추관지秋官志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추관지 목록



肅宗二十二年, 本曹判書李世華所啓, 故殺子弟者, 律非當死, 而甲子受敎, 以一罪論斷, 丙寅受敎, 以依法文施行, 而情節痛惡者, 則隨時稟定定奪, 故往往以一罪論斷。今後則此等罪人以一罪論斷事, 稟定後, 入於啓覆, 似爲合宜矣。上曰, 依爲之。
英宗二十二年, 傳曰, 凡殺獄具格啓聞之後, 難以闊狹。續典, 其命稟定者, 蓋所謂親問前事也, 此後父殺子·兄殺弟, 雖可置法者, 一番啓聞, 待秋曹覆奏回下後, 親問具格啓聞事, 分付京外。
同年, 傳曰, 頃者三覆時, 業已下敎, 而皇朝本律·昔年受敎, 皆以重倫理, 而受敎中切害二字, 聖意深也, 而秋官因此受敎, 父殺子·兄殺弟, 尋常皆置以一律, 其涉非矣。切害二字, 若不細究, 其將如前泛忽, 其切害者, 用意之至陰慘也。噫, 悖子惡弟之殺無赦者, 爲其父·爲其兄。雖杖而因殺, 豈比擬於切害陰慘。況誤殺·過殺而無他用意之陰慘, 而過爲比此律哉。大抵償命者, 爲其被殺者之冤。西銘亦不云乎。無所逃而待烹, 申生恭也, 以申生之孝心, 其前定抱冤於其父乎。此猶然矣, 況不近於切害陰慘, 而置其償命之律, 則何以慰孝子·順弟之心。中夜思之, 不覺惕然。更爲下敎, 以此分付京外。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今上三年, 傳曰, 聖王之政, 先敎而後刑, 不敎而刑, 是謂罔民。大抵敎莫大於五敎, 五敎不敷, 厥咎誰執。是以每聞法曹決, 係干綱常之罪, 未嘗不怵然而懼者, 所以懼五品之不遜也。然旣曰不孝不悌, 則不可以未敷敎而不施典刑也。故如律而許裁, 遇赦而不放矣。雖以近日獄囚之錄啓觀之, 凡屬綱常之罪, 不但式月斯生, 幾乎鎭日登聞, 此尤予重增歉忸處, 而豈非攸司不深量之一端乎。憲府卽掌風憲之地也。若有傷風憲之民, 則事宜詳問其犯之大小·罪之輕重, 十分審愼, 明白無疑然後, 移法曹決罪, 可也。萬有一以風聞途聽之說, 但任一己之私, 輕先勘斷, 則名雖編配, 生前無宥還之路, 無罪者之呼冤, 足爲干和, 抑亦在不率敎之徒, 不足爲懲礪之道。繼自今該曹, 以此知悉, 罪關綱常者, 雖死罪以下, 必也審閱, 究覈其情實, 明知斷無疑端然後, 草記發配, 以副予先敎後刑之意。此等罪名, 三法司之中, 猶於憲府相續逮囚, 豈其刑曹·京兆則不知, 而獨彼憲府詳知而然乎。亦甚怪訝。今番被囚人, 盤覈其實以聞揭板堂上廳事。
四年, 善復爲本曹判書時所啓, 關係倫常罪人, 草記後發配事, 曾有下敎, 而外方則此等罪人, 自該道直爲發配後, 所配道臣始爲狀聞。此後則罪關倫常者, 嚴覈事情, 詳悉罪目, 先狀聞後發配之意, 行會諸道, 何如? 上曰, 諸堂之意, 何如? 吏曹判書金鍾秀曰, 先狀聞後發配, 雖似有牽掣之慮, 而至若罪關綱常之事, 特創此例, 則其餘輕罪之直勘發配, 固自如也。若以京司執奏釐正之道言之, 則本道之先啓後配, 似勝於配所道之始具罪目於到配啓本中矣。尙喆爲領相時曰, 先狀啓後發配, 雖有上聞繁委之慮, 若其中罪犯倫常, 關係甚重者, 具罪目狀聞, 下該曹稟處後, 始許發配, 則諸道決遣之時, 必當有惕念審愼之效。以此定式施行, 恐無所妨矣。左議政徐命善曰, 罪關倫紀, 乃是不常有之事。雖使先啓後配, 似無拘掣之慮, 而外方之審愼, 則必當大有效焉。必令論列啓聞, 待該曹覆奏後發配, 爲宜矣。上曰, 領·左相與吏判之言, 儘有意見。此不過發配·到配, 各有狀聞, 以寓重其事而均其例之意也。依此定式, 仍令該曹行會諸道, 可也。
重補 六年, 南部李召史上言內, 矣身年八十二, 只有一子充金, 醉中失禮於閭里, 以不敬老母, 爲人所訴, 定配富寧。乞蒙放釋云。曹回啓判付內, 此等罪名, 易致爽實, 向有受敎定式, 必經登聞然後, 使之發配。此漢果是令前發配乎? 相考文案草記。曹草記, 充金發配, 果在令前云。傳曰, 令久則弛。此後此等罪名, 萬一不卽登聞, 該堂直捧削職傳旨事, 載之政院故事·本曹受敎。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肅宗元年, 江界人志望故殺其子, 誣告他人, 欲成殺獄。因道臣狀本, 許積爲領議政時啓曰, 罪人志望梟示與否, 議大臣事傳敎, 而先朝旣已依律定罪, 到今不可更改矣。上曰, 先朝已定之律, 不可輕改。志望則因前定配, 此後用意故殺之類, 論斷一律。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七年, 明川寺奴女莫今生子, 欲不擧, 爲隣人所救止。道臣狀請稟處。本曹啓目, 律文內, 祖父母·父母故殺子孫者, 杖六十徒一年, 尊長謀殺卑幼已行而未曾傷人者, 依故殺罪, 減二等杖九十, 未殺者, 與殺者同律, 則似無法文本意。依律文施行之意, 回移何如? 判付內, 父母愛子之心, 固是天賦之常性, 而咸鏡一路, 我聖祖豊沛之鄕, 人心素稱淳厚, 而比年以來, 彝倫斁絶, 竟至以母殺子之域, 事之寒心, 莫此爲甚。雖因切隣未遂兇計, 原其心跡, 與殺無異。決不可不斷之一罪, 以正風敎, 以礪邊民。議于大臣稟處。領議政金壽恒議以爲, 以母殺子, 人倫之大變, 而宜聖明之深惡切痛, 必欲斷之一罪也。然念母子慈愛之情, 禽獸猶然, 貴賤無間, 則北路之俗, 雖極頑蠢, 至於手戕其赤子, 豈其本性之獨異於人哉。蓋其生理之艱·賦役之重, 比他道特甚, 甚至於父子不相保。從前此等之變, 比比有之, 苟求其所以然, 則誠有可哀·不可惡者矣。昔宋岳鄂之間田野小民, 例養二男一女, 過此輒浸諸水盆而殺之, 蘇軾寄鄂州守書云, 律文故殺子孫者徒二年, 願公明告佐史, 布諭士民, 俾變其習。軾之此言, 可謂切至之論矣。今日處此之道, 宜先求其杜弊之本, 不但在於斷罪之嚴。且父母之故殺子女者, 論以一律, 曾雖有受敎, 未殺者與已殺者, 恐不可以設心之同而用法無別, 施以次律, 似合酌處之道。上裁。左議政閔鼎重議以爲, 北關氓俗, 生子不擧者, 往往有之。蓋其意, 專出於生理之至艱, 苟求其本, 亦甚可矜。況其欲殺之子, 幸不至死, 姑以法意, 參酌施罪, 仍令本道啓稟立制, 以之曉諭吏民, 永久遵行, 期於變革惡習, 實合敎化之本意矣。上裁。右議政李尙眞議以爲, 虎狼惡獸而猶知愛子之篤, 人而不知, 不可謂人, 況欲殺之乎。此固大變。第殺與謀殺, 心雖無異, 成與未成, 律不同科。斷獄之法, 難容一撓, 且其一身生理旣難, 又添一口, 資活益難。不自覺其斁敗人倫之歸, 此正朝家所當反求, 而宣布德意, 革祛痼弊, 以爲民俗丕變之地也。臣所冀於聖明之世者, 不專在於處此獄之如法而已。上裁。判中樞府事金壽興·鄭知和議以爲, 父母慈愛之天性, 人所同得, 豈北路之民, 獨無天賦之性, 甘心自陷於悖倫亂常之罪哉。其所以萌此謀殺赤子之心者, 必有所由然, 朝家之處此者, 必究其所由然之理, 先講杜弊之本, 以爲正俗之地, 實合於聖王哀矜之政。以聖上若保赤子之盛德, 推以及於遐遠之域, 俾令喪其樂生之心者, 皆復其天賦之常性, 則古人所謂勸之使殺亦不肯者, 庶將復見於今矣。上裁。判付內, 依議施行。令道臣商量革弊變俗之道, 啓聞稟處, 以爲遵行之地。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英宗十五年, 本曹判書金聖應所啓, 今觀全羅監司啓本, 錦山人金厚文以其子行惡, 處處偸竊, 不勝憤怒, 以食刀亂刺, 至割左右脚跟, 似當依例同推, 而律文中, 毆殺子者, 杖一百, 故殺子者, 杖六十徒一年, 而丙子受敎, 罪至杖·徒, 乙卯受敎, 如有情節痛惡者, 不可不別樣處斷, 有司之臣, 有臨時啓稟之敎, 故狀請稟處, 請詢大臣而處之。右議政宋寅明曰, 以律文則不過杖徒之輕罪, 以受敎則至令啓稟於臨時置之。一律, 初非可議, 惟其亂刺割脚, 擧措凶悖, 惟在上裁。上曰, 參酌島配。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三十五年, 傳曰, 聞李枝郁之妻毆婦溺水, 關係風化, 不可不嚴査。丁召史之飮恨投水, 無異孔雀詩, 聞甚慘惻, 其姑當遣御史, 嚴刑以配, 而又聞其子五人之中有禁旅軍官云。噫, 人君以孝爲治, 不可以此傷人子之心, 亦不可因此貽累於可用武士。且旣不係於殺人, 則以婦刑, 姑亦非王政之所宜。特爲參酌, 海沿遠配。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重補 今上六年, 中和金處元刃刺李共元, 卽日致死, 實因被刺。其子大秦擊錚原情內, 矣父處元賣酒資生, 李甘丁與其子共元來飮之際, 甘丁拔劒刺共元腹曰, 吾殺悖子, 何關罪戾云。共元致命後, 甘丁告官曰, 矣父刺殺, 令本道嚴査云。道啓, 處元爲元犯, 毫無可疑, 嚴訊得情云。甲辰更査後, 本曹啓以爲, 共元被刺時, 同坐一房者, 處元與甘丁, 則求其元犯, 果是伊誰云。判付內, 白晝向刃, 情跡狼藉, 而第攷肯綮, 其說不過是沒把捉。凡事無出常理, 對其父·刺其子, 而爲其父者, 捨置垂死之其子, 汲汲歸家, 不欲顧見, 此誠理會不得處。如無甚麽隱情, 必有別般奸狀。朝家於此, 不欲索言, 其起疑之端, 付之本道, 另行按査, 該道伯似已領會微意, 而及見査啓, 其說則懸空架虛, 其事則愈往愈晦。道伯事, 誠甚疎忽, 向欲發緘問備, 而姑且置之。到今諸道獄案, 躬自看閱, 凡爲幾十日矣。旣知其十分疑晦, 猶復如前任他, 是豈審克之本意。似此疑獄, 必須拔例究覈, 可得情實。大凡殺獄, 一番成案之後, 道伯視若鬼錄, 推官認作鐵券, 明知其可反之案·可生之端, 或拘於顔私, 或厭於看閱, 不欲措一辭於其間, 安在其重人命·愼獄體之意也。卽令該道伯詳覈狀聞。本道査啓內, 甘丁不待盤詰, 多年隱諱之事, 一朝直陳, 誠非始料之所及, 故反覆窮覈, 終始一辭, 惟願速死, 而激憤於處元, 移怒於其子, 非出必殺, 欲爲示警云者。可推其實狀。處元之橫罹, 自歸脫空, 甘丁之自服, 可見天道, 甘丁定爲一罪云。判付內, 此文案始欲參情究法, 終又因跡起疑, 不得已措辭判下, 觀此査啓中供招, 大有係於倫常。所謂哀矜而勿喜者, 政爲此獄準備語。三堂齊會, 詳閱稟處。曹回啓判付內, 此獄之以處元斷爲元犯者, 凡幾年矣。天下之事, 不出常理。爲人父者, 目見其子之被刺於人, 而不卽地反兵, 乃反汲汲歸去者, 求之常理, 寧有是耶。此等事情, 本非難曉, 而檢官之意, 置以甘丁則其父也, 理無可疑, 處元則路人也, 事或難明。故偏主先入之見, 硬定必死之案。獄上之後, 以其事關倫常, 自朝家不欲起疑於不當疑之地, 特令更査者, 槪有微意, 而査官之見, 又一如檢官之見, 其所發問取招, 無甚鉤深摘隱。於是乎, 自朝家不獲已起疑判下, 設置有司之意, 豈亶使然哉。今則獄已具矣, 情已輸矣。處元之冤始暴, 甘丁之惡始著, 以此推之, 則八路重獄如此獄之比者, 將不知其幾, 寧不惻然。自卿曹將此判下, 行會諸道, 俾凡檢官·査官, 各細心體究, 無陷失入失出之辜。甘丁跡其行兇, 殺之無惜, 續典一律, 若爲此囚準備, 而方其未得情也, 惟恐其失刑, 而及其旣得情也, 反惻其傷倫, 哀矜勿喜者, 政指此也。況其招中, 略欲示警, 初無殺心云者, 亦或似然。特爲減死, 嚴刑二次, 絶島定配。處元慫慂共元, 使之得罪於甘丁者, 卽處元也, 激怒甘丁, 使之逞憤於共元者, 亦處元也。計出奪田, 罪著由我。其在懲後之道, 不可以四年滯囚而遽然白放。令道臣酌量勘放。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重補 十一年, 平山趙匡善妻朴召史, 縊刺致死。其父朴長赫發告內, 爲其媤母崔召史勒縊勒刺云。初·覆檢, 實因自刺, 因長赫子龍海擊錚行査, 道啓, 若謂自刺, 則旣結其項, 一刎·二刎, 至於三四者, 非弱女可辦。若謂被刺, 則家中只有其夫匡善及匡善之繼母崔女而已。朴女于歸, 未過數月, 夫妻未有反目之事, 姑婦亦無反唇之跡, 則以夫殺妻·以姑殺婦, 俱是理外。而其婢四丹, 乃以非親·非族之李次望往來其家, 崔女産兒等說, 明白納招。匡善六寸趙匡辰, 以血染衣服搜見之語, 丁寧面質, 則崔女恣意行淫, 現露於其婦, 故必殺之心, 恒蓄於中, 乘時刺之, 假作自縊, 斷然無疑。崔女·李次望, 枷囚以待處分云。特遣御史李崑秀, 按覈書啓, 趙匡辰以崔女近親, 不思掩諱, 乃反暴揚之, 此獄肯綮, 似屬匡辰。四丹招內, 崔女房出入之人, 頭着喪笠, 昏夜之中, 不卞其面, 而匡辰以陳告次望之意申囑, 故始以次望陳告。到今思之, 着喪笠者, 必是匡辰, 而其家患染, 一村不通, 而匡辰獨自往來云。故逐條盤問於匡辰, 則刑至七度, 忽然直招, 斷以元犯, 恐無可疑云。曹啓, 臣旣承往示大臣, 俾陳意見, 諸堂各陳所見之命, 依聖敎, 往示于領議政金致仁則以爲, 匡辰自服, 彰露無餘, 此係倫紀大變, 造謀·加功, 不可分屬, 一獄兩償, 非所持疑, 崔女之不卽取服, 是爲可恨, 嚴訊輸款云矣。分付道臣, 嚴刑取服, 何如啓。判付內, 平山之獄, 卽大疑案耳。三載于玆, 尙遲一決, 蓋其姑婦也, 而戕殛之班族也。而奸騙之謀至憯矣, 事極醜矣。傷倫敗俗, 未有甚於此獄。朝家於此, 重加致愼, 覈之又覈, 不嫌煩複, 閱道査·曹讞者已屢矣, 而率不免隔靴爬痒。及見繡行査本, 始驗難誣者天理。崔女姑也, 朴女婦也, 崔女慣於耽淫, 朴女作其眼釘, 滅口一念, 已在于歸之初, 畢竟結果, 兼用刃索, 而所謂奸夫, 幾誤於李次望, 終歸於趙匡辰。本獄顚末, 不過如斯。大抵縊刺一款, 當別人己, 而謂由己焉, 則毋論縊刺之先後, 己自辦得, 非荏弱女子所可能, 能亦不可爲, 此檢牒之誤也。謂由人焉, 則時丁白晝, 夫也在庭, 姑雖欲逞其惡, 婦豈肯受其毒, 當其若刺·若縊也, 口若無叫號之聲, 手必有遮截之傷, 而竝不見明證。刺痕淺深, 多至於四, 則尙可曰一刃致命乎, 縊痕堅紫, 已現於初檢, 則又可曰死後勒縊乎。欲得縊刺根因, 先辨淫奸虛實, 而次望名字微發於檢招, 牢定於道啓, 門內相見, 半夜潛出云云。四丹母女, 一辭納招, 則此似爲次望之斷案, 而懷孕也·隳胎也, 又引而不發, 便沒歸趣, 此道啓之誤也。以此不具之獄, 摸索斷定, 徑擬一律, 大有乖於審克之政。特命近臣往哉閱覈, 惟貌之稽, 惟言之聽, 惟輿論之博採。到今一反前案, 罪人斯得, 向來許多情僞, 都是潦水之歸壑, 崔女鶉奔之跡自綻, 次望鴻罹之冤可雪。於是乎奸夫, 歸於匡辰矣。匡辰招旣曰, 縛而縊, 縊而又刺云爾, 則容手沒策遮截, 非可論也, 又曰厥夫出而借鞍, 厥婢送之採菜云爾, 則家無人, 隣無證, 叫號伊誰聞之。原初次望之被誣, 專由匡辰之移禍, 覓來類己之人, 要售熒衆之計, 次望持衰, 把作優孟之服, 次望同閈, 視同瓜田之履, 一轉而囑四丹, 再轉而嗾鳳元, 白地做出, 暗中竊笑, 殊不知乾道昭昭·神先定命, 錯認一家喪人之說, 伏案於次望面質招矣。平問則匡辰輸款, 對造則崔女語屈, 是所謂一朝豁然貫通, 而無情者不得盡其辭者也。本曹回啓中, 二段起疑, 未知其信然, 其然豈其然, 縊與刃下手雖同, 縊則遲, 而刃則速。以淫女奸夫, 行兇之心, 難失者時, 易露者機, 而借鞍者將還矣, 採菜者將還矣, 恐恐然·盻盻然, 惟懼其了當之不速, 旣縊之又刺之, 故覓剉桑之刀者, 要揜跡也, 更着在笥之衣者, 欲藏痕也, 何疑於縊之不力, 從以亂刺乎。懷孕隳胎云云, 在次望固可覈, 在匡辰無可疑, 妖婢猾校之前後誣引, 罔非匡辰所脅囑。懷孕·不懷孕, 隳胎·不隳胎, 不足輕重於匡辰, 何憂乎懷隳之便沒下落乎。繡斧纔返, 鐵案已成, 只宜分首從以其律處斷。崔女速捧遲晩, 李次望放送。己酉曹回啓, 匡辰昨年已物故, 崔阿只依法典詳覆施行何如? 判付內, 蓋此獄情, 不啻千頭萬緖, 而要其歸, 則淫獄兼殺獄, 而淫獄爲殺獄之本, 先定淫獄, 次及殺獄, 方可謂不失次第。以言乎淫獄, 則李次望之說, 微發於初檢之招, 而牢定於前道臣嚴思晩之査啓, 繡覈出而便歸趙匡辰矣。大抵崔女與匡辰爲媤五寸親, 其所往來, 本自無常, 則喪夫十餘年, 年紀方盛, 匡善幼穉之時, 曾無失行之事, 到今年紀稍多, 匡善長成之後, 始有此狼藉行淫之擧乎? 此一可疑也。雖以行淫之見捉於朴女爲恥, 同力戕殺爲言, 而匡善年少, 不可以鎭長鱞居, 則又將後娶, 是去一婦生一婦, 其可以隨得隨刹乎。此二可疑也。李次望往來云云, 打成一片, 至有四丹母女, 二更量自大門出來之證, 移易不得。到繡覈曰, 以誣告,便卽脫空, 則四丹最末招, 匡辰來臥崔女房之說, 又安知不脫空於後日更査之時乎。此三可疑也。四丹呑吐之招, 到道査曰, 以直陳者, 專出畏中營之周牢云爾, 則何惜乎匡辰, 何憎乎次望, 而只言次望, 不及匡辰。到繡覈乃反拔次望, 而代匡辰, 此正年幼賤女都沒主宰, 發問曰次望, 則對以次望, 發問曰匡辰, 則對以匡辰, 知如此則生, 不如此則死而已。前供後供, 似不必爲然。此四可疑也。疑獄之廉探鉤得, 雖曰常例, 前而道臣按査所廉探者, 卽李次望也, 後而御史按査所廉探者, 卽趙匡辰也。湊合於次望而似有條理, 湊合於匡辰而亦似有條理。今之萬口, 卽前之萬口, 而同是廉探, 判作兩段, 則次望之爲贗爲眞, 匡辰之或是或非, 其孰能辨之乎。此五可疑也。産兒一事, 卽淫獄肯綮, 而不埋則棄, 亦是淫女掩跡之茶飯, 此獄則四丹只言擁衾。各招只稱風傳, 而所産兒之若埋·若棄, 便沒下落, 殆無憑據。此六可疑也。以屍親朴長赫爲其女報讎之心, 崔女奸夫之爲誰某, 必有窮搜極覓之事, 而初檢招辭, 別無他語, 覆檢招辭, 始以繼姑行事不美之說, 聞於其女云, 而道査納供, 又以元無此說爲言李次望云云。只憑他人口招, 而書之於其子之擊錚文字, 此何等緊重, 而初若是泛及次望, 後亦無援引匡辰乎。此七可疑也。兩處失火之說, 始疑於朴女之累德, 畢竟立證之論, 終歸於崔女之淫行。此八可疑也。手記捧出之時, 崔女事之目不忍覩, 口不忍言云云。諸趙歸之於不慈屍親, 則斷之以不美, 兩說互相予盾。此九可疑也。朴女歸趙, 不過數朔, 而其間崔女·匡善迭痛時疾, 計其無故日子, 不過三十餘日。崔女雖曰耽淫, 何必於子婦新入之際, 染疾新起之餘, 再邀匡辰, 肆然行淫, 又況於三十餘日之內, 有何忙忙汲汲之事, 而一邊綢繆, 一邊戕殺乎。此十可疑也。匡辰承疑之招以爲, 與崔女交奸, 始於癸卯, 癸卯之於乙巳爲三年之久, 則匡善以前室長成之子, 引義告絶, 雖難辦得, 據理挽止, 何所不可, 而一任崔女之跳踉, 不顧門戶之醜辱乎。此十一可疑也。崔女, 在匡善, 母也。義不絶之前, 不能禁止, 容或無怪, 而一匡辰之托辭驅逐, 俾不得接跡, 何難之有, 一番·再番, 至于除去其妻之境, 而佯若不知乎。此十二可疑也。五寸叔侄之間, 有此倫紀之變 則匡善雖爲繼母隱諱, 一村諸趙, 豈不思所禁戢, 以爲保班名持門戶之計, 而一味伈泄, 視若尋常。此十三可疑也。次望之名, 出於四丹之口, 而四丹則或稱趙鳳元之慫慂, 或稱趙匡辰之威脅, 則鳳元·匡辰, 卽是次望之血怨骨讎, 而次望放出之後, 所往復於匡辰者, 不過是呈訴官家推治鳳元·送言宗侄笞治四丹而已, 則次望之於匡辰, 初無執贓, 可知。此十四可疑也。繡覈摘發之後, 宗傑以匡辰則爲趙家之絶屬, 崔女乃趙家之出婦, 發憤納招, 無所顧藉, 而行淫情跡, 終無一語, 立證之事, 只以夢想不到爲言, 畢竟指以爲可疑之端者, 特事端已出後, 匡辰之不使匡善呈卞等, 一二漫語而已。此十五可疑也。以言乎殺獄, 則初·覆檢驗, 雖曰爽誤, 而四肢無緊縛之跡, 兩手無遮截之痕云者, 亦足爲自縊自刎之證, 則不可謂之專無所據。此一可疑也。道臣査啓, 引無冤錄臥所被死條, 以卞初·覆檢直斷自刎之非, 又引無冤錄要害處一刃直致命條, 以實初·覆檢無遮截之案, 又說出扶起跪之假作自縊等語, 以明崔女用計之陰慘, 而刃傷時其坐·其臥, 其孰卞之? 刀痕爲四處, 則非一刃致命可知, 食氣嗓之先絶, 其孰知之。人物致命, 肢體伸直, 則扶起而跪, 其孰能之。此二可疑也。血衣改着一事, 最爲執言之端, 而非但崔女之極口發明, 設令有眞箇血衣, 爲其姑者, 忽見其婦, 刃傷致死, 血濡縷不止, 則喫驚前救, 以冀僥倖者, 人情之常, 則如是之際, 血濺衣裾, 不是異事, 以此爲戕殺之證, 未知其必然。此三可疑也。匡辰雖有斗大之膽, 朝與崔女謀殺朴女, 暮乃不動聲色, 而參涉於書給手標之時, 呼添母字上繼字, 決無是理。此四可疑也。崔女與匡辰爛熳同心, 必欲除去朴女, 則暗地行兇, 滅口掩跡, 有何難事, 而乃於白晝大村之中, 行此八九分易綻露之擧乎。此五可疑也。其婢採菜之行, 期限稍久, 其子借鞍之出, 遲速難知, 則潛匿匡辰於別處, 共戕朴女於暫時者, 已不免危道, 而又安知不有束縕之隣嫗·乞米之村女, 無心而突入乎。此六可疑也。匡辰若與崔女, 爛熳交奸, 爛熳殺越, 忽地背馳, 獨拔其身, 奸夫則歸之於次望, 殺變則證之以血衣, 彼爲崔女者, 乃將低頭順受,而其不曰, 汝與吾曾有如許如許之事, 今反推納於死地, 獨占其生路云云。于以折其詐, 而洩其憤乎。前後崔女之供, 曾無此等句語。此七可疑也。雖在尋常殺獄, 輸情納款, 多積年所, 或有刑至累百次者, 兩件獄事, 大關倫紀, 而匡辰之七度刑承款, 反起訝惑, 意者, 匡辰目見許多事情之都歸於渠, 無計掉脫於衆口, 反欲虛擲其一身而然歟。此八可疑也。凡係殺獄, 傷處爲重, 詞證次之, 而以傷處, 則自縊被縊·自刺被刺, 各成一案, 所謂詞證, 無一憑考可問之人, 前後文案, 多出於懸空摸索。此九可疑也。趙匡辰承款之後, 崔女宜無發明之端, 而終始抵賴, 末乃承款於同推者, 抑或有別般隱情而然。此十可疑也。道臣査啓, 以先刃後縊, 爲斷案, 以明縊無痕之爲死後假縊, 而匡辰·崔女之招, 以以巾先結, 以刃繼刺爲言, 若然則生前之縊, 亦且無痕乎。此十一可疑也。匡辰及崔女招辭, 旣不曰縛其兩手, 又不曰推之使臥, 則無遮截臥受刃等語, 亦無歸趣。此十二可疑也。女人知覺雖云淺短, 做此凶計者, 亦必工於乃飾伊日在家者, 只是崔女與匡善, 而匡善亦暫出, 則事端透露之後, 其將推諉於何人, 而無難於戕殺乎。此十三可疑也。猾校妖婢雖曰, 聽匡辰之誘脅, 而同作罪囚, 同入官庭, 許多錢貨, 初無流行之跡, 而五兩賂物, 旣出別人, 班族氣勢, 亦無鋪張之路, 而數語酬酢, 便沒肯綮, 則四丹之指告李次望, 安知不爲鳳元欲實廉問之計乎。此十四可疑也。情僞難測, 事變無窮, 或者有積怨深怒於崔女或朴女者, 出入皆從後門, 行凶肆毒於猝乍之間, 一以爲移禍之計, 一以爲逞憤之道, 而崔女·匡善未之覺得歟。雖曰意慮之不到, 難屬事理之全無。此十五可疑也。此獄之爲疑獄, 通國之所知, 而自經繡覈, 便成鐵案。匡辰承款而經斃[徑斃], 崔女輸情而待覆, 更無可以擧論者, 而披閱獄案, 節節可疑, 考之淫獄而可疑者, 爲十五, 參之殺獄而可疑者, 爲十五。摠以論之, 合爲三十條疑端, 旣至於三十條之多, 而謂以究竟擔閣一邊, 亦有違於審克之道。大臣及本曹諸堂, 各以意見條列以聞。曹啓, 收議大臣, 則右議政蔡濟恭以爲, 平山獄情, 千頭萬緖, 奉讀判下, 節節皆中, 詳覆擧行, 決知其不當云。判府事李在協以爲, 平山獄情, 疑晦多端, 伏讀判付, 聖人之言, 不啻如片言可折, 詳覆擧行, 不可輕議云。判書沈頤之以爲, 更査得情云。參判柳戇以爲, 如法處斷, 恐不可已云。參議朴天衡以爲, 更査得情云。判付內, 淫獄無間夫, 則不成獄殺。獄無正犯, 則不成獄, 疑獄無緊證, 則不成獄。此獄淫也·殺也·疑也, 兼有而俱備, 一猶難貰, 三案牢成鐵案, 豈或以傅輕二字容說, 而間夫則匡辰云, 而已瘦死矣, 正犯則匡辰云, 而已瘦死矣, 緊證則匡辰云, 而已瘦死矣。匡辰之隨問卽服, 常理之外, 朴女之冤死代殺, 公法之常, 而匡辰不在, 則渠之昭脫, 死者申雪, 無其路。惟此淫·殺·疑三案, 將無出場之日。此所以遍詢大臣·獄官, 期欲究竟而後已。無奸夫·無正犯·無緊證, 而只誅一箇崔女曰, 是女爲三案原謀云爾, 則大非以其罪正其律, 與其殺之於然疑之跡, 無寧失之不徑說者, 或以崔女之輸款, 爲持難之端, 而依俙遲晩, 漫漶着侤, 已死之匡辰亦然。三尺何等公物, 而急於收殺, 不嫌苟艱, 其害反有甚於經決之近於顚倒。況本事則至淫褻, 本罪則姑殺婦, 無論生者·死者, 勒斷以眞有而實犯, 亦違敦俗重倫之政。由前·由後, 蔽一言曰, 不成獄。當崔女酌放事分付, 而合施之律, 卿等廣考法文, 論理議處。曹啓, 若以士族婦女瀆亂風敎擬之, 則已是一罪, 若以父母殺子女用意凶慘勘之, 則亦係當死。捨此二條, 更無可照之律。大明律鬪毆條有曰, 祖父母·父母非理故殺子孫之婦者, 杖一百流二千里。惟此法文, 似可照擬, 而今玆處分, 出於天地造化精妙之理, 則以臣等膚淺之見, 議到於律名輕重, 實涉擅便。上裁。判付內, 依回啓施行。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重補 十三年, 振威崔水同鋤斫子婦者斤德, 第二十五日致死, 實因被傷。其子昌大上言內, 矣父索飯, 則矣妻擧床出來, 蹶仆於松根, 膁肕皮脫, 仍爲血癢, 以剪刀自刮, 而其父母問其所傷, 則矣妻妄答以媤父毆打矣。鐵毒漸肆, 以至絶命, 妻娚申時金構誣發狀成獄云。本道査啓, 舅之愛婦, 人情之同然, 而十七多病之女, 剪刀刮膝, 鋤尖斫足, 人理滅絶, 倫紀斁喪, 不待結案, 而殺之無惜。大明律, 非理毆子孫之婦至死者, 有減等之文, 此則輸款後擬議, 而其爲殘虐, 萬無一生, 訊推得情云。曹回啓判付內, 朝家於此獄, 一再閱案, 不覺慘然不樂者久之, 以廿錢之微物, 逼新婚之少婦, 拳棒刀鋤, 備極憯毒, 迫脅毆逐, 死而後已。苟有人心, 豈忍爲此。此猶餘事, 舅而殺其婦, 母而告其子, 甚至父諉其子, 子證其父, 情跡之虛實勿論, 倫理之滅絶無餘, 滿紙供招, 不欲復看。水同情固可惡殺, 與有心故殺, 用意慘切, 猶有間隔, 況有減等之律文, 則不必一向訊推。使蔑倫·敗俗之說, 又復登聞, 卽爲考律勘處。昌大, 始何質言, 今何呼冤。可謂是父是子, 亦爲嚴刑遠配事, 分付。
已上殺子婦。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