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上三年, 傳曰, 聖王之政, 先敎而後刑, 不敎而刑, 是謂罔民。大抵敎莫大於五敎, 五敎不敷, 厥咎誰執。是以每聞法曹決, 係干綱常之罪, 未嘗不怵然而懼者, 所以懼五品之不遜也。然旣曰不孝不悌, 則不可以未敷敎而不施典刑也。故如律而許裁, 遇赦而不放矣。雖以近日獄囚之錄啓觀之, 凡屬綱常之罪, 不但式月斯生, 幾乎鎭日登聞, 此尤予重增歉忸處, 而豈非攸司不深量之一端乎。憲府卽掌風憲之地也。若有傷風憲之民, 則事宜詳問其犯之大小·罪之輕重, 十分審愼, 明白無疑然後, 移法曹決罪, 可也。萬有一以風聞途聽之說, 但任一己之私, 輕先勘斷, 則名雖編配, 生前無宥還之路, 無罪者之呼冤, 足爲干和, 抑亦在不率敎之徒, 不足爲懲礪之道。繼自今該曹, 以此知悉, 罪關綱常者, 雖死罪以下, 必也審閱, 究覈其情實, 明知斷無疑端然後, 草記發配, 以副予先敎後刑之意。此等罪名, 三法司之中, 猶於憲府相續逮囚, 豈其刑曹·京兆則不知, 而獨彼憲府詳知而然乎。亦甚怪訝。今番被囚人, 盤覈其實以聞揭板堂上廳事。。
四年, 善復爲本曹判書時所啓, 關係倫常罪人, 草記後發配事, 曾有下敎, 而外方則此等罪人, 自該道直爲發配後, 所配道臣始爲狀聞。此後則罪關倫常者, 嚴覈事情, 詳悉罪目, 先狀聞後發配之意, 行會諸道, 何如? 上曰, 諸堂之意, 何如? 吏曹判書金鍾秀曰, 先狀聞後發配, 雖似有牽掣之慮, 而至若罪關綱常之事, 特創此例, 則其餘輕罪之直勘發配, 固自如也。若以京司執奏釐正之道言之, 則本道之先啓後配, 似勝於配所道之始具罪目於到配啓本中矣。尙喆爲領相時曰, 先狀啓後發配, 雖有上聞繁委之慮, 若其中罪犯倫常, 關係甚重者, 具罪目狀聞, 下該曹稟處後, 始許發配, 則諸道決遣之時, 必當有惕念審愼之效。以此定式施行, 恐無所妨矣。左議政徐命善曰, 罪關倫紀, 乃是不常有之事。雖使先啓後配, 似無拘掣之慮, 而外方之審愼, 則必當大有效焉。必令論列啓聞, 待該曹覆奏後發配, 爲宜矣。上曰, 領·左相與吏判之言, 儘有意見。此不過發配·到配, 各有狀聞, 以寓重其事而均其例之意也。依此定式, 仍令該曹行會諸道, 可也。
重補 六年, 南部李召史上言內, 矣身年八十二, 只有一子充金, 醉中失禮於閭里, 以不敬老母, 爲人所訴, 定配富寧。乞蒙放釋云。曹回啓判付內, 此等罪名, 易致爽實, 向有受敎定式, 必經登聞然後, 使之發配。此漢果是令前發配乎? 相考文案草記。曹草記, 充金發配, 果在令前云。傳曰, 令久則弛。此後此等罪名, 萬一不卽登聞, 該堂直捧削職傳旨事, 載之政院故事·本曹受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