추관지秋官志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추관지 목록



犯越
犯越
肅宗三十年, 備邊司啓曰, “犯越罪人, 自前刑曹郞廳與典獄官員, 輪回守直, 査勅出來, 則遲速有難預度。 減省郞官二員中一員, 依庚午年例, 預爲加出, 待罪人入來, 使之察任, 監獄書員·鎖匠·使令及守直·巡更等軍, 亦考庚午謄錄, 擇定以送, 何如?” 傳曰, “允。”
同年, 備邊司啓曰, “北道犯越罪人, 非久入來, 不可與他囚混處。取考乙丑年例, 則移囚於守禦廳, 而卽今該庫舍, 皆積軍需云。掌隷院新舊庫舍中, 擇其容置罪人處, 令戶曹卽速修補, 何如?”傳曰, “允。”
英宗十年, 備邊司啓曰, “西關犯越罪人, 依庚午·甲申年例, 移囚守禦空庫或隷院庫舍, 昨已筵稟矣。 預令戶曹修補墻壁, 刑曹·典獄官各一員, 輪回守直, 監獄書員·鎖匠·使令·守直軍等, 照例擧行之意, 分付, 何如?” 傳曰, “允。”
十三年, 左議政金在魯啓曰, “犯越人金百永等三人外, 彼皆以赦令全釋。 彼旣全釋而我反罪之, 恩出於彼, 怨歸於我, 亦甚難便矣。” 右議政宋寅明曰, “臣意, 則徙之內地, 可矣。” 傳曰, “無於法之法, 行之難矣。 今若創出內徙之法, 則後日必爲例矣, 此意出擧條, 可也。”
十五年, 領議政金在魯啓曰, “平壤犯越罪人趙碩彬, 若用寬典, 無以懲畏, 請限死嚴刑定配。” 吏曹判書徐宗玉曰, “定配時, 當有減死二字, 而若自本道定配, 則事體似輕, 自刑曹減死, 遠地定配。” 依允。
重補今上八年, 領議政鄭存謙所啓, “邊上或有犯越之事, 則地方官拿問嚴處, 道·帥臣論勘, 自是法典。 而先朝戊辰, 有自我國現發者, 道·帥臣勿論之敎矣。 頃因下敎, 取考戊辰以後本司謄錄, 則犯越之自我國摘發者, 皆依受敎, 道·帥臣果不勘處。至於庚子年, 則以犯越罪人之有殺越於彼地, 先爲移咨, 故自我現發, 而道·帥臣, 依法典論勘。 庚子年, 則以査事之不善究覈, 雖自我現發, 而道·帥臣, 亦爲依法典論勘。 自今以後, 除非如許別般事情, 當遵受敎擧行乎, 抑法意本自嚴重, 一從法典施行乎, 不可不一番稟定,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從後受敎施行事, 定式。 其中犯越而至於殺越者, 按査時, 或有誤書者, 亦依向來處分擧行, 無所不可矣。”
重補同年, 東萊府使李義行啓曰, “漂人孫古男, 冒出禁標之外, 取市上之物, 批庫倭之頰, 勸衆人同犯, 破門突入, 荷劍咆喝, 頭倭避匿, 器機幷撤。 便是劫盜之魁, 合施重律, 其餘二十四名, 分首·從照法。”云。 備邊司草記, “彼此漂民資給, 津送之際, 約條申明, 防限截嚴。 而今此漂民孫古男之作拏異國, 誠一變怪, 其在懲頑民·示隣國之道, 施以一律, 斷不可已矣。 令左水使及該府使, 大張軍威館門前, 彼人所見處梟示, 其餘各人, 嚴刑分配, 何如?” 傳曰, “遍詢大臣及諸堂, 如無異議, 星火行會。” 孫古男, 依傳敎詢議後, 令該府梟示, 其餘分配。
重補十年, 平安監司鄭一祥狀啓, “彼人六百二十三名, 般隻四十九隻, 來接龍川薪島, 故書示兩國約條, 責以義理, 而恬不知動, 故縱火燒燼。”云。傳曰, “邊禁雖嚴, 卽國綱中一事, 國綱立, 則邊禁不期嚴而自嚴。 今番龍川事, 予則以爲大係國綱, 奚但曰, “妄率而已乎。 名以追逐, 則燒般焚幕, 猶涉雍容, 大而移咨可也, 馳通可也, 小則動一邑之兵, 蕩其巢穴, 殲厥種落, 亦無所不可。 而此事則有大不然者。 惟其指畫措置之方, 旣請朝家處分, 向後擧行, 但當恭俟回下, 爲營閫守土之臣者, 豈可擅便從事, 輕易下手乎。 原初狀辭中, 以義諭之, 以威脅之云云, 已難免自專之罪。設令彼人知罪撤歸, 尙云不可, 況大於此之擧乎。 彼雖殊類, 卽亦人耳, 尙不能曉譬以動得, 則甚般處置, 豈患無方。 而今乃徒恃兩力之强弱, 務快一時之觀聽, 積薪厝火, 烟焰四漲, 連抱之材, 巨網之鱗, 將入煨爇之中, 鬱攸所過, 鷄犬亦空, 使數百商人, 頓足鼠竄, 想來光景, 無異居民。 此非區區於小仁而有是敎也, 忠信之敎, 豈容若是。 彼雖畏威永遁, 眞所謂勝之不武爾, 況早晩重來, 灼若觀火, 乘機逞憤, 理所必至。 繼今邊門, 竊恐無往而不生釁。 當是時也, 雖使十百輩龍倅, 以塞其困我之嘖言, 只見其無益而有害也。 藉令此擧, 專出龍倅之獨辦, 爲道·帥臣者, 宜有登時論勘。 又若道·帥臣所爛議而授計者, 何無一言關由於廟堂也。 前冬追逐時, 不逐曰逐, 是欺朝廷也。 及今傳聞轉播之後, 偸鈴之罪, 自知難掩, 囊檄之謀, 欲巧反拙, 數三邑鎭, 紛然啓罷。 不揆邊奇之嚴密, 以致隣藩之繹騷, 矛盾甚矣, 妄錯極矣。 藩閫之不畏國綱如此, 何責乎邑倅·鎭將之不守法, 又何責乎彼人之冒干禁條乎。道·帥臣·地方官, 焉逭重勘, 而迎送有弊, 雖不足恤說者, 以爲若因搜討事坐勘, 恐致邊禁之解弛。 審如是也, 付之慮患之義, 宜念含垢之方。 平安監司鄭一祥·兵使李漢泰, 緘辭從重推考, 龍川府使李儒彬, 姑先越捧十等, 宣川府使柳鎭琡, 觀於洋中逗遛, 可知其慌亂避事, 奚暇節度·方略於屬鎭守宰乎。 官是上官, 罪難倖逭, 不能前進之罪, 終不可歇看。 此一款事件, 無關於搜討, 今之持峻議者, 亦似無雌黃, 令該府拿問處之。 大抵薪之爲島, 輿圖雖屬於我方, 道里便近於彼壤, 在我有九渡河之難, 在彼有一抗葦之捷, 土沃而魚肥, 冠於天下, 豈必以我等棄之地, 較彼必爭之勢乎。 然此疆爾界, 自成鐵限, 固不宜割而與之, 一與之, 更難充磎壑之慾。 爲今之計, 莫如斥絶。而且思之, 關西之沿江七邑·關北之隔坪六鎭, 諸凡地相隣, 而居相接者, 何限隔一衣帶之水幾乎。 烟火互望, 而未曾聞因是生釁。 本島, 距邑治爲百里, 距民聚爲一舍, 則又何爲而察近思遠耶。 今所謂移咨·馳通之說, 決知爲知一未知二也。 但當修明我國之紀綱, 使彼我之人, 逈然知不可冒犯, 斯其可矣, 何必放銃而殲殪·抽矢而勦滅, 又從以焚其網·燒其船, 方可謂快於心而利於國乎。 從今申復月三搜討之制, 來則逐之, 不來則已之, 予何必過用力以事事乎。 目下籌策, 無出此, 廟議未審如何, 如無異同之見, 以此批旨, 行會本道, 可也。”
重補十一年, 東萊府使閔台爀狀啓, “女人徐一月, 誤被高甲山之誘引, 潛奸倭人來往, 至于三四, 前後和應, 爛熳行奸, 罪難容貸。 高甲山游辭誘引, 領送倭館, 李以良·金阿只老味及田古不·劉漢得等, 其所負犯, 初無異同。 令廟堂稟處。”云。 備邊司草記, “邊門設禁, 關係何如, 而挽近以來, 法綱解弛, 殺越之患, 潛奸之變, 連續於數月之內, 萬萬驚駭。 一月爛熳潛奸之狀, 甲山受賂誘人之跡, 綻露無餘。 大典通編曰, ‘受賂倭人, 誘引女子者, 斬。’ 註曰, ‘其女人, 杖一百徒配。’ 蓋以女人, 性雖好淫, 若無從中誘引之人, 則設門嚴禁之地, 決無踰墻相從之理故也。 一月之潛奸倭漢, 至於五人之多, 究厥所爲, 萬殺無惜。 續典一定之後, 法固難撓。 甲山, 館門外梟示, 其餘各人, 各嚴刑遠配。 交奸倭人, 令萊府嚴辭責諭於館守, 一體傳送事, 公付, 何如?”依回啓施行。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