赦, 故山呼等節, 減去云。凡於接待之際, 務示優厚之意, 儀註中, 添入付標, 似宜。允之。
承政院啓, 便殿接見時, 勅使果亦率入通官, 以文字書, 通其言語, 則自上答話, 令御前通事, 亦當以文字書示。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