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子冊禮王世弟冊禮·王世孫冊禮·元子誕降·元子定號, 竝附。
太祖七年戊寅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己巳二十六日。, 行王世子定宗。○四十二歲。冊禮。冊文, 不傳。○敎命撰進臣姓名, 不傳。
世子, 以太祖卽位年, 封永安君, 至是年, 冊封世子。先是, 太祖, 寢疾彌留, 權臣等, 乘隙, 朋家聚黨, 欲挾幼孼, 以肆己志, 禍發斯迫。太宗, 炳幾殲除, 將相·大臣, 皆屬望於太宗, 太宗, 以嫡以長, 請建定宗爲世子, 遂冊封。
定宗二年庚辰建文二年。二月己亥四日。, 行王世子太宗。○三十四歲。冊禮。冊文撰進臣姓名, 不傳。○敎命, 不傳。○建儲副敎, 政堂文學權近撰。
世子, 以太祖卽位年, 封靖安君, 至是年, 冊封世子。時, 太祖, 在上王位, 改稱世子。
庚辰正月, 逆臣朴苞, 陰誘芳幹父子, 稱兵爲亂, 太宗, 勒軍平之。定宗, 自謂未有嫡嗣, 且開國·定社, 皆太宗之績, 以德以功, 遂冊封。
太宗十八年戊戌永樂十六年。六月丙申十七日。, 行王世子世宗。○二十二歲。冊禮。冊文撰進臣姓名, 不傳。○敎命, 不傳。
世子, 以太宗八年戊子, 封忠寧君, 壬辰, 進封大君, 至是年, 冊封世子。
是年, 成祖皇帝, 賜封王世子勅。遣睦宣齎勅來宣勅辭, 略見於神道碑, 而全文不傳。
戊戌六月, 上以世子禔敗德, 廢之封讓寧大君, 而欲立嫡孫爲嗣。大臣等進曰, 殿下, 敎養世子, 無所不至, 尙且如此, 今立幼孫, 寧能保異日之賢乎? 況廢父立子, 於義, 如何? 莫若擇賢爲嗣。時, 世宗, 以世子母弟, 次居第三, 曾封忠寧大君。太宗曰, 忠寧, 最賢諸子中, 宜立之。遂以世宗聰明孝悌好學不倦國人屬望, 冊封世子。
世宗三年辛丑永樂十九年。十月丙辰二十七日。, 行王世子文宗。○八歲。冊禮。上以冕服, 御仁政殿, 冊元子爲王世子。○竹冊文, 尹淮撰。○敎命, 不傳。
癸卯, 成祖皇帝, 賜封王世子勅。少監海壽·郞中陳敬, 八月十八日丙寅, 至, 上率世子·百官, 吉服, 迎勅于慕華樓, 至仁政殿, 行禮。
世子習受冊儀, 適大風揚塵, 從容中禮。
二十三年辛酉正統六年。七月丁巳二十三日。, 元孫端宗。, 誕降。
三十年戊辰正統十三年。四月戊午三日。, 行王世孫端宗。八歲。冊禮。冊文, 不傳。○敎命撰進臣姓名, 不傳。
文宗卽位年庚午景泰元年。七月壬戌二十日。, 行王世子端宗。○十歲。冊禮。冊文撰進臣姓名, 不傳。○敎命, 不傳。
世子, 以世宗三十年戊辰, 封王世孫, 至是年, 冊封世子。
明年辛未, 代宗皇帝, 賜封王世子勅。五月二十四日辛酉, 謝恩使, 齎來。
世祖卽位年乙亥景泰六年。七月己亥二十六日。, 行王世子德宗。○十八歲。冊禮。冊文及敎命撰進臣姓名, 俱不傳。
世子, 以世宗二十七年乙丑, 封正義大夫桃源君, 端宗元年癸酉, 陞承憲大夫, 入學, 尋超興祿大夫, 至是年, 冊封世子。
明年丙子, 代宗皇帝, 賜封王世子勅。奏請使權蹲, 奉勅來, 而文不傳。
二年丁丑天順元年。十二月乙巳十五日。, 行王世子睿宗。○八歲。冊禮。冊文及敎命撰進臣姓名, 不傳。賜金帛, 篆武勝安民之寶六字。
世子, 初封海陽大君, 至是年, 懿敬世子德宗。, 薨, 乃冊封大君爲世子。
明年戊寅, 英宗皇帝, 賜封王世子勅。奏請使吏曹判書韓明會, 齎來。
丁丑七月, 懿敬世子, 薨, 上以海陽大君, 卽世子同母弟, 且幼有賢德, 冊立爲世子。
中宗十年乙亥二月癸丑二十五日。, 元子仁宗。誕降。同年八月, 以元子誕生稱慶, 設別試科。
十五年庚辰正德十五年。四月己卯二十二日。, 行王世子仁宗。○六歲。冊禮。上御思政殿, 行冊禮。冊文, 鄭士龍撰。敎命, 禮曹參議成世昌撰。以世子冊封慶, 九月, 設別試。
明年辛巳, 武宗皇帝, 賜封王世子勅。四月二十九日庚戌, 正使太監金義·副使陳浩, 來宣。
庚辰正月十七日, 政院入對, 上曰, 今年冊封, 似太早。考五禮儀註, 禮數甚煩, 稚兒, 其何以行之? 當大事失禮, 則不可也。但觀五禮儀冊封之時, 以僚屬爲執事云, 則預置僚屬, 明矣。雖不冊封, 先置僚屬, 無乃可乎? 左議政南衮曰, 冊封, 何必待來年? 以中朝事見之, 弘治皇帝, 二·三歲封之。國家儀禮, 皆依中朝而爲之, 如其必依禮文, 則二·三歲時, 何能盡擧其禮乎? 名位爲重, 僚屬, 何急焉? 唐太宗爲秦王時, 開府, 然後置僚屬, 若名位未定, 則何所接僚屬乎? 今宜早定, 奏請中朝。上曰, 大臣, 皆欲從簡禮, 定于四月間, 可也。
二十五日, 下冊封之命。禮曹判書申鏛曰, 世子冊封, 旣已判下, 而考祖宗朝儀軌, 太宗·世宗·文宗·魯山冊封, 皆設都監行之。上曰, 然所爲不多, 則不必設都監。鏛曰, 敎命·冊命凡儀物, 則不多, 然祖宗朝, 皆設都監。右議政李惟淸曰, 不可不依古例設都監。上曰, 四月封之, 則日迫, 設都監, 亦無妨。
二月一日, 禮曹判書申鏛啓曰, 世子冊封, 則冠禮, 不可廢也。但禮數之煩, 甚於冊封之時。考諸古事, 或有冊封後行冠禮者, 故有太子行冠禮之事。又有太子加元服之事, 今元子年少, 其便否, 議諸大臣, 何如? 且朝王妃·受百官賀·謁宗廟等禮, 則不甚煩, 亦何以爲之? 且封世子後, 必有進上物膳, 而考之成宗朝事, 嘉禮後封進事, 傳敎, 而廢朝亦然, 今當何如? 且封世子後, 別試, 例也。但似妨農時, 若待來秋試取, 何如? 傳曰, 冠禮大事, 載在禮文, 似不可廢。但元子年少, 而祖宗, 亦有權宜, 而處之之時, 當依此例, 冊封後行之, 亦可。且朝王妃等事, 亦可權宜, 停之。物膳, 依成宗朝例, 嘉禮後封進。別試事, 大臣, 亦言可取, 而封世子後試取, 亦有例, 待來秋試取事, 諭于諸道, 可也。三月三十日, 傳曰, 世子冊封事, 考古例, 則成宗, 御昌德宮, 而封廢王爲世子於景福宮, 而世子, 不親受百官之賀, 必以其時, 貞熹王后, 御景福宮, 而廢王, 尙幼少故耳。其考以啓。禮曹, 以癸卯年封世子儀註, 啓曰, 果以世子年幼, 故難於外庭行禮, 而然也。然此乃國家重事, 須行於光明正大之處, 使百官·萬姓, 咸覩其事, 可也。傳曰, 一國屬望, 所關至重, 使冊封大禮, 行之於光明正大之處, 至當。然議于大臣。
四月, 政府·禮曹議曰, 冊封儲嗣, 國之大事, 當依禮行之。但今元子, 雖岐嶷夙成, 而年尙幼弱, 行禮於大庭稠會之間, 慮或有所未堪。依先王朝故事, 行於便殿, 而二品以上及臺諫·弘文館長, 許令入參, 則庶幾權以得中。傳曰, 此事, 可行於大庭, 而慮或失禮, 故姑依議得矣。然非以此事, 爲常守之定禮。
明宗十二年丁巳嘉靖三十六年。, 行王世子順懷世子。○七歲。冊禮。冊封月日, 未考。
明年戊午正月, 世宗皇帝, 降勅, 封王世子。
仁祖三年乙丑正月, 行王世子昭顯世子。○十四歲。冊禮。
十一年癸酉崇禎元年。, 毅宗皇帝, 降勅, 封王世子。大監盧寧, 來宣。
二十三年乙酉九月乙亥二十七日。, 行王世子孝宗。○二十七歲。冊禮。正使, 領議政金瑬, 副使, 禮曹判書金堉。冊文, 大提學李植撰。敎命, 右議政李景奭撰。
世子, 以仁祖四年丙寅, 封鳳林大君, 至是年, 昭顯世子卒, 元孫年幼, 上以國有長君, 社稷之福, 乃冊封大君爲世子。世子冊封合慶, 同年十一月, 設別試。先是, 命招時原任大臣·贊善·參贊·六卿·判尹·兩司長官, 引見。傳曰, 予病愈往愈重, 而國本未定, 元孫幼弱, 不可待其長成。卿等之意見, 如何? 領議政金瑬曰, 世子之喪, 朝野之望, 皆屬元孫。此, 不易之常道, 守經之外, 更無所達。上曰, 予之所患, 作歇無常, 精神氣力, 年年頓異, 極可悶也。不但此也。國事, 日益艱虞, 予意, 則兩大君中, 欲爲擇封世子耳。左議政洪瑞鳳曰, 創業之後, 世守宗統, 今日聖意, 以宗社爲重, 小臣, 不知所達。上曰, 國有長君, 社稷之福, 況艱虞之日乎? 領中樞沈悅曰, 上候, 雖違豫, 元孫年十一歲, 莫重宗統, 不可輕議。上曰, 洛興之意, 如何? 洛興府院君金自點曰, 自上必有深思遠慮, 故有此下敎, 莫重之事, 不可持難, 唯在聖斷。判中樞李敬輿曰, 世適承統, 古今之常經, 苟或輕於用權, 事失其序, 則禍機之萌, 自此生矣。常經之外, 更無所達。上曰, 卿等之意, 則以此擧措爲不可, 而世祖, 何以不封月山, 而立睿宗耶? 今日之事, 不可徒守常道也。世祖朝臣, 皆不賢之人耶? 大臣與同休戚, 當以國事爲先, 而卿等之意, 如此, 豈大臣之道也? 瑬曰, 德宗, 丁丑昇遐, 睿宗, 繼統冊封, 雖不知在於何時, 而睿宗, 年纔八歲, 月山, 稍長, 而世祖之處置, 如此, 未知其意之所在也。上曰, 六卿, 亦各言之。工曹判書李時白·吏曹判書李景奭, 皆言守經。贊善李德浻·判尹許徵·禮曹判書李植·參贊金壽賢·金堉·戶曹判書鄭太和·司諫呂爾徵皆曰, 唯在聖上, 與大臣詳議爲之。上曰, 責在大臣, 定計, 可也。卿不明白言之, 若一朝予病不幸, 則何以爲計? 瑬曰, 群下屬望, 必有所在聖上, 豈有一毫愛憎於其間乎? 上曰, 然則卿意, 與予同矣。元孫師保在此, 可知氣質之如何耳。輔養官李植曰, 元孫, 英邁矣。李景奭曰, 元孫幼弱, 其何能預知其將來乎? 上曰, 人之兒時所爲之事, 與長成, 大相不同, 不可以今日童稚之事, 知將來事也。沈悅曰, 經固可守, 權不可全廢, 此在聖意自斷。李敬輿曰, 今聖敎, 不及其賢否, 但曰幼少, 幼少者, 豈盡不可? 聖敎雖如此, 群下, 何敢輕易議定乎? 李德浻曰, 旣有元孫輔養官名位之所定, 臣等何敢輕議? 唯在聖上, 與大臣詳議定之。上曰, 然則大臣之意, 定耶? 有二大君, 必有優劣, 大臣擇定, 可也。金瑬曰, 此非臣等所敢擇定也, 亦何以知大君之優劣乎? 如以年長爲主, 則意者, 以長爲序, 可乎? 洪瑞鳳曰, 知子莫如父, 此在聖上耳。上曰, 領相之意, 是矣。瑬曰, 上意旣定, 則當於群臣所聽, 明白下敎。上曰, 鳳林大君, 封世子。瑬曰, 禮官, 必有擧行節次矣。上曰, 徐爲之。
冊封命下之日, 國人, 皆欣然相慶, 世子, 涕泣不敢當上章懇辭, 上手批以答曰, 以爾聰明孝友, 器非斗筲, 故特用兄亡弟及之禮, 爾其勿讓, 益修孝悌之道, 視兄子猶己出。世子再疏, 答曰, 予志定矣, 詢謀僉同, 唯汝之賢, 爾無苦辭, 敬守道心。後, 上從容謂世子曰, 向者, 答爾之疏, 有曰敬守道心, 爾能曉其旨意否? 此乃上古相傳之心法也。人心惟危十六字, 修身治國之大致, 不外乎是, 爾其講究精一之理, 力行執中之道。
仁祖二十三年乙酉九月日, 未考。, 元孫顯宗。○五歲。定號。
昭顯世子, 旣卒, 孝宗, 陞儲位後, 元孫定號。
二十七年己丑二月丁未十八日。, 行王世孫顯宗。○九歲。冊禮。冊文, 大提學趙絅撰。敎命, 左參贊趙翼撰。
先是二十六年戊子六月, 禮曹啓曰, 元孫冊禮時袍帶·胸褙, 用何色·何物乎? 上曰, 問啓。左議政李景奭·右議政南以雄以爲, 王世孫冊封之禮, 實錄, 無可考者, 大明會典中皇太子·皇太孫冠服之制, 補子花樣, 亦有品式, 惟在禮官, 參酌稟定。敎曰, 如議。
弘文館啓, 大明會典, 永樂八年皇太孫冠禮時, 用翼善冠·絳紗袍, 又加衮冕九章。且文武官朝服條, 有公侯·駙馬伯品帶及花樣補子定式, 而俱難援而爲據, 宜令禮曹講定。上允之。
七月, 史官洪宇遠狀啓, 謹考太白山·五臺山兩處所藏實錄, 太宗大王十八年七月, 上以世子之子, 宜定名位, 以一人心。命禮官, 參考古制以聞, 而其後, 更無稟定之事。宣祖大王三十八年四月庚子, 禮曹, 以王世孫輔導封拜事, 啓稟, 則自上以爲, 世子之子, 自當爲世孫。但世子, 且未受命, 名號之封, 姑俟後日, 先出講學人員, 以爲輔導之方。世宗大王三十年夏四月戊子, 封元孫爲王世孫, 而只有敎命·頒赦·陳賀等節目, 初無服色·冊印等事備錄之文。
禮曹啓, 會典所載有可據, 宜更議于大臣, 參商講究, 稟旨擧行。敎曰, 八歲加冠, 太早, 未冠行禮, 無可據前例, 更待一二年行之。
又啓, 粵自古昔, 國本旣端, 又世其胤, 所以重宗統, 繫人心也。我朝世宗大王, 封元孫敎書有曰, 元孫, 年已八歲。仁廟八歲, 亦擧冠·冊之禮, 況今元孫, 岐嶷夙成? 八歲冠禮, 旣有仁廟朝前例, 請議大臣, 更爲申稟。
弘文館箚言, 謹考前史, 果有未冠行禮, 可據典。皇太子, 年在幼沖, 未加元服者, 行禮之時, 皆以雙童髻·雙玉導·空頂幘爲禮服。今禮曹覆啓, 八歲冠禮, 旣有我朝已行之典, 正宜遵守。敎曰, 依古事, 未冠封爵。
冊封都監啓, 曾於敎命, 安施命之寶, 而今此所下之寶, 卽朝鮮王寶也。與前有異, 不可不明白稟承, 永作後制。上曰, 此寶, 欲用於此, 模古本, 而令尙方造入, 以此安寶, 此後, 永爲定制。
孝宗二年辛卯八月癸酉二十八日。, 行王世子顯宗。○十一歲。冊禮。冊文, 知制敎李一相撰。敎命, 知制敎金益熙撰。
世子, 以仁祖二十二年甲申, 東還, 二十七年己丑, 封王世孫, 至是年, 冊封世子。世子冊封合慶, 同年十月, 設別試。
顯宗二年辛丑八月辛酉十五日。, 元子肅宗。誕降。明年壬寅三月, 以元子生稱慶, 設增廣科。
十二年辛亥, 觀象監啓, 王世子誕日, 實辛丑八月十五日, 而因丁未改用大統曆法, 以閏七月, 誤作閏十月, 故誕辰八月, 誤稱九月。自昨年庚戌, 還用時憲曆, 始正其謬, 請自今世子誕辰, 以八月改之。上命禮官, 就議大臣。從之。互見誕日。
八年丁未正月丁酉二十二日。, 行王世子肅宗。○七歲。冊禮。冊文, 大提學金壽恒撰。敎命, 大司憲趙復陽撰。○世子冊封慶, 戊申十一月, 設別試。
先是七年丙午正月, 領議政鄭太和, 請行王世子冊禮。上曰, 我朝, 六歲冊封, 只仁宗大王, 而曾見實錄所謄來, 則崎嶷異常, 而中宗, 猶以年幼, 有所持難。今元子, 只與輔養官相接, 大庭行禮, 似難堪行。太和曰, 行禮之際, 可無難行之慮, 請於五月間定行。上許之。後, 因特敎, 明年正月, 退行。
二月, 禮曹啓, 王世子冊禮, 依仁宗大王時事, 冠禮前先行, 而冊禮時冠帶·服色, 無可考者, 請考中廟朝仁宗大王冊禮時實錄以來。上從之。
三月, 禮曹啓, 王世子冊禮前期告廟社之時, 告祭之辭, 必有擧名書塡之事, 請依前例, 擇日定名, 大臣·政府及東西壁·館閣堂上·六曹二品以上, 會議。上允之。
又啓, 請王世子冊封時, 以雙童髻, 具冕服行禮, 依大臣議, 施行。上允之。又啓, 王世子冊禮時敎命文, 當爲安寶, 前一日, 都監該掌郞廳, 陪進于政院, 以朝鮮國王之印, 啓請安寶, 內入, 翌朝, 還下行禮, 爲宜。敎曰, 己丑世子冊封時·辛卯冊封時敎命, 皆用施命之寶, 而今以他寶磨鍊, 問啓。禮曹啓, 辛卯七月二十六日中宮殿冊禮敎命文·世子冊禮敎命文安寶時, 依舊例, 以朝鮮國王印, 安寶, 果載於謄錄。敎曰, 辛卯年冊禮敎命·冊王世子敎命安印篆刻, 皆是施命之寶, 而禮曹啓, 載於登錄云者, 未知其由也。至丁未正月, 因政院啓, 命用施命之寶。
肅宗十五年己巳正月, 元子景宗。定號。同年四月, 以元子誕生稱慶, 設增廣科。
先是, 命召大臣·六卿·三司長官, 引見。敎曰, 國本未定, 國勢單弱, 時事艱虞, 民心靡定, 卽今莫大之計, 不在他矣。今予下詢王子定名號事, 若其遲徊觀望, 敢有異意者, 納官退去, 可也。吏曹判書南龍翼曰, 國勢孤危, 朝野顒望之際, 王子乃生, 臣民慶幸, 何可勝達? 第內殿春秋方盛, 今此擧措, 豈不太急乎? 殿下, 退去爲敎, 臣則退矣。戶曹判書柳尙運曰, 王子旣生之後, 一國臣民, 有所依焉。前頭正宮, 若無斯男之慶, 則國本, 自當定矣, 豈在今日名號定不定乎? 兵曹判書尹趾完曰, 南龍翼之太遽爲言, 誠是矣。漢明帝明德皇后, 嗣續望斷之後, 以章帝子之, 必以正宮爲重, 可見矣。社稷之大計, 孰敢有觀望之意, 而事體重大, 且諸臣以後慮爲言, 不無所見。工曹判書沈梓與尹趾完所對, 大同小異。大司諫崔奎瑞曰, 聖上, 春秋鼎盛, 王子, 生纔數月, 定號, 何若是汲汲乎? 以官爵, 先爲䝱制群下, 至于退去之敎, 待群下太薄, 而於殿下, 亦未免失言矣。上曰, 予年幾三十, 尙無儲嗣, 昨年, 始有王子。今予之欲定, 豈汲汲也? 上年五月夢, 遇一人, 問予何時當有男子云, 則答云, 已懷孕云。予曰, 安知其男子云, 則答曰, 是男子云。王子旣生之後, 予心尤有所恃矣。領議政金壽興曰, 自王子始生後, 擧國臣民, 莫不懽忭。前頭若無正宮螽斯之慶, 則國本, 歸於何地乎? 且古人, 於太子, 唯以敎養成就爲先務, 未聞以名號爲急也。上曰, 宗社大計, 不在多言, 元子名號擧行事, 分付該曹。封昭儀張氏爲禧嬪。
十六年庚午六月乙亥十六日。, 行王世子景宗。○三歲。冊禮。冊文, 閔黯撰。敎命, 弘文提學柳命天撰。○世子冊封慶, 辛未三月, 設增廣科。
敎曰, 元子年幼, 禮節不可無參酌減省之道, 中宮殿朝謁·兩殿進謝箋·陳賀之禮, 竝爲權停。
二十二年丙子四月, 領議政南九萬啓曰, 孝廟·顯廟在儲宮時, 皆送奏請使, 而當宁在儲時, 未行此擧。今則嘉禮已定, 依仁·孝兩朝例, 擧行乎? 上曰, 先朝不行, 非有他意, 蓋將待予益壯而行之。
景宗元年辛丑九月甲寅二十六日。, 行王世弟英宗。○二十八歲。冊禮。冊文, 工曹判書李觀命撰。敎命, 副司直宋相琦撰。
世弟, 以肅宗二十五年己卯, 封延礽君, 至是年, 冊封王世弟。
封王世弟時, 王大妃仁元王后。諺敎曰, 孝宗大王血脈, 先大王骨肉, 只有主上與延礽君而已, 有何他議乎? 予意之如此, 下敎于大臣, 宜矣。景宗元年辛丑, 因大臣建白, 景宗, 入稟, 親受諺敎, 宣布。
先是, 上候違豫, 久未視朝, 而儲位空虛, 國勢孤危。正言李廷熽上疏, 請上稟慈聖, 下議大臣, 卽定建儲之大策, 以係兆民之顒望。上命大臣議, 於是, 領議政金昌集·左議政李健命·判中樞府事趙泰采, 率九卿·三司, 請對奏, 昔宋仁宗, 春秋不至晼晩, 而范鎭, 力請建儲, 今者臺言, 誠宗社大計也。上曰, 然, 卽入告于王大妃。王大妃, 書下延礽君三字曰, 孝宗大王血脈, 先大王骨肉, 只有主上與延礽君而已, 有何他議? 上遂以慈旨, 親授于大臣, 仍命冊延礽君爲王世弟。王世弟, 三四上疏, 辭意益懇。上宣批, 不許。禮曹啓, 儲位名號, 以倫序言之, 雖是介弟, 以位言之, 乃是儲嗣。所考祖宗朝故事, 定宗, 受禪之三年, 冊太宗爲世子, 太宗, 亦定宗之弟, 而稱以世子, 豈以帝王家, 繼序爲重, 倫次反輕而然耶? 歷代人君, 立其弟爲後, 皆封爲太弟, 史錄所載, 班班可考。今以世弟爲定, 庶合於禮節。請議于大臣。領議政金昌集·左議政李健命以爲, 我朝太宗封世子, 冊文, 在於誌狀中。太宗, 討平鄭道傳逆亂之後, 太祖, 封爲世子, 而太宗, 以謙讓之德, 推位於定宗, 故定宗, 雖登極, 而太宗世子之號, 仍舊不改, 況太祖, 方居上王之位, 則世子之號, 無少爲礙。今日事, 與定宗時有別, 先正臣李彦迪, 當仁宗違豫之日, 明宗, 方爲大君, 而有封爲世弟之議, 先賢定論, 旣如此, 今以王世弟議定, 恐宜。敎曰, 依領·左相議, 行之。
賓廳啓, 儲嗣旣定之後, 仍處私室未安, 亟宜入處闕內。允之。禮曹啓, 乙酉年, 孝宗大王, 自本宮入闕, 在於冊禮之日, 本曹, 以不可依常時出入之例, 令冊禮都監, 具輦輿儀仗, 具陪衛詣闕之意, 陳啓蒙允。今, 則冊禮, 雖未及行, 不可以常時出入之例行之, 且冠服似當有變改之節, 請議于大臣。領議政金昌集以爲, 名號旣定之後, 凡干儀節, 不可一有未備, 輦輿儀仗, 皆以索制造備, 亟令都監擧行, 冠, 則當用翼善之制, 服色, 用時服, 令尙方進排, 似合事宜。上從之。遂以九月初六日, 王世弟, 具白布裹翼善冠·白袍·白布裹烏犀帶·白皮靴, 乘輦入闕, 嬪宮, 同日入闕。
禮曹啓曰, 王世弟冊禮, 印, 以王世弟印篆刻, 王世弟嬪冊禮, 印, 以王世弟嬪之印篆刻。上允之。
王世弟冊禮·百官陳賀時, 自上服色及王世弟服色, 禮曹, 啓請依大臣稟定。領議政金昌集等以爲, 國恤三年之內, 借吉行禮, 旣有已行之例, 以吉服磨鍊, 恐無可疑。上從之。敎曰, 冊封後, 世弟及嬪, 行三殿朝謁禮, 而孝寧殿, 不爲展謁, 情禮未安。冊封日, 以吉服, 先行展謁禮後, 入內, 仍行大妃殿及內殿朝謁禮, 似爲得當。慈敎, 亦如此, 議大臣稟處。領議政金昌集以爲, 孝寧殿, 三年內, 自有象生時之義。今者冊禮日, 旣行朝謁於三殿, 而三殿, 亦以吉服臨受, 則王世弟, 以吉服, 先行展謁, 似合情禮。從之。輔德朴師益等疏言, 以吉服展謁, 係是義起之禮, 縗麻哭泣之所, 便用吉儀, 實是莫重之變禮, 宜令該曹, 博詢知禮儒臣, 斯速稟旨擧行。禮曹覆啓, 旣經大臣議, 此外無他參酌變通之道。上允之。
敎曰, 頃者, 侍講院, 以孝寧殿展謁時服色事, 陳疏, 而今聞東宮之稟言, 則吉服展謁, 於禮未安, 欲以視事服爲之, 故稟于慈聖, 則下敎曰, 予亦知殿內吉服之未安, 然衰服, 則無異朔望殷奠, 旣已變服, 則有若平日進現之禮矣。視事服, 亦變服, 有異吉服, 以視事服擧行事, 令該曹, 付標以入。
英宗元年乙巳三月戊午二十日。, 行王世子眞宗。○七歲。冊禮。冊文, 藝文提學李宜顯撰。敎命, 副提學金在魯撰。
世子, 以景宗四年甲辰, 封敬義君, 至是年, 冊封世子。世子冊封慶, 同年十一月, 設庭試。
領府事崔奎瑞, 赴國哀, 上召見, 問以當今急務, 奎瑞, 請冊封世子, 擇師傅輔養。上曰, 差待因山, 可以冊封。
十一年乙卯正月壬辰二十一日。, 元子莊獻世子。誕降。
同日, 元子定號。同年 月, 以元子誕生稱慶, 設增廣科。
同日, 時原任大臣·奉朝賀·諸宰·玉堂, 請對入侍。上曰, 今者邦慶, 群僚閱歲企望者, 而三宗血脈, 今有所托, 予之欣喜, 曷喩? 今則異於往昔, 內殿取子, 元子定號, 豈可少緩? 其令該曹, 卽爲擧行。上告宗廟, 下頒八道, 亦令依古例擧行。又敎曰, 當此邦慶, 宜示志喜之典, 京外朝官年九十以上·士庶年百歲者, 令該曹, 食物上下, 以示尊年之意。
十二年丙辰三月乙酉十五日。, 行王世子莊獻。○二歲。冊禮。敎命, 右議政宋寅明撰。冊文, 行工曹判書尹淳撰。同年四月, 設冊封慶庭試。
正月, 左議政金在魯啓, 今此冊禮時, 敎命文·竹冊文規式, 當依近例, 上段則曰, 咨爾世子某, 下段則曰, 玆命爾爲王世子, 而細考舊例, 則列聖之以元子陞儲也。竹冊·敎命上段, 皆以咨爾元子某書之, 丁未·庚午冊禮時, 亦然。蓋上段, 先書本號, 下段, 方書冊儲之意, 文理爲順。辛丑年之直書世弟, 蓋以孝廟冊儲時例爲據, 而此亦不能博考之致也。我太宗·世宗, 俱以藩邸陞儲, 而敎命·竹冊, 以咨爾靖安公某·忠寧大君某書之事例, 豈不明白乎? 今番, 以咨爾元子某書之者, 實合於國朝舊例。上曰, 可。
禮曹啓, 世子, 旣行冊禮, 而方在沖幼之年, 未冠禮前, 宗廟·永寧殿展謁及親祭時亞獻官之禮·擧動時闕外迎送之禮, 竝依前例權停。上可之。
又啓, 庚午年東宮受冊時, 具雙童髻·空頂幘·七章服, 保姆, 抱奉就拜位, 行禮。今亦宜自內受冊, 依此擧行。上允之。
二十八年壬申九月己卯二十二日。, 元孫正宗。誕降。
同月三十日丁亥, 元孫定號。
同月二十二日藥房請對入侍時, 上曰, 子曰, 必也定名乎。噫, 三月以後, 今年之內, 豈意復有王孫哉? 愴喜交中, 從今以往, 國本復繼, 而然與庚午有間, 命名然後, 乃能固國本定人心。嬪宮, 誕生子, 定號元孫, 告廟·頒敎等事, 過七日後, 行之。
又敎曰, 且與封世子, 封世孫有間, 庚午頒敎·陳賀之擧, 已非古例, 一已過矣, 今何再乎? 然旣已定號, 則亦不可不上告下布。告由文·頒敎文, 親製以下, 太廟告由, 朔祭兼行, 頒敎文, 自政院, 下諭政府及八道·三都。禮曹草記中告社稷·頒敎·陳賀等事, 一竝置之, 一以存古例, 一以答蒼穹。
三十五年己卯閏六月庚子二十二日。, 行王世孫正宗。○八歲。冊禮。敎命, 判府事李天輔撰。冊文, 大提學金陽澤撰。
先是二月十二日, 傳曰, 元孫年已冊封之歲, 予豈不知? 而其惟不思者, 追思往年也。一年遲回, 其心一也, 一年又遲, 其心亦一也。噫, 三年之內, 以象生之禮奉之, 若過三月, 其奏于何? 且貞聖三年在邇, 今日, 抑情奏于眞殿, 奏于孝昭殿, 元孫爲世孫, 予於辛丑年, 雖冊封之前, 謁於孝寧殿, 世孫, 展謁孝昭殿·徽寧殿, 過孝昭殿祥後, 擇日擧行。冊封, 過祔廟後, 依例設都監擧行, 告廟·頒赦, 其亦冊封日爲之。慶科, 以庭試, 合設於平復庭試, 師·傅及講書院·衛從司官員, 今日, 開政擇差。
禮曹啓, 世孫冊封後, 用五章之服, 冠禮後, 用黑衮龍袍, 而來月兩魂殿展謁之禮, 乃在於冊封之前, 用何服色乎? 上曰, 冠用空頂幘, 衣用直領, 而出入, 由集英門。
三月二十七日, 世孫, 具雙童髻·空頂幘·淺淡團領衣·靑鞋·烏犀帶·烟鹿皮靴子, 行孝昭殿·徽寧殿展謁禮。
閏六月, 禮曹啓, 世孫進謝箋時儀註, 以二去丁未年傍照, 則先後四拜時, 當有樂作之節。今番, 何以爲之乎? 上曰, 今番, 異於丁未, 樂作置之, 初勿陳設, 可也。又啓, 冊禮告廟之節, 例當前期擧行, 望日, 適在於冊禮數日之前, 別爲擇日乎? 抑兼告乎? 上曰, 望日, 兼告。
敎曰, 方當盛暑, 沖年行禮, 其宜省繁。世孫冊封, 以明政殿擧行, 自謹獨閤南門, 詣明政殿北月廊行禮, 竹冊宣讀, 以禮房爲之。
先是, 定號元子之後, 上稟于東朝, 告于眞殿, 已封爲世孫。至是, 遂擧冊禮, 書賜十有六言。敎曰, 昔周武王, 以冕服, 受丹書于師尙父, 今予此諭, 亦授丹書之意也。及行禮, 周旋進退, 雍容中節, 上喜甚, 謂諸臣曰, 雖老成之人, 亦不如也。外人, 必謂予敎訓而如此, 然予實未嘗敎訓, 此, 嬪宮善爲敎導之致也。明日, 又語相臣曰, 予欲使世孫, 侍坐於法講及賓對, 俾知爲君之難也。
正宗六年壬寅九月辛丑七日。, 元子誕降。宜嬪成氏, 誕生。十一月庚申二十七日。, 元子定號。元子定號, 合慶增廣, 待明年設行事, 下敎。
九月八日, 備忘記, 王子新生, 則例有設宮·賜臧獲田土事, 而予則近日一念, 惟在惜福二字, 似此應行之擧, 不欲如例爲之, 莫曰法典所載, 予意, 深戒侈大故耳。以此意, 令度支知悉。凡係設置之事, 待新生兒年長, 取稟。
十一月二十七日, 傳曰, 元子定號一節, 謹遵戊辰·乙卯下敎, 才循群請, 告廟·頒敎, 令該曹照例擧行。
十二月二日, 告廟社, 三日, 御明政殿, 率百官, 親上表裏·致詞于王大妃殿·惠慶宮, 仍御仁政殿, 受百官賀, 頒赦。
八年甲辰八月乙酉二日。, 行王世子三歲。冊禮。冊文, 大提學吳載純撰。敎命, 左議政李福源撰。
先是癸卯十一月, 司直李在簡疏略曰, 殿下春秋, 臻鼎盛之時, 宮壼, 遲震索之慶, 國本久未定, 人心靡所繫, 上下大小, 祈望顒祝, 凡幾年矣。何幸天回景運, 誕錫祚胤, 四百年宗祧之托在此, 千萬世繼承之緖在此, 邦基於是乎始奠, 人心於是乎有屬, 此時, 主鬯之任, 不可暫曠也, 正名之禮, 不可少緩也。蓋以大體言之, 名號已定, 則國本, 固已定矣, 似若無待乎封冊之遲速。然古今之時勢異宜, 回思昨年以前人心與國勢, 則殿下, 必有默運於淵衷者矣。爲今日長慮遠計, 所以壹四方之志, 定不拔之基, 尤係於此, 其不可一日虛徐也, 明矣。方當一陽將復, 亞歲初屆, 迎泰來之新祉, 添甲觀之祥暉, 宜及此時, 亟行冊禮, 正前星之位, 建承華之號, 仰答皇天祖宗之休命, 則國勢之鞏固, 寶籙之靈長, 猶泰山而四維之也。四重之歌, 不獨專美於漢代, 而九如之頌, 將復作於周雅矣, 豈不盛哉, 豈不懿哉? 答曰, 所請, 卽近日每筵陳達之言, 冊禮之姑且遲待, 誠有深意存焉, 問〔聞〕於筵話, 可以知之。輔養官, 才因大臣申請, 已命開政啓下矣。
先是正月, 副應敎李兢淵·校理李頤祥·副校理林濟遠·鄭在信·副修撰李錫夏等箚, 請冊禮, 上答以爾謂晩得嗣屬, 早要成立乎? 予以晩成二字, 爲祈永之本云耳。
七月, 右議政金熤疏略曰, 殿下盛德大業, 克享天心, 慶祿無彊, 泰運方來, 乃以吉月令辰, 篤生我元子。丕號雖加, 而備位未建, 國本雖定, 而禮儀未備, 正名之擧, 不可虛徐, 而聖意每過於鄭重, 褥禮尙稽於擧行, 臣等不敢廣有援引, 請以國體事理之不可緩者, 歷擧而仰陳焉。后王建邦, 自公卿至大夫士, 各有其名, 各有其位, 況以吾君之子之尊且貴, 而可一日無其位無其名乎? 不可緩者一也。今日錫羨之慶, 卽皇天烈祖所眷佑, 不早定位號, 則豈所以對揚皇天之休命, 寵受列祖之靈休哉? 不可緩者二也。殿下, 上奉兩聖, 孝隆養志, 舞采之慶, 含飴之樂, 不亦盛乎, 而欲致慈心之嘉悅, 莫如盛禮之過行, 不可緩者三也。名正則禮益重, 位定則福益隆, 百神之拱衛, 萬姓之謳歌, 自是日伊始, 不可緩者四也。知思漸開, 嗜好將萌, 導迪誘掖, 此政其時, 賓師之任, 講讀之官, 秩然備員, 朝夕而左右之, 則豈不賢於一二賤臣之一月一覿, 漫無實效? 不可緩者五也。沖齡行禮, 聖敎所難, 而三王世子之見廟覲君, 在襁褓之時, 況今睿質夙就, 步趨跪起, 不待阿保者乎? 不可緩者六也。國勢不尊, 民志靡係, 政當休明之世, 常有泮渙之形, 于斯時也, 擧大禮布大慶, 則天休鼎新, 協氣旁流, 必能壯國勢而萃民志, 不可緩者七也。自有邦慶, 三載于玆, 中舛[中外]臣庶之引領而望, 翹足而待者, 惟在於封冊盛典, 相臣之奏, 有司之請, 亦旣屢矣, 而一兪尙靳, 王室一念, 寤寐耿然, 悠悠萬事, 惟此爲大, 輒敢齋沐具疏, 仰塵崇聽。伏望聖明, 上念宗社之計, 下察臣民之誠, 誕降明命, 亟擧冊禮, 以鞏億萬年泰山磐石之基, 國家幸甚。答曰, 省疏具悉卿等之懇。此是至重至大之邦禮, 卿等, 豈可言私? 安心, 入來面陳之也。
七月, 傳曰, 惜福一念, 勝於慈愛, 以是衣服·器用, 務從薄陋, 此, 筵臣之所目擊者。今此封冊之擧, 雖出爲所重副輿情, 而凡係儀文, 宜約不宜繁, 況都監擧行物件, 尤不可一毫侈大。自轎輦·冊印, 以至几案·茵褥等物, 而切勿循用前例, 鍍金代用錫金, 其他緞品漆色, 已造者外, 一倂比前例, 次次減等。
傳曰, 東宮冊禮, 有九儀, 其一, 擇吉前期, 告廟·社, 其二, 臨軒宣冊, 其三, 上謝箋, 其四, 朝于王妃, 其五, 百官上箋陳賀, 其六, 百官賀東宮, 其七, 擇吉謁宗廟, 其八, 會百官, 其九, 會命婦, 而今番則沖年, 儀文, 多從省約。然祖宗朝制禮之盛意, 至詳且備, 且見實錄考來者, 自國初, 皆用此儀。謁廟, 待成長卽當爲之, 而會百官, 係是冥禮〔宴禮〕, 雖不廣議, 儀節次第, 宜有傳示。來後, 以此傳敎, 載之儀軌。冊禮後, 例行師傅·賓客相見禮, 此, 則儀節, 不甚繁多, 依例爲之事, 令春坊知之。
禮曹啓曰, 侍講院印信, 則以本曹所在舊印信, 還送, 而翊衛司舊印信, 則年久破傷, 不堪行用, 請令戶·工曹, 修改以送。上曰, 竝新造以送, 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