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屬詞證
以子證父
太宗十年, 丹山府院君李茂, 以罪繫獄。 獄官竝鞫其子公柔, 受杖九十, 終不服。上聞之曰, “是問之者, 過也。 子爲父隱, 寧至於死, 安敢證成父罪乎。” 卽釋之。
肅宗十一年, 大興山城別將, 失庫銀數百兩, 疑庫直之偸出, 先訊其十二歲兒子, 以爲證案。 南九萬曰, “以子證父, 大關綱常。”上命別將罷職, 捕將·刑堂從重推考。
二十二年, 承旨金洪福所啓, “卽見裵縉漢推案, 推官之推問其母·妻, 近於以母證子·以妻證夫。 凡女人犯罪者, 事係奸情之外, 以家長收贖而已, 前後推官, 殊失按獄之體, 推考, 何如?” 依允。
四十一年, 敎曰, “獄者, 天下之大命。 予觀漢宣帝勿治子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之詔, 此誠前代之美意也。 且考法文, 亦有謀反·叛逆外, 子孫·妻妾·奴婢, 告父母·家長者, 處絞之文。 而近觀外方刑獄文案, 事不至重大, 而或使子孫證其父母·祖父母, 妻妾證其家長, 殊甚無謂, 父子俱犯, 妻妾同惡者外, 勿令推治事, 申飭各道。”
重補今上八年, 因江華府金就廷獄事, 本曹議啓, “正郞朴敬圭以爲, ‘以母證子, 以妻證夫, 以弟證兄, 傷恩敗義, 孰有大於此乎。’ 參議李獻慶以爲, ‘郞僚, 以母·妻·同氣之立證, 謂之傷恩敗義者, 正合朝家設禁之本意。 孤村無人之地, 雖不免一問至備詞證, 誠爲未安, 臣於此, 又以見殺獄之嚴急矣。 刑威之下, 人皆惴慄, 雖至親之間, 惟恐呑吐之爲罪, 不覺情實之自陳, 況在他人, 苟求自己之免刑, 暇計彼其之罹罪。 有實而直吐, 則善矣, 無實而亂招, 則難矣, 以此旁照於他獄, 則庶爲哀敬審愼之一助。’云。” 判付內, “參議尾陳數段語, 足備執藝之箴要, 欲爲折獄之左契, 該留守一體知悉。”
重補十三年, 以振威崔水同獄事, 判付內, “妻證夫, 子證父, 法理所不許, 則前後檢官, 無難推問, 載之檢案, 而道狀·曹啓, 亦無一言請罪, 事極駭然。 當該檢官, 一幷拿問定罪, 道臣·秋堂, 從重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