추관지秋官志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추관지 목록



七年, 明川寺奴女莫今生子, 欲不擧, 爲隣人所救止。道臣狀請稟處。本曹啓目, 律文內, 祖父母·父母故殺子孫者, 杖六十徒一年, 尊長謀殺卑幼已行而未曾傷人者, 依故殺罪, 減二等杖九十, 未殺者, 與殺者同律, 則似無法文本意。依律文施行之意, 回移何如? 判付內, 父母愛子之心, 固是天賦之常性, 而咸鏡一路, 我聖祖豊沛之鄕, 人心素稱淳厚, 而比年以來, 彝倫斁絶, 竟至以母殺子之域, 事之寒心, 莫此爲甚。雖因切隣未遂兇計, 原其心跡, 與殺無異。決不可不斷之一罪, 以正風敎, 以礪邊民。議于大臣稟處。領議政金壽恒議以爲, 以母殺子, 人倫之大變, 而宜聖明之深惡切痛, 必欲斷之一罪也。然念母子慈愛之情, 禽獸猶然, 貴賤無間, 則北路之俗, 雖極頑蠢, 至於手戕其赤子, 豈其本性之獨異於人哉。蓋其生理之艱·賦役之重, 比他道特甚, 甚至於父子不相保。從前此等之變, 比比有之, 苟求其所以然, 則誠有可哀·不可惡者矣。昔宋岳鄂之間田野小民, 例養二男一女, 過此輒浸諸水盆而殺之, 蘇軾寄鄂州守書云, 律文故殺子孫者徒二年, 願公明告佐史, 布諭士民, 俾變其習。軾之此言, 可謂切至之論矣。今日處此之道, 宜先求其杜弊之本, 不但在於斷罪之嚴。且父母之故殺子女者, 論以一律, 曾雖有受敎, 未殺者與已殺者, 恐不可以設心之同而用法無別, 施以次律, 似合酌處之道。上裁。左議政閔鼎重議以爲, 北關氓俗, 生子不擧者, 往往有之。蓋其意, 專出於生理之至艱, 苟求其本, 亦甚可矜。況其欲殺之子, 幸不至死, 姑以法意, 參酌施罪, 仍令本道啓稟立制, 以之曉諭吏民, 永久遵行, 期於變革惡習, 實合敎化之本意矣。上裁。右議政李尙眞議以爲, 虎狼惡獸而猶知愛子之篤, 人而不知, 不可謂人, 況欲殺之乎。此固大變。第殺與謀殺, 心雖無異, 成與未成, 律不同科。斷獄之法, 難容一撓, 且其一身生理旣難, 又添一口, 資活益難。不自覺其斁敗人倫之歸, 此正朝家所當反求, 而宣布德意, 革祛痼弊, 以爲民俗丕變之地也。臣所冀於聖明之世者, 不專在於處此獄之如法而已。上裁。判中樞府事金壽興·鄭知和議以爲, 父母慈愛之天性, 人所同得, 豈北路之民, 獨無天賦之性, 甘心自陷於悖倫亂常之罪哉。其所以萌此謀殺赤子之心者, 必有所由然, 朝家之處此者, 必究其所由然之理, 先講杜弊之本, 以爲正俗之地, 實合於聖王哀矜之政。以聖上若保赤子之盛德, 推以及於遐遠之域, 俾令喪其樂生之心者, 皆復其天賦之常性, 則古人所謂勸之使殺亦不肯者, 庶將復見於今矣。上裁。判付內, 依議施行。令道臣商量革弊變俗之道, 啓聞稟處, 以爲遵行之地。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