춘관통고春官通考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춘관통고 목록



英祖四年戊申四月, 敎曰, 當國家如此之時, 豈受進宴, 慈敎勤懇, 不可不仰體, 而其在愛日之誠, 豈忍踰年, 更爲定於今秋。遂以九月設行。
進宴于大王大妃, 越三日, 進宴于王大妃, 宴需, 務從節約, 遵慈敎也。命賜士夫年八十以上·庶民年九十以上, 酒·米·魚·肉有差。
先是, 命賑廳米八百石, 劃給進宴廳, 以補宴需, 而外方分定之弊, 一倂蠲減。
十五年己未四月, 進宴于大王大妃。敎曰, 上老老而民興孝, 絜矩之道也。今稱觴慈闈, 豈可無推恩之道? 況愛日之心, 上下奚間, 朝臣年七十·士庶年八十有子孫者, 京而度支, 外而本道, 量給宴需, 使之榮親, 婦人耆老, 亦給宴需。
十九年癸亥七月, 大臣, 率二品以上, 求對, 以大妃臨御爲四十年, 大殿聖壽恰滿五十, 請設宴, 上許之。遂以九月設內宴於通明殿, 命取內宴儀註, 親加裁定, 各道選上, 特減其數, 設外宴於明政殿, 依養老宴儀, 兼奏雅俗樂。舊儀, 進大膳, 酒行九徧, 大妃, 特命減大卓·大膳, 設小膳, 酒行七徧。上亦體慈聖節約之旨, 引待賢設醴之禮, 三酌以上, 用醴, 三酌以下, 用酒。上又親自改製荷皇恩詞。
二十年甲子九月, 上入耆社後, 十月, 進宴于大王大妃殿。上親製詞侑歡曰, 瞻彼寶閣兮, 受几杖來, 奉歡長樂兮, 禮筵大開, 頌祝岡陵兮, 獻萬壽盃。極歡而罷, 語諸臣曰, 親在不稱老, 然靈壽閣所受几杖, 奠于東朝座右, 歌此詞, 聊代班斕戲。而越三日, 宴群臣于崇政殿, 用鹿鳴詩, 示我周行及養老乞言之義, 命耆社諸臣進前, 諮訪老成之論。臨罷, 命禮房承旨·進宴廳堂上, 領御膳及鄕唐樂, 前導于耆社諸臣, 至靈壽閣, 達夜歡飮。互見賜耆老宴。
三十二年丙子七月, 上以東朝七旬, 召耆社臣, 宣醞。詳見賜耆老宴。
四十一年乙酉十月, 上御景賢堂, 受爵。初乙酉爲國初復都漢陽之年, 遣春秋堂郞, 考實錄於江華, 則太宗五年乙酉九月十日, 設宴壽於太上殿。十一年十月二十日, 又壽, 二十一日, 又壽。王世孫, 乃上疏, 請宴, 上手批不允。於是, 王世孫, 凡五疏陳請, 至於廢膳, 大臣率卿宰賓啓, 又率百官庭請。上勉從, 以太祖大王誕稱之日十月十一日。, 行受爵之禮, 饌用三品, 獻用茶飮, 樂用雅音, 世孫·宗親·大臣·九卿·儀賓, 各進一酌, 上親製戒太康樂章, 命樂工歌之, 賜米肉於奉老諸臣, 歸各壽其老。
上受爵於景賢堂, 命勿設油蜜果, 去盤花, 除大卓, 只饌案, 毋過十器, 諸臣, 毋過五器。
四十二年丙戌八月, 進宴於崇政殿, 行內宴於光明殿。敎曰, 追憶十三歲故事, 以光昔年盛事。其日行, 然後可曰行, 此政, 一日不可進, 一日不可退者也。吁嗟此心, 陟降照臨, 況述編, 豈不云乎? 昔年奉東朝稱觴, 心猶若此, 況今日乎? 減其大卓·樽花, 饌案床毋過五器, 味不過五味, 果品高不過五寸, 諸臣果盤, 竝與果而無過五器, 果高無過三寸, 味數二器, 皆用紙花。昔年旣不擧燭, 昨年數時而止, 今番畫燭·紅燭, 切勿待令。
敎曰, 元良六朔後王世孫, 自前年十二月, 有疾彌反〔彌久〕, 是年三月, 平復故云。陪宴, 亦稀有之事, 春·桂坊官員, 其令一體陞殿。宴罷, 命八道, 最久逋, 計石均減, 貢人舊遺在, 依己卯蕩滌, 市民朔稅, 亦令裁減。士族年八十·庶民年九十以上, 竝加資, 宗親·文武年七十以上, 食物題給。
敎曰, 君臣, 一堂同禮, 而使此輩困窮, 非所謂與民同樂之意也。況昔年何惜肥膚〔肌膚〕之敎, 敢不繼述乎? 遂命漢城府, 抄啓四民及庶民耆老, 上御興化門, 王世孫侍焉。招入四民, 賜米有差。又命承旨, 賜庶民耆老宴於通衢。與宴群老, 各自飫飽, 齊到闕外, 拜祝蹈舞。上命群老, 依五禮儀, 杖而入, 賜管絃, 以歸其家。
四十三年丁亥, 敎曰, 嗚呼, 否德無能, 何事繼述, 命考實錄, 丁亥臘月, 設小酌於便殿, 聞此而追慕倍切。嗚呼, 丙戌, 其旣繼述, 況丁亥乎? 當設小膳於德游堂, 依頃年耆社例, 饌不過五器, 酒則以太室樽酒取用。
四十四年戊子十二月, 大臣·禮官, 以聖壽請宴, 上曰, 大臣葬前領議政尹東度, 卒未葬。, 何可使我招杜擧之譏乎?
四十五年己丑二月二十五日, 上御崇政殿, 進宴, 中宮殿內宴。同日, 行于光明殿, 外宴, 酒用松節茶, 行九爵。
四十八年壬辰二月, 上受政府進饌於德游堂, 王世孫, 進爵, 降階呼嵩。時原任大臣·卿宰, 如其禮, 樞府·摠府·耆社·廚院, 以此進饌, 五日而遍, 遵國初故事也。京外士庶, 親年七十·八十者, 特賜宴需, 壽其親。
四十九年癸巳二月, 王世孫上疏, 伏念我聖上, 五紀垂拱, 一心勤勵, 治成制定, 化洽敎覃。此實漢·唐之所未有, 三代之所罕聞, 眞可與唐堯·虞舜, 匹美竝休。而惟皇天·惟祖宗, 眷佑我聖上, 陰隲我聖上, 乃有此大德必得之壽, 則一番庭賀, 豈可謂少伸微忱乎? 今玆邦慶, 千載嘉會, 設讌稱觴, 擧國同情。聖上, 過於撝謙, 有司, 未敢陳請, 應行典禮, 尙未擧焉。臣心㦖鬱, 誠萬萬矣。謹按詩之行葦章曰, 肆筵設席, 或歌或咢, 天保章曰, 如崗如陵, 萬壽無疆, 此皆讌樂頌禱之辭也。蓋有慶必有讌, 哲辟明王之所嘗行者, 而況我聖上, 有邁三之德, 兼躋八之壽, 泰階壽域, 未足爲形容, 則行葦之讌, 天保之頌, 其可以虛徐乎? 念臣愛日之誠, 何年不然, 而今年尤切, 祝聖之忱, 何時不切, 而此時尤懇, 則其欲斟北斗而獻南山者, 揆以人情天理, 自不得不已者。倘聖上少垂體諒, 則想不待臣言之畢, 而卽有所俯許矣。且今景貺潛周, 壽曜遍照, 上自朝廷, 下至閭巷, 殆乎家黃髮而戶鮐背, 則康衢擊壤之民, 亦未必若是其盛。而箕疇斂福之化, 於是乎尤章章矣。及老之訓, 鄒書有之, 善養之政, 周文行之, 而養老之宴, 亦載於五禮儀。伏望聖上體兩聖之意, 行國朝之典, 法宴之後, 更爲涓日, 讌此耆老, 同我太平, 以飾昭代之盛擧焉。批曰, 省爾之章, 喜爾之心, 而嗚呼, 爾祖之心, 可質彼蒼, 昨月受賀, 來月受宴。嗚呼, 八旬暮年, 豈曰守志? 因此大臣·禮官·卿宰咸聚, 是亦千千萬萬料表。然難拒其誠, 卽允所請。
尋下敎, 進宴, 麥秋後擇日, 王世孫, 復上疏陳請。上答曰, 旣許矣, 何云早晩, 今者爾章, 若甲子予在銅闈時, 因慈敎陳章者, 五十年前後相符, 體慈聖意, 飮泣勉從。
敎曰, 凡事不在多, 惟在於誠, 其雖强受, 宜乎節約, 大卓與廚院膳案·味數點下者, 皆減。古人云, 只卜其晝, 未卜其夜, 今番燭蜜, 切勿待令。床花, 古則用絲花鳳, 慈殿進宴, 皆用紙勸花, 雖大卓, 只於果, 揷紙勸花, 饌卓, 亦只果, 用紙蓮, 樽則當用古樽, 勿令燔造。敎曰, 此時春花在苑, 何設紙花? 亦爲安徐。
越三日, 復御金商門, 行養老宴。方宴時, 上執世孫手, 命書耆耉宴會歌六句曰, 此效漢高之大風歌也, 世孫, 卽席賡進, 極歡而罷。
同年十月, 上與王世孫, 幸慶運宮, 以宣祖自龍灣還御是宮之年月日也。上御卽祚堂, 受百官賀, 政府·六曹, 進饌, 遂讌群臣。宣祖外裔及扈聖·靖社功臣之後, 咸與焉。上乃作歌曰, 惟我東國, 重熙累洽, 繼繼承承, 於千萬億。癸年三逢, 是豈夢憶? 否才涼德, 臨深履薄, 冥然八旬, 今逢此日, 咸曰爲慶, 予自嗚咽, 是豈予爲? 兩朝盛德, 偶然今世, 有此繼述, 今者此擧, 豈敢怠忽? 意則深焉, 亦何敢抑? 旣諭其文, 弁首豈闕? 坐而呼寫, 戒康萬百。王世孫賡歌曰, 猗歟那歟, 聖化之洽, 自天降祉, 太平伊億, 皇祖休烈, 是承是憶, 爰瞻古宮, 時運回薄。十月之冬, 己丑維日, 龍旂戾止, 蔥珩充咽, 永言孝思, 率由大德, 載賀載讌, 允矣善述。王曰, 鳴呼, 汝其毋忽, 大哉王言, 戒康戒抑, 卿星卿雲, 垂耀魏闕, 禎祥攸集, 時萬時百。
五十一年乙未, 上御景賢堂, 受王世孫聽政賀。王世孫進饌, 上曰, 今日事, 可謂曠絶千古, 不可無飾喜之道, 遂命行九酌禮。王世孫, 進爵獻壽, 樂作, 上撤御卓花, 使諸臣簪之, 顧世孫甚樂, 諸臣呼千歲。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