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73
寺社
太祖六年丁丑, 命都堂曰, 佛氏之道, 當以淸淨寡欲爲宗。今住寺院者, 務營産業, 至犯其所謂色戒。身死之後, 其弟子, 有以寺社奴俾〔奴婢〕, 稱爲法孫, 相傳, 以至相訟。予自潛邸, 思革其弊, 其令有司勘究以聞。
太宗元年辛巳, 罷禁中誦呪僧人。
二年壬午, 書雲觀啓, 高麗太祖初, 或言背山逆水之地, 置寺安佛, 設某道場, 則可以利國家。乃命有司, 隨地置寺, 量給田民。後之人君, 益信而創大伽藍, 各稱願堂, 施納田民。於是寺舍不可勝記, 肥馬輕裘, 甚者溺於酒色。請京外七十寺外, 諸寺土田之租, 永屬軍資, 奴婢, 分屬諸司。上從之。
六年丙戌, 帝遣太監黃儼, 迎濟州銅佛, 儼欲上先拜後, 行禮。上曰, 銅佛, 自天朝至, 則予當拜之, 以致敬, 朝廷之意, 今不然, 何拜之有? 群臣, 勸上從權禮佛, 上不聽, 謂儼曰, 藩國禍福, 在天子, 不在銅佛。儼, 仰天良久, 許行禮, 竟不拜佛。
十一年辛卯, 罷祈思〔恩〕·祝壽等事。高麗, 於德積·白嶽·松嶽·木覓等處, 春秋令宦寺及巫女, 樂祀之, 謂之祈恩。至是, 上曰, 神不享非禮。令禮官, 博考古傳, 罷之。朝官, 奉香以祀之, 兵曹, 又循重房舊制, 每歲設祝壽齋。上曰, 脩短有數, 何用祈禱? 遂命竝罷之。
世宗元年己亥, 帝求天興寺所藏舍利。金漸啓, 僧言石塔所藏舍利四枚, 自新羅寶藏, 願得留鎭法門。上曰, 豈可以是爲靈異舊物, 匿不以獻上, 欺天子乎?
二年庚子, 上謂尹淮曰, 佛氏之僞, 予非不知。但安山陵元敬王后。之後, 空谷聞寂, 此予所不忍, 其復啓上王, 請營小寺。上王曰, 健元·齋陵建寺者, 以逐太祖之志也, 今山陵, 予當立法, 以示後嗣, 不許。
三年辛丑, 罷年終。先是每歲遣人, 祈福于佛宇·山川, 謂之年終還願。上曰, 年終還願, 邀福之事, 崇佛之端。近者凡干佛事, 罷之幾盡, 惟先王先后忌齋, 未忍卒革, 此則爲寡人祈福, 其罷之。
四年壬寅, 罷經行。自高麗每春秋仲月, 會僧徒, 誦般若經, 鳴螺執幡, 蓋香火前導, 巡行街衖, 以禳疾厄。二品以上, 受命行香, 謂之經行。至是命罷之。
六年甲辰, 罷水陸齋。上曰, 功臣, 當太祖·太宗忌辰, 就寺社, 設水陸, 雖是忠厚之意, 恐違禮經。吏判許稠曰, 水陸, 本非禮, 矧設神位於壇下, 尤爲褻慢, 僭禮犯分。命罷之。
十六年甲寅, 上曰, 當予生日, 宗戚·勳舊, 設齋祈壽, 雖是臣子至情, 禮則未可。其除之。
文宗元年辛未, 敎曰, 蓋聞佛氏之法, 外於倫理。惟我莊憲王, 學問高明, 予爲儲殿, 日夕承顔, 每受敎訓, 凡於神怪之事, 斷然無惑。近來愚民, 冒犯國法, 年少剃髮者多, 軍額日縮, 予惟度僧之禁, 載在令甲, 而奉行者未盡, 以至於此, 若不申禁, 弊將難救, 予爲是懼。去年冬, 申明冒禁者徙邊之法, 第慮遽爾行之, 騷擾必多, 且萬計之衆, 一朝盡驅赴諸邊, 非惟情所不忍, 恐致怨咨, 以傷和氣。姑觀期限, 各其自首還俗, 而不可刑罰, 或納丁錢, 仍給度牒。以今年爲限, 其有過限不首及今後犯禁者, 痛行禁斷。又恐僻居僧徒, 或未周知, 過限不首, 以及乎罪, 其令遍諭, 罔或不知。夫法之不行, 良由官吏奉行未至, 自今不卽禁斷官吏, 亦當科罪不饒。
世祖三年戊寅, 禁閭巷間, 托以招魂, 邀僧徒, 設餠果, 羅幢幡于街上。犯者, 幷罪僧徒及家長。
四年己卯二月, 命印大藏經。經板, 本在陜川海印寺, 遣敬差官尹贊·鄭垠, 董其役, 且使僧信眉·行軒等, 監督, 諭旨于各道, 使助其役。是月始役, 四月畢印, 分藏于各道名山巨刹。五十件所印紙入, 二十八萬八十九百餘貼, 役糧五十石。他物, 亦稱是, 一件, 印出紙, 七千七十八貼。
十年乙酉, 創建圓通寺于都城內。
成宗六年乙未, 毁徹京城內外尼舍, 凡二十三所。
七年丙申, 命禁士大夫家供佛僧齋之弊習, 又嚴度僧之禁。羅麗之俗, 崇尙釋敎, 專以供佛飯僧爲常。我太祖, 雖革寺社奴婢, 而其風猶存, 卿士之家, 例於殯所, 聚僧說經, 名曰法席。又於山寺, 設七日齋, 富者務侈, 貧者亦效, 其費甚鉅。親戚知舊, 持物往施, 名曰食齋。又於忌日, 邀僧先饋, 然後引魂設祭, 名曰僧齋。時上崇正學, 擗異端, 凡於佛事, 侍從之臣, 極言其弊。由是卿士之家, 畏憲章物議, 雖遭喪忌, 依禮行祭, 不供僧佛。其因仍不廢者, 惟無識下輩, 亦不得恣意爲之。又嚴度僧之禁, 州郡推刷無牒者, 長髮還俗, 中外寺刹, 殆空。
八年丁酉, 因朱溪正深源流, 罷誕日祝壽齋。
二十年己酉五月, 仁粹大妃, 造佛像, 送于淨業院, 儒生李鼊等, 取而焚之, 大妃, 請治鼊罪。上辭曰, 儒生闢佛, 可賞而不可罪, 況自內聞之而命推儒生, 非人君之政也。大妃不能强。仍飭禮曹, 勿復度僧。
明宗六年辛亥, 命復立兩宗, 設禪科, 給度僧牒。時宮中, 方崇佛事, 監司鄭萬鍾, 引進妖僧普雨, 以報恩寺爲禪宗, 以奉先寺爲敎宗。自明年壬子, 始爲禪科, 初試而會試·講經·製述·賜牌, 略放文科。八道寺刹, 一時鼎新。三司爭之, 大臣, 率百官, 論普雨之罪, 不允。館學儒生, 請誅普雨, 亦未得請, 空館出去。上遣承·史, 招諭令就食堂, 儒生無就者。朝廷, 招其父兄, 使觀諭就館, 如此幾月餘。尹元衡, 不一參廷論, 蓋不欲逆慈旨也。北道御史王希傑狀啓, 僧普雨, 與逆瑠之奴爲僧者, 同居安邊黃龍寺草庵。瑠亡命來到, 使之安處。聞大索之奇, 而懼禍, 及移避釋王寺, 瑠奴無應松持小紙授雨, 雨見畢曰, 近無吉日, 汝可退去, 居數日, 貸米于同居僧, 設聖齋于深谷者, 非一, 貸米之僧, 尙在釋王寺云。故院請付有司推問, 曰欲害普雨者, 造言判然, 其勿推雨。司及大臣, 請推問, 竝不允。吏曹判書宋世珩極陳, 普雨權重驕悍, 擧國犇趨, 恐有不測之禍。不從。慮僧徒無統, 議大臣, 復立兩宗, 大臣無一言爭其不可, 非徒不進直言, 又從以愞順之辭, 逐復禪科。二十一年丙寅, 罷兩宗禪科, 去內需司印信。普雨死後, 禪科尙未革。至是兩司啓請罷之。
中宗五年庚午四月, 中學儒生等, 倡言闢異端, 擅燒貞陵守〔貞陵寺〕之在京中者。上初欲鞠治, 後命勿問。
七年壬申, 上聞慶州路左有銅佛像, 命毁作軍器。
命撤圓覺寺, 以其財, 分賜昏朝時撤家人等。
十一年丙子, 命罷忌辰齋。敎曰, 忌辰齋之設, 肇自前朝設齋薦福, 因成國俗。逮我朝, 深黜異敎, 俗漸歸正, 獨此一事, 尙今不廢。奉先之孝, 自有正禮, 自今永罷。
顯宗元年庚子, 禁良民之削髮爲僧尼者, 令所在官, 一一還俗, 違者, 科罪。罷諸宮家願堂。
二年辛丑, 從副提學兪棨箚, 命罷城內慈壽·仁壽兩尼院, 遣禮官, 詣慈壽院, 奉出列聖位版, 依奉恩寺例, 卽令埋安于淨地。
咸鏡道京試官李東溟, 歸路, 入安邊釋王寺, 見緇徒, 設列聖位版而私享之, 入拜。正言, 首論其事, 因請各寺亦有此謬習者, 遣禮官, 竝埋置位版。上從之。
英祖五年己酉, 司諫朴弼琦疏言, 報恩獅子庵佛宇傍, 一間陋軒, 奉安元宗神位, 稱以願堂, 不敬孰甚焉? 請令道臣親査撤去。上從之。
四十四年戊子八月, 備忘記, 雖禁願堂, 御筆攸在處, 守護攸重處, 豈在此中? 令備局一體分付, 其令知悉。
正祖卽位年丙申六月, 大司諫洪檢啓, 各道寺刹之稱以願堂者, 不知創於何時, 而近益侵廣, 殆遍城中, 此雖出於僧徒之積困, 官役依藉, 保存之計, 而至於私奉位版, 擅行享祀, 則其爲褻瀆, 莫甚於此, 請命一竝禁斷, 各營邑侵漁僧徒之弊, 亦爲嚴飭。上曰, 予欲下敎, 猶嫌太速, 而未果。聞此啓辭, 予庸嘉乃闢異端, 卽我朝家法, 寺刹之稱以願堂者, 卽極未安, 而至於建閣造主, 住持擅奉享事, 事之不敬, 莫甚於此。先朝, 亦當靳許於諸宮房手本, 予所仰覩, 以故龍洞宮之美篁寺, 曩予在儲之日, 亦已撤毁, 況今正風俗之日, 其所有輔於世敎者, 固當靡不用極, 禮判旣承下敎, 依此一竝還屬本宮, 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