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祖二年己巳十二月丁卯二十九日。, 行冊妃懿仁王后朴氏。禮, 行親迎禮于太平館。
大婚時, 獻納吳健啓曰, 擇妃, 當先觀家法, 且外戚之患, 不可不預防。上曰, 人君, 自不賢, 故外戚之爲患。人君苟賢, 外戚, 豈敢作威福乎? 校理李珥曰, 殿下之見, 誠卓然矣。但人君雖賢, 不可自恃其賢, 而不爲之檢防也。擇妃, 須見家法之如何。不然, 則聖女, 未可必得, 而後日外戚, 豈無恣橫之憂乎? 上曰, 王莽之女孝平皇后, 亦賢明, 則何必繫於父母乎? 珥曰, 若泛論事理, 則上敎亦當矣。今擇聖配, 而不問父母之如何, 以萬一之幸, 無乃不可乎。必須咨訪大臣, 博采群議, 必得家法純正, 父母仁賢者, 然後乃爲國家之福矣。
三十五年壬寅七月壬申十三日。, 行冊妃仁穆王后金氏。禮。同日, 行親迎禮于太平館。
正月, 仁穆王后嘉禮時, 嘉禮都監啓, 嘉禮式, 泛言衣襨制作之規, 而旣不明言某殿儀式。世子嘉禮橫看, 又非大殿禮制正式。試以納徵言之, 世子嬪則玄三·纁二, 王妃則玄六·纁四, 以聘財言之, 世子則米·太幷三百石, 綿·布三百匹, 正布三百疋, 王妃則己巳吉禮, 米·太六百石, 綿布·正布, 亦倍其數, 其爲等級隆殺, 昭然可知。至如玉帶, 非唐玉, 不可造冠飾, 用泥金, 則所入幾至四十餘兩, 若不量減, 可宜變通, 諸色物件, 亦不敢自下增損。
二月, 承政院啓, 禮曹啓目, 新中宮新字未穩, 未冊封前, 稱中宮, 亦爲未安, 請令禮官改定。從之。互見冊禮條。
弘文館啓, 定親, 不載五禮儀, 只見於大明會典, 繼以有納徵之禮, 則以似〔似以〕定親代納采之禮。旣有定親禮物, 其下又有納采之物, 則定親, 未知爲何禮。按禮記婚儀, 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之禮, 文獻通考開元禮皇帝納后儀, 有臨軒命使者, 行納采之禮, 次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命使奉迎之禮, 杜氏通典, 載漢惠帝以後納后之禮, 而節文不備。晉穆帝永和十年, 納后時, 六禮, 無定親之文。大明會典親王婚禮, 開錄定親禮物名目, 而納采·問名·納吉儀節全闕, 只錄納徵禮儀。以文勢觀之, 則定親之禮, 似兼納采以下三禮。五禮儀納妃儀, 有納采以下禮節, 而亦無定親之文, 定親禮物, 必是在前已行之禮, 似六禮外別行矣。
禮曹啓, 婚姻六禮, 自古通行。杜氏通典所謂納采·納徵·問名·告期·冊妃·命使奉迎·同牢, 亦六禮, 則通典與五禮儀, 名目似不同。中廟朝, 定妃後, 行納采·納徵·告期·親迎, 此則只行四禮。而同牢則親迎日, 自內行之, 冊妃之禮, 不現於謄錄。然此一節, 則六禮之尤不可廢者。皇太子婚禮儀註, 亦有冊封·親迎之禮, 其不以親迎廢冊妃一節, 明矣。
弘文館啓, 冊妃儀, 考見文獻通考開元禮皇帝納后儀, 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命使奉迎·同牢禮等, 其下有皇帝臨軒冊命皇后之儀, 此則與五禮儀所在六禮後冊妃之文, 大略相近。以此觀之, 六禮中冊妃, 似是先行冊禮於妃氏第也。六禮後冊妃, 似是陞位授冊之六禮也, 兩件儀節, 似有次第矣。互見冊禮條。先是壼儀未建, 李珥, 疏陳擇妃之道曰, 古之帝王, 所與婚者, 莫非仁賢之後, 其求之之道, 不過曰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而已。未聞聚闕庭, 辨優劣, 如今日之爲。請自今勿以容姿服飾·推卜吉凶, 爲等級, 先觀父母之賢否, 以察家法, 次觀威儀之合度, 以察女德, 宣問大臣, 允協衆心, 然後乃定, 則國家之福也。
敎曰, 冊妃之禮, 歷代皆行之, 而獨於中廟朝丁丑年無之, 無乃親〈迎〉, 故無冊妃之禮耶? (迎)問于禮曹。禮曹啓, 冊妃之禮, 不現於丁丑謄錄, 今無更察之路。而冊命之時, 宣敎曰, 冊某氏, 爲王妃, 命卿等, 展禮, 至於王妃, 跪受敎命冊寶, 親行四拜禮。且皇太子婚禮儀註, 有封冊·親迎之禮, 其不以親迎廢冊妃一節, 明矣, 請更遣史官于香山, 詳考以來。互見冊禮條。
禮曹啓, 竊考中廟朝丁丑年前例, 有云, 甲子, 納采, 丙寅, 納徵, 己卯, 告期, 癸巳, 上具冕服, 親迎于太平館。甲午, 王妃, 受內外命婦賀。丙申, 用權停例頒敎。且考大明會典, 合卺後第三日, 皇后謝恩, 第四日, 受賀。請議大臣稟定。敎曰, 陳賀, 依例爲之。謝恩一節, 何必爲之?
七月初二日, 上具冕服, 御別殿, 命正使左議政金命元·副使戶曹判書韓應寅, 行納采禮于別宮。
七月初四日, 上御時御所別殿, 行納御禮〔納徵禮〕。
七月十三日, 上具遠遊冠·絳紗袍, 行冊妃禮。
同日, 正使金命元·副使韓應寅, 奉迎王妃于別官, 至于館所。午時, 上具冕服, 親迎王妃于館所。未時, 上還自館所, 申初, 中宮入闕, 酉時, 行同牢宴。
七月十四日, 中宮, 御正殿, 受內外命婦及百官賀。王世子, 率百官, 世子嬪, 率命婦以賀。命婦正二品以上, 親功臣·六承旨夫人進參。申時, 以上〔上以〕權停禮, 受百官賀箋, 頒敎。
八月, 賜正·副使以下賞典, 有差。傳敎官都承旨南瑾, 都廳尹昕·金庭睦, 各加一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