춘관통고春官通考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춘관통고 목록



春官通考 卷之五十二
嘉禮
王妃嘉禮
原儀 納采。正使正一品。, 副使正二品。, 傳敎官, 承旨。, 典儀通禮院官。, 協律郞掌樂院官。, 擧案者二參外。, 執事者二 忠貿衛。, 謁者參外。, 掌畜者掌苑署官。, 儐者參外。, 掌次者。典設司官。
原儀 王妃納采時敎文。敎某官姓名。王若曰, 渾元資始, 肇經人倫, 渾元資始, 爰及夫婦, 以奉社稷·宗廟。謀于卿相, 咸以爲宜, 率由舊典, 今使某官某某官某, 以禮納采, 故玆敎示, 想宜知悉。某〈年〉月日。
妃氏主人答箋文。具官臣某, 稽首稽首上言。恭惟主上殿下, 嘉命訪婚, 陋族備數, 采擇臣之女若娣妹, 則云先臣某官之女。, 未閑敎訓, 衣履若如人。恭承舊章, 肅奉典敎。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謹奉箋以聞。某年月日, 某官臣姓名, 謹上。
納徵敎文。王若曰, 卿之女, 孝友恭儉, 實維母儀, 宜奉宗廟, 永承天祚, 以玄纁乘馬, 以章典禮。今使某〈官某〉某官某, 以禮納徵。
答箋文。主上殿下, 嘉命使者某, 重宣中敎, 備〔降〕婚卑陋, 崇以上卿, 寵以豐禮, 恭承舊章, 肅奉典敎。納徵·告期·奉迎, 敎文·答文頭辭·結辭, 同上。
告期敎文。王若曰, 謀于卿相, 稽于卜筮, 罔有不臧, 吉日維某月某甲子可迎, 率遵典禮, 今使某官某某官某, 以禮告期。
答箋文。主上殿下, 嘉命使者某, 重宣中敎, 以某月某甲子吉日, 告期。臣恭承舊章, 肅奉典敎。
○奉迎敎文。王若曰, 令月日吉, 率由典禮, 今使某官某某官某, 以禮奉迎。
答箋文。主上殿下, 嘉命使者某, 重宣中敎, 備禮以迎, 猥承大禮, 憂懼戰悸, 恭承舊章, 肅奉典敎。
○王妃, 受百官賀, 致詞云, 具官臣某等, 敬惟王妃殿下, 徽猷昭備, 至德應期, 凡厥臣庶, 不勝慶躍。
○殿下, 會百官, 壽詞云, 具官臣某等, 王妃, 德昭厚載, 正位宮壼, 克昌萬葉, 明嗣徽音, 凡厥臣庶, 載懷鳧藻, 臣等不勝慶抃, 謹上千千歲壽。
○王妃, 受內外命婦朝會, 壽詞云, 妾某姓等, 敬惟王妃殿下, 德昭厚載, 正位宮壼, 凡厥臣妾, 不勝慶忭, 謹上千千歲壽。
祖宗朝, 惟王妃及東宮嬪, 則收取士大夫處女年歲單子, 入闕選擇。此外或令尙宮, 或令監察·閣氏, 就其閭閻本家, 擇而議定。至宣廟朝, 始皆收單子, 詣闕擇定。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端宗二年甲戌正月, 行冊妃定順王后宋氏。嘉禮。詳見王妃冊禮。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中宗十二年丁丑七月癸巳十九日。, 行冊妃文定王后尹氏。禮。同日, 行親迎禮于太平館。
三月, 敎曰, 慈旨以爲, 尹之任女文定王后。, 累世侯門, 有卓德行, 可合中位。予意亦然, 定以爲妃, 擇吉日以啓。
上命招政府·六曹, 敎曰, 中位已定, 當議親迎之禮。昔魯哀公問, 冕以親迎, 不已重乎? 孔子對曰, 合二姓之好, 以繼先聖之後, 以爲天地·宗廟·社稷之主, 君何謂已重乎? 今雖勢異於古, 正禮, 豈可廢也? 予意, 行親迎之禮, 以示臣民, 重配匹之意, 如何?
領議政鄭光弼等曰, 自祖宗朝, 已有定規, 而無親迎之禮, 臣等謂, 依五禮議行之, 可也。
敎曰, 五禮議註, 節目備詳, 獨於親迎闕焉。予意以爲, 正禮, 當自上行之。然人君, 親迎於臣下之家, 勢有所難, 其依五禮議註爲之。
承政院啓, 親迎之禮, 三代以上聖帝·明王, 咸擧之, 我國王世子以下, 亦皆行焉。獨於納妃闕焉。此國之重事, 請令朝廷議之。上允之。
直提學李耔等以爲, 春秋, 紀裂繻來逆女, 程子曰, 先儒皆謂, 諸侯當親迎。親迎者, 迎於其所館, 故有親迎授綏之禮。胡寧曰, 或曰, 天子必親迎乎? 太上無敵於天下, 雖有父母昆弟, 莫不臣適, 四方諸侯, 莫敢有其室。若屈萬乘之尊, 而遠行親迎之禮, 則何無敵於天下乎? 王后, 所與共事天下, 宗廟, 繼萬世之重者也, 其禮當如何? 使同姓諸侯, 主其詞命, 卿往逆, 公監之父母之國, 諸卿皆送之京師, 舍而止, 然後天子, 親迎以入, 其納王后之禮乎? 范祖禹〈論〉納后六禮, 所謂隆禮曰, 進言者必曰, 天子至尊, 無敵於天下, 不當行夫婦之禮。而荀卿有言, 天子無妻, 告人無匹也。然則周公之典, 孔子之言, 皆不可信也, 而荀卿言, 可信也? 臣謹按冠·婚禮, 惟有士禮, 而無天子·諸侯之禮, 蓋成人之與夫婦, 自天子至於士則一也。朱子曰, 古者, 天子必無親至后家之禮也。今〔令〕妻家就近, 設一處, 却就彼往迎, 婦〔歸〕館成禮, 一則妻家出去〔至〕一處, 壻則就彼迎, 婦〔歸〕自家成禮。國家五禮儀, 有王世子親迎之禮, 於納妃闕之者, 乃以擇妃, 不得出他國, 亦用太上無敵於天下之例也。程子所云, 亦謂不出彊遠迎, 非謂天子不須親迎也。若以爲不當親迎, 則當曰, 天子不宜親迎。不當曰, 不宜親至后家。程子所云, 迎於所館。胡氏所云, 諸卿皆送之〔至〕京師, 舍而止, 然後天子親迎以入。於今日制禮, 爲有可據。但親至妃家以迎, 則未安, 先定館所, 親出以迎, 似合於禮。
府院君柳洵議曰, 先儒之論, 皆謂天子宜親迎於館所, 今亦迎於所館, 爲當。
宋軼·南衮·鄭光弼·申漑等議曰, 五禮議, 乃先王成憲, 況太上無敵, 親至后家, 古未有行之者, 悉備六禮, 命使奉迎, 百官扈從, 至闕, 殿下, 冕而揖, 導而陞階, 此亦隆禮, 豈必迎于委巷, 乃爲盡禮?
敎曰, 從柳洵議。又敎曰, 自今定爲恒規, 添錄五禮註, 自後世, 遵而行之。
鄭光弼等啓, 親迎之禮, 漢唐以後之君, 皆不行之, 故禮官莫適所從。五禮儀註, 乃祖宗所以定一代之制作, 雖從之, 似未害也。
李耔等又啓, 親迎之禮, 考之禮經及先儒之說, 雖天子·諸侯之尊, 皆須冕而親迎於所館。豈可舍三代通行之禮, 以漢唐爲法哉? 只迎館所以入。導率之方, 在於躬行。
敎曰, 禮之正者, 所當躬行, 以示臣民, 令禮曹參酌古事, 磨鍊儀註以啓。
李耔等啓, 婚禮之大者, 乃親迎, 而古人以爲, 廟見然後, 成婦而定位。今禮正已擧, 廟見尤重, 請依三日廟見之禮而行之。不從。
七月十九日, 上具冕服, 親迎王妃于太平館。
二十日, 王妃, 御宣政殿, 受內外命婦賀。百官, 陳賀于仁政殿庭。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宣祖二年己巳十二月丁卯二十九日。, 行冊妃懿仁王后朴氏。禮, 行親迎禮于太平館。
大婚時, 獻納吳健啓曰, 擇妃, 當先觀家法, 且外戚之患, 不可不預防。上曰, 人君, 自不賢, 故外戚之爲患。人君苟賢, 外戚, 豈敢作威福乎? 校理李珥曰, 殿下之見, 誠卓然矣。但人君雖賢, 不可自恃其賢, 而不爲之檢防也。擇妃, 須見家法之如何。不然, 則聖女, 未可必得, 而後日外戚, 豈無恣橫之憂乎? 上曰, 王莽之女孝平皇后, 亦賢明, 則何必繫於父母乎? 珥曰, 若泛論事理, 則上敎亦當矣。今擇聖配, 而不問父母之如何, 以萬一之幸, 無乃不可乎。必須咨訪大臣, 博采群議, 必得家法純正, 父母仁賢者, 然後乃爲國家之福矣。
三十五年壬寅七月壬申十三日。, 行冊妃仁穆王后金氏。禮。同日, 行親迎禮于太平館。
正月, 仁穆王后嘉禮時, 嘉禮都監啓, 嘉禮式, 泛言衣襨制作之規, 而旣不明言某殿儀式。世子嘉禮橫看, 又非大殿禮制正式。試以納徵言之, 世子嬪則玄三·纁二, 王妃則玄六·纁四, 以聘財言之, 世子則米·太幷三百石, 綿·布三百匹, 正布三百疋, 王妃則己巳吉禮, 米·太六百石, 綿布·正布, 亦倍其數, 其爲等級隆殺, 昭然可知。至如玉帶, 非唐玉, 不可造冠飾, 用泥金, 則所入幾至四十餘兩, 若不量減, 可宜變通, 諸色物件, 亦不敢自下增損。
二月, 承政院啓, 禮曹啓目, 新中宮新字未穩, 未冊封前, 稱中宮, 亦爲未安, 請令禮官改定。從之。互見冊禮條。
弘文館啓, 定親, 不載五禮儀, 只見於大明會典, 繼以有納徵之禮, 則以似〔似以〕定親代納采之禮。旣有定親禮物, 其下又有納采之物, 則定親, 未知爲何禮。按禮記婚儀, 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之禮, 文獻通考開元禮皇帝納后儀, 有臨軒命使者, 行納采之禮, 次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命使奉迎之禮, 杜氏通典, 載漢惠帝以後納后之禮, 而節文不備。晉穆帝永和十年, 納后時, 六禮, 無定親之文。大明會典親王婚禮, 開錄定親禮物名目, 而納采·問名·納吉儀節全闕, 只錄納徵禮儀。以文勢觀之, 則定親之禮, 似兼納采以下三禮。五禮儀納妃儀, 有納采以下禮節, 而亦無定親之文, 定親禮物, 必是在前已行之禮, 似六禮外別行矣。
禮曹啓, 婚姻六禮, 自古通行。杜氏通典所謂納采·納徵·問名·告期·冊妃·命使奉迎·同牢, 亦六禮, 則通典與五禮儀, 名目似不同。中廟朝, 定妃後, 行納采·納徵·告期·親迎, 此則只行四禮。而同牢則親迎日, 自內行之, 冊妃之禮, 不現於謄錄。然此一節, 則六禮之尤不可廢者。皇太子婚禮儀註, 亦有冊封·親迎之禮, 其不以親迎廢冊妃一節, 明矣。
弘文館啓, 冊妃儀, 考見文獻通考開元禮皇帝納后儀, 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命使奉迎·同牢禮等, 其下有皇帝臨軒冊命皇后之儀, 此則與五禮儀所在六禮後冊妃之文, 大略相近。以此觀之, 六禮中冊妃, 似是先行冊禮於妃氏第也。六禮後冊妃, 似是陞位授冊之六禮也, 兩件儀節, 似有次第矣。互見冊禮條。先是壼儀未建, 李珥, 疏陳擇妃之道曰, 古之帝王, 所與婚者, 莫非仁賢之後, 其求之之道, 不過曰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而已。未聞聚闕庭, 辨優劣, 如今日之爲。請自今勿以容姿服飾·推卜吉凶, 爲等級, 先觀父母之賢否, 以察家法, 次觀威儀之合度, 以察女德, 宣問大臣, 允協衆心, 然後乃定, 則國家之福也。
敎曰, 冊妃之禮, 歷代皆行之, 而獨於中廟朝丁丑年無之, 無乃親〈迎〉, 故無冊妃之禮耶? (迎)問于禮曹。禮曹啓, 冊妃之禮, 不現於丁丑謄錄, 今無更察之路。而冊命之時, 宣敎曰, 冊某氏, 爲王妃, 命卿等, 展禮, 至於王妃, 跪受敎命冊寶, 親行四拜禮。且皇太子婚禮儀註, 有封冊·親迎之禮, 其不以親迎廢冊妃一節, 明矣, 請更遣史官于香山, 詳考以來。互見冊禮條。
禮曹啓, 竊考中廟朝丁丑年前例, 有云, 甲子, 納采, 丙寅, 納徵, 己卯, 告期, 癸巳, 上具冕服, 親迎于太平館。甲午, 王妃, 受內外命婦賀。丙申, 用權停例頒敎。且考大明會典, 合卺後第三日, 皇后謝恩, 第四日, 受賀。請議大臣稟定。敎曰, 陳賀, 依例爲之。謝恩一節, 何必爲之?
七月初二日, 上具冕服, 御別殿, 命正使左議政金命元·副使戶曹判書韓應寅, 行納采禮于別宮。
七月初四日, 上御時御所別殿, 行納御禮〔納徵禮〕。
七月十三日, 上具遠遊冠·絳紗袍, 行冊妃禮。
同日, 正使金命元·副使韓應寅, 奉迎王妃于別官, 至于館所。午時, 上具冕服, 親迎王妃于館所。未時, 上還自館所, 申初, 中宮入闕, 酉時, 行同牢宴。
七月十四日, 中宮, 御正殿, 受內外命婦及百官賀。王世子, 率百官, 世子嬪, 率命婦以賀。命婦正二品以上, 親功臣·六承旨夫人進參。申時, 以上〔上以〕權停禮, 受百官賀箋, 頒敎。
八月, 賜正·副使以下賞典, 有差。傳敎官都承旨南瑾, 都廳尹昕·金庭睦, 各加一資。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仁祖十六年戊寅十二月己丑一日。, 行冊妃莊烈王后趙氏。禮。辛卯三日。, 行親迎禮于於義洞本宮。
先時, 十五年丁丑十二月, 莊烈王后嘉禮時, 禮曹啓, 長秋曠位, 陰敎未序, 臣子之情, 莫不悶鬱。今有冊妃之命, 是國家莫大之幸, 請自今日禁婚, 知委京外。允之。
十六年戊寅正月, 承旨啓, 兵亂時, 京外士夫, 皆蕩失家財, 揀擇時, 處女服飾, 無路可辦, 請今勿用疋緞。上曰, 此豈自公家使之如是? 舊例, 則有識士夫, 不以紗緞爲服飾, 況此亂離之後乎? 雖着綿衣, 亦可。
十月, 嘉禮都監, 啓稟冊妃所御別宮, 命以鳳林大君家於義洞本宮。定行。後遂爲例。
禮曹啓, 嘉禮時, 納采·納徵·告期等禮, 依五禮儀, 行於本家, 而冊妃禮, 則當行於別宮。允之。
又啓, 六曹〔六禮〕時, 百官, 當以朝服隨參, 而朝服猝備爲難, 正·副使外, 皆以黑團領進參。黑團領, 亦難措備, 則五品以下, 戎服入班, 似宜。從之。
十一月初四日, 上具冕服, 御明政殿, 正·副使, 朝服, 四品以上, 黑團領, 五品以下, 戎服, 行禮。正·副使, 改具公服, 詣本家, 奉答箋, 復命。
禮曹啓, 大明會典, 皇太子奠雁後, 主婚者入拜, 而我國, 無入拜, 以四拜爲定。皇太子妃就轎時, 有揭簾之文。而竊恐揭簾, 似太謙屈, 請倣同牢宴, 揖就席之文, 改以揖就輦。
敎曰, 依啓。且壬寅年事, 問于延興一家之人。
又啓, 壬寅嘉禮時, 達城尉徐景霌, 以寶劍, 摠管侍衛, 至太平館, 從門隙望見, 延興府院君金悌男, 在上前, 出來, 而門內, 亦有靑帳障蔽, 行禮節次, 不得見知。延興一家之人, 惟金琜妻生存, 而四十年之事, 了了記得, 未可必。今在原州地, 宜令其一家之人, 私書以問, 何如? 上可之。
金琜家私書以爲, 內人, 引婦人, 立於正廳之端, 內人, 奉雁而傳婦人。婦人, 奉雁而東由大殿後, 而上跪進于大殿右邊, 大殿奉雁, 而奠於北壁床上後, 仍出就幕次。府院君禮畢後, 先出內殿, 乘輦。奠雁時, 府院君·府夫人, 無拜禮云。
禮曹啓, 儀註中, 以上奠雁後, 主婚者四拜, 依皇太子親迎儀, 講定, 而今見金琜妻私書, 府院君, 無拜禮, 且奉雁, 以主母定行, 則奉雁跪進, 似非主母所爲, 宜依前, 定儀註, 行禮。
敎曰, 別紙所記, 似乎合禮, 奉雁外, 皆依此行之。
十一月十八日, 貞惠翁主, 卒逝。
敎曰, 嘉禮行於前定日, 其於情理未安, 令禮官議處。
禮曹啓, 同姓三寸姑母之喪, 以私喪禮言之, 期服, 而出嫁, 降服大功。天子·諸侯, 則絶期。嘉禮前定之日, 以月則已爲踰月, 以日則公降又啓〔過〕。翁主, 雖曰王室至親, 特一無服之喪, 豈可以私喪, 遽退已定之大禮乎? 往在丁卯貞淑翁主葬日, 適與王世子嘉禮相値, 命使改擇日以啓, 而廷臣猶爭之。況此大婚之禮, 視世子嘉禮, 豈不懸絶乎? 情雖無窮, 禮則有截。臣等, 待罪攸司, 不敢輕議於禮法之外, 請議于大臣。
領議政崔鳴吉等以爲, 國家大禮, 業已擇日告廟, 不可以私喪, 有所進退。從之。
十一月三十日, 告期, 親臨行禮。
十二月初一日己丑, 親行冊妃禮。
十二月初三日, 大駕至別宮, 行親行禮。未時, 還宮。申時, 中宮殿入闕。酉時, 行同牢宴禮。
初四日, 百官陳賀, 權停頒敎。中宮殿陳賀, 親臨, 如儀行禮。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肅宗七年辛酉五月甲寅二日。, 行冊妃仁顯王后閔氏。禮。
乙丑十三日。, 行親迎禮于於義洞本宮。
先是, 六年庚申十月, 仁敬王妃, 昇遐。明年辛酉正月, 王大妃, 命下禁婚揀擇之令。
領府事宋時烈等啓曰, 齊體之喪, 次於父母, 春秋傳以爲, 名雖朞, 而其實三年也。慈聖殿下, 以未有國本爲憂, 有此下敎, 爲宗社計矣。但朞年之前, 遽行六禮, 事係廢經行權, 臣等, 不敢輕議。王大妃不從。
三月, 因禮曹啓, 敎曰, 雖前妻所生, 旣已後娶, 則便是父母俱存之人, 不可拘礙, 一體捧單。
禮曹啓, 取考辛亥謄錄, 大殿·中宮殿, 棗·栗·腶脩之禮, 兩慈殿, 除腶脩, 只行前後四拜。古者, 與尊者相見之時, 皆有執幣之禮, 今於朝見時, 宜用腶脩, 大臣之意, 亦然。
敎曰, 一體擧行。
四月十三日, 行納采禮。上具冕服, 御仁政殿, 文武百官, 行禮, 回班相向。正使領議政金壽恒, 副使兵曹判書李䎘, 行禮, 受敎書, 盛綵輿, 細仗前導。至本家, 移接於義洞故相臣洪重普家, 行禮, 設外宣醞, 受答箋, 詣仁政殿, 復命。
四月二十日, 納徵。二十五日, 告期。五月初二日, 冊妃。十三日, 行親迎禮, 仍行同牢宴于儲承殿。十四日, 行朝見禮。
七月初一日, 行冠禮。
承政院啓, 冊妃後, 新除官, 宜有詣別宮謝恩之禮。允之。又啓, 冊妃後, 宜有分政院。
敎曰, 令該曹差出。
二十八年壬午十月庚辰三日, 行冊妃仁元王后金氏。禮。庚寅十三日。, 行親迎禮于於義洞本宮。
七月, 禮曹判書金鎭龜啓, 當代異姓八寸親, 不爲禁婚, 亦不捧單子。而今此採擇, 有異於前, 兩王妃親屬, 亦當有限寸數區別之擧, 歷考前例, 曾無定式之事。右議政申琓曰, 我朝中宗·宣廟·仁廟, 似有可據之例, 而禮曹文書, 旣無可考, 以中朝見之, 則未有后族寸數區別之事。上命議于諸大臣。領議政徐文重以爲, 當代異姓之親, 旣已稟定寸數, 今此兩王妃切近親屬, 不可無別, 後宮家, 似無異。同領中樞尹趾善·左議政李世白議, 與領相同。
敎曰, 依議施行。
禮曹啓, 請更議大臣寸數定限。徐文重以爲, 王妃近屬, 雖不如無故之家, 與當代親屬, 事體自別, 寸數固宜有減。該曹, 當依異姓親寸數定限例, 稟旨擧行, 而每請收議, 殊無設官分職之意。諸大臣議亦同。命如議施行。
禮曹又啓, 王妃同姓之親, 似當視當代親屬, 減一二寸, 異姓之親, 視同姓, 又當減一·二寸。而後宮親屬, 旣無禮文, 終難臆斷。
敎曰, 王妃同姓親, 減一寸, 異姓親屬, 視同姓, 又減一寸, 後宮親屬, 視王妃親屬, 減一寸, 爲可。
八月, 判書李寅燁疏言, 仁顯王后初朞, 甫過未及改月, 而再揀已定, 都監方設, 竊以爲太遽也。傳曰, 必三年然後娶。昔我宣·仁兩朝, 皆於三年後, 始行嘉禮。稽之古禮, 證之祖宗朝古事, 則今日之擧, 毋亦不合於禮乎。或斷嗣〔繼嗣〕未成, 文毋〔父母〕有命, 則雖違禮制, 猶有設也。今日事勢, 旣異於此, 如曰初揀已行, 則抄選旣定之後, 奉之別宮, 以待三年, 始擧褥儀, 亦無不可。
批曰, 卿於大禮, 創生別見, 予未可知。第令議大臣稟處。疏末事, 尤涉不韙也。又敎曰, 判書疏陳, 旣涉妄率, 不必議大臣, 置之。
禮曹啓, 嘉禮時, 納采·納徵·告期敎書及本家答箋, 宜依前例, 令藝文館擧行。允之。又啓, 嘉禮時寶式, 王妃之寶, 命都監, 宜依此篆刻。允之。又啓, 同牢宴處所, 定於時御所何殿? 命行於光明殿。又啓, 嘉禮後, 例有別科, 戊寅別試初試, 分京外, 取六百人, 請依此試取。允之。
左議政李世白箚, 批曰, 節使, 仍兼奏請, 自有已行之禮, 令該曹兼行。
九月, 命嘉禮冊妃時, 正使, 以大臣差出, 著爲式。
九月十七日, 納采。二十日, 納徵。二十六日, 告期。
十月初三日庚辰, 冊妃, 十月十三日庚寅, 行親迎·同牢宴。
敎曰, 內殿冠禮, 以開月推擇。
十月, 承政院啓, 冊妃後, 新除大小官, 宜詣別宮, 謝恩。允之。
禮曹判書金鎭龜啓, 嘉禮後, 中宮殿入闕後, 王世子及嬪宮, 當有朝謁之禮。上曰, 戊寅大禮時, 昭顯世子, 遠在瀋陽, 辛酉年, 未有春宮。此事, 無可據之前例, 參酌擧行。
備忘記, 納采正使左議政李世白·副使判書金鎭龜, 納徵時正使李世白·副使金鎭龜, 告期正使李世白·副使金鎭龜, 都提調左議政李世白, 各鞍具馬一匹, 都廳司成李震壽, 進圭都承旨趙參采·左通禮李稷, 竝加資, 餘各施賞, 有差。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英宗三十五年己卯六月己巳二十日。, 行冊妃貞純王后。禮。辛未二十二日。, 行親迎禮于於義洞本宮。
五月, 王大妃殿(殿), 下嘉禮時敎曰, 嘉禮時, 納采·納徵·告期·冊妃, 皆以明政殿親行, 而親迎, 道由弘化門, 內殿, 由嘉應門入, 三揀擇, 詣本宮時, 亦以此門爲之, 而三揀擇, 皆以通明殿爲之。
敎曰, 今番下敎, 一則承慈意, 一則爲宗祊, 抑何心循例豫大乎? 禮曰, 取婦之家, 三日不擧樂, 思嗣親也。噫, 五十年奉我聖母, 寶算回甲之年, 七旬之歲, 仰體慈德, 一未稱觴, 不能盡禮之恨, 尙弸于中, 定例中所載宴床, 今何論哉? 同牢星〔同牢宴〕外大卓及宴牀大小膳, 竝與樽花而除之。敎命·寶·冊床, 勿爲新造, 修補時, 勿爲金花粧飾, 玉帶, 以內下者用之。佩玉圭, 以度支·尙方所在者, 用之。輦輿, 亦仍舊用之, 畫龍燭, 代以紅燭, 以示予意。
敎曰, 噫, 堯舜土㙄之時, 豈用金銀? 虞臣諫漆器, 箕聖歎象著, 以此觀之, 禹貢金三品, 不過土産, 金輅, 不過名也, 豈金玉飾哉? 蕭道成陋矣。不過六朝之君, 自期黃金如土, 況法三代者乎? 舜之十二章繡繪之時, 亦不過將土産美黻冕者也。後世衣服飮食, 以侈爲務, 甚至於一釵七十萬金, 尋常非之, 奚特三代? 當法祖宗, 穆廟金枝之繁衍, 莫盛於當時, 而吉禮所與之物, 有鍍金於銅者, 故昔年慈聖, 將此而欽歎儉德。噫, 末世銀鍍金, 猶爲羞恥, 況銅鍍金乎? 以此之故, 凡於嘉禮, 非純金則不爲, 其雖純金, 渝色則鍍金。以貫子言之, 昔小而今大, 以尙方所進言之, 一圈之費, 至於兩金。嘉禮, 凡事務, 從節約, 輦輿所飾, 每欲一問, 而未果。昨聞果銅鍍金云, 諸嬪以下所乘者, 飾以豆錫, 而色如金焉。金與錫, 色黃一也, 其若禁奢, 宜先乘輿, 且永久之道, 錫雖久不渝, 曾見古之銅鍍金杯, 年久色渝, 不若乎錫, 〈外〉輦已禁, 金起畫器, 亦禁塗水銀, 況此乎? 自今嘉禮始, 輦·輿所飾, 勿用金, 代以錫, 凡服用前之純金者, 皆爲鍍金, 禁紋緞之後, 餘奢猶綾, 自今使行, 亦禁貿, 以示予暮年禁奢之意。
大臣啓, 腰輿·彩輿分用, 無一定之規, 而冊載腰輿, 寶載彩輿, 已成近例, 嘉禮時, 當依此擧行。而至於敎命·敎書·命服·束帛所載, 無可據。敎命·敎書, 依玉冊例, 載於腰輿, 命服·束帛, 依金寶例, 載於彩輿, 似合事宜。從之。
又啓, 敎命文·玉冊文製述官, 例於再揀後啓下, 而今番, 與前有異, 請令預先差啓。從之。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