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服
太宗二年, 建文皇帝, 遣行人潘文奎, 賜九章冕服, 曰玉圭, 曰玄冕, 曰繒衣, 繪五章, 龍· 山·火·華蟲·宗彝, 曰纁繒裳, 曰大帶, 曰白繒中單衣, 曰雙佩, 曰紅綬, 曰白羅方心曲領, 曰纁繒蔽膝, 曰緋襪, 曰緋舃。
謹按攷事撮要, 所載如此, 而五禮儀云, 是永樂元年欽賜之制, 世宗陵碑則云, 高皇帝賜冕服。三說牴牾, 更詳之。
世宗十年, 使臣元閔生, 回自燕京, 宣宗皇帝, 賜世子六梁冠一頂。
十二年, 又賜世子朝服一部。
謹接世宗陵碑, 云太祖高皇帝賜以九章冕服, 秩見親王, 唯王世子, 未有冕服, 國人咸以爲慊。世宗奏請七章冕服, 竟蒙兪音。攷事撮要之說亦然, 而獨五禮儀云, 世子七章冕服, 景泰元年欽賜之制, 與此說不同。
二十年, 英宗皇帝, 賜遠遊冠服。
文宗初卽位, 景泰皇帝, 賜九章冕服·誥命·彩幣。若賜冕服, 則必竝賜誥命·彩幣, 後遂爲例。
自是後, 王新卽位, 則中朝必賜冕服, 故皆不載。
成宗八年, 憲宗皇帝, 以繼妃尹氏誥命·冠服·紵絲等物, 付使臣沈澮賜之。
中宗三年, 武宗皇帝, 遣太監李珍賜冕服。
明宗八年九月, 景福宮災, 大王大妃·王大妃誥命皆燒。十二年, 遣李名珪等, 請補誥命。明年, 名珪齎捧誥命而回。
宣祖十九年丙戌, 賀至使臣成壽益等, 在會同館失火, 遣陪臣奉表陳謝。神宗皇帝, 以王忠愼可嘉, 降褒勅, 賜蟒衣。二十一年戊子, 國系辨誣事竣, 中朝頒新改會典一本, 上服舊賜蟒衣, 新告于宗廟。
二十九年辛丑, 新經倭亂播越之際, 淪失恩賜誥命·冕服, 差賀節使臣趙挺, 奏請補賜。挺回, 帝補賜冕服·誥命曰, 事上莅下, 須此修容, 復漢威儀, 朕所矜許。
光海三年辛亥, 以世子冕服, 因壬癸兵亂淪失, 付賀至使臣奏請, 帝特允所請, 賜之。
肅宗癸巳五月初七日, 御容圖寫都監都提調以下景賢堂入侍時, 都提調李所啓, 冠服之節, 亦甚重大。御冠服, 已因中使微稟後模出, 而大抵禮典圖式中, 大帶之制, 表白裡紅, 以縧帶前結之。今此尙方所進大帶, 則以紅爲表, 以白爲裏, 一與圖式相反。且大帶前聯以綠段, 如大帶者下垂, 過於蔽膝, 此必初以纓子, 漸廣而長, 以致如此, 殊非本制也。宜令禮官, 更考圖式, 稟處釐正矣。上曰, 依爲之。提調金宇杭曰, 大帶以圖式見之, 橫而有垂, 又有縧帶, 蓋以橫者結之, 而慮其不固, 又以縧加結也。今大帶之有綠段新造者, 似是爲大帶所結之不固, 一時取便, 而遂以綠段爲結, 不用大帶與縧, 此已非禮制。且綬當繫於大帶下, 而今帖大帶上, 蔽膝亦掩覆大帶上, 宜有釐正之道, 竝令禮官, 考據古制, 以爲稟定之地, 何如。上曰, 中間差訛, 以致如此。其令禮官, 竝爲釐正, 可也。李■■曰, 今此遠遊冠, 與皮弁之制相襲, 此亦爲欠矣。上曰, 果似皮弁之制矣。李■■曰, 遠遊冠本制, 纓珠不密, 而傍且無螺文, 似與明制不侔如此, 釐正之擧, 不但考據於大明制度而已。凡歷代制度, 遍加參考, 期得其正制, 斯可矣。上曰, 依爲之。上曰, 此外冠服諸具, 如有與禮文差違處, 一體稟處釐正, 可也。予欲一從明制焉。提調閔鎭遠曰, 五禮儀·大明會典, 如或有差違處, 則當一從大明會典乎。上曰, 然矣。上曰, 王妃翟衣, 亦有比禮文差訛者, 大明會典則繪以翟鷄, 而今則以翟雉繪之, 首飾, 亦非大明冠制矣。閔鎭遠曰, 臣未當奉玩翟衣, 不知所以仰對矣。上曰, 此亦一體釐正, 可也。閔鎭遠曰, 本曹堂上, 與尙衣院提調, 會同開坐於尙衣院, 奉審御容各項冠服, 一一憑考禮文, 其中差違者, 稟旨釐正, 何如。上曰, 依爲之。禮曹啓曰, 臣宇杭·臣鎭遠, 與尙衣院提調金柱臣·臣閔鎭厚·副提調臣朴弼明, 謹依前日聖敎, 來會於尙衣院, 方奉審御容各項冠服, 參考五禮儀·大明會典, 明或有俱同於兩書者, 或有竝違於兩書者, 或有同於此而違於彼者, 或有同於彼而違於此者。臣等迷淺之見, 竊以爲五禮儀, 卽我祖宗朝所制作, 而垂法於萬世, 則今日所當循用者, 宜不外是。聖意之欲從會典, 誠非偶然, 而五禮儀所錄, 蓋倣會典親王之冠服, 亦不至於大相差殊矣。但時御服色, 其未純合如此, 此聖上所以特命釐正者也。玆事體大, 非臣等所敢妄議, 故敢以別單具載曲折, 以備裁處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別單。 遠遊冠。 五禮儀, 以羅爲之, 玄。九梁, 每梁十八玉, 前九玉, 後九玉。五采, 先黃, 次蒼, 次白, 次朱, 次黑。金簪, 用朱組二, 屬之于兩旁, 結之頷下, 垂其餘。大明集禮遠遊冠圖, 每梁一玉, 左·右有螺文, 前面有雕文, 雕文上排一玉。大明會典, 則皇太子以下, 絳紗袍周皮弁, 故無遠遊冠圖。時御遠遊冠, 與五禮儀合。 中單。 五禮儀, 絳紗袍中單, 以白羅爲之。赤領·褾·襈·裾, 繪黻十一於領。字書褾, 袖端也, 襈, 衣緣也。大明會典, 皇太子衮布中單, 以素紗爲之, 靑領·褾·襈·裾, 領織黻文十一。皮弁中單, 以素紗爲之, 如深衣制, 紅領·褾·襈·裾, 領織黻文十一。親王衮冕中單, 以素紗爲之, 靑領·褾·襈·裾, 領織黻文十一。皮弁中單, 以素紗爲之, 如深衣制, 紅領·褾·襈·裾, 領織黻文十一。時御中單, 與五禮儀·會典, 大槪皆合。 絳紗袍。 五禮儀, 衣以絳羅爲之。大明會典, 皇太子皮弁絳紗袍, 本色領·褾·襈·裾。親王絳紗袍同。時御絳紗袍, 與五禮儀合。 裳。 時御絳裳, 與五禮儀·大明會典皆合。而五禮儀, 則裳傍裳下之純廣各寸半, 而時御裳純, 其廣倍之, 似由於紗幅本廣, 難於剪削而然。 蔽膝。 五禮儀, 蔽膝, 以絳羅爲之, 上有紕下有純。大明會典, 皇太子·親王皮弁服蔽膝, 隨裳色, 本色緣有紃, 施于縫中, 其上玉鉤二。時御蔽膝, 合於大明會典, 而但駒用銀。 大帶。 五禮儀, 大帶, 以緋·白羅, 合而縫之。禮記, 天子素帶朱裏終辟, 而諸侯素帶終辟, 竝紐約用組三寸, 長齊于帶。註, 辟, 依註, 爲裨婢支反, 謂以繒采飾其側。諸侯不朱裏, 合素爲之, 下天子也。疏曰, 天子素帶朱裏者, 以素爲帶, 用朱爲裏, 終竟也。帶身在要及垂, 皆裨, 故云終辟。諸候, 以素爲帶, 不以朱爲裏, 亦用朱緣終辟。大明會典, 皇太子衮冕大帶, 素衣朱裏在要及垂, 皆有裨。上裨以朱, 下裨以綠, 紐約靑組。親王衮冕大帶, 表裏白羅朱綠緣。付黃籤啓下內, 當從會典, 且大綬·佩玉, 退聰於帶下。時御大帶, 以紅爲表, 白爲裏, 以綠爲綼。 蓋五禮儀, 只言緋白羅合縫, 不論表裏, 且無上下綼。而古禮及會典, 皆言素素表朱裏緣裨, 當從制禮。且大帶聯付大綬·佩玉, 而又其裏面, 貼付綠段, 如大帶者, 長過蔽膝。此則禮記及會典所謂紐約, 而其制訛舛。且大綬·佩, 爲便於進御, 聯付於大帶, 而反掩覆大帶, 似當退聯於帶下。絛帶, 五禮儀·大明會典, 皆無載錄處。 大綬。 五禮儀, 以紅花綿爲之, 施以雙金環。禮記, 天子皆佩白玉而玄組綬, 公侯佩山玄而朱組綬。註, 綬, 所以貫佩之珠玉, 相承綬者, 山玄, 如山之玄也。大明會典, 皇太子衮冕大綬, 四采赤白縹綠纁質, 小綬, 三采間, 施二玉環龍文, 皆織成。親王衮冕綬, 五采赤白玄縹綠織成, 純赤質三百二十首。小綬, 三色同大綬, 間織三玉環。時御大綬, 與五禮儀合。 佩玉。 五禮儀, 佩二, 上設衡以金駒, 次以重衡, 中以琚瑀, 下有雙璜·衝牙, 在雙璜之間, 又設雙滴, 在衝牙·兩璜之間, 穿以藥王珠。其衡·琚·瑀·雙璜·衝·滴子, 竝以珉玉。大明會典, 皇太子衮冕玉佩二, 各用王珩一, 瑀一, 琚一, 衝牙一, 璜二, 瑀下有玉花, 花垂二玉, 滴琢雲龍文, 描金。自珩下, 繫組五, 貫以玉珠, 上有金駒。小綬, 四采以副之, 四采, 赤·白·下〔縹〕·綠纁質。皮弁玉佩, 如冕服, 但無雲龍文, 以小綬四采以副之。親王衮冕玉佩, 如東宮佩制, 自珩以下, 琭雲龍文, 上有金駒, 小綬, 四采以副之, 四采赤·白·縹·綠纁質。 皮弁玉佩, 如冕服, 但無云龍文, 有小綬四采以副之。時御玉佩, 合於五禮儀, 而懸付於大帶, 故無金鉤。 赤襪。 大明會典圖, 紐在後, 五禮儀圖, 紐在腰。時御赤襪, 合於會典。 赤舃。 大明會典·五禮儀兩圖稍異。時御赤寫, 合於五禮儀, 寫裏有長綦, 此則五禮所無, 而似爲約結之便也。 玉圭。 五禮儀, 圭, 以靑玉爲之。大明會典, 皇太子冕服·皮弁服, 圭長皆九寸五分, 以錦約其下, 竝鞱。親王冕服·皮弁服圭, 長皆九寸二分五里。時御玉圭, 似短且薄, 而厚則五禮儀及會典, 皆無定式。長則五禮儀, 不言尺寸, 且不知當用何尺, 姑不敢論。 冕服。 五禮儀, 冕板廣八寸, 長尺六寸, 前圓後〈方〉, 玄覆纁裏, 以繒爲之。前高八寸五分, 後高九寸五分, 以金飾之。九旒, 每旒九玉五采, 先朱, 次白, 次蒼, 次黃, 次黑。旒長九寸, 前後十八旒。金簪, 其面之冕之旁, 屬玄紞, 垂玉琪, 以充耳, 用紫組二, 屬之於兩旁, 結之頜下, 而垂其餘。又以朱組一縧, 繫之左筓, 遶頤下, 自右而上仰, 屬於筓屈繫之, 垂其餘爲飾。大明會典, 皇太子冕, 九旒, 旒九玉, 金簪導, 紅組纓兩玉。鎭王〔親王〕冕, 五采, 珠玉九旒, 紅組纓, 靑纊充耳, 金簪導。時御冕冠, 與五禮儀·會典皆合, 而五禮中, 中紫組二, 合爲組朱, 所謂組朱一條, 則今無之。 中單。 五禮儀及大明會典, 與時御服相合。 衮衣。 五禮儀及大明會典, 與時御服相合。 裳。 五禮儀及大明會典, 與時御服相合, 而五禮儀, 則裳側裳下之純廣, 各寸半, 而時御裳純, 其廣倍之。此似由於繒幅之廣也。 蔽膝。 五禮儀, 以繒爲之。其纁色, 上有紕下有純, 去上五寸, 繡以藻·粉米·黼·黻。大明會典, 皇太子·親王冕服蔽膝, 隨裳色。四章織藻·粉米·黼·黻二色, 本色緣有紃, 施于縫中, 其中玉鉤二。時御蔽膝, 合于大明會典, 而但鉤用銀。 大帶·絛帶·大綬·佩玉·赤襪·赤寫。 以上, 皆與遠遊冠服同。 玉圭。 大明會典, 與皮弁服玉圭同。見上。五禮儀, 冕服圭, 以靑爲之, 長九寸。時御玉圭, 與五禮儀合。 翼善冠。 五禮儀, 無載錄處。大明會典, 皇帝常服冠, 以烏紗帽之折角向上, 今名翼善冠。太子親王常服冠同。時御翼善冠制, 與會典同, 而前上面, 有靑絲辮絡, 後面兩折角之間, 又有兩小角形樣, 皆會典所無。且會典·集禮兩圖, 折角向上, 出官外處尖, 與今制異。 衮龍袍。 制與大明會典同。 王妃翟衣。 五禮儀, 王妃冠服, 無載錄處。大明會典, 皇太子妃翟衣, 深靑質織。翟衣九等, 間以小輪花, 紅領·褾·襈·裾, 織金雲鳳文, 紵絲紗羅隨用。親王妃大衫霞帔衫, 用大紅, 紵絲紗羅隨用, 霞帔, 以深靑爲質, 金繡霞霞鳳文, 紵絲紗羅隨用。金墜子, 亦鈒鳳文。時御翟衣, 以紅爲質, 不用靑色, 織文, 非翟而似鳳。前面六等, 後面八等, 亦異於會典所謂九等。且無紅領·褾·襈·裾, 織會雲鳳文, 而衣身, 前短後長, 繡繪翟雉貼付者, 前面六等, 後面八等, 此則會典所無。 冠。 大明會典, 皇太子妃, 九翬四鳳冠。親王妃, 洪武制, 九翬四鳳冠, 永樂制, 九霍冠。時御則不用首飾。 大帶·大綬·佩玉。 以上, 大明會典, 各有其制, 則一依大殿服色。大抵遠遊冠·冕·衮, 各項服色之小小差違者, 旣多, 而翟衣冠服, 則五禮儀, 元無所載, 當從大明會典及集禮之制, 一一釐正。而明制, 旣未目覩。中朝錦繒色品尺度, 與我國絶異, 只憑文字圖畫, 欲爲釐正, 恐或有掣肘差訛之違, 如大帶之大段訛舛者外, 有難輕議。至於翟鷄, 自是我國文字中所稱, 而遍考諸書, 皆以翟雉, 惟會典, 長子夫人服色, 有翟鷄, 而非今日所可援據者矣。康熙五十二年閏五月初三日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