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學
中學, 在中部觀光坊, 東學, 在東部東學洞, 南學, 在南部誠明坊, 西學, 在西部餘慶坊。
太宗十一年辛卯, 始置東·中·西·南部學堂, 各有敎授二人成均館參上。, 訓導二人成均館參下。, 掌訓誨所管儒生, 從儀禮詳定所提調許稠言也。後增置北部學堂, 尋罷之, 減訓導各一人, 置四部學堂, 儒生各一百人, 以敎訓之。命禮曹, 每月考講, 擇四學儒生各三十人, 每年六月, 聚南學, 令三品以下文臣二人, 或試講論, 或試製述, 取優等十人, 直赴生員或進士覆試。
世宗九年丁未, 命以魚腊賜五部學堂。
文宗朝, 加賜奴婢于四部學堂。五部學堂之減爲四, 亦未詳。
世祖九年甲申十月, 吏曹啓, 前此四部學堂敎官, 擇經明行修者, 以西班職帶之, 專爲敎訓。今革西班兼帶之法, 以成均館兼任四學, 訓誨不專, 學校日廢, 請四學敎官各二, 復以西班代之, 以專訓敎。從之。
睿宗元年己丑, 敎曰, 近來儒生, 專事浮文, 不務實學, 勅勵節目, 商議以啓。禮曹, 撰進節目, 頒于四學。
成宗九年戊戌, 定四學敎官久任之法。時敎官數遞, 訓誨不專, 上敎曰, 學校, 須擇師表, 亦須久於其任, 然後學者有所成就, 今四學敎官, 不擇其人, 遷遞無常, 其有作成之效, 難矣。自今擇經明行修者, 爲敎官, 又立三十朔之法, 以久其任, 使之專業, 以副予養人才之意。
二十三年壬子, 上遣史官, 往視四學生徒無在學者。敎曰, 國之學校, 蓋欲預養人材, 治國安民也。予於勸學之方, 無所不至, 而汝等, 不勤於學, 幼學壯行之義, 安在? 各勤學問, 以致君澤民爲心。仍賜酒。
中宗五年庚午, 中學儒生等, 燒貞陵寺之在京中者, 上命鞫之。領議政金壽童曰, 臣等, 詳看律文云, 故燒人房屋者死, 燒空家, 則減等, 此則乃空寺, 雖得正犯, 不至於死。且必於起火處捕之而後, 乃可坐之, 而儒生等, 旣非見捉於起火處, 其罪不至死。況皆年少, 若受刑殞命, 則恐自上必追咎老臣之不曾言也。臺諫, 亦合辭爭之。上曰, 此無賴者之所爲, 然自祖宗朝優待儒生, 其勿問。
十一年丙子, 戶曹言, 大典所載四學儒生數, 各一百, 而近減其半, 供饋之需, 宜從而減之。上曰, 養育人材, 雖不可以飮食率之, 然其體貌不宜如是, 減儒生固不可, 況減所饋乎?
十二年丁丑, 命內而四學, 外而八道, 皆以小學·大學, 誨儒生·童蒙, 考其優異者, 升之太學。
明宗二年丁未, 賜田十五結·奴婢五十口, 又賜奴婢十五口於四學。
八年癸丑, 上憂學校廢弛, 將擇師儒之長, 以李滉, 擢拜大司成, 滉作戒諭文, 以警四學諸生。
二十年乙丑, 以萬頃古群山·扶安界火島漁場, 賜與四學, 以爲收稅養士之資。
光海君二年庚戌, 禮曹判書李廷龜啓, 自經壬辰倭亂, 只有中西二學, 今宜悉復四學如舊制。從之。
仁祖七年己巳, 同知事鄭經世啓, 四學儒生居接之數, 平時則每學十員, 而适變後, 減爲五員, 胡變後, 又減爲二員。養士之道, 太狹, 雖不得復置十員, 而加置五員, 何如? 上曰, 令該曹議處。禮曹啓, 請依此施行。上從之。○禮曹啓, 四學免稅田畓, 依祖宗朝規例, 雜役一切勿侵事, 公淸監司處, 移文, 何如? 傳曰, 允。
八年庚午, 禮曹啓, 四學之中, 東學最殘, 儒生供饋及官員坐衙公差之時, 不成模樣。奴婢三名, 令該司題給, 何如? 上從之。
孝宗五年甲午, 筵臣啓, 京儒之名漏靑衿錄, 及鄕儒之名漏鄕校案者, 勿許赴擧事, 知委京外, 何如? 上曰, 可。○大司成金益熙啓, 四學儒生, 輪次製述, 元額十三, 而三學各取三人, 一學取四人, 而每歲輪回。小學初試, 元額十人, 兩學各取二人, 兩學各取三人, 而亦每歲輪回矣。今儒生製述者多, 應講者小, 請於講額中, 二額, 移給製述, 而又添恩賜額, 使製述, 合爲十六額, 而每學取四人, 小學講, 則減爲八額, 每學取二人, 似好矣。上曰, 依爲之。又啓, 四學無書籍, 師生講讀, 共對一冊, 請令所在邑, 印送四書·三經·小學等書, 每學各置數三帙, 似好。上曰, 依爲之。
九月, 命名官之有文學者, 兼四學敎授, 專管四學事, 以鎭士習之浮薄。○禮曹啓, 四學書吏二人, 載在法典, 而中廢不復者, 必由於經費之不足, 今則居齋儒生, 常有定數, 通讀製述, 亦宜頻數, 不可全無使喚, 似當變通。書吏定給, 吏曹所管, 而料布題給, 乃是兵·戶曹之事, 令該曹參商稟處, 何如? 傳曰, 依允。吏曹啓, 書吏各二人, 依禮曹粘目施行。依允。戶曹啓, 四學書吏二名, 雖在法典, 經費不足, 各一人題給, 何如? 從之。
六年丁未, 命印賜四書·三經·小學於四學, 從大司成金益熙之請也。
八年丁酉, 禮曹啓, 扶安·萬頃古群山漁箭, 乃是明宗朝乙丑年四學折受之處, 而去甲午, 爲宮房所侵, 其時判書鄭維城, 以四學賜與文書明白, 不許宮家橫侵, 而收稅魚物, 輸納四學之意, 移文本道矣。自甲午到今四年之間, 又有此宮家爭端, 豈或有別樣曲折以致如此乎? 令本道明査啓聞後處置。上從之。
禮曹啓, 因全南監司趙啓遠啓本, 査問四學, 則四學所屬扶安·萬頃·古群山等處漁箭, 明宗朝乙丑, 賜與折受, 將至百年之久, 四學捧其稅, 以爲學官多士朝夕之供, 訓鍊都監, 前於四學折受內, 橫奪一處, 因四學移文本道監司, 別定差員, 明査, 則古群山等處遠近漁場, 都是四學折受之地, 訓局, 無辭而退。其後, 仁祖朝, 議政府, 又於四學折受內, 橫占一處, 四學, 稟報政府, 則三公以爲, 祖宗朝學宮賜與, 多士供饋之物, 不當移屬於本府, 還屬四學, 而後又入於貞安翁主房折受, 本曹, 又以祖宗朝賜與仍屬四學之意, 入啓, 蒙允矣。今此淑安公主房折受, 在壬辰年, 則與四學折受之年, 先後懸殊, 自當依法典, 分先後決折事, 回移本道, 而淑安公主房, 以他處望閑之地, 十分擇給事, 令戶曹覆啓處置, 何如? 上曰, 可。
九年戊戌, 上謂祭酒宋浚吉曰, 近因駙馬揀擇, 見士夫家童蒙, 多不知書, 柰何? 浚吉曰, 宣祖朝權鞸·趙守倫, 爲敎官, 訓誨童蒙, 當時人才之盛, 實由於此。上善之, 命置童蒙敎官四員。
十年己亥, 上命兼祭酒宋浚吉, 勘定四學規制。浚吉, 與禮曹判書洪命夏·同知館事趙珩·大司成李廷䕫, 議定學制, 其制曰, 學官及兼敎授, 每四朔各一巡聚學生, 取講誦者十人, 及取製述者五人, 通計, 講誦者四十人·製述者二十人。歲末, 館官與學官, 合坐於大學, 會四學所選者, 合講取十六人, 合製取八人, 許赴生進會試。且申明小學考講照訖之規, 始許錄名, 赴生進初試。大司成及兼祭酒, 與館學諸生, 頻數會講, 取其才行最優者, 依學規, 每歲終, 書啓收用。增選童蒙敎官四員, 幷前所設, 合爲八員, 禮曹, 分差各二員於四部, 勿論士夫與凡民子弟, 一體訓誨。而前設分敎官四員, 似涉冗雜, 今宜革罷。但三江童蒙, 無受學處, 擇其地可合訓長者, 差分敎官二人以訓之。上從之。○吏曹正郞金壽興疏, 請增設司業, 分管四學。
顯宗元年庚子, 禮曹啓, 扶安·萬頃古群山等處漁箭, 明廟朝四學折受處, 而捧其稅, 以爲多士支供之資者, 幾至百餘年矣。今忽瞞告本道監司, 任意句管, 係是祖宗朝賜與之物, 而中間被奪, 事甚可駭。自今以後, 令本學一一査出, 依舊例收稅, 何如? 上從之。
二年辛丑, 命毁城內仁壽·慈壽二院, 參贊宋浚吉, 請以二院材木建北學, 上許之。禮曹啓, 曾聞仁壽院, 本是北學舊基云, 似當以仁壽院仍設北學, 而今若設學, 則本學係是新設。學官差出之外, 典僕劃給, 儒生供饋等事, 必須預爲磨鍊, 然後方可擧行, 令各該司稟處, 何如? 傳曰, 依啓。北學則設於慈壽院, 可也。
禮曹啓, 北學旣爲新設, 而使喚無人, 且無守直之人, 依所報, 書吏二人, 令戶·兵曹, 題給料布, 使喚·守直軍士二名, 亦令兵曹定送, 何如? 上從之。○禮曹啓, 四學中東南兩學, 尤甚殘弊, 使喚·奴婢, 本自不足, 今若除出若干, 移送北學, 則本學事勢, 實爲難堪, 北學奴婢, 令該院, 以他司奴婢有裕處, 量宜定送, 何如? 上從之。
三年壬寅, 北學兼敎授南九萬疏, 不待學舍之成, 先出冗剩之官, 終値大侵, 仍之廢閣, 瓦石材木, 日縮月少, 虛帶官銜, 悠悠度日。今年若不大稔, 二三年間, 快〔決〕無營葺之期, 設使後日更欲營理, 屋宇必盡腐朽, 瓦石必盡散失, 本學折受材瓦, 今姑歸之戶曹, 以待年豐更議。又不當置無職之官, 以增冗費, 命下該曹議之。禮曹啓, 疏辭誠爲有理, 官員姑減事, 令吏曹覆啓定奪, 何如? 上從之。
六年乙巳, 禮曹啓, 四學漁箭·田畓, 皆是祖宗朝賜與之物, 而各官不念此義, 任其抛荒, 每年上納收稅, 漸至減縮, 將未免廢棄。故四學移牒本道, 使自本道檢飭, 則全羅監司, 以自本學依前差人收稅之意, 回移矣, 依回移施行, 何如? 上從之。
十三年壬子, 禮曹啓, 祖宗朝賜與四學折受古群山島民等前稅〔箭稅〕, 一依備局定奪, 自本學切勿收捧, 而至於折受漁場內, 各官漁採船, 與元居島民有異。此則自本學, 依前句管收稅, 補用於學宮多士供饋。而收稅之時, 如有憑藉濫捧之弊, 則令本道隨現推治事, 分付該道, 何如? 上從之。
肅宗三十年甲申, 頒經籍于四學, 以全羅道扶安·萬頃漁場之稅, 還屬于四學, 權減分差敎授。
英宗四年戊申, 禮曹啓, 觀此四學所報, 則學宮, 本非米布衙門, 養士支供之需, 專賴於外方奴婢之貢布矣。近年以來, 連値凶荒, 避故, 存者無幾, 令戶曹·掌隷院, 選上奴婢中, 量宜劃給, 而乙巳條, 災邑減布之代, 令戶曹·賑恤廳, 參酌稟處, 何如? 上從之。
十七年辛酉, 成均館啓, 四學則異於太學, 曾無到記之規, 每於殿講命下之後, 多有換名擧案之弊。故乙卯年親臨殿講時, 大臣及師儒長, 以四學到記, 亦依太學例, 別爲一冊, 井間署名, 俾不得臨時喚〔換〕入之意, 陳達蒙允矣。今番中學齋生五人, 執厥於去十二月二十七日承傳摘奸全數出齋之後, 取考其到記冊子, 則二十七日被黜之儒生, 預爲署名於三十日井間, 而其中一人, 自本月初一日三十日, 空間不署, 預署與不署, 均爲朝禁。而其欲臨科變幻彌縫之狀, 彼此無異, 士習如此, 極爲寒心。今番中學出齋者五人, 幷自本館, 限今秋會試, 已施停擧之罰, 而此後, 如有如此之弊, 亦限一講科停擧, 以爲徵勵之地, 何如? 上從之。
正宗六年壬寅正月, 館學儒生殿講時, 命四學掌議, 押班後, 傳曰, 館·學, 無異館儒, 齋任, 雖有押班之例, 學儒·齋任, 元無押班之事, 此後春秋到記, 學儒·齋任, 一體押班事, 定式, 應試與否, 亦依未赴到記之館儒·齋任例, 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