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陵
太祖顯陵, 在開城府松嶽山西巴只洞南。神惠王后柳氏附, 子坐午向。姓王氏, 名建。梁均王貞明四年戊寅, 立都于松嶽, 癸卯薨。
象設, 欄干石·屛風石·文石一雙。碑石前面, 書高麗太祖顯陵。丁字閣·典祀廳·齊室·紅箭門, 俱存。守護軍十五名。
惠宗順陵, 在開城府炭峴門外景德寺北。俗稱皺王陵。
定宗安陵, 在開城府南小門外, 壬坐丙向。守護軍二名。
光宗憲陵, 在開城府松嶽山北麓狄踰峴, 巽坐乾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景宗榮陵, 在京畿豐德府炭洞里鳳鳴山下, 子坐午向。屛風石, 石人·石虎·石獅子各一雙。守護軍五名。
豐陵, 在豐德府北楓川里豐川洞南麓, 子坐午向。屛風石, 石虎·石獅子各一雙。守護軍五名。
貞陵, 在豐德府北上道里鳳谷, 乾坐巽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五名。
成宗康陵, 在開城府南郊, 子坐午向。守護軍二名。
聰陵洞第一陵, 在開城府龍岫山南麓, 壬坐丙向。文武石各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二陵, 在開城府龍岫山南麓, 子坐午向。守護軍二名。
戴宗泰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西麓, 癸坐丁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七陵洞第一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南麓, 子坐午向, 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二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南麓,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三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南麓, 子坐午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第四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南麓, 子坐午向。守護軍二名。
第五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南麓,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六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南麓,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七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南麓,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月老洞第一陵, 在開城府鷹峯,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二陵, 在開城府鷹峯, 子坐午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明陵洞第一陵, 在開城府麗陵里, 子坐午向。守護軍二名。
第二陵, 在開城府麗陵里,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三陵, 在開城府麗陵里, 癸坐丁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高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來龍,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龜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來龍, 子坐午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陵峴第一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下, 子坐午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第二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東麓, 癸坐丁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三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來龍,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昭陵洞第一陵, 在開城府鷹峯南麓,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二陵, 在開城府鷹峯東麓,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三陵, 在開城府鷹峯東麓,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四陵, 在開城府鷹峯來龍,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五陵, 在開城府鷹峯來龍, 子坐午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冷井洞第一陵, 在開城府大國壽山來龍, 壬坐丙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第二陵, 在開城府大國壽峯西麓, 癸坐丁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第三陵, 在開城府大國壽峯西麓, 癸坐丁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三名。
惠陵, 在開城府滿月臺東麓, 乙坐辛向。守護軍二名。
元陵, 獻貞王后皇甫氏, 乾坐巽向。
安陵, 乾坐巽向安陵, 已見上, 此又云安陵, 恐是疊錄, 而坐向不同, 可疑。,
乾陵, 乾坐巽向。兩陵俱在開城府金神峯來龍東麓。石人一雙。守護軍各五名。
恭愍王玄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來龍, 子坐午向。
魯國大長公主正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來龍, 子坐午向。兩陵, 曲墻·屛風石·莎臺石, 文·武·羊·馬石各一雙, 宛然俱存。碑石剝落, 無所憑考。守護軍二名。
弘陵, 在江華府西國靜洞高麗山南麓, 子坐午向。高宗之葬。以拳石排築, 有曲墻·石人二雙·虎石一雙, 則爲土所埋, 只有虎頭。
神陵, 在江華府南二十三里亭頭洞鎭江山南麓, 子坐午向。高宗大妃元德太后之葬。以拳石排築, 有曲墻。
碩陵, 在神陵西一里, 子坐午向。熙宗之葬。以拳石排築, 有曲墻·石人一雙。
嘉陵, 在碩陵西十里鎭江山南麓, 癸坐丁向。元宗妃順敬太后之葬。虎石一雙, 土埋露首, 明燈臺四坐。
高宗, 避蒙古兵, 移都江華, 歷三十九年。其後元宗十年, 復還松都, 而四陵, 仍奉焉。
恭讓王陵, 在京畿高陽郡土馬里山下, 子坐午向。王妃附左。曲墻·床石·明燈石, 童子石二雙幷各設。, 虎石一雙, 碑石二。一書麗朝恭讓王, 一書恭讓王順妃魯氏。
穆宗十二年, 康兆弑王, 踰月火葬縣南, 陵曰恭陵。三年, 移葬城東, 改陵號。
顯宗元年, 遷顯陵, 奉梓宮于負兒嶽香林寺, 以契丹兵弊也。七年, 始還葬本陵。九年, 復移奉於香林寺。十年, 又還葬。
二年, 時享, 各行於本陵, 以太廟災也。
八年, 安宗梓宮, 至自泗川, 備法駕迎之, 葬乾陵。
肅宗元年, 遷景宗神主於榮陵。
毅宗, 遇弑, 藁葬於慶州, 明宗五年, 遷葬。
高宗四年, 遷世祖太祖之考, 號昌陵。·太祖梓宮于奉恩寺。十九年, 移葬於江華新都。忠烈王二年, 始竝還葬。
恭愍王卽位初, 王親傳諸陵祝版, 昌陵享官, 皆不至。命侍臣, 授祝版, 遣之。
十六年, 王詣顯陵·毅陵·善陵, 行別祭, 奏樂三獻, 每獻三拜, 百官皆拜。至正陵公主陵。, 亦如之。膳羞豐潔, 倍於三陵。
十八年, 以臘不祭正陵, 下侍中柳擢獄。都堂, 以諸陵皆無臘祭, 請王釋之。
二十年十二月朔, 始復行朔祭于顯陵。
二十一年, 命祭正陵, 用樂, 正陵, 每祭, 皆三行, 內行·國行·都評議司行也。創壽陵于正陵之側, 令百官, 以秩出役夫, 輸石。
拜陵儀。王至望陵拜位, 再拜訖, 改服靴袍, 步出小次。至陵室階下, 再拜, 陞階, 又再拜, 當王后神座前, 再拜。入省服翫, 拂拭床帳。進饌, 珍羞庶品, 務極豐潔。王進神座前, 奠酒三酌, 又於王后神座前, 奠酌。更薦奠服翫, 則躬自執陳三次, 再拜如前。讀祝, 祭訖, 燔祝齋坊。
本朝, 每以王氏, 差出麗陵參奉, 俾掌麗陵守護等事。開城留守, 以王氏, 擬望差出。
本朝, 世宗二年庚子, 上謂知申事許誠曰, 高麗之君, 有功德於民者, 則已奉祀, 陵墓之在舊都者, 頹圮不修, 誠所不忍, 宜令所在, 禁其樵采, 時加守護。
本朝, 經國大典曰, 歷代始祖及高麗太祖·顯宗·文宗·忠愍王陵所在守令, 每年省視, 且禁田柴。
本朝中宗三十年乙未八月, 謁齊陵時, 遣官致祭于高麗太祖墓。
本朝顯宗三年壬寅, 以歷代園寢, 太半頹毁, 遣禮官, 封植, 定步數, 以禁樵牧耕葬, 且著令三歲一審。
十一年庚戌十月, 命修高麗太祖陵儀石有缺者, 置守護三人, 王氏之爲守直官者, 給廩, 其餘諸陵, 亦令所在邑, 各置守護三人, 禁耕葬。
因江華留守趙復陽啓, 修築麗陵之在江華者四陵, 封皆若堂, 高四尺許, 各置監官一人·守護軍五名, 蠲其烟役。麗陵參奉, 在松都者, 春秋奉審禁標, 則因庚子受敎, 以百步定限。
本朝肅宗元年乙卯, 加高麗陵寢守直官料月五斗。先時壬寅, 顯宗, 以王氏之後裔在松都者, 爲守直官, 月給五斗米, 至是禮郞, 奉審還奏, 守直官貧殘狀, 命月加給五斗。
七年辛酉, 開城府諸王陵, 民多偸葬。命罪其葬者, 掘出, 以守直官王以誠廢職汰去, 更擇王氏, 看護。
十九年癸酉, 駐驆開城府時, 遣承旨, 致祭于高麗太祖陵。祭文略曰, 統一三韓, 基五百年, 樹立甚宏, 聲施且延, 伯氣雖歇, 遺躅尙在, 緬想洪烈, 寔表東海。
三十年甲申, 因開城留守宋光淵疏, 高麗太祖陵春秋祭物, 命自本官封進。
四十六年庚子, 命高麗太祖陵禁標, 以二百步爲限, 其餘陵, 以一百五十步爲限, 禁葬禁耕造舍。
本朝英祖十六年庚申, 謁齊厚陵, 還到松京, 遣承旨, 致祭于麗太祖陵。
三十八年壬午五月, 上親製文, 致祭于麗太祖陵, 命留守修葺其陵石及丁字閣。
四十一年乙酉九月, 命印麗陵禁標受敎, 分藏五史庫, 須于開城·江華·京畿營, 禁民耕葬, 如有犯者, 竝地方官科罪。
本朝續大典曰, 高麗諸陵, 每三年, 禮曹郞官, 摘奸, 禁耕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