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知情藏匿罪人, 若過致資給, 謂事發被追及亡叛之類令得隱避者, 各減罪人罪一等。藏匿無日限, 過致資給亦同。若卑幼藏隱, 匿狀已成, 尊長知而聽之, 獨坐卑幼, 部曲·奴婢首匿, 主後知者, 與同罪。卽尊長匿罪人, 尊長死後, 卑幼仍匿者, 減五等, 尊長死後, 雖經匿, 但已遣去而事發, 及匿得相容隱者之侶, 竝不坐。小功以下, 亦同減例。若赦前藏匿罪人, 而罪人不合赦免, 赦後匿如故, 不知人有罪, 容寄之後, 知而匿者, 皆坐如律。其展轉相使而匿罪人, 知情者皆坐, 不知者, 勿論。
疏議曰, 知情藏匿, 謂知罪人之情, 主人爲相藏隱。過致資給者, 謂指授道途, 送過險處, 助其運致, 幷資給衣糧, 遂使凶人潛隱他所。注云, 謂事發被追, 若非事發, 未是罪人, 故須事發被追, 始辨知情之狀。及亡·叛之類, 謂逃亡或叛國, 雖未追攝, 行卽可知。過致資給, 令隱避者, 減罪人罪一等, 合流三千里之類。稱之類者, 或有亡命山澤, 不從追喚, 皆是。
注, 藏匿無日限, 過致資給, 亦同。若卑幼藏隱, 匿狀已成, 尊長知而聽之, 獨坐卑幼, 部曲·奴婢首匿, 主後知者, 與同罪。
疏議曰, 藏匿無日限者, 謂不限日之多少, 但藏匿卽坐。過致資給, 亦同無日限。若卑幼藏隱, 匿狀旣成。以其同居, 得相容隱, 故尊長知而聽之, 獨坐卑幼, 尊長不坐。部曲·奴婢作首, 隱匿罪人。主後知者, 與同罪, 謂同部曲·奴婢, 各減罪人罪一等。以主不爲部曲·奴婢隱故也。
注, 卽尊長匿罪人, 尊長死後, 卑幼仍匿者, 減五等。尊長死後, 雖經匿, 但已遣去而事發, 及匿得相容隱者之侶, 竝不坐。小功以下, 亦同減例。
疏議曰, 謂尊長在日, 自匿罪人, 容其相隱, 尊長死後, 卑幼匿之如故, 亦不限日之多少, 減尊長罪五等, 總減罪人罪六等。尊長死後, 雖經匿, 但發遣去, 後罪始發覺, 及匿得相容隱者之徒侶, 假有大功之親, 共人行盜, 事發被追, 俱來藏匿, 若糾其徒侶, 親罪卽彰, 恐相連累, 故竝不坐罪。小功以下, 亦同減例, 卽例云, 小功以下相容隱, 減凡人三等。今匿小功·緦麻親之侶, 亦準此例減之, 總減罪人罪四等。故云亦同減例。
注, 若赦前藏匿罪人, 而罪人不合赦免, 赦後匿如故, 不知人有罪, 容寄之後, 知而匿者, 皆坐如律。
疏議曰, 赦前藏匿罪人, 而罪人不合赦免, 假有匿十惡人, 會赦, 十惡不合赦免。赦後匿如故, 及不知人有罪, 容寄之後, 知而匿者, 竝依藏匿之罪科之。
注, 其展轉相使而匿罪人, 知情者皆坐, 不知者勿論。
疏議曰, 展轉相使匿罪人者, 假有甲知情匿罪人, 又囑付乙令匿, 乙又囑丙遣匿, 如此展轉相使匿者。乙·丙知是罪人, 得藏匿之罪, 不知情者, 無罪, 故云勿論。
罪人有數罪者, 止坐所知。
疏議曰, 罪人有數罪, 謂或殺人或姦盜。止坐所知者, 謂於所知之罪上, 減一等之類。
問曰, 有奴婢匿一流囚, 主後知之, 主合得何罪?
答曰, 有奴婢首匿流囚, 罪合減一等, 徒三年, 加杖二百。主後知者, 與奴婢同科, 亦準奴婢之罪, 合杖二百。其應例減·收贖, 各準其主本法, 仍於二百上減·贖。若奴婢死後, 主匿如故, 卽得自匿之罪, 一合準奴婢爲坐。
故唐律疏議 卷第二十八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