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烽候不警, 令寇賊犯邊, 及應擧烽燧而不擧, 應放多烽而放少烽者, 各徒三年。
疏議曰, 烽候, 謂從緣邊置烽, 連於京邑, 烽燧相應, 以備非常。放烽多少, 具在別式。候望不擧, 是名不警。若令蕃寇犯塞·外賊入邊及應擧烽燧而不擧, 應放多烽而放少烽者, 各徒三年。
若放烽已訖, 而前烽不擧, 不卽往告者, 罪亦如之。以故陷敗戶口·軍人·城戍者, 絞。
疏議曰, 依職方式, 放烽訖而前烽不擧者, 卽差脚力往告之。不卽告者, 亦徒三年。故云亦如之。以故陷敗, 謂從烽候不警及應擧烽燧而不擧或應放多烽而放少烽或放烽訖而前烽不擧不卽往告等, 以故陷敗戶口或是軍人及城戍者, 各得絞罪。
卽不應擧烽燧而擧若應放少烽而放多烽及遶烽二里內輒放煙火者各徒一年。
疏議曰, 依式, 望見煙塵, 卽擧烽燧。若無事故, 是不應擧。若應放少烽而放多烽, 及遶烽二里內, 皆不得有煙火, 謂晝放煙, 夜放火者。自不應擧烽燧而擧以下三事, 各徒一年。放烽多少, 具在式文, 其事隱祕, 不可具引。如有犯者, 臨時據式科斷。
故唐律疏議 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