춘관통고春官通考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춘관통고 목록



春官通考卷之三十三
吉禮
啓聖祠
續儀 在文宣王廟西北。正殿三間, 前有三門。西有夾門, 門外有香廳三間·典祀廳二間·執事廳二間·酒所一間·庫舍一間·守僕廳二間。
宣祖七年甲戌, 質正官趙憲, 上封事曰, 臣竊見, 皇朝聖廟西北, 有啓聖廟。廟中, 啓聖公孔氏在北, 先賢顔無繇·孔鯉在東, 曾晳·孟孫氏在西, 先儒程氏·蔡元定在東廡, 朱松在西廡。蓋學校, 所以明人倫也。文廟位次, 顔子·曾子·子思在上, 顔路·曾點·伯魚在下, 父居子下, 豈安情理? 故世宗皇帝, 乃作別廟, 春秋釋奠同日行事。所謂子雖齋聖, 不先父食者, 至是無遺憾矣。臣以爲, 文廟之西, 依皇朝之制, 建立別廟, 而春秋同祀, 則庶乎倫全義安矣, 不報。
顯宗九年戊申, 太學生申應澄等上疏, 請立啓聖祠, 又請以程氏·朱松·蔡無定·周輔成·張迪從祀。上命議于大臣·儒臣, 判中樞府事宋時烈以爲, 依中朝例, 建啓聖廟, 而以顔路·曾晳·孔鯉·孟孫氏·程氏·朱松·蔡元定, 配享於叔梁紇, 則名正理得, 事體完備矣。○贊善宋浚吉以爲, 啓聖廟之制, 卽中朝之已行, 而其意自好, 不可不行。但周濂溪與張橫渠之父, 兩人事行與中朝已行之典, 更當詳考也。禮曹覆啓, 命依議施行。後以凶年, 待年豐, 使之建廟。
肅宗二十五年己卯, 禮曹參議李寅燁啓, 啓聖祠營建事, 先朝曾有成命, 而尙不得擧行, 實爲欠典, 故昨年下敎, 有不必明春·明秋, 斯速擧行之命, 下敎之後, 亦不當一向遷就, 分付該曹, 預爲經理材力, 以爲趁卽擧行之地, 何如? 上曰, 此是先朝成命, 已過三十年矣。近年則雖因凶歉未遑, 其前亦豈無可爲之時, 而尙今遷就, 事甚未安, 故有所下敎矣。○領議政曰, 昨年下敎後, 禮曹不善擧行矣。定奪之後, 則必須預定監造之人, 且分付該曹, 使之料理材瓦, 然後各該掌, 可以擧行, 而今聞戶曹未知有此事, 臣亦未曾得聞, 今若使之擧行, 則雖某般料理, 亦豈至於不能奉行, 而事勢則似爲急迫, 爲先分付戶曹, 使之鳩聚材瓦, 待大司成出仕後, 與禮官同往相地, 待該曹物力辦備後, 隨時擇日擧行, 何如? 上曰, 可。禮曹啓, 臣與大司成率地官, 同詣成均館, 啓聖廟基址, 周覽可合之地, 則享官廳之北, 似爲可合, 而閭家櫛比, 必須撤毁, 然後方可開基始役。傳曰, 閭家撤毁者, 數多, 則不可不念。更爲詳審, 可也。禮曹又啓, 成均館泮水堂西北墻外, 有空地, 頗廣, 可合立廟。以此分付該曹, 以爲料理物力, 待時擧行, 何如? 上曰, 可。
大臣入侍時, 崔錫鼎啓, 國有太學, 所以尊先師之道也, 以門弟子及後世儒賢從享, 事理當然, 而至於泝而上之, 設立啓聖廟, 以叔梁紇主享, 以顔·曾·思·孟之父配享, 似無意義。其在祠典義理, 俱涉未安。上命議大臣, 領中樞南九萬議, 與錫鼎同, 右議政申琮議曰, 今此啓聖廟之議, 非創於今日也, 中朝已行之, 先朝亦有成命, 蓋出崇儒重道之意, 叔梁紇之請祀, 旣因其啓聖之功, 則顔·曾·思之享於殿上, 而顔路·曾點·孔鯉之祀於廊廡, 推以子雖齊聖, 不先父食之義, 殊極未安, 故有此別享之議者, 出於義起, 然至於推以廣之周·程·張·朱之父, 一體竝祀, 則未知其果合於義理也。若其建祠之議, 先朝旣博詢諸臣, 使之行焉。在今惟當遵中朝之典禮, 追先王之成命矣。上曰, 啓聖廟, 皇朝之所行, 先王之所命, 右議政, 正與予意相符, 依其議行之。
二十六年庚辰十二月, 上曰, 啓聖祠營建事, 大臣·儒臣收議, 久矣, 此乃皇朝已行之事, 且先朝因多士陳疏, 廣詢於大臣·儒賢, 已有成命, 今不可猝然變改。頃見右相收議, 正與予意相符, 依右相議施行。
二十七年辛巳, 禮曹啓, 啓聖祠祝幣·奠獻之節, 籩豆·佾舞之數, 及位版稱號, 多有可疑者, 博詢處之, 何如。命議于大臣·儒臣, 左議政李世白議, 此是皇朝所創行, 而今日之擧, 亦出於宗周之義, 則凡係大小儀節, 亦當以中朝之制, 倣而行之, 豈容有異同哉? 臣嘗見明史, 嘉靖十三年, 帝視學, 從祀及啓聖, 公奠用酒脯云, 則其奠獻之節, 不曾一如聖廟, 此猶可見。且張恝議中所引熊禾之言曰, 宜別設一室, 以齊國公叔梁紇, 居中南面, 杞國公顔無繇·萊蕪侯曾點·泗水侯孔鯉·邾國公孟孫氏, 侑食同饗云, 以此觀之, 則封爵稱號, 似有可據。右議政申琓議, 明史, 旣稱啓聖祠, 祠, 與廟固有間, 用以小牢, 而獻官分奠, 則其不能一視聖廟之義, 於此亦可見。至於叔梁紇·孟孫氏, 俱無爵號云者, 禮官似未及考出, 祠版, 旣無書名之事, 且已有封爵於前代, 則到今不必別爲稱號。○兼祭酒權尙夏議, 文烈公趙憲東還封事中朝啓聖廟位敍, 啓聖公孔氏在北, 顔無繇·孔鯉在東, 曾晳·孟孫氏在西。又按孔子通紀, 有曰, 激公宜者, 娶仇氏, 生孟子, 三歲而激公宜卒, 據此則叔梁紇·孟孫氏, 俱有稱號可徵, 似當以此題於位版, 而第未知激公宜三字, 皆是名耶? 抑激公是爵, 而宜是名耶? 且伏念配位四聖, 旣不書名字, 則於此四位, 亦以某爵某氏書之, 尤似得宜。至於祝幣·奠獻·籩豆, 啓聖公與兗國公, 俱是公爵, 不宜異同, 若樂佾, 則後世公侯之爵, 皆是列卿之秩, 似不當純用古諸侯之禮也。蓋得爲而爲之, 禮也, 不得爲而不爲, 亦禮也。
啓聖祠成, 三月, 因禮曹啓, 啓聖廟, 依皇朝制, 以啓聖公祠揭號。
從享位次, 正位, 齊國公孔氏, 東配位, 曲阜侯顔氏·泗水侯孔氏, 西配位, 萊蕪侯曾氏·邾國公孟氏。
姓名爵號。齊國公, 姓孔, 名叔梁紇, 父伯夏。魯人。宋眞宗大中祥符元年, 封齊國公, 元文宗至順元年, 加封啓聖王。
曲阜侯, 姓顔, 名無繇, 字季路。邾武公伯顔後, 魯人, 孔子弟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 封杞伯, 宋眞宗大中祥符元年, 封曲阜侯。
萊蕪侯, 姓曾, 名點, 字子晳, 鄫世子巫後, 魯南武城人, 孔子弟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 封宿伯, 宋眞宗祥符元年, 封萊蕪侯。
泗水侯, 姓孔, 名鯉, 字伯魚, 父文宣王, 母幵官氏弘簡錄云, 元文宗至順三年, 加封鄆國夫人, 幵官氏, 爲至聖大成文宣王夫人。, 魯人。宋徽宗崇寧元年, 封泗水侯。
邾國公, 姓孟或曰, 激公, 宜其名, 而未詳。, 魯孟孫氏後。元仁宗延祐三年, 封邾國公。
續儀 祀典 小祀。仲春·仲秋上丁, 行。
續儀 祝式 維年號某年歲次某甲某月某朔某日干支, 朝鮮國王, 謹遣臣具官某, 敢昭告于薺國公孔氏曲阜侯顔氏, 萊蕪侯曾氏, 泗水侯孔氏, 邾國公孟氏。, 伏以篤生大聖, 爲萬世師, 値玆上丁, 精禋是宜曲阜侯稱, 啓我復聖, 令德冞著, 値玆上丁, 享儀斯擧。萊蕪侯稱, 功存啓聖, 禮擧從周, 玆値上丁, 精禋是修。泗水侯稱, 聖門出聖, 緊公餘慶, 玆値上丁, 虔禮致敬。邾國公稱, 誕我鄒聖, 道亞素王, 玆當上丁, 禮事是將。, 謹以牲幣醴齊, 粢盛庶品, 式陳明薦, 尙饗。
續儀 齋官 獻官堂下三品。, 典祀官·廟司·大祝竝成均, 參外。, 執禮一·贊者一·謁者一·贊引一·正位·奉香一·奉爐一·奠爵一·奉爵一·司尊二·陳設二·配位·奉香一·奉爐一·奠爵一·奉爵一·司尊二·陳設二·盥洗位一·滌器色一·酒色一。以上生進·幼學。續儀 饌品 正配位, 每位, 左二籩黃栗在前, 鹿脯次之。, 右二豆。靑俎在前, 鹿醢次之。簠·簋各一, 在籩·豆間, 簠在左, 簋在右。簋實以稻, 簋實以黍。俎二, 一在簠前實以豕腥。, 一在簋前。實以羊腥。爵三, 在俎前。有坫。
正配位, 各沙尊二一實淸酒, 一實玄酒。, 皆加勺·冪, 在戶外之左。爵三, 實於篚, 置於尊所。配位, 則尊所一, 置爵十二。○告祭同, 但無羊腥。
續儀 幣用白苧, 長十一尺六寸七分。用造禮器尺。
肅宗二十七年辛巳, 禮曹啓, 酌獻禮時, 啓聖祠, 亦當有遣官奠獻之禮, 上從之。又啓, 啓聖祠祭器品式, 取考皇朝圖書編, 則啓聖公位器數品式, 與大聖位一體, 而所減者, 牛一, 四聖位器品, 比大聖位, 減牛一·籩二, 而啓聖公配位, 則又降殺於四聖, 故所減者, 羊一·簠簠各一·籩豆各四也。我朝, 則大聖, 與配位一體, 則啓聖公, 與配位亦似當一體, 而器品, 則不可無降殺之節, 圖書編所載啓聖公位, 則帛一·羊一·豕一·爵三, 配位則各帛一·爵三·猪肉二矣。從啓聖公位器品, 則所減者, 牛一, 太無減殺之意, 從配位器品, 則與圖書編所載十哲從享儀相同, 而無一羊矣。羊豕, 從啓聖公, 同用, 而器品, 則從配位與十哲從享儀, 磨鍊, 而享官, 則從圖書編而載, 以國子三品官定送, 宜當。大臣之議, 亦如此, 依此擧行, 何如? 上曰, 可。
英宗十五年己未, 命諸道·府·州·大邑, 待年豐, 皆建啓聖祠。
十六年庚申八月, 親行釋菜時, 左議政啓, 啓聖祠祝史, 自當依常時, 釋菜矣。上從之。
三十五年, 傳曰, 文廟酌獻禮後, 當以衮龍袍, 入審于啓聖祠, 而當行再拜於祠內, 令儀曹擧行, 百官不參。
傳曰, 皇朝建祠, 聖考繼遵, 豈意暮年躬拜于祠? 此乃慕聖之意也。扁題親書以下。○大司成徐命膺啓, 今此啓聖祠親臨拜禮, 旣以再拜停當, 而至於諸臣拜禮, 未有一定之數。大司成·諸生, 祗謁啓聖祠者, 臨時創行, 特以大司成之四拜, 亦行四拜。今後宜爲恒定儀節, 故敢達。上曰, 亦當一體再拜。命膺曰, 文宣王, 有王號, 故四拜, 啓聖祠, 非有王號, 則皆當再拜矣。上曰, 可。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四賢祠
今儀 在文宣王廟東正堂南向, 三間, 有退。前有三門, 東有香廳四間, 西有夾門, 門外有典祀廳二間·執事廳二間·庫舍一間·守僕廳二間。
肅宗九年癸亥, 傳曰, 予嘗喜讀韓文公佛骨表, 因見何蕃傳, 又見宋之陳東·歐陽澈事蹟, 千載之下, 不覺使人起敬也。國家所以廩養士子者, 豈徒使之作文于祿哉? 予欲以此三人, 別立小祠於成均館之傍, 使今日諸生, 有所觀感, 而凡古今可祀者, 將同祠之。今議于大臣·儒臣。○領中樞宋時烈議, 當朱泚潛竊之日, 太學諸生, 多欲從亂, 而何蕃以眇然, 一儒生, 正色叱之, 使六館之士, 皆不濡跡, 其義甚壯, 其功甚大, 反有勝於李晟數十萬衆矣。然蕃之修之於身者, 孝行卓異, 故成就如此, 所謂求忠臣於孝子之門者, 信矣。至於陳東·歐陽澈, 當宋朝被兵之日, 痛群奸之誤國, 愍忠臣之見擯, 慷慨上章, 請斬六賊, 以謝天下, 請用种·李, 以却强虜, 卒以見殺而不悔, 所學之正·所養之厚, 蓋可見矣。若歐陽澈見殺之日, 大雪塞路, 以匹夫而感動天地之氣者, 此可見矣。今若依聖敎, 別立小祠, 使諸生有所觀感, 豈不大有益於世道哉? ○判中樞金壽興議, 何蕃等, 皆是大學生, 則同祀之人, 亦當就大學生中, 成就表著, 如三人者, 然後可無愧於合享。晉惠帝時, 賈后, 廢太后, 太學生董養, 升明倫堂歎曰, 朝廷建斯堂, 何爲乎? 每覽赦書, 謀反大逆, 皆赦, 至於殺祖父母父母不赦者, 以王法所不容也。今人理旣滅, 大亂作矣。與其妻, 荷擔入蜀, 不知所終。養之風節, 亦不下於三人, 當與論於同祀。命依議施行。○禮曹判書南龍翼啓, 啓聖廟創立事, 已有先朝成命, 何蕃等立祠, 先此擧行, 恐爲未安。上問諸大臣, 宋時烈曰, 立祠命下, 士林聳動, 不可稽遲, 儉其制度, 與啓聖廟一時創建爲宜。金壽恒等以爲, 雖儉其制, 終不無時絀擧羸之患, 請姑俟秋成。從之。
景宗初, 大學生李箕重等疏, 臣等伏見先大王誌文, 有所蕃等立祠之語, 而尙未擧行, 有其名而無其實, 請速行之。上許之。營立祠宇, 未及訖工。
英宗元年乙巳, 傳曰, 四賢祠, 其令該曹, 依先朝下敎擧行。禮曹啓, 令戶曹·繕工監營建。傳曰, 姑待儒臣博考典禮後, 一體擧行。○又啓, 儒臣雖未及考出典禮, 相宇〔祠宇〕營建之役, 則必須趁潦雨前, 預爲造成, 可以及時擧行。傳曰, 夏節已半, 待秋擧行。○備局引見時, 左議政閔鎭遠啓曰, 肅廟朝, 有何蕃·陳東·歐陽澈等立祠之命, 而久未擧行。庚子年, 太學生贈持平尹志述, 疏請速行, 而蒙允。其時臣待罪地部, 營立祠宇墻壁之役, 未及訖功矣。今聞其後全然廢置, 以致窓戶·墻壁, 無不毁破云, 誠爲寒心。近者尹志述, 竝享之命, 今若待秋, 則已建之祠宇, 必將益致傷破, 待霖雨開霽, 卽爲修治, 似不可已。上曰, 予則不知祠宇之已建, 認爲將欲新建, 故有待秋之敎矣。旣已建祠, 則依爲之。○十一月, 祠成, 揭額崇節祠。○十二月, 奉安四賢位版, 以本朝太學生贈持平尹志述幷享。志述, 以太學掌議, 論肅廟行狀中, 辛巳·庚申處分, 或闕而不書, 或微婉其辭, 以是辛丑首被禍。
三年丁未, 禮曹啓, 因館學儒生趙台祥疏, 尹志述俎豆, 勿爲竝擧事, 命下矣。俎豆, 旣不竝擧, 則祭文事, 當改撰, 令藝文館急速擧行, 何如? 傳曰, 允。
三十六年庚辰, 上幸太學, 歷臨崇節祠, 以御筆書流芳我東四字, 揭于祠, 仍敎曰, 設或有直節, 愈於四賢者, 決不添祀。
四十年甲申, 上以御筆書下四賢祠三字, 命揭崇節祠。
四十八年壬辰八月, 傳曰, 朱夫子, 何等大賢, 我國章奏, 必稱宋臣朱某, 四賢雖重, 亦不過宋臣, 何敢同爲國祭? 此後, 雖中丁, 若今番祭相値, 則三丁日擧行事, 定式。
位次 晉太學生董養, 唐太學生何蕃, 宋大學生陳東·歐陽澈。
今儀 祀典 小祀。仲春·仲秋中丁行。有故, 則以下丁退行。
今儀 祝式 維年號某年歲次某甲某月某朔某日干支, 朝鮮國王, 謹遣臣某官姓名, 敢昭告于晉太學生董氏·唐太學生何氏·宋太學生陳氏歐陽氏, 伏以大學抗義, 四賢一轍, 月仲惟丁, 陳此芬苾本朝尹志述幷享時, 祝曰, 太學殉節, 古今一轍, 月仲惟丁, 陳此芬苾。, 謹以牲幣·醴齊, 粢盛·庶品, 式陳明薦, 尙饗。
今儀 春官 獻官一司藝·直講中, 大司成差出, 而大司成, 有故, 則報吏曹差出。, 執禮一·大祝一·謁者一·贊引一·奉香一·奉爐一·奠爵一·奉爵一·司尊二·陳設二。幷以生進·幼學。
今儀 獻官 堂下正三品。
今儀 饌品 籩二在左黃栗在前, 鹿脯次之。, 豆二在右□□在前, 鹿醢次之。, 簠·簋各一, 在籩·豆間。簠實以稻, 簋實以黍。俎一, 在簠·簋前實以豕腥。, 爵三在俎前。有坫。沙尊二一實淸酒, 一實玄酒。, 皆加勺·冪, 在戶外之左。爵三, 實以篚, 置於尊所。
今儀 幣 用白苧, 長十一尺六寸七分。用造禮器尺。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明倫堂
太祖七年, 明倫堂成。
宣祖二十五年壬辰, 明倫堂, 火於倭亂。
三十九年丙午, 明倫堂成。
英宗三十六年庚辰, 戶曹判書啓曰, 明倫堂以下諸館舍, 率多傾圮, 而謁聖有命, 明倫堂, 不可不修補。外監革罷之後, 本曹事勢罔措, 惠廳, 有倉舍營造餘材, 以此移給本館, 何如? 上曰, 同是國財, 同是國役, 量入以給, 可也。庭前二杏樹, 卽成宗朝尹倬爲大司成時, 手植。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尊經閣
成宗六年乙未初, 建尊經閣, 命賜內藏五經·四書各十件。又諭與校署及八路, 隨書板所在, 打印粧䌙以送, 令司藝·學正各一員, 掌出納。
中宗九年甲戌十二月, 尊經閣災。
宣祖二十五年壬辰, 尊經閣, 火於倭亂。
仁祖四年丙寅, 尊經閣成。
孝宗十年己亥, 命賜內藏書籍于尊經閣, 仍命政院, 自今凡頒賜書冊, 每送一件。
英宗二十六年庚午, 京外新刊之冊, 隨刊印送于尊經閣事, 榻前定奪。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正錄廳
大祖七年戊寅, 正錄廳成。國初, 參下官人, 直記時政之大者, 故因以名其廳, 壬辰亂後舊規廢。
宣祖二十五年壬辰, 正錄廳, 火於倭亂。
仁祖四年丙寅, 正錄廳成。
成宗三年壬辰, 典祀廳成。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享官廳
成宗四年癸巳, 享官廳成。
宣祖二十五年壬辰, 享官廳, 火於倭亂。
仁祖二十年壬午, 享官廳成。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養賢庫
太祖七年戊寅, 養賢庫成。
宣祖二十五年壬辰, 養賢庫, 火於倭亂。
仁祖四年丙寅, 養賢庫成。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食堂
大祖七年戊寅, 食堂成。
宣祖二十五年壬辰, 食堂, 火於倭亂。
仁祖四年丙寅, 食堂成。
每日朝夕時, 擊鼓告食, 東西齋諸生, 具巾服, 分東西, 列坐堂上, 各以年長爲班首, 掌務官, 監檢。大司成, 若入泮中, 値食堂, 則或回堂監檢, 或坐堂同食。生進及文科唱榜, 謁聖後, 巡過食堂。
肅宗三十五年己丑, 大司成尹星駿上疏曰, 大學食堂, 時排饌行水, 以婢子行之, 一隊女群, 混入於靑衿齊坐之中, 褻瀆莫甚, 古無是例, 而中經兵燹, 典僕不足, 一時權行, 而襲謬至今, 可罷去。上從之, 命以男僕代行。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丕闡堂一兩齋·闢入齋附
顯宗五年甲辰, 丕闡堂·一兩齋·闢入齋成。先是辛丑, 上命戶曹, 禁國內僧尼, 罷城內玆壽·仁壽兩尼院, 命建北學。後大司成閔鼎重啓曰, 北學, 旣未易設, 而兩院材瓦, 將擯於無用, 請就太學, 以修齋舍之未修者, 何如? 上曰。依爲之。是年遂建別堂及二齋。
英宗三年丁未, 大司成宋眞明啓, 闢入齋, 卽先朝時, 以慈壽宮佛宇毁撤移建, 而名以闢入, 卽闢異端入吾道之意也。今已年久頹毁, 誠爲可惜。今此露梁祠宇毁撤之材, 限十五間, 移送成均館, 重修闢入, 以繼先朝古事, 何如? 上從之。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六一閣
英宗十九年癸亥閏四月, 行大射禮, 命以御射諸具, 藏于成均館。大司成啓, 大射禮時所用諸具藏置屋宇, 詳細磨鍊, 則不過爲三間矣。所重旣在, 今亦以成命直爲分付, 事體當然。且兵判之欲以本曹物力造成者, 亦出於重其事之美意, 臣意, 則令兵·戶曹各出物力, 須趁潦炎前, 造成, 似宜矣。上曰, 依爲之。遂以是初建六一閣。○傳曰, 今番大射禮時諸具藏置之閣, 旣已建立, 欲一見之, 圖畫以入, 而安香廳, 亦爲同畫以入事, 分付太學。互見香室。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泮橋碑
英宗十八年壬戌, 以御筆示泮儒曰, 周而不比, 乃君子之公心, 比而不周, 寔小人之私意。上八字, 是聖訓, 下十二字, 乃嗟今時勉來世之意也。命刻碑建閣。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四學
中學, 在中部觀光坊, 東學, 在東部東學洞, 南學, 在南部誠明坊, 西學, 在西部餘慶坊。
太宗十一年辛卯, 始置東·中·西·南部學堂, 各有敎授二人成均館參上。, 訓導二人成均館參下。, 掌訓誨所管儒生, 從儀禮詳定所提調許稠言也。後增置北部學堂, 尋罷之, 減訓導各一人, 置四部學堂, 儒生各一百人, 以敎訓之。命禮曹, 每月考講, 擇四學儒生各三十人, 每年六月, 聚南學, 令三品以下文臣二人, 或試講論, 或試製述, 取優等十人, 直赴生員或進士覆試。
世宗九年丁未, 命以魚腊賜五部學堂。
文宗朝, 加賜奴婢于四部學堂。五部學堂之減爲四, 亦未詳。
世祖九年甲申十月, 吏曹啓, 前此四部學堂敎官, 擇經明行修者, 以西班職帶之, 專爲敎訓。今革西班兼帶之法, 以成均館兼任四學, 訓誨不專, 學校日廢, 請四學敎官各二, 復以西班代之, 以專訓敎。從之。
睿宗元年己丑, 敎曰, 近來儒生, 專事浮文, 不務實學, 勅勵節目, 商議以啓。禮曹, 撰進節目, 頒于四學。
成宗九年戊戌, 定四學敎官久任之法。時敎官數遞, 訓誨不專, 上敎曰, 學校, 須擇師表, 亦須久於其任, 然後學者有所成就, 今四學敎官, 不擇其人, 遷遞無常, 其有作成之效, 難矣。自今擇經明行修者, 爲敎官, 又立三十朔之法, 以久其任, 使之專業, 以副予養人才之意。
二十三年壬子, 上遣史官, 往視四學生徒無在學者。敎曰, 國之學校, 蓋欲預養人材, 治國安民也。予於勸學之方, 無所不至, 而汝等, 不勤於學, 幼學壯行之義, 安在? 各勤學問, 以致君澤民爲心。仍賜酒。
中宗五年庚午, 中學儒生等, 燒貞陵寺之在京中者, 上命鞫之。領議政金壽童曰, 臣等, 詳看律文云, 故燒人房屋者死, 燒空家, 則減等, 此則乃空寺, 雖得正犯, 不至於死。且必於起火處捕之而後, 乃可坐之, 而儒生等, 旣非見捉於起火處, 其罪不至死。況皆年少, 若受刑殞命, 則恐自上必追咎老臣之不曾言也。臺諫, 亦合辭爭之。上曰, 此無賴者之所爲, 然自祖宗朝優待儒生, 其勿問。
十一年丙子, 戶曹言, 大典所載四學儒生數, 各一百, 而近減其半, 供饋之需, 宜從而減之。上曰, 養育人材, 雖不可以飮食率之, 然其體貌不宜如是, 減儒生固不可, 況減所饋乎?
十二年丁丑, 命內而四學, 外而八道, 皆以小學·大學, 誨儒生·童蒙, 考其優異者, 升之太學。
明宗二年丁未, 賜田十五結·奴婢五十口, 又賜奴婢十五口於四學。
八年癸丑, 上憂學校廢弛, 將擇師儒之長, 以李滉, 擢拜大司成, 滉作戒諭文, 以警四學諸生。
二十年乙丑, 以萬頃古群山·扶安界火島漁場, 賜與四學, 以爲收稅養士之資。
光海君二年庚戌, 禮曹判書李廷龜啓, 自經壬辰倭亂, 只有中西二學, 今宜悉復四學如舊制。從之。
仁祖七年己巳, 同知事鄭經世啓, 四學儒生居接之數, 平時則每學十員, 而适變後, 減爲五員, 胡變後, 又減爲二員。養士之道, 太狹, 雖不得復置十員, 而加置五員, 何如? 上曰, 令該曹議處。禮曹啓, 請依此施行。上從之。○禮曹啓, 四學免稅田畓, 依祖宗朝規例, 雜役一切勿侵事, 公淸監司處, 移文, 何如? 傳曰, 允。
八年庚午, 禮曹啓, 四學之中, 東學最殘, 儒生供饋及官員坐衙公差之時, 不成模樣。奴婢三名, 令該司題給, 何如? 上從之。
孝宗五年甲午, 筵臣啓, 京儒之名漏靑衿錄, 及鄕儒之名漏鄕校案者, 勿許赴擧事, 知委京外, 何如? 上曰, 可。○大司成金益熙啓, 四學儒生, 輪次製述, 元額十三, 而三學各取三人, 一學取四人, 而每歲輪回。小學初試, 元額十人, 兩學各取二人, 兩學各取三人, 而亦每歲輪回矣。今儒生製述者多, 應講者小, 請於講額中, 二額, 移給製述, 而又添恩賜額, 使製述, 合爲十六額, 而每學取四人, 小學講, 則減爲八額, 每學取二人, 似好矣。上曰, 依爲之。又啓, 四學無書籍, 師生講讀, 共對一冊, 請令所在邑, 印送四書·三經·小學等書, 每學各置數三帙, 似好。上曰, 依爲之。
九月, 命名官之有文學者, 兼四學敎授, 專管四學事, 以鎭士習之浮薄。○禮曹啓, 四學書吏二人, 載在法典, 而中廢不復者, 必由於經費之不足, 今則居齋儒生, 常有定數, 通讀製述, 亦宜頻數, 不可全無使喚, 似當變通。書吏定給, 吏曹所管, 而料布題給, 乃是兵·戶曹之事, 令該曹參商稟處, 何如? 傳曰, 依允。吏曹啓, 書吏各二人, 依禮曹粘目施行。依允。戶曹啓, 四學書吏二名, 雖在法典, 經費不足, 各一人題給, 何如? 從之。
六年丁未, 命印賜四書·三經·小學於四學, 從大司成金益熙之請也。
八年丁酉, 禮曹啓, 扶安·萬頃古群山漁箭, 乃是明宗朝乙丑年四學折受之處, 而去甲午, 爲宮房所侵, 其時判書鄭維城, 以四學賜與文書明白, 不許宮家橫侵, 而收稅魚物, 輸納四學之意, 移文本道矣。自甲午到今四年之間, 又有此宮家爭端, 豈或有別樣曲折以致如此乎? 令本道明査啓聞後處置。上從之。
禮曹啓, 因全南監司趙啓遠啓本, 査問四學, 則四學所屬扶安·萬頃·古群山等處漁箭, 明宗朝乙丑, 賜與折受, 將至百年之久, 四學捧其稅, 以爲學官多士朝夕之供, 訓鍊都監, 前於四學折受內, 橫奪一處, 因四學移文本道監司, 別定差員, 明査, 則古群山等處遠近漁場, 都是四學折受之地, 訓局, 無辭而退。其後, 仁祖朝, 議政府, 又於四學折受內, 橫占一處, 四學, 稟報政府, 則三公以爲, 祖宗朝學宮賜與, 多士供饋之物, 不當移屬於本府, 還屬四學, 而後又入於貞安翁主房折受, 本曹, 又以祖宗朝賜與仍屬四學之意, 入啓, 蒙允矣。今此淑安公主房折受, 在壬辰年, 則與四學折受之年, 先後懸殊, 自當依法典, 分先後決折事, 回移本道, 而淑安公主房, 以他處望閑之地, 十分擇給事, 令戶曹覆啓處置, 何如? 上曰, 可。
九年戊戌, 上謂祭酒宋浚吉曰, 近因駙馬揀擇, 見士夫家童蒙, 多不知書, 柰何? 浚吉曰, 宣祖朝權鞸·趙守倫, 爲敎官, 訓誨童蒙, 當時人才之盛, 實由於此。上善之, 命置童蒙敎官四員。
十年己亥, 上命兼祭酒宋浚吉, 勘定四學規制。浚吉, 與禮曹判書洪命夏·同知館事趙珩·大司成李廷䕫, 議定學制, 其制曰, 學官及兼敎授, 每四朔各一巡聚學生, 取講誦者十人, 及取製述者五人, 通計, 講誦者四十人·製述者二十人。歲末, 館官與學官, 合坐於大學, 會四學所選者, 合講取十六人, 合製取八人, 許赴生進會試。且申明小學考講照訖之規, 始許錄名, 赴生進初試。大司成及兼祭酒, 與館學諸生, 頻數會講, 取其才行最優者, 依學規, 每歲終, 書啓收用。增選童蒙敎官四員, 幷前所設, 合爲八員, 禮曹, 分差各二員於四部, 勿論士夫與凡民子弟, 一體訓誨。而前設分敎官四員, 似涉冗雜, 今宜革罷。但三江童蒙, 無受學處, 擇其地可合訓長者, 差分敎官二人以訓之。上從之。○吏曹正郞金壽興疏, 請增設司業, 分管四學。
顯宗元年庚子, 禮曹啓, 扶安·萬頃古群山等處漁箭, 明廟朝四學折受處, 而捧其稅, 以爲多士支供之資者, 幾至百餘年矣。今忽瞞告本道監司, 任意句管, 係是祖宗朝賜與之物, 而中間被奪, 事甚可駭。自今以後, 令本學一一査出, 依舊例收稅, 何如? 上從之。
二年辛丑, 命毁城內仁壽·慈壽二院, 參贊宋浚吉, 請以二院材木建北學, 上許之。禮曹啓, 曾聞仁壽院, 本是北學舊基云, 似當以仁壽院仍設北學, 而今若設學, 則本學係是新設。學官差出之外, 典僕劃給, 儒生供饋等事, 必須預爲磨鍊, 然後方可擧行, 令各該司稟處, 何如? 傳曰, 依啓。北學則設於慈壽院, 可也。
禮曹啓, 北學旣爲新設, 而使喚無人, 且無守直之人, 依所報, 書吏二人, 令戶·兵曹, 題給料布, 使喚·守直軍士二名, 亦令兵曹定送, 何如? 上從之。○禮曹啓, 四學中東南兩學, 尤甚殘弊, 使喚·奴婢, 本自不足, 今若除出若干, 移送北學, 則本學事勢, 實爲難堪, 北學奴婢, 令該院, 以他司奴婢有裕處, 量宜定送, 何如? 上從之。
三年壬寅, 北學兼敎授南九萬疏, 不待學舍之成, 先出冗剩之官, 終値大侵, 仍之廢閣, 瓦石材木, 日縮月少, 虛帶官銜, 悠悠度日。今年若不大稔, 二三年間, 快〔決〕無營葺之期, 設使後日更欲營理, 屋宇必盡腐朽, 瓦石必盡散失, 本學折受材瓦, 今姑歸之戶曹, 以待年豐更議。又不當置無職之官, 以增冗費, 命下該曹議之。禮曹啓, 疏辭誠爲有理, 官員姑減事, 令吏曹覆啓定奪, 何如? 上從之。
六年乙巳, 禮曹啓, 四學漁箭·田畓, 皆是祖宗朝賜與之物, 而各官不念此義, 任其抛荒, 每年上納收稅, 漸至減縮, 將未免廢棄。故四學移牒本道, 使自本道檢飭, 則全羅監司, 以自本學依前差人收稅之意, 回移矣, 依回移施行, 何如? 上從之。
十三年壬子, 禮曹啓, 祖宗朝賜與四學折受古群山島民等前稅〔箭稅〕, 一依備局定奪, 自本學切勿收捧, 而至於折受漁場內, 各官漁採船, 與元居島民有異。此則自本學, 依前句管收稅, 補用於學宮多士供饋。而收稅之時, 如有憑藉濫捧之弊, 則令本道隨現推治事, 分付該道, 何如? 上從之。
肅宗三十年甲申, 頒經籍于四學, 以全羅道扶安·萬頃漁場之稅, 還屬于四學, 權減分差敎授。
英宗四年戊申, 禮曹啓, 觀此四學所報, 則學宮, 本非米布衙門, 養士支供之需, 專賴於外方奴婢之貢布矣。近年以來, 連値凶荒, 避故, 存者無幾, 令戶曹·掌隷院, 選上奴婢中, 量宜劃給, 而乙巳條, 災邑減布之代, 令戶曹·賑恤廳, 參酌稟處, 何如? 上從之。
十七年辛酉, 成均館啓, 四學則異於太學, 曾無到記之規, 每於殿講命下之後, 多有換名擧案之弊。故乙卯年親臨殿講時, 大臣及師儒長, 以四學到記, 亦依太學例, 別爲一冊, 井間署名, 俾不得臨時喚〔換〕入之意, 陳達蒙允矣。今番中學齋生五人, 執厥於去十二月二十七日承傳摘奸全數出齋之後, 取考其到記冊子, 則二十七日被黜之儒生, 預爲署名於三十日井間, 而其中一人, 自本月初一日三十日, 空間不署, 預署與不署, 均爲朝禁。而其欲臨科變幻彌縫之狀, 彼此無異, 士習如此, 極爲寒心。今番中學出齋者五人, 幷自本館, 限今秋會試, 已施停擧之罰, 而此後, 如有如此之弊, 亦限一講科停擧, 以爲徵勵之地, 何如? 上從之。
正宗六年壬寅正月, 館學儒生殿講時, 命四學掌議, 押班後, 傳曰, 館·學, 無異館儒, 齋任, 雖有押班之例, 學儒·齋任, 元無押班之事, 此後春秋到記, 學儒·齋任, 一體押班事, 定式, 應試與否, 亦依未赴到記之館儒·齋任例, 擧行。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