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英祖 6年(1730): 도적 재조사 담당 고복관의 책임
◉ 考覆官論罪
六年, 夜對入侍時, 侍讀官李宗白所啓, “今此寶鑑中, 我聖祖日月之明, 旣照燭原忠希賞之罪, 我聖祖天地之仁, 又嘉納觀愼刑之言矣. 頃日儒臣以營將治盜之弊, 仰達. 而所謂捕捉指示論賞之請, 眞僞虛實, 固多相雜, 況且急於論賞, 湊合零鎖之盜, 稱爲同倘, 以充五名之數, 惟其意在於請賞, 故自不覺其欺天, 事之可駭, 莫此爲甚. 分付該曹, 各別明査, 以杜後弊, 似得矣.”
上曰, “其言好矣. 柳觀之言, 可謂善形容矣. 按法之人雖明, 豈無如此之弊乎. 營將治盜之事, 尤極無狀. 雖有苟充其數, 爲一倘之弊, 遠外事, 終難詳知矣. 頃見尙州營將啓本, 則以上款觀之, 面目雖似大段, 見其末梢, 則不無湊合之狀. 此等事, 雖難箇箇詳知, 必示致察之意, 然後可以畏戢. 而近來更査之規, 亦且廢閣, 秋曹回啓, 循例爲之矣. 漢高約法三章, ‘殺人者死’, 而我國治盜之法, 則强盜殺一人, 不分首從而盡殺之, 此有傷於三政, 而大明律, 終似嚴酷. 其中若有曖昧者, 則雖若草芥之類, 人命至重, 豈不殘忍乎? 雖犯逆獄者, 若有杖斃, 則猶慮其或過. 而治盜則以目前未見之故, 無測傷之意, 致有泛忽之弊, 而營將無畏戢之心. 此後則觀其招辭, 若有湊合之意, 而不無疑端, 則自秋曹勿以更査爲煩復, 雖至三四次, 必爲明査事, 各別申飭. 而自古治盜, 亦有同推之事乎?”
參贊官成德潤曰, “似無同推之規矣.”
上曰, “頃見尙州啓本, 則有考覆官矣.”
宗白曰, “取服之後, 考覆官進去, 若有變辭者, 則更問矣.”
上曰, “考覆官, 似有所益. 而更思之, 營將旣已嚴酷取服之後, 考覆官則只爲着署而已. 必須更問, 然後可有考覆之意, 他人之事, 不欲擔當矣. 此後則雖已承狀之後, 畢竟若只有秋曹更査之擧, 則當初當問不問之失, 在於考覆官, 難免重律. 以此定式, 出擧條申飭, 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