춘관통고春官通考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춘관통고 목록



鄕校
廟制
凡州·郡大成殿, 東西有廡, 縣則無廡。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位次
開城府及諸道界首官, 依太學之制, 州·府·郡, 則免祭兩廡諸位, 縣則幷免殿上十哲位。惟宋朝濂溪周子·明道程子·伊川程子·晦菴朱子及新羅弘儒侯薛聰·文昌侯崔致遠·高麗文成公安裕, 則州·府·郡·縣, 竝皆祀之。大典續錄。橫渠張子·康節邵子, 肅廟甲午, 陞配國學大成殿後, 將竝祀於州·府·郡·縣, 因禮官言, 只令開城府及諸道界首官祀焉。至英宗庚寅, 命州·府·郡祀之, 仍製下御識。
高麗文忠公鄭夢周·本朝文敬公金宏弼·文獻公鄭汝昌·文正公趙光祖·文元公李彦迪·文純公李滉·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文元公金長生, 則州·府·郡·縣, 幷皆祀之。文正公宋時烈·文正公宋浚吉·文純公朴世采, 幷命州·府·郡·縣祀之。○續大典。
成宗二十年己酉, 上欲以勝國名儒崔沖·崔惟善·趙簡從祀文廟, 以問禮曹。弘文館皆曰, 三人, 文章道德爲一世儀法, 然國學從祀, 則似過, 只於其鄕廟享, 可也。上從之。
仁祖時, 屢經兵亂, 諸郡縣學校, 多荒廢, 不建。儒生輩, 出私力營建, 則施賞以褒。又以兵革數興, 國用匱竭, 年穀不登, 校生, 納粟納馬, 則皆許免講, 久之, 又以免講, 多蠹弊, 故非禮曹帖文者, 不施。惟松都, 以太祖下敎, 無講汰法, 一如京學。
顯宗四年癸卯, 贊善宋浚吉建議曰, 大典續錄所載, 外方州·府·郡·縣祀典等第, 甚實明白。如東方先儒薛聰·崔致遠·安裕等, 旣許縣祀, 而唯鄭夢周, 若我朝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彦迪·李滉等六賢, 不載於其中, 則恐無是理。該曹謂, 續錄之撰成, 在於六賢從祀之前, 故不及幷載云。考之國典, 旣如此, 稽諸禮經, 亦有有擧無廢之文, 則位板造成之擧, 何可已乎? 諸道縣學, 或祀或否, 郡學, 則應祀殿上十位, 而亦或祀或否, 界首州學所祀, 亦有與大學不同者, 莫重祀典, 紛錯不齊, 有如是者, 宜有釐正之典。上從之。
肅宗九年癸亥, 上命各邑鄕校位板奉安次序, 皆作圖以上, 釐正其違制者, 從左議政閔鼎重之言也。
二十七年辛巳, 以顔·曾·孔·孟氏, 移祀啓聖廟, 又以李文成·成文簡從祀, 陞宋朝六賢於殿內, 故四十年甲午, 改定學校從祀位次之式。開城·江華及外方界首官, 一如太學, 府·郡·縣則以十三賢及追陞兩賢, 祀於兩廡。
英宗二十二年丙寅五月, 命州·府·郡·縣之學, 幷祀宋朝四賢及我東十二賢。幷祀十六賢, 具載法典祭禮條小註, 而小縣, 多不能遵行, 故有是命。
四十六年庚寅, 命州府郡縣學校, 一依大學例, 竝祀宋朝六賢於殿內。因編學校, 而有是命。
正宗十一年丁未七月, 副司直柳義養上疏曰, 外邑鄕校東西廡從祀位次, 宜從太學之制, 而卽今外邑鄕校兩廡位次, 多與太學不同。太學東廡之位, 或在於校之西廡, 太學西廡之位, 或在於校之東廡。第次先後, 又有不同, 太學之在上位者, 校則在下位, 太學之在下位者, 校則在上位, 事涉未安, 宜令禮曹, 發關行會, 收取各邑校廡從祀位次圖式, 覈其異同, 一遵太學東西序次, 釐正, 恐不可已也。答曰, 禮疑諸條, 俱有竟〔意〕見, 問議後稟處。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位版
凡有從享, 則位版自京備送。
明宗十年乙卯, 靈巖鄕校位版, 爲倭賊所汚, 命埋安于淨潔處, 改造位版, 行慰安祭。
宣祖七年甲戌, 命撤去開城·平壤二府先聖十哲塑像, 代以位版。
仁祖八年庚午, 保寧邑人, 偸焚鄕校位版。敎曰, 近來人心不古, 守令盡職者, 邑人或投棄其祖先神主, 或燒毁聖廟位版, 百計圖遞。若此不已, 列邑, 何以措手足, 其特賜表裏一襲, 以褒其盡職。
二十五年丁亥, 舊法, 各邑鄕校位版見偸, 則守令罷職, 至是朝議以爲, 此適中奸民欲去土主之計, 遂廢是法。
顯宗四年癸卯, 以安文成公名, 犯國朝御諱, 命各邑鄕校位版, 皆以公初名裕字改書。互見文廟位版制。
九年戊申, 忠淸監司閔維重啓言, 列邑聖廟位版, 尺度不中禮式, 上命禮曹考制。禮官啓, 取考五禮儀位版圖式, 則長一尺二寸, 厚八分, 廣四寸云, 而大學各位位版, 則大聖位版尺度, 以周尺則長三尺八分, 厚一寸四分, 廣一尺一寸五分, 四聖位版, 長二尺七寸一分, 厚一寸二分, 廣九寸九分, 十哲位版, 長二尺三寸, 厚一寸二分, 廣八寸, 東西廡位版, 長一尺八寸九分, 厚一寸二分, 廣五寸三分, 與五禮儀, 長廣之制, 如是懸左。大學位版, 當初制造, 未知倣於何制, 遍考文獻通考·大明集禮·會典等書, 而俱無可據。禮式尺度, 不可考, 則各邑位版, 有難輕改。上從之。皇明世宗嘉靖九年, 撤去塑像, 代用木主。孔聖神版, 高二尺三寸七分, 闊四寸, 厚七分, 座高四寸, 長七寸, 厚三寸四分, 朱地金書。四聖神版, 各高一尺五寸, 闊三寸二分, 厚五分, 座高四寸長六寸, 厚二寸八分。先賢十哲以下諸弟子神版, 各高一尺四寸, 闊二寸六分, 厚五分, 座高二寸六分, 長四寸, 厚二寸。先儒左丘明以下諸子神版, 各高一尺三寸四分, 闊二寸三分, 厚四分, 座高二寸六分, 長四寸, 厚二寸, 俱赤地黑書。此, 載於王氏續考, 而其槪, 又略見於文烈公趙憲東還封事矣。
肅宗八年壬戌, 上命各邑鄕校位版, 一依大學爲粉面之制。先時各邑位版, 或粉面或否焉。至是, 因左議政閔鼎重之請, 有是命。
十二年丙戌, 禮官奏曰, 大學位版, 元無韜藉, 而各邑鄕校, 間或有之, 實是違制, 自今請勿用。上從之。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辨祀·時日
原儀 小祀。仲春·仲秋上丁, 享。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祝文式
維年號幾年, 歲次某月某日某朔某日干支, 某州官姓名府·郡·縣同。, 敢昭告于先聖大成至聖文宣王。伏以, 道冠百王, 萬世之師, 玆値上丁, 精禋是宜。謹以牲幣醴齊, 粢盛庶品, 式陳明薦, 以先師兗國復聖公顔氏·郕國宗聖公曾氏·沂國述聖公孔氏·鄒國亞聖公孟氏配, 尙饗。告由等祭, 伏以以下, 別撰辭。
原儀 齋官 州縣文廟釋奠 初獻官守令。, 亞獻官, 終獻官, 東西從享分獻官各一, 東西廡分獻官各一縣則無。, 祝·掌饌者·執尊者每尊所, 各一。, 執事者隨位酌定。, 贊者·謁者·贊引四縣二。○亞·終獻官, 分獻官, 以佐貳官·敎授·訓導及本邑閑散·文官差。祝以下諸執事, 皆以學生充。,
原儀 齊官 州縣文宣王先告事由及移還安祭 獻官本邑守令。, 分獻官敎授。, 祝·掌饌者·執尊者每尊所, 各一。, 執事者隨位酌定。, 贊者·謁者·贊引二。獻官守令·敎授, 有故, 則以本邑閑散文官差, 祝以下諸執事, 皆以學生充。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饌品·尊罍
原儀 州縣釋奠 正配位 每位, 籩八在左, 爲三行, 右上。第一行, 形鹽在前, 魚鱐次之。第二行, 熟棗在前, 栗黃·榛子次之。第三行, 芡仁在前, 菱仁·鹿脯次之。豆八在右, 爲三行, 左上。第一行, 韭菹在前, 醓醢次之。第二行, 菁菹在前, 鹿醢·芹菹次之。第三行, 兔醢在前, 筍菹·魚醢欠之。俎二, 一在籩前, 一在豆前。籩前俎, 實以羊腥, 豆前俎, 實以豕腥。簠·簋各二, 在籩·豆間, 簠在左, 簋在右簠實以稻·粱, 粱在稻前, 簋實以黍·稷, 稷在黍前。, 爵三, 在簠·簋前。各有坫。○正配位各犧尊二一實明水, 一實醴齊。, 象尊二一實明水, 一實盎齊。山罍二一實玄酒, 一實淸酒。, 爲三行第一行, 犧尊, 第二行, 象尊, 第三行山罍。, 皆加勺·冪, 在殿上東南隔, 北向西上。配位尊, 在正位酒尊之東。
原儀 州縣釋奠從享饌品 每位, 左二籩栗黃在前, 鹿脯次之。, 右二豆菁菹在前, 鹿鹽次之。, 簠·簋各一, 在籩·豆間, 簠在左, 簋在右。簠實以稻, 簋實以黍。俎一, 在簠·簋前實以豕腥。, 爵一在俎前。有坫。殿內及兩廡, 各象尊二一實玄酒, 一實淸酒。, 皆加勺·冪, 在戶外之左。兩廡, 則在廡內。
原儀 州縣先告事由·移還安饌品 每位, 左一籩實以鹿脯。, 右一豆實以鹿醢。, 簠·簋各一, 在籩·豆間, 簠在左, 簋在右。簠實以稻, 簋實以黍。俎一, 在簠·簋前實以豕腥。, 爵一, 在俎前。有坫。正配位, 各犧尊一實以淸酒。, 在殿上東南隅。配位尊, 在正位酒尊之東。殿內東西從享, 各象尊一實以淸酒。, 皆加勺·冪, 在戶外之左。續儀·今儀, 竝同。
仁祖十六年戊寅, 命各官鄕校釋奠犧牲, 代用獐鹿。時新經兵亂, 農牛盡斃, 鄕校犧牲, 以猪羊代之。至是, 京畿監司金南重奏言, 畿甸各邑, 猪羊亦盡, 請代用鷄牲。上曰, 以羊易牛, 猶或可也, 以鷄易牛, 則事甚不可。禮官, 請以獐鹿代用, 上許之。
顯宗六年乙巳, 京畿監司金壽興啓, 請鄕校勿用牛牲。禮官奏曰, 鄕校用牛牲, 雖是謬規, 用之旣久, 且國學, 亦以騂牛代羊。第觀五禮儀州縣釋奠正配位圖式, 則脯·醢, 竝爲用鹿云, 今若依此禮文, 釐正改用, 則各邑之臨時捉鹿, 實所未易, 各道釋奠所用牛脯之價, 旣自惠廳定給, 則只用其脯, 仍舍其肉, 使之必用鹿肉, 不但有弊, 久遠規例, 猝難變通, 其令列邑, 姑令一依前例, 釋奠用牛一, 可矣。上從之。
十三年壬子, 忠淸監司南二星啓曰, 五禮儀大小祀牲牢條, 文宣王, 以騂牛代用, 外則否。縣只用豕一, 其州縣釋奠饌品圖式, 羊腥之外, 亦無牛腥, 而各邑例用牛肉, 蓋以鹿脯, 未易措辦, 不得已而代用也。然祀享事重, 從今爲始, 外方不得用牛腥, 縣則不得用羊腥, 如不得已, 則以羊易牛, 或無妨矣。上詢于領相鄭太和, 太和曰, 卽今釋奠祭外方所用饌品, 與五禮儀不同者, 初非不察禮文而然也。今不可徒倣五禮儀註疏, 反致難行之弊, 至於羊脯·羊腥, 責令州縣辦用, 則實未易矣。上從之。
肅宗十三年丁卯, 禮曹啓, 觀此公洪監司狀啓, 則各邑釋菜時, 用牛頭, 取考五禮儀, 則州縣釋奠, 只用羊·豕小牢云, 則奠用牛頭, 實無所據。査問本道, 則公州·沔川·平澤·稷山·鎭川等五邑, 用牛頭, 其他各邑, 皆不用之, 而五邑豕腥·羊腥外, 又用牛頭, 添作法外一腥, 殊甚無據, 使之勿用, 何如? 上從之。
三十四年戊子, 海西儒生疏, 論信川郡守朴俊蕃, 釋奠用羔之非。禮曹判書李寅燁啓曰, 臣竊考五禮儀, 外方鄕校, 牲用羊·豕云, 則以羔·羊見乏, 以牛代用, 此是謬規。遐方之士, 不知禮典之本, 自如此而陳疏論列矣, 請自今申飭諸道, 一從禮典。上從之。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儒生員數
府·牧, 置九十人, 都護府, 置七十人, 郡, 置五十人, 縣, 置三十人。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學規
太宗朝, 儒學提調權近疏, 進勸學八條, 仍請鄕學師儒, 爲他州敎授, 則其生徒, 亦赴其鄕校, 俱不得自便受業。自今在外儒官, 私置書齋敎授者, 毋敢定爲他州敎授, 生徒, 亦勿令强赴。監司·守令, 仍加勸勉, 使各安居講學。
世祖六年辛巳, 禮曹啓, 敎養人才, 國家重事, 請自今京外敎授官·敎導·學長, 擇學問精熟, 堪爲師表者, 授之成均館·四部, 勤慢則本曹常加檢察, 外方則觀察使親自講問, 移文本曹轉啓。如有成效者, 特加褒奬。京外除生員進士及陞補入學外, 年過四十, 不學閑遊者, 各其敎官報本曹, 移文兵曹, 充定軍役, 以懲其餘。守令不能修明學校者, 觀察使嚴加糾理。從之。
七年壬午, 上謂都承旨洪應曰, 兵卒精練, 戎器亦完, 但儒學, 或有廢弛之慮。應請勿數設科目, 取僥倖非才者, 鄕學生, 雖年老, 勿定軍役, 以儲養之。上以爲然。敎曰, 廣學校之道, 卿其主之。
明宗元年丙午, 頒京外學校節目。互見總敍。
宣祖二年己巳, 儒生李珥, 進東湖問答, 論鄕學之制曰, 列邑, 每三年, 一選其鄕人之通經史可爲人師者, 報于監司, 監司合其選, 而移于吏曹。吏曹, 按其簿, 博採公論, 更加精擇, 差定訓導, 必以其邑之人授之。其邑無人, 則授隣邑之人, 隣邑又無人, 則授以其道之人, 不限其箇滿, 惟以成敎爲期。每年監司, 親自考其成績, 績之上者, 馳啓論賞, 授以六品之職, 以聳動士林。夫如是, 則訓導之職甚重, 而不屑就之士, 亦有肯爲者矣。上嘉納之。
六年癸酉, 上從三司言, 將行呂氏鄕約。儒臣李珥奏曰, 鄕約, 是三代之法, 而今將行之, 近代所無之盛事。但凡事有本有末, 人君正心以正朝廷, 正朝廷以正百官, 正百官以正萬民。鄕約, 乃正萬民之法也, 朝廷百官, 未底於正, 以先正萬民, 則捨本治未〔治末〕, 事必無成矣。上從之。
十九年丙戌, 置提督官于八道, 以訓諸生。公州提督官趙憲, 上封事曰, 我朝賢良明經等科, 纔設於趙光祖立朝之日, 而旋廢不行。厥後, 用人之路, 只倚科擧一事, 而初講小學, 乃見監試, 後設圓點, 滿數赴擧, 意非不美, 事非不密。而惟勤於科文, 善於剽竊, 以爲干祿之逕。是以李珥, 嘗於石潭書室, 不許人持科文抄集, 惟以小學·近思錄先奬誨之, 次及四書·五經。經學不明, 文理不達者, 不許赴擧。學校規制, 竝嚴科擧事目, 惟使童蒙八歲以上者, 聽敎于學長, 業儒私自讀書之類, 悉付于鄕校, 分齋別類, 因材廣誘, 日有課程, 俟其有成, 然後臨場製述, 依朱子三八日出題, 四九日考試之規。幼學而不通四書, 作賦詩, 無倫理者, 不許觀光于監試。生進而不通近思錄·經史, 爲文章, 不以理勝者, 不許冒入于東堂別試。鄕人之入于館學者, 不於提督畢講小學·四書者, 亦不許入。上嘉納之。
孝宗十年己亥, 命祭酒宋浚吉, 勘定學規曰, 外方鄕村, 各建書堂, 各定訓長, 不無其效, 而近者其法廢壞, 今宜遵承前日事目, 申飭修擧, 而其訓長, 令其一鄕擇差, 一如太學掌議之例, 而守令, 時時親自往審, 考講其學徒, 監司及都事·敎養官, 亦考講或製述, 如有實效表著者, 依大典, 其師長, 量減戶役, 其學徒, 量施賞格, 而其中最表著者, 則啓聞其師長, 陞爲童蒙敎官, 或除他職, 以示勸奬之道。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總敍
凡大成殿修改·慰安·告由等祭, 州郡縣, 報監營, 監營狀啓, 自京備送香祝。正殿內, 若有變怪位版偸去·燒火·破傷等事。, 位版則自奉常寺, 栗木下送, 令本道改造奉安, 慰安祭香祝, 照例下送。當日入番校生及下人, 嚴刑得情, 該邑守令, 爲先推考。
太祖元年壬申, 上命諸道按察之臣, 以學校興廢爲考課守令法。自孔州北至甲山, 皆爲建學, 取士以訓經書。以閔安仁爲平壤敎授, 安仁, 修葺文廟, 備儀釋奠, 嚴條約, 以敎諸生。是年濟州學校成。
世宗十七年乙卯, 賜書籍于濟州學校。
世祖六年辛巳, 上諭諸道觀察使曰, 近來學校疎弛, 是由上之人勸勵未至耳。予嘗親幸成均館, 幷聚四學儒生, 試藝, 使之勸勵, 卿亦體予意, 每行州縣, 詣鄕校, 躬試諸生, 且飭敎官, 勸勉敎誨焉。
成宗元年庚寅, 永安道觀察使李繼孫啓, 本道, 節〔卽〕我朝歧陽·豐沛, 而永興爲一道首, 乞於本府鄕校, 擇文官之學業精博者, 差敎授, 聚諸邑儒生, 敎誨之, 則人材可以成就, 而六鎭風俗, 亦將變化矣。上從之。
五年甲午九月, 上謁齊·厚陵, 至松都, 將親祭穆淸殿。奉安太祖御容, 今無。松都儒生李德根等疏言,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況五百年大都, 豈無耕莘釣渭者? 且殿下, 祭眞殿, 而不祀文廟, 非隆師重道之意, 願謁文廟, 試取人才。於是, 上至文廟, 謁聖而試士, 以未有世祖古例, 不果行。賜儒生米三十石·綿布五十匹, 命饋諸生。
七年丙申, 上下諭禮曹曰, 治國之道, 敎化爲先, 咨爾禮曹, 卽唐虞司徒之官, 周禮春秋之職, 以敎人明倫爲仕。其令四方儒生, 皆習小學·三綱行實, 使漸染薰陶, 以成風化。
十五年甲辰, 下敎曰, 學校, 風化之大源, 賢者, 國家之利器, 而成均儒生, 餼廩不豐, 非予崇重之義也。給田四百頃, 以贍其用。州·府·郡·縣之學, 亦給有差。互見成均折受。
二十年己酉, 上以鄕學書籍尠少, 命印四書·五經·諸史, 頒賜于諸道。
二十一年庚戌, 上謁英陵, 所過州縣, 遣官, 致祭于先聖, 給學生米, 有差。
中宗二年丁卯, 平安道觀察使安琛, 設作成庫, 以贍學。
三十年乙未八月, 謁齊陵, 遣官, 祭于長湍·坡州·高陽三邑鄕校, 還詣松都成均館, 行酌獻禮, 賜儒生米百斛, 試文士於明倫堂, 試武士於滿月臺。
明宗元年丙午, 頒京外學校節目。互見學校。
七年壬子, 賜開城府學宮田十結。
宣祖十三年庚辰, 成川府儒生, 怨訓導者, 取大聖位版, 置土穴中。命京官推鞫, 改造位版。
仁祖二十一年癸未, 平安道觀察使啓, 淸北儒生, 頗有向學之心, 請擇本道文官, 爲敎養官, 且印頒經書。上從之。頒經書各十件。
顯宗八年丁未四月, 溫幸時, 判中樞洪命夏箚言, 成宗, 幸英陵, 駐駕驪州, 遣官祭於鄕校, 至今以爲美談。上遣重臣, 以太牢, 祭溫陽鄕校。
肅宗五年己未, 上以儒敎廢弛, 復設慶尙·全羅兩道四界首提督官。
十年甲子, 上命除松郡儒生講汰之法。時將講汰各邑校生, 禮曹判書申晸奏曰, 昔太祖大王, 定都漢陽, 視松都, 一如漢京, 聖廟仍講〔稱〕曰成均, 其養士之具, 賜與之物, 與泮中無異。萬曆壬子, 亦有講汰之擧, 而因李德馨·李恒福之言, 松都儒生, 特許免講。今亦宜有區別, 以示優待也。上從之。
英宗十六年庚申九月, 上謁齊·厚兩陵, 駕還松都, 謁先聖, 仍周覽學舍, 歎曰, 美哉基也。勝國好佛, 不好儒, 以至於亡, 惜乎。御明倫堂, 召見諸生, 書下尊聖道三字, 揭于壁, 賜四書三經各一部, 貯尊經閣。敎曰, 先朝癸酉, 幸故都也, 欲視學, 未果, 但依兩朝故事賜綿布, 今亦賜綿布一百疋。
二十二年丙寅五月, 命州府郡縣之學, 幷祀宋朝四賢及我東十二賢。幷祀十六賢, 具載法典祭禮條小註, 而小縣多不能遵行, 故有是命。
四十一年乙酉十二月, 禮曹啓, 慶尙道蔚山府聖廟北壁上, 穿穴, 文宣王神位前大燭臺·香爐蓋子·香盒等物, 爲賊偸失, 勢當及期改備, 而穿壁處, 移安後, 當爲改塗, 告由·移還安祭, 香祝下送。
四十六年庚寅, 命州府郡縣學校, 一依大學例, 竝祀宋朝六賢於殿內, 因編于學校攷, 製下御識曰, 噫, 宋藝祖時, 五星聚奎, 其後濂·洛·關·閩, 相繼輩興, 理宗, 尊尙, 得諡爲理。至我朝先正文正公, 首以建請, 逮于甲午, 陞配六賢於大成殿, 猗歟盛哉。噫, 其年殿庭頒敎時, 予亦參焉。其敎文, 亦在私錄, 豈意嗣服? 四十六年歲庚寅, 因社壇事, 而及於此, 乃得其時春曹故事, 詳知本末, 而二賢橫渠·康節。之尙今闕焉, 豈繼述之道乎? 且縣學遵聖廟故事, 州·府·郡, 一從甲午下敎, 同配殿內, 則遵故事, 繼先志, 可謂兩得, 以此飭諸道, 而予有追慕萬倍者, 何則予年二十一, 獲覩盛儀, 今七十七, 追昔年正祀典, 復何餘憾? 略記其槪於備考云爾。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