춘관통고春官通考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춘관통고 목록



御眞
太祖睟容三本 一本, 奉安于全州慶基殿, 一本, 奉安于永興濬源殿, 一本, 肅宗十四年戊辰, 模寫, 奉安于京都永禧殿。舊號南別殿。
世祖睟容二本 一本, 仁祖十五年丁丑, 奉安于永禧殿今櫃藏, 以時曝灑。, 一本, 英祖十一年乙卯, 模寫舊幀, 雨漏涴傷, 改摹。, 奉安于永禧殿。
元宗睟容一本 仁祖十五年丁丑, 奉安于永禧殿。
肅宗睟容四本 肅宗三十九年癸巳, 圖寫二本, 一本, 奉安于昌德宮之璿源殿, 一本, 奉安于江華長寧殿。英祖二十四年戊辰, 模寫二本, 一本, 奉安于永禧殿, 一本, 又奉安于璿源殿。
英祖睟容十一本 肅宗所賜一本, 奉安于彰義宮藏譜閣。潛邸宮號。癸丑, 圖寫二本, 奉安于昌德宮之璿源殿。甲子, 圖寫三本, 一本, 奉安于江華長寧殿自萬寧殿, 移奉。, 一本, 奉安于永禧殿, 一本, 奉安于毓祥宮。丁丑, 圖寫二本, 一本, 又奉安于毓祥宮, 一本, 又奉安于藏譜閣。癸未, 圖寫一本, 又奉安于璿源殿。癸巳, 圖寫二本, 一本, 奉安于璿源殿, 一本, 又奉安于毓祥宮。
正祖睟容一本 辛丑九月, 奉安于昌慶宮之奎章閣。
國初, 奉太祖影幀於六處。璿源殿在昌德宮, 穆淸殿在開城, 濬源殿在永興, 永崇殿在平壤, 慶基殿在全州, 集慶殿在慶州。
世祖影幀, 安于奉先殿在楊州。
德宗影幀, 安于懿廟之北。德宗爲世子時, 世祖, 命崔涇·安貴生二人, 圖德宗像, 及成宗卽位, 奉安月山大君第, 後, 移奉懿廟。
睿宗元年己丑, 奉桓祖以下影幀三十三函于璿源殿。
成宗三年壬辰, 命畫工, 模寫昭憲王后·世祖大王·睿宗大王御眞, 奉安于璿源殿, 使申叔舟, 記其事, 名曰永慕錄。記曰, 上命崔涇·安貴生, 奉畫昭憲王后·世祖大王·睿宗大王睟容, 爲軸粧䌙, 旣訖, 以是年夏五月丙辰, 備儀物, 奉安于璿源殿先王·先后之次。上哀慕罔極, 乃命陞涇·貴生職, 賜以鞍馬, 內自三宮, 下至在朝之臣, 凡及見聞, 莫不悲感興懷。上又以璿源殿舊案, 只記奉審節目, 命考次序始末, 悉追記之。太宗以上, 歲月旣久, 不可更考, 但錄其畫樣軸數。自世宗以後, 乃得詳錄以進, 賜名永慕錄, 謄寫藏之, 將以傳後, 命臣叔舟識其事。
日本上松浦源納, 遣四郞衛門正秀入貢, 正秀托言, 丁亥年間, 朝京, 承世祖面敎, 模御容, 安于博多地聖福寺, 時時放光, 今奉至薺浦, 欲嘗試朝廷處分。上議大臣, 令觀察使, 躬至薺浦, 設壇奉燒。
中宗三十四年己亥, 奉恭靖大王·定安王后影幀于璿源殿, 以影幀, 至自外方也。
仁宗元年乙巳, 命追畫大行大王睟容, 開局於明政殿西廊, 以左贊成成世昌·利城君慣, 掌其事, 杜城令巖·扶安縣監蔡無逸, 以善畫與焉。
明宗三年戊申, 宗簿提調洪暹言, 璿源殿, 始奉太祖二十六軸, 有侍中時寫眞, 太宗·世宗·世祖, 亦皆有影幀, 德宗·成宗·中宗影幀, 皆追寫於昇遐之後。而成宗影幀, 初則一軸, 後因改模, 至於九軸, 餘皆稱是。委積殿內, 色褪塵垢, 萬代之下, 恐有混淆之弊。初本·副件, 或山陵, 或宗廟, 或文昭殿北, 擇地埋瘞, 便也。從之。
宣祖二十五年壬辰倭亂時, 影幀多見失, 而永崇·奉先兩殿影幀, 獲安慶基影幀, 詳見下。, 移在他所。光海初, 奉來, 旋以國家多事, 留住於水原·開城。至己未, 設科於兩府, 以慰人士, 遣承旨·禮官, 奉來至京, 竝安于南別殿。平壤·楊州·慶州·開城諸殿, 遂廢。其後, 改建永崇殿於江華長寧殿志, 以爲奉先殿, 而據謄錄, 則明是永崇殿。, 移摹慶基殿太祖影幀以奉之, 建集慶殿於江陵。仁祖乙亥, 災, 移摹璿源殿御容。
七月, 全州慶基殿奉安太祖睟容, 本州危急, 參奉洪汝栗, 奉持避兵, 由海路, 達于義州。上哭, 祭于行宮, 移安于寧邊妙香山寺, 命賞汝栗六品職。回鑾時, 移安于平壤永崇殿, 光海君六年甲寅, 還于全州。
仁祖丙子亂時, 南別殿所奉太祖影幀, 見失, 世祖影幀, 得於城外, 微有裂破。上泣曰, 此, 由予失德也。權安于時敏堂, 永崇殿影幀, 傷破無餘, 故埋安于宗廟北階上。其後, 又以元宗·世宗影幀, 安于南別殿, 肅宗戊辰, 移摹慶基殿。
太祖影幀, 安于南別殿, 殿號, 改以永禧殿。
太祖·世祖, 世室不遷, 故遵漢朝世室立廟郡國之制, 分建穆淸·奉先等諸殿於外方, 而其他未爲世室之聖眞, 則稍別其禮, 奉安于璿源殿。屢經兵亂, 諸聖眞, 皆散失, 仁祖亂定後, 始得御容一簇, 朝議, 皆疑其爲仁宗眞, 獨東陽尉申翊聖, 以爲文宗眞, 以野史所記, 文宗龍髥甚長爲證。及改粧䌙也, 拆開地褙, 則書文宗眞, 議遂定。朝議, 欲奉安於永崇殿, 大臣崔鳴吉, 以爲不可, 曰同奉, 則奠獻不容偏廢, 竝祭, 則違祖宗成規, 宜奉藏於太廟文宗欌內。此以後事, 無文籍可考, 而文宗眞, 今不傳, 未可詳。
肅宗十四年戊辰, 太祖睟容, 奉自全州, 到江上, 上出迎于津頭, 奉安于慈政殿, 行酌獻禮。模寫新本, 奉安于永禧殿。
二十五年己卯, 敎曰, 永禧殿影幀移安時, 納于黑長櫃, 安于神轝, 此則平時儀仗也。脫有緩急, 奚暇備儀衛? 昔在兵燹, 先王睟容, 至有不忍言之變, 思之至今, 不覺隕涕。予意以爲, 別造一黑長筒, 平時, 奉安於眞殿後別殿, 急難時, 三朝睟容, 皆安于筒內, 隨便陪往, 實爲萬全, 其令稟處。禮曹, 覆啓奉行。
三十九年癸巳, 御眞標題書寫, 二品以上至侍從臣瞻拜後, 內入。其日, 引儀, 設都監都提調以下及標題書寫官·宗親·文武二品以上及侍從外任[位]於景賢堂門外, 分東西如常。又設拜位於堂之庭中, 分東西, 異位重行北向, 贊儀·引儀位於階下東西。都監, 置筆硯墨於殿內。標題書寫時將至, 都提調以下及書寫官·宗親·文武二品以上及侍從臣, 俱以黑團領, 就門外位, 近侍及執事官, 具黑團領, 先入庭中, 異位重行北向, 行四拜禮訖, 就位。近侍, 入就殿內, 東西俯伏, 史官, 在其後。引儀, 引都提調以下及書寫官, 入就庭中拜位, 異位重行北向。贊儀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 都提調以下及書寫官, 鞠躬四拜興平身。引儀, 引都提調以下及書寫官, 陞詣殿內引儀, 止於階下。, 東西俯伏, 書寫官, 當中北向跪, 標題書寫訖, 內侍, 奉御眞, 安于座。引儀, 引書寫官出。若提調爲書寫官, 則書寫訖, 俯伏殿內如常。引儀, 引宗親·文武二品以上及侍從臣, 入就拜位, 分東西, 異位重行北向。贊儀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 宗親·文武二品以上及侍從臣, 鞠躬四拜興平身。引儀, 引東西班每品各四員, 以次陞殿內, 奉審訖。引儀, 引宗親·文武二品以上及侍從臣出, 引儀, 引都提調以下出, 近侍乃退。內入時將至, 都提調以下, 具黑團領, 就門外, 近侍及執事官, 亦具黑團領, 先入庭中, 行四拜禮訖, 就位。近侍, 入詣殿內俯伏, 史官, 在其後。引儀, 引都提調以下, 入就拜位, 異位重行北向。贊引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引儀, 引都提調, 陞詣殿內引儀, 止於殿內[階下]。, 當中北向跪, 差備官二員都監郞廳。, 從陞。贊儀唱, 跪, 都提調以下, 皆跪。差備官, 奉御眞, 安于櫃, 跪進于都提調, 都提調, 跪受以授近侍, 近侍, 跪受以授承傳, 承傳, 進跪受以入。引儀, 引都提調以下出, 近侍乃退。
英祖九年癸丑, 上命模寫御眞。敎曰, 昔年恩賜, 其敢泯乎? 命御服, 宜可更。肅廟甲午, 命畫工, 寫上眞容, 以賜之。舊本, 奉安于潛邸彰義宮之藏譜閣, 新模二本, 至甲子, 重修慶熙宮之泰寧殿, 奉安。
二十四年戊辰, 璿源殿所奉肅廟御眞面部, 有點痕。上稟于東朝, 議于大臣, 奉御眞于宣政殿, 命模寫, 親自董工。十日乃成, 還奉舊本於璿源殿, 遂拓永禧殿第四室, 以新模本奉安, 行酌獻禮。
三十九年癸未, 上揭御眞二幀於景賢堂東壁, 命王世孫及諸臣仰瞻。先是癸丑, 模寫御眞之後, 每十年一改模, 而甲子, 三本, 奉安于泰寧殿·萬寧殿·毓祥宮, 丁丑, 二本, 奉安于毓祥宮·藏譜閣。至是, 又寫一本, 而以在入耆社後, 畫几·杖於左右。上問王世孫, 左几右杖之義, 對曰, 几置於左者, 爲其便於憑依也, 杖置於右者, 爲其宜於扶持也。
四十九年癸巳, 命寫御眞, 以先朝寫御眞於是年, 而起感也。旣成, 命初本, 奉安於毓祥宮, 正本, 奉安於泰寧殿。
正祖二年戊戌九月, 傳曰, 再明, 卽英廟誕辰, 而制畢後初也。顧予小子, 當復如何? 明日璿源殿茶禮時, 時原任大臣·諸都尉, 其令入參, 非徒古有例焉。今日大臣, 皆從前獻賀進觴之人, 使之入瞻睟容, 小伸餘哀焉。
五年辛丑九月, 傳曰, 今番圖眞, 出於追踵之意。昔在先朝癸巳, 承敎圖像, 而太不恰似之故, 卽時洗草。到今思之, 悚恨無已。且倣先朝, 每十年一次模畫之例, 將自今年始爲, 而不設都監, 不畀有司, 亦是述右[古]省弊之一道。今則工役旣成, 當藏于奎章閣。奉審曝曬, 參用萬寧殿·泰寧殿儀節。仍又博考宋朝天章閣藏御容故事, 自內閣, 就議大臣, 成節目。
十月, 以奎章閣孟朔大奉審儀註, 下敎曰, 更思, 檢書官, 無差備, 閣監, 掌御容。此後, 引導閣臣時, 檢書官爲之, 儀註中, 以執事官改之。大奉審時, 贊儀一人, 讀笏記, 引儀二人, 分左右臚唱。五日奉審時, 則不必讀笏記, 引儀一人, 只臚唱。而聞引儀, 以御前唱引儀, 每五日奉審時, 待令云, 此亦爲弊, 以入直引儀, 待令擧行。
傳曰, 更思, 大奉審日, 有引儀東西唱二人, 引接之節, 令引儀爲之, 只於五日奉審時, 執事官爲之事, 分付, 仍爲定式。五日奉審時, 引儀, 先出之故, 不可不以檢書官爲引接之, 贊儀, 以此知悉。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