춘관통고春官通考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춘관통고 목록



春官通考卷之四十五
吉禮
歷代陵墓
世祖元年丙子三月丁酉, 集賢殿直提學梁誠之曰, 竊觀大明諸司職掌, 遣官, 祭歷代君相, 用以太牢, 甚盛擧也。本朝, 以歷代君王, 散祭所都, 而或有當祭不祭者, 又或無配享大臣, 以爲欠典, 乞每年春秋, 於東郊合祭, 前朝鮮王檀君, 後朝鮮王箕子, 新羅始祖·太宗王·文武王, 高句麗始祖·嬰陽王, 百濟始祖, 高麗太祖·成宗·顯宗·忠烈王, 以上十二位, 以新羅金庚信·金仁問, 高句麗乙支文德, 百濟黑齒常之, 近日所定前朝配享十六位, 及韓希愈·羅裕·崔瑩·鄭地等配享。一, 護前代陵墓。臣觀續六典, 高麗太祖·顯宗·文宗·元宗四陵, 各定守護二戶, 使禁樵牧。太祖陵, 加一戶, 甚盛德也。然臣竊惟歷代君主, 雖未能皆有功德於斯民, 亦皆一國人民所共主也。其不省所在者, 已矣, 其陵墓如古, 而使狐貍穴於傍, 樵採行於上, 豈不可憫也? 乞令有司於前後朝鮮·三國·前朝所都開城·江華·慶州·平壤·公州·扶餘·金海·益山等處所在陵墓, 仔細尋訪, 其有功德者, 置守陵三戶, 別無功德者, 置二戶, 正妃陵墓, 亦置一戶, 略蠲征徭, 禁其樵採。仍令所在官, 春秋省視致祭。
成宗二十四年癸丑, 上, 以前代諸王及名賢之墓, 或有頹毁處者, 命所在, 修葺·禁樵牧。
英祖十七年辛酉, 上, 謂筵臣曰, 聞北道五國城, 有皇帝塚云, 然否? 對曰, 果有故老相傳之言。上曰, 其時欲借道於高麗, 則五國城之在北道者, 無疑, 旣云皇帝冢, 則令道臣, 禁樵牧。
二十二年丙寅五月, 命自檀君至前朝諸王陵, 令道臣待秋修治, 自儀曹降香, 致祭。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檀君墓
檀君墓, 在平安道江東縣西三里。周廻, 四百十尺。此載輿地勝覽, 姑錄之, 以備傳疑云。
名王儉, 唐堯二十五年甲辰, 卽位, 商武丁八年甲子, 入阿斯達山今九月山。, 爲神, 廟, 在平壤。
英祖三十九年癸未, 命修檀君·箕子及新羅·百濟·高句麗始祖之陵。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箕子墓
箕子墓, 在平安道平壤府北五里醓山子坐。
姓子氏, 名胥餘。周武王元年己卯立, 戊午薨。象設, 曲墻三面, 文石一雙, 武石一雙, 羊石一雙, 丁字閣五間。墓上碑。前面, 書箕子墓, 後面, 書萬曆二十二年三月日。火巢, 周廻一千一百九十步。
墓官, 本殿監兼帶。朔望, 行焚香禮。守護軍二十五人, 保人二十五名, 自本府給復二十五結。本朝壬辰亂, 倭寇掘左邊, 深一丈許, 堅不可鑿。俄而樂聲自壙中出, 賊懼而止。撞折碑石。亂平後, 改立新碑韓濩書。, 以鐵釘穿, 附舊碑立于新碑之後。壬寅, 建丁字閣。
仁祖元年癸亥, 遣官致祭。
肅宗五年己未, 上曰, 予今講洪範書, 箕子, 傳道於武王, 以敍彝倫。及其受封于東, 大明敎化, 禮樂文物, 燦然可述, 使我東國, 至今冠帶, 克明五常, 以得小中華之稱者, 箕子之力。其令主文之臣, 別構祭文, 遣都承旨, 致祭于箕子墓。仍命承旨曰, 別遣承旨, 重其事, 卿須致敬, 行祀, 廟宇·墳塋, 如有頹圮, 一一書啓, 以爲修葺之地。子孫中, 可合錄用者, 亦爲訪問。承旨白, 檀君·東明王, 亦在其處, 自世宗朝, 春秋降香·祝, 似當一體行祭。上曰, 先祭箕子廟, 後亦爲擇日致祭。互見崇仁殿。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新羅陵附駕洛國
新羅始祖陵, 在慶尙道慶州府曇巖寺傍, 號蛇陵。
姓朴氏, 名赫居世, 或云鄕言王也。漢宣帝五鳳元年甲子, 立, 漢平帝元始四年甲子, 薨。赫居世, 昇天七日, 遺體, 散落于地。國人, 欲合而葬, 有大蛇, 逐禁。分葬五體, 爲五陵, 名蛇陵。
南解次次雄陵·儒理尼師今陵·婆娑尼師今陵, 俱在蛇陵內。
脫解尼師今陵, 在慶州府北壤井里。
味鄒尼師今陵, 在慶州府南星南里。
儒禮王十四年, 伊西故國今淸道郡。, 攻新羅金城, 忽有異兵, 珥竹葉, 助羅軍, 擊破之。人或見竹葉數萬積於味鄒陵前, 因號陵曰竹長, 一云竹峴。
奈勿尼師今陵, 在慶州府瞻星臺西南。
法興王陵·眞興王陵, 俱在慶州府西嶽山。
眞智王陵, 在慶州府永敬寺北。
眞平王陵, 在慶州府漢只。
善德王陵, 在慶州府狼山南嶺。
眞德王陵, 在慶州府沙梁部。
武烈王陵, 在慶州府西嶽里。
神文王陵, 在慶州府望德寺東。
孝昭王陵, 在慶州府東芬南里。
聖德王陵, 在慶州府東都只谷里。
景德王陵, 在慶州府毛祇寺西峯。
憲德王陵, 在慶州府東泉林里。
興德王陵, 在慶州府安康縣北。
僖康王陵, 在慶州府蘇山。
神武王陵, 在慶州府兄弟山北。
文聖王陵未詳在處。·憲安王陵, 俱在慶州府孔雀趾。
憲康山陵〔憲康王陵〕未詳在處。·定康王陵, 俱在慶州府菩提寺東南。
眞聖王陵, 在慶尙道梁山郡黃山。
孝恭王陵, 在慶州府獅子寺北。
神德王陵, 在慶州府竹城。
景明王陵, 在慶州府黃福寺北麓。
景哀王陵, 在慶州府南山蟹目嶺。
敬順王陵, 在京畿長湍府南八里。
訥祗尼師今十九年, 修葺歷代園墓。
智證王三年, 始禁殉葬。前此君薨, 殉以男女各五人, 至是禁之。
文武王四年, 置諸守護, 二十一年, 王薨, 以遺詔, 火葬東海口石上。勝覽, 王遺命葬東海濱, 化爲龍, 嗣神文王, 築臺, 望之,有大龍見海上, 因名利見臺。臺下十步許海中, 有石四角, 是其葬處, 稱爲大王巖。在今慶州城東五十里。
李晬光類說曰, 文武王, 患倭浸寇, 誓死爲龍, 以護邦國, 遺命葬東海水中。
孝成王, 遺命燒葬東海。
宣德王, 遺命燒葬東海。
元聖王, 遺命燒葬東海。
本朝英祖二十四年戊辰, 命敬順王陵, 例〔依〕麗王陵例, 定標四方各一百五十步, 置守塚五人, 以莎草枯損。設告祭官, 備祭物。
東京雜記曰, 慶州府東〈三十五里, 有稱掛陵 〉者, 俗傳羅王, 葬於水中, 掛柩於石上, 因築土爲陵, 石物尙在, 而不知何王陵云。此外十九王陵, 亦未詳。

駕洛國陵
首露王陵, 在慶尙道金海府, 許王后陵同塋。
本朝英祖二十二年丙寅, 命陵四方百步, 立石爲標, 改築陵塋, 每歲春秋, 府中父老, 共會設祭。輿地勝覽云, 漢建安四年, 王薨, 城北, 納陵傍田三十頃, 以祀。新羅之季, 將軍忠至, 鎭金官城, 有英規者, 假威於將軍, 奪廟饗, 而致告祀堂, 梁折而墮於英規頂, 遂斃。後有群盜, 謂陵必藏金銀寶器, 欲發塚, 有猛士, 被甲, 從陵中出, 射之中殺八人。盜驚走, 數日復來, 有大蠎, 長三十餘尺, 眼光如電, 自陵傍而出, 咬殺九人, 賊皆僵仆而走。淳化二年, 量田使趙文善, 將以陵田, 減其半, 屬于民, 其夕夢神人七人, 操劍而至云, 爾有大憝, 故欲斬耳。文善驚覺, 得疾宵遁, 遂死于道傍。
東史補遺云, 首露王陵, 自漢建安四年, 逮遼太康二年, 凡八百七十餘年, 所封美土, 不騫不崩, 所植嘉木, 不枯不朽。
李晬光類說曰, 宣祖壬辰, 倭寇發首露王陵, 頭骨大如銅盆, 傍有二女, 面貌如生, 出置壙外, 則旋卽銷滅, 蓋其殉葬者也。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高句麗陵
東明王, 本姓解, 自稱高辛之後, 因姓高, 名朱蒙。漢元帝建昭二年甲申, 立, 壬寅, 葬, 陵在中和郡龍山。俗號眞珠墓, 世傳東明王, 升天不返, 以所遺玉鞭, 葬於龍山。高麗肅宗, 遣使致祭。本朝英祖元年, 改築陵塋。
琉璃王陵, 在豆谷東原。
閔中王陵, 在閔中原石窟。
新代王陵, 在故國谷。
閔中王四年, 王田于閔中原, 見石窟, 顧謂左右〈曰, 吾死, 必葬於此, 不須更作陵墓。及薨, 從遺命, 故號曰閔中王。自是王薨, 皆以薨地爲號。
烽上王六年, 慕容廆, 攻高句麗, 至故國原, 發西川王之塚。會役者暴死, 疑其有神, 乃引還。
故國原王十二年, 燕王광來攻, 發美川之塚。
寶藏王, 卒於邛州, 唐詔以尸至京師, 葬頡利墓左, 樹碑。〉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百濟陵
溫祚王, 姓高氏, 高句麗始祖朱蒙之子。廟今在廣州城中。百濟傳三十王, 皆不知陵墓所在。至義慈王, 被執, 卒于唐, 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側。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高麗陵
太祖顯陵, 在開城府松嶽山西巴只洞南。神惠王后柳氏附, 子坐午向。姓王氏, 名建。梁均王貞明四年戊寅, 立都于松嶽, 癸卯薨。
象設, 欄干石·屛風石·文石一雙。碑石前面, 書高麗太祖顯陵。丁字閣·典祀廳·齊室·紅箭門, 俱存。守護軍十五名。
惠宗順陵, 在開城府炭峴門外景德寺北。俗稱皺王陵。
定宗安陵, 在開城府南小門外, 壬坐丙向。守護軍二名。
光宗憲陵, 在開城府松嶽山北麓狄踰峴, 巽坐乾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景宗榮陵, 在京畿豐德府炭洞里鳳鳴山下, 子坐午向。屛風石, 石人·石虎·石獅子各一雙。守護軍五名。
豐陵, 在豐德府北楓川里豐川洞南麓, 子坐午向。屛風石, 石虎·石獅子各一雙。守護軍五名。
貞陵, 在豐德府北上道里鳳谷, 乾坐巽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五名。
成宗康陵, 在開城府南郊, 子坐午向。守護軍二名。
聰陵洞第一陵, 在開城府龍岫山南麓, 壬坐丙向。文武石各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二陵, 在開城府龍岫山南麓, 子坐午向。守護軍二名。
戴宗泰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西麓, 癸坐丁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七陵洞第一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南麓, 子坐午向, 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二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南麓,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三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南麓, 子坐午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第四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南麓, 子坐午向。守護軍二名。
第五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南麓,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六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南麓,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七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南麓,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月老洞第一陵, 在開城府鷹峯,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二陵, 在開城府鷹峯, 子坐午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明陵洞第一陵, 在開城府麗陵里, 子坐午向。守護軍二名。
第二陵, 在開城府麗陵里,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三陵, 在開城府麗陵里, 癸坐丁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高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來龍,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龜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來龍, 子坐午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陵峴第一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下, 子坐午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第二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東麓, 癸坐丁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三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來龍,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昭陵洞第一陵, 在開城府鷹峯南麓,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二陵, 在開城府鷹峯東麓,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三陵, 在開城府鷹峯東麓,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四陵, 在開城府鷹峯來龍, 子坐午向。石人二雙。守護軍二名。
第五陵, 在開城府鷹峯來龍, 子坐午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冷井洞第一陵, 在開城府大國壽山來龍, 壬坐丙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第二陵, 在開城府大國壽峯西麓, 癸坐丁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二名。
第三陵, 在開城府大國壽峯西麓, 癸坐丁向。石人一雙。守護軍三名。
惠陵, 在開城府滿月臺東麓, 乙坐辛向。守護軍二名。
元陵, 獻貞王后皇甫氏, 乾坐巽向。
安陵, 乾坐巽向安陵, 已見上, 此又云安陵, 恐是疊錄, 而坐向不同, 可疑。,
乾陵, 乾坐巽向。兩陵俱在開城府金神峯來龍東麓。石人一雙。守護軍各五名。
恭愍王玄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來龍, 子坐午向。
魯國大長公主正陵, 在開城府萬壽山來龍, 子坐午向。兩陵, 曲墻·屛風石·莎臺石, 文·武·羊·馬石各一雙, 宛然俱存。碑石剝落, 無所憑考。守護軍二名。
弘陵, 在江華府西國靜洞高麗山南麓, 子坐午向。高宗之葬。以拳石排築, 有曲墻·石人二雙·虎石一雙, 則爲土所埋, 只有虎頭。
神陵, 在江華府南二十三里亭頭洞鎭江山南麓, 子坐午向。高宗大妃元德太后之葬。以拳石排築, 有曲墻。
碩陵, 在神陵西一里, 子坐午向。熙宗之葬。以拳石排築, 有曲墻·石人一雙。
嘉陵, 在碩陵西十里鎭江山南麓, 癸坐丁向。元宗妃順敬太后之葬。虎石一雙, 土埋露首, 明燈臺四坐。
高宗, 避蒙古兵, 移都江華, 歷三十九年。其後元宗十年, 復還松都, 而四陵, 仍奉焉。
恭讓王陵, 在京畿高陽郡土馬里山下, 子坐午向。王妃附左。曲墻·床石·明燈石, 童子石二雙幷各設。, 虎石一雙, 碑石二。一書麗朝恭讓王, 一書恭讓王順妃魯氏。
穆宗十二年, 康兆弑王, 踰月火葬縣南, 陵曰恭陵。三年, 移葬城東, 改陵號。
顯宗元年, 遷顯陵, 奉梓宮于負兒嶽香林寺, 以契丹兵弊也。七年, 始還葬本陵。九年, 復移奉於香林寺。十年, 又還葬。
二年, 時享, 各行於本陵, 以太廟災也。
八年, 安宗梓宮, 至自泗川, 備法駕迎之, 葬乾陵。
肅宗元年, 遷景宗神主於榮陵。
毅宗, 遇弑, 藁葬於慶州, 明宗五年, 遷葬。
高宗四年, 遷世祖太祖之考, 號昌陵。·太祖梓宮于奉恩寺。十九年, 移葬於江華新都。忠烈王二年, 始竝還葬。
恭愍王卽位初, 王親傳諸陵祝版, 昌陵享官, 皆不至。命侍臣, 授祝版, 遣之。
十六年, 王詣顯陵·毅陵·善陵, 行別祭, 奏樂三獻, 每獻三拜, 百官皆拜。至正陵公主陵。, 亦如之。膳羞豐潔, 倍於三陵。
十八年, 以臘不祭正陵, 下侍中柳擢獄。都堂, 以諸陵皆無臘祭, 請王釋之。
二十年十二月朔, 始復行朔祭于顯陵。
二十一年, 命祭正陵, 用樂, 正陵, 每祭, 皆三行, 內行·國行·都評議司行也。創壽陵于正陵之側, 令百官, 以秩出役夫, 輸石。
拜陵儀。王至望陵拜位, 再拜訖, 改服靴袍, 步出小次。至陵室階下, 再拜, 陞階, 又再拜, 當王后神座前, 再拜。入省服翫, 拂拭床帳。進饌, 珍羞庶品, 務極豐潔。王進神座前, 奠酒三酌, 又於王后神座前, 奠酌。更薦奠服翫, 則躬自執陳三次, 再拜如前。讀祝, 祭訖, 燔祝齋坊。
本朝, 每以王氏, 差出麗陵參奉, 俾掌麗陵守護等事。開城留守, 以王氏, 擬望差出。
本朝, 世宗二年庚子, 上謂知申事許誠曰, 高麗之君, 有功德於民者, 則已奉祀, 陵墓之在舊都者, 頹圮不修, 誠所不忍, 宜令所在, 禁其樵采, 時加守護。
本朝, 經國大典曰, 歷代始祖及高麗太祖·顯宗·文宗·忠愍王陵所在守令, 每年省視, 且禁田柴。
本朝中宗三十年乙未八月, 謁齊陵時, 遣官致祭于高麗太祖墓。
本朝顯宗三年壬寅, 以歷代園寢, 太半頹毁, 遣禮官, 封植, 定步數, 以禁樵牧耕葬, 且著令三歲一審。
十一年庚戌十月, 命修高麗太祖陵儀石有缺者, 置守護三人, 王氏之爲守直官者, 給廩, 其餘諸陵, 亦令所在邑, 各置守護三人, 禁耕葬。
因江華留守趙復陽啓, 修築麗陵之在江華者四陵, 封皆若堂, 高四尺許, 各置監官一人·守護軍五名, 蠲其烟役。麗陵參奉, 在松都者, 春秋奉審禁標, 則因庚子受敎, 以百步定限。
本朝肅宗元年乙卯, 加高麗陵寢守直官料月五斗。先時壬寅, 顯宗, 以王氏之後裔在松都者, 爲守直官, 月給五斗米, 至是禮郞, 奉審還奏, 守直官貧殘狀, 命月加給五斗。
七年辛酉, 開城府諸王陵, 民多偸葬。命罪其葬者, 掘出, 以守直官王以誠廢職汰去, 更擇王氏, 看護。
十九年癸酉, 駐驆開城府時, 遣承旨, 致祭于高麗太祖陵。祭文略曰, 統一三韓, 基五百年, 樹立甚宏, 聲施且延, 伯氣雖歇, 遺躅尙在, 緬想洪烈, 寔表東海。
三十年甲申, 因開城留守宋光淵疏, 高麗太祖陵春秋祭物, 命自本官封進。
四十六年庚子, 命高麗太祖陵禁標, 以二百步爲限, 其餘陵, 以一百五十步爲限, 禁葬禁耕造舍。
本朝英祖十六年庚申, 謁齊厚陵, 還到松京, 遣承旨, 致祭于麗太祖陵。
三十八年壬午五月, 上親製文, 致祭于麗太祖陵, 命留守修葺其陵石及丁字閣。
四十一年乙酉九月, 命印麗陵禁標受敎, 分藏五史庫, 須于開城·江華·京畿營, 禁民耕葬, 如有犯者, 竝地方官科罪。
本朝續大典曰, 高麗諸陵, 每三年, 禮曹郞官, 摘奸, 禁耕葬。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文獻備考麗朝諸陵
高麗太祖顯陵, 在開城府松嶽山西巴只洞南。神惠王后柳氏附。
惠宗順陵, 在開城府炭峴門外景德寺北。俗稱皺王陵。
定宗安陵, 在開城府南小門外。
光宗憲陵, 在開城府松嶽山北麓狄踰峴。
景宗榮陵, 在開城府進鳳山下。
成宗康陵, 在開城府松嶽山西麓。
德宗肅陵·靖宗周陵, 俱在開城府北郊。
文宗景陵, 在開城府佛目山南麓。
順宗成陵, 在開城府進鳳山南攘陽峴。
戴宗泰陵, 在開城府海平寺下。
宣宗仁陵·獻宗隱陵, 俱在開城府城東。
肅宗英陵, 在京畿長湍府松林縣佛頂原。
睿宗裕陵, 在開城府城南。
仁宗長陵, 在開城府城西碧串洞。
毅宗禧陵, 在開城府城東。
明宗智陵, 在長湍府。
神宗陽陵, 在開城府城南。
熙宗碩陵, 在江華府南二十一里。
康宗厚陵, 在開城府。
高宗弘陵, 在江華府西六里。
元宗韶陵, 在開城府北十五里。
忠烈王慶陵·忠宣王德陵, 俱在開城府西二十里。
忠肅王毅陵·忠惠王永陵, 俱在開城府。
忠穆王明陵, 在開城府城南。
忠定王聰陵, 在開城府西十二里。
恭愍王玄陵, 在開城府城西鳳鳴山。
恭讓王陵, 在京畿高陽見達山。
文獻備考, 只錄麗王陵, 而與此詳略不同, 故謹此竝錄, 以備參考。
太祖二十六年, 王薨, 遺命園陵制度, 依漢魏二文故事。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享歷代始祖儀原儀
辨祀見上。
時日見上。
齊官見上。
齊戒見上。
陳設 前享二日, 廟司, 帥其屬, 掃除廟之內外, 設諸享官次, 又設饌幔, 皆於東門外, 隨地之宜。前一日, 贊者, 設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 飮福位於堂上前楹外近東西向, 執事者位於獻官之後稍南西向北上, 贊者·謁者位於堂下近東西向北上。設獻官以下門外位於東門外道南, 每等異位, 重行北向西上。設望瘞位今儀, 改瘞爲燎。下同。於瘞坎之南, 獻官在南北向, 祝及贊者在東西向北上。享日未行事前, 掌饌者, 帥其屬, 入奠祝版於神位之右有坫。, 陳幣篚於尊所, 設香爐·香盒·幷獨於神位前, 次設祭器如式。見序例。設福酒爵不坫。·胙肉俎各一於尊所。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 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 加勺, 篚在洗西南肆, 實以巾。若爵洗之篚, 則又實以爵, 有坫。諸執事盥洗於獻官洗東南北向, 執尊罍篚冪者位於尊罍篚冪之後。
省牲器
行禮 享日丑前五刻丑前五刻, 卽三更三點。行事, 用丑時一刻。, 掌饌者, 入實饌具畢。謁者, 引獻官, 升自東階諸享官陞降, 皆自東階。, 點視陳設訖, 還出。前三刻, 獻官及諸執事, 各服其服, 贊者·謁者, 入自東門, 先就階間拜位, 北向西上, 四拜訖, 各就位。謁者, 引獻官以下, 俱就門外位。前一刻, 謁者, 引祝及諸執事, 入就階間拜位, 北向西上, 立定。贊者曰, 四拜, 祝以下, 皆四拜訖, 詣盥洗位, 盥悅訖, 各就位。執事者, 詣爵洗位, 洗爵拭爵訖, 置於篚, 捧詣尊所, 置於坫上。謁者, 引獻官, 入就位。謁者, 進獻官之左, 白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贊者曰, 四拜, 獻官四拜。贊者曰, 行奠幣禮, 謁者, 引獻官, 詣盥洗位, 北向立, 贊搢笏。獻官, 盥手帨手訖, 贊執笏, 引詣神位前, 北向立, 贊跪搢笏。執事者一人, 捧香盒, 一人, 捧香爐, 跪進。謁者, 贊三上香, 執事者, 奠爐于神位前。祝, 以幣篚授獻官, 獻官, 執幣獻幣, 以幣授祝, 奠于神位前。奉香·授幣, 皆在獻官之右, 奠爐·奠幣, 皆在獻官之左, 授爵·奠爵, 准此。謁者, 贊執笏俯伏興平身祔位上香·奠幣, 幷如上儀, 惟獻官東向酌獻同。, 引降復位。
初獻 贊者曰, 行初獻禮, 謁者, 引獻官, 升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 酌醴齊, 執事者, 以爵受酒。謁者, 引獻官, 詣神位前, 北向立, 贊跪搢笏。執事者, 以爵授獻官, 獻官, 執爵獻爵, 以爵授執事者, 奠于神位前, 贊執笏俯伏興少退北向跪。祝, 進神位之右, 東向跪, 讀祝文訖。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祔位酌獻, 竝如上儀, 惟祝南向讀祝。, 引降復位。
亞獻 贊者曰, 行亞獻禮, 謁者, 引獻官, 升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 酌盎齊, 執事者, 以爵受酒。謁者, 引獻官, 詣神位前, 北向立, 贊跪搢笏。執事者, 以爵授獻官, 獻官, 執爵獻爵, 以爵授執事者, 奠于神位前。謁者, 贊執笏俯伏興平身祔位酌獻, 竝如上儀。, 引降復位。
終獻 贊者曰, 行終獻禮, 謁者, 引獻官, 行禮, 幷如亞獻儀訖, 引降復位。
飮福 贊者曰, 飮福受胙, 執事者, 詣尊所, 以爵酌罍福酒, 又執事者, 持俎, 進減神位前胙肉。謁者, 引獻官, 詣飮福位, 西向立, 贊跪搢笏。執事者, 進獻官之左, 北向, 以爵授獻官, 獻官, 受爵, 飮卒爵。執事者, 受虛爵, 復於坫。執事者, 北向, 以俎授獻官。獻官, 受俎以授執事者。執事者, 受俎, 降自東階, 出門。謁者, 贊執笏, 俯伏興平身, 引降復位。贊者曰, 四拜, 在位者, 皆四拜。
徹籩豆 贊者曰, 徹籩豆。祝入徹籩豆。徹者, 籩·豆各一, 少移於故處。贊者曰, 四拜, 獻官四拜。
望瘞 贊者曰, 望瘞, 謁者, 引獻官, 詣望瘞位, 北向立。贊者, 詣望瘞位, 西向立。祝, 以篚取祝版及幣, 降自西階, 置於坎。贊者曰, 可瘞, 置土半坎。今儀, 自置於坎, 止置土半坎, 改以贊者曰, 可燎火, 祝, 以幣燎於爐, 置祝版於坎, 置土半坎。謁者, 進獻官之左, 白禮畢, 遂引獻官出, 贊者, 還本位。謁者, 引祝及諸執事, 俱復階間拜位, 立定。贊者曰, 四拜, 祝以下, 皆四拜訖, 謁者引出。贊者·謁者, 就階間拜位, 四拜而出。掌饌者, 帥其屬, 徹禮饌, 闔戶, 以降乃退。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檀君廟遣近侍致祭儀箕子廟致祭儀同。○今儀
其日, 殿監, 帥其屬, 掃除殿之內外, 設饌慢於東門外, 隨地之宜。贊者, 設使者位於東階東南西向, 執事者位於其後稍南西向北上, 贊者·謁者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北上。設使者以下門外位於東門外道南北向西上。設望燎位於燎坎之南, 使者在南北向, 祝及贊者在東西向北上。享日, 未行事前, 掌饌者, 帥其屬, 入奠祝版於神位之右, 陳幣篚於尊所,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前, 次設祭器如式。設使者洗於東階東南北向, 諸執事洗於使者東南北向, 執尊罍篚冪者位於尊罍篚冪之後。掌饌者, 入實饌具畢, 使者及諸執事, 各服黑團領, 贊者·謁者, 入自東門, 先就階間拜位, 北向西上, 四拜訖, 各就位。謁者, 引使者以下, 俱就門外位, 又引祝及諸執事, 入就階間拜位, 北向西上, 立定。贊者唱, 四拜, 祝以下, 皆四拜訖, 詣盥洗位, 盥帨訖, 各就位。執事者, 詣爵洗位, 洗爵拭爵訖, 置於篚, 捧詣尊所, 置於坫上。謁者, 引使者, 入就位, 贊者唱, 四拜, 使者四拜。贊者唱, 行奠幣禮, 謁者, 引使者, 詣盥洗位, 盥帨訖, 引詣神位前, 北向跪。執事者一人, 捧香合, 一人, 捧香爐, 跪進。謁者, 贊三上香, 使者, 三上香, 執事者, 奠爐于神位前。祝, 以幣篚授使者, 使者, 執幣獻幣, 以幣授祝, 奠于神位前。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降復位。贊者唱, 行酌獻禮, 謁者, 引使者, 陞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酌酒, 執事者, 以爵受酒。謁者, 引使者, 詣神位前, 北向立, 贊跪。執事者, 以爵授使者, 使者, 執爵獻爵, 以爵授執事者, 奠于神位前連奠三爵。, 贊俯伏興少退, 北向跪。祝, 進神位之右, 東向跪, 讀祭文訖, 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降復位。贊者唱, 四拜, 使者四拜。贊者曰, 望燎, 謁者, 引使者, 詣望燎位, 北向立。贊者, 詣望燎位, 西向立。祝, 以篚取祝版及幣, 降自西階, 置於坎。贊者曰, 可燎, 置土半坎。謁者, 進使者之左, 白禮畢, 遂引使者出。贊者, 還本位。謁者, 引祝及諸執事, 俱復拜位, 立定。贊者唱, 四拜, 祝以下, 皆四拜訖, 謁者, 以次引出。贊者·謁者, 就拜位, 四拜而出。掌饌者, 帥其屬, 徹禮饌, 闔戶, 以降乃退。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私祭禮
麗俗, 凡喪祭, 專尙桑門, 雖名家, 只設紙錢祭, 竟焚之。鄭夢周請, 令士庶, 立廟作主, 以奉先祀。
世祖二年丁巳, 命功臣子孫, 三廟外, 別爲一室, 以奉其祀, 從禮曹之請也。
成宗三年壬辰, 上聞士夫家, 多不立廟, 祭以紙牓, 敎曰, 世宗朝, 命士大夫, 依文公家禮, 使之立廟, 庶人立淨室, 祭以四仲朔。今此制陵夷, 士夫尙多不立廟者, 況庶人乎? 令禮曹·憲府, 另加檢察。
中宗十三年戊寅, 命禮官, 正大夫士之祭禮。司諫金希壽言, 大夫祭先, 家家異禮, 祖宗朝, 或印頒時享圖, 宜令禮官, 遵舊制, 使不悖於禮。王從之。
肅宗二十七年辛巳, 仁顯王后國恤時, 領議政崔錫鼎啓曰, 當此國恤, 士大夫家大小祥儀節, 宜有定式。以禮記言之, 曾子問君服中私喪變除, 孔子以除服不當過時, 答之, 禮意甚明。鄭註, 亦不誤, 而疏說以行祭於君服除後, 誤解之。本朝禮文, 無他可據, 五禮儀, 有卒哭前大中小祀, 乃國家祀典, 非指士夫家祭祀也。以義理言之, 國恤中, 大夫家時祀, 可廢, 而忌·墓祭, 猶可略行。練·祥·虞·卒哭, 是喪中之祭, 本無吉凶相襲之嫌, 且大夫之在喪者, 國恤成服後, 無服君喪之事, 而仍服過限之私喪, 非但不合於禮經, 亦不合於疏說之義。私〔我〕東先儒所論, 固多, 而近世先正臣朴世采之言, 亦頗明白, 宜用朝家定制, 使之依禮經行祭而除服也。上從之。
英祖三十年甲戌, 命公翁主·大君·王子, 親盡不祧。
三十二年丙子, 禮官啓, 太廟·文廟從享之人, 旁照功臣之例, 皆不祧。先正臣金長生, 從享文廟時, 因筵臣陳達, 定爲不祧, 今先正臣宋時烈·宋浚吉, 旣從祀文廟, 亦當不祧。上從之。
四十四年戊子, 左相韓翼謩以爲, 故忠臣高敬命祠版, 親盡當祧, 請依宋象賢例, 特許不祧。領相金致仁以爲, 勳臣則不祧, 而忠臣無此例也。上是致仁言, 只命錄用其奉祀孫。
經國大典奉祀條, 宗子秩卑, 支子秩高, 則代數, 從支子。
如有功臣者, 代雖盡, 不遷, 別立一室。
曾祖, 代盡當出, 則就伯叔位版未盡者, 祭之。士大夫二妻以上, 竝祔。
五禮儀, 士大夫庶人祭禮時, 享考妣, 共一卓。二品以上, 果五器, 蔬菜三器, 脯·醢·麵·餠·魚·肉·炙肝·飯·羹各一器, 酒三獻。
六品以上, 果二器, 脯·醢·菜蔬·麵·餠·魚·肉·炙肝·飯·羹各一器, 酒三獻。
九品以上, 果·菜·魚·肉·炙肝·飯·羹各一器, 脯·醢中一器, 酒三獻。
庶人, 比九品, 無魚·肉。
忌日, 用素膳, 俗節, 以時食膳品, 隨宜供辦。
董越朝鮮賦曰, 祭則皆立家廟, 大夫, 乃祭三代, 士庶, 則止祖考。此, 皆自箕子而流其風韻, 而亦視中國爲之, 則倣也。
孝廟, 嘗戒諸公主曰, 予在潛邸時, 見宣廟朝王女某翁主家, 於其祭先之節, 不念國家祭享亦有限制, 只謂豐備而後, 可得孝子之稱, 務爲觀美, 盡其侈靡。故每當祭期, 家力不贍, 不能盛辦, 則輒托家有染病·痘疹, 闕而不行。此非薄於祖先而然也, 欲豐則力甚不逮, 從略則恐被譏議, 遂至托故不行, 仍成謬習。初若度其不能辦而酌定, 則豈至於香火不擧乎? 予嘗觀見此事, 常用慨歎。汝輩, 宜以此爲徵, 先思其可不替之道, 而爲之。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