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後只錄法外繼後。
長子不當出繼。○郡守尹應之, 以元勳海平府院君尹根壽之嫡長孫, 無子, 欲以從弟挺之第一子鎡爲後, 陳疏。大臣崔鳴吉·申景禛以爲, 必取同宗之支子爲後, 乃周公定制。尹挺之旣有二子, 則次子出繼, 爲合於禮。是後第一子出繼之命, 亦多。仁祖朝。
已死者, 追成繼後。○縣監沈洽上言, 從子世說, 取來撫養, 遂至成長, 未及呈禮曹立案, 而世說身死。臣於世說, 稱父稱子, 已至累年, 其妻以舅待臣, 其子視臣以祖。今已其死而棄之, 則倫義乖傷。乞依例立案。許之。○東城君申景禋妻李氏上言, 侄子申垓, 雖已死, 乞以垓之子汝哲爲系孫。大臣以爲, 父子大倫也。申景禋申垓, 卒逝已久, 兩魂之定爲父子, 古無規例。有子然後有孫, 世豈有無子之孫乎。命依議施行。
祖不與於孫之繼後。○幼學李崇仁長子潔, 無子而死。崇仁陳疏乞以次子澈之第二子, 爲潔後。禮曹啓曰, 法典云, 凡繼後, 兩家父同命立之, 父歿, 則母告官。今李潔夫妻具歿, 崇仁之以祖陳疏, 差異法文。該曹不敢收擅便。命依願施行。
第一子無子, 雖立後, 而不得奉父祀。○判書尹暾長子衡俊無子, 以從姪撥爲後。禮曹以爲, 國朝法例, 嫡子無子, 同宗之子, 雖得爲後, 不得奉祖以上之祀, 別爲一宗, 而先祖奉祀, 不問本支, 歸於親子孫。尹暾次子之子榰, 宜奉暾祀。尹榰上疏, 乞以奉祀歸於撥。禮曹啓曰, 前日禮官所論, 乃是舊法。近世諸儒之論, 始以爲別立一宗者, 大壞禮防。兩說俱有義理。大臣議曰, 尹撥旣爲衡俊後, 則是尹暾之嫡孫也。安有其子, 只奉其父衡俊之祀, 而使其祖父之祀, 歸之於衆孫尹榰之理乎。命依議施行。
系後排行之誤。○郡守具瀋妻申氏呈單, 家翁同姓親具昶無子, 家翁以子興源, 許爲其後。後來考見譜牒, 則昶於家翁, 乃十七寸侄也。興源爲昶之十八寸孫, 以孫爲子, 於法大乖。在前奉事許橚之子炯, 爲洗馬許國之後, 後知其爲祖孫, 呈狀罷繼。今亦依例乞罷。許之。○讓寧大君奉祀孫李炯, 以仁望爲系後子。炯死後, 始覺父子之爲兄弟。朝家命去仁望一代, 而以仁望之子爲炯後。○當宁庚戌, 尹績以齊和爲子, 齊和連服所後母所後祖母喪。十餘年後, 始覺其爲兄弟, 呈狀罷系, 以齊和之子爲續後。
收養父母之喪, 解官心喪三年。○縣監洪處尹呈狀, 三歲前, 養育於外祖父母。前日外祖之喪, 依三歲前收養之文, 心喪三年。今遭外祖母之喪, 心喪解官, 自有禮法云云。許之。○平安兵使沈之溟上疏, 臣三歲時, 父之娣故監役權湜之妻沈氏, 率去臣身, 欲侍養, 而臣父以長子不許。至癸丑, 侍養父權湜死, 沈氏瀝血陳情, 臣父不得已許之, 成文決定。遂依三歲前收養例, 停赴擧, 服朞服。今沈氏又沒, 乞解官服喪。禮曹啓曰, 法典云, 三歲前, 收以養育者, 齊衰三年, 己之父母在, 則降服期, 解官心喪三年。若父歿長子則期而除。注解云, 取他人子, 養以爲子, 曰侍養, 三歲前收以養之, 卽同也, 子曰, 收養。蓋收養者, 父母生之而俱沒, 則有人而收而養之者也。侍養者, 侍奉於人, 而養育者也。恩義輕重, 自有區別。今此沈之溟事, 沈氏雖願爲侍養, 至于十五歲, 權湜身死之後, 其父始許之, 與三歲前收養者有別, 在法不可許其解官。依允。
取弟之獨子爲後。○杞平君兪伯曾, 以繼稱之宗無子, 上疏乞以弟任曾之獨子槮爲後。禮曹啓曰, 沈鐳·黃愼·睦取善等, 曾以此事上言, 特蒙天恩, 似爲前例。命依施行。
系後子及所生子, 定其嫡支。○先是宣祖癸未, 判書李珥, 論立後事啓曰, 爲人後者爲之子, 是常經通義。無子而有子, 父子之倫已定, 反以所生父母, 爲伯叔父母, 則與親子無異, 當以兄弟之序, 定其奉祀。故宋賢胡安國有親子, 而乃以繼後子寅奉祀。父子旣如此, 則祖孫之倫亦定矣。如靈川副正侹, 旣奉壽璿之祀, 則其奉楊原之祀無疑。安嬪之祀, 則先王後宮, 非立宗之比。因一時特命, 定于河原君鋥, 亦不害理矣, 若宗法則決不可亂。若以世俗常情, 歸重於親子, 則先王立後之本意不明, 而父子爲假合之親, 倫紀紊錯, 所係非輕。至是司諫院啓曰, 爲人後者爲之子, 乃常經通義, 無子而有子, 父子之倫已定。雖或有立後之後, 又生親子者, 亦當以兄弟之序, 定其嫡支。而世俗常情, 歸重於親子, 遂以親子奉祀, 而舍所後子爲衆庶。曾在仁祖朝, 禮官引胡安國故事, 請以所後子奉祀, 以成受敎, 請命禮曹, 更加申明。自仁祖以後有違者, 一一改定。大臣李景奭·元斗杓·鄭維城等議曰, 諸葛武侯取兄瑾子喬爲後, 及亮生子瞻, 而喬爲嫡支。文定公胡安國, 以兄子寅爲後, 後生二子寧·宏, 而爲寅爲後, 此實可法者也。國朝嘉靖癸丑明宗朝受敎, 立嗣後生子, 親子奉祀, 繼後子, 論以衆子, 毋得罷繼。又於仁祖朝, 相臣崔鳴吉繼後後生子, 請從胡文定故事, 以繼子爲長子, 蒙允。前後令甲如此, 若依啓辭, 有違者一切釐正, 則恐不免參差異同。上命依嘉靖癸丑受敎施行。諫院又請反汗, 判中樞府事宋時烈, 亦以此陳奏。於是命依仁祖朝受敎, 更作新事目, 告知中外。顯宗朝。
長子無子死, 出系之次子歸宗。○尹𥸹之次子彦鳴, 出爲人後, 長子重鳴無後而死。禮曹啓曰, 法典內, 所生父母無後, 則罷系歸宗。尹𥸹有子而無子, 尹彦鳴依法歸宗。依允。
○本宗絶祀, 則使其子歸奉祖祀, 而無所後父。○故判書金徽妻許氏呈單云, 未亡人之長子秋萬, 出爲其伯父縠後矣。未亡人之次子斗賢, 未及長成而死。以禮言之, 秋萬當爲本宗, 而以其後於大宗, 故不得歸宗。秋萬第二子麟之, 宜歸後于本生祖, 故生纔數月, 取以收養。家翁初喪時, 諸議皆以爲, 不可以恩加服, 只以本服服期, 而心喪三年。服雖不敢擅加, 乞以奉家翁之祀, 事係變禮, 合有定奪。禮曹啓曰, 漢諸葛亮初無子, 取兄瑾子喬爲後。其後瑾竟無子絶祀, 而喬已卒, 故喬之子擧, 還奉瑾祀。秋萬之子, 與此相符。以我朝法制言之, 嘉靖甲寅, 大臣議爲人後者, 遇本生父母絶嗣, 則依法歸宗, 許氏立後之家, 改立其後。今若使秋萬生存, 則亦當歸本宗, 而秋萬已死, 其二子, 皆是許氏血孫, 不可使許氏無後。依願施行, 何如。依允。肅宗朝。
繼後子罪廢, 而所後家不肯罷者, 更立後。○禮曹判書閔鎭厚所啓, 故相文純公朴世采之長子判官泰殷無子, 以侄弼渭, 定爲繼後。其後弼渭, 以科獄事, 得罪於國家, 而世采之妻, 不肯罷養。國法, 兩家父同命立之, 則立後與罷養, 何以異也。勒令罷養, 事體重大。吏曹判書李頤命啓曰, 外議皆以爲, 弼渭, 不可主儒賢之祀。但其已定之父子, 不可罷。國家若以存亡繼絶之義, 擇他子孫, 以主其祀, 亦或一道。
長子無子, 立系後子, 又取其子, 爲長子後。○寅平尉鄭齊賢之子台一, 歿而無子, 立侄健一爲後。及健一之子志式年滿九歲, 健一呈狀乞依前約, 立爲台一後, 爲宗孫。許之。
有妾子者, 不得繼後。○林滌上疏曰, 法曰, 凡人非承重子者, 則嫡妾俱無子, 然後爲立後, 而今人或爲婦言所撓, 舍己出妾子, 而子他人者, 有之。莫若一遵國制。依允。
魚叔權稗官雜記曰, 父子天性也, 不可以人爲而親之絶之也。後漢時, 安定賤庶孼, 賤之者他人, 父子則固父子也。東國麗朝, 則猶不甚, 逮本朝, 一節加於一節。凡無嫡子者, 雖有庶出, 必取三寸或五寸·七寸而爲繼後, 何其棄天姓, 至於此極也。親於予者, 莫子若, 則祭祀之時, 子與侄, 孰爲誠乎。近來知天性者, 唯靑平尉韓紀·鄭湖陰士龍·李安分希輔·申牧使潛·閔同知應瑞·余堂兄魚叔義而已。靑平不拘翁主之尊, 付祀於庶子, 尤難得也。
長子主後, 宜取次長之子。○林滌上疏曰, 承重之後者, 法當以次長子之子爲後, 而今則不然。擇其人賢否愛憎, 越等而立後者, 有之。傷倫破紀之風, 由此而起, 宜竝禁斷, 以杜紛紜。依允。
名賢·淸白吏, 宜祧, 不必立後。○故評事李穆, 親盡於其六世孫府使元煥。穆之子監司世璋, 亦宜竝遷於最長旁, 而最長李櫋以爲, 評事血食之賢者, 監司淸白吏也, 皆不當祧, 不肯移奉。元煥死而有妾子四人, 𣞌又以爲, 宜立繼後嫡子, 上言相訟。禮曹啓曰, 大典立後條, 嫡妾俱無子者, 告官立同宗支子爲後, 註云, 兩家父同命立之。奉祀條, 若嫡長子無後則衆子, 衆子無後則妾子奉祀, 小註, 良妾子無後, 則賤妾子承重。元煥旣有賤妾子基昌, 則以基昌奉祀, 法例當然。大臣議曰, 先賢·先白吏〔淸白吏〕, 本無不遷之法, 雖功臣·宗室之後嗣, 以妾子承重, 亦非一二。元煥曾祖以下奉祀, 歸之於妾子, 評事及監司, 劃卽祧出, 移奉於𣞌家爲宜。依允。
駙馬不再娶, 只令立後。○東平尉鄭載崙, 以主歿子夭, 上疏乞再娶, 許之。司憲府啓, 若再娶, 則宜令先削其號, 然後徐議可否, 豈容仍存駙馬之號, 而許令再娶乎。殿下雖以有明證爲批, 而姜子順變改之事, 不當諉以前例。鄭顯祖得罪之由, 可爲後日之戒。孟萬澤之終削尉號, 是先朝抑情割愛之聖意。載崙乃敢以燕閑私覿時下敎, 誦言於朝, 已涉無嚴。況載崙元非無子之人, 其子旣娶而夭, 則爲子立後, 以主公主之祀爲宜。禮曹啓曰, 駙馬再娶, 國朝所無。姜子順·鄭顯祖事, 雖出於一時權許, 不可援而爲證。自今後, 駙馬無子者, 以同宗支子, 立而爲後。有子旣娶而死, 則爲其子立後, 以此定式, 何如。依允。班城尉姜子順, 河城尉鄭顯祖。
未成立案, 先服所後喪, 又服本生喪。○判書閔應亨之子煦無子, 取弟之子昌基, 撫養爲子。而未及告官受立案, 煦死, 昌基服其喪, 又服應亨承重喪, 及其本生父死, 以其未及告官出系, 故又服斬衰。大臣啓曰, 一身貳斬, 固是大失禮, 而今若歸宗, 不許爲後, 則恐無以慰逝者之心。命特爲立後。
復姓。○習讀洪禹錫上言, 生纔閱月, 父母俱亡, 爲洪姓人所收養, 以洪姓登科。今乃知其爲笡員張時翼之子, 乞許復姓, 俾免倫紀罪人。依允。
庭試榜目中改付標○時有參奉牛起聖者自言, 本木川于姓, 高麗太祖時, 以州人屢叛嫉之, 賜姓以獸畜名, 以于爲牛, 以尙爲象, 以頓爲豚, 以張爲獐。其後皆復舊姓, 牛姓中, 于學儒一派, 復爲于, 其餘尙因牛姓。乞依尙張諸姓, 復爲于。又有秦世樞者上言, 其祖秦鶴, 本姓金, 麗季, 以左侍中朝元。元人使之立於下列, 鶴恥之, 不肯就位。元帝怒, 送還高麗■■■■陰藏於三涉地, 變姓爲秦, 乞復姓爲金。朝廷以無明據, 皆不許。○國家嘗以平安道鮮于姓人, 世世爲崇仁殿參奉, 主箕子祀。時有韓姓人上疏, 謀奪崇仁殿參奉之任, 朝廷不許。
大提學李廷龜所撰崇仁殿碑曰, 馬韓末, 有孱孫三人, 曰親, 其後爲韓氏, 曰平, 爲奇氏, 曰諒, 入龍岡鳥石山, 爲鮮于氏。韻書曰, 箕子支孫仲, 食采於于, 因氏以鮮于。趙孟頫贈鮮于樞詩曰, 箕子之後多髥翁。鮮于之爲箕子後甚明。洪武間, 有鮮于京者, 爲中領別將。其七代孫寔, 自泰川來居殿側, 遂以寔爲殿監, 子孫世受。
繼後子, 年長於所後父, 罷系。○參判柳之發上疏, 八寸孫星河, 於亡子錫祚爲侄, 星河年齒, 較錫祚爲數年長。而錫祚已亡, 星河直爲臣之系後孫, 不過存其繼序而已。禮曹啓曰, 考諸禮傳, 只言倫屬, 而不論年歲, 似不必嫌礙。命特爲立後。旣而大臣, 以父少子老, 古今所未有, 啓罷之。儒生沈益謙, 初娶無子卒後, 再娶又無子, 益謙旣死, 其妻上言, 乞以益謙七寸侄廷燁爲後。禮曹, 以母年少子年多, 而其夫已死, 婦人不可取年長於已者爲後。勿施。
所後子所後孫俱服喪。○判敦寧權是經無子, 以族子相華爲系子。相華無子身死, 宗人中, 無行序可爲系孫者, 不得已以兄亡弟及之例, 又取相華之弟相勛爲系子。其後相勛, 又無嗣續, 久之始得族孫一人, 立爲相華子。及是經歿, 相勛及相華之系子, 皆服斬衰。司諫李觀命, 啓請釐正。左相徐宗泰議曰, 爲人後而爲支子, 考諸禮律而無據。相勛爲是經子三十年, 再行三年, 且所後所生父母俱亡, 在禮不可以歸宗, 誠有不可據罷者。宜自今繼後者, 雖無後, 必得當爲孫者立之, 無得疊立他子之意, 明爲定式。命依議施行。
關北人系後者, 不必入啓, 只告官。○咸鏡監司南九萬狀啓, 大典立後條, 無子者告官立後云云, 而別無入啓之語。卽今京士夫, 皆呈禮曹, 啓下, 成給立案。其未及啓下, 只有帖文者, 皆不得已立後施行。北道之人, 距京師絶遠, 入啓, 立案, 其勢未易, 宜本官施行。禮曹啓曰, 大典雖無入啓之語, 而禮有告君之文。北道立後者, 令本官, 兩邊文書, 修擧啓聞, 以爲成送立案之地。公私賤, 則自本官更爲成給爲宜。
妾子之子, 爲其祖母, 不服三年, 不成爲後。○知經筵閔鎭厚啓曰, 妾子先其母而死, 則其母之死, 妾孫代服三年。先正臣金長生·金集及臣之外祖宋浚吉所論皆然。先正臣宋時烈嘗謂, 此非承重, 不當服三年, 大司憲權尙夏遵師敎, 亦以爲不當服。故今則多有不服三年者, 請議大臣, 而成一代定制。判府事李畬以爲, 禮, 妾母不世祭, 註, 以其非正也。又曰, 公子爲其母, 練冠縓緣麻衣, 旣葬除之, 以壓於嫡母也。士之庶子, 爲其母得服齊衰三年, 庶子之子, 爲父之母服朞, 與衆人同。蓋妾本賤, 生而不列於族位, 死而不入於廟, 雖士禮, 於其子其孫, 許伸其服而祭之, 只得終其子之身而止耳。其孫祭所不及, 而服以承重, 可乎。後世古禮不明, 妾子之母, 各於其私室, 世襲而祭, 遂以爲常, 而其承重之節, 爲古今未定之典。宋庾蔚之, 所謂後服〔謂所後父〕, 若承祖後, 則己不得服庶祖母也。父不承重, 則己得爲祖庶母一周, 庶無傳祭, 故不三年也。此最爲的論。文元公金長生, 初亦以爲當服三年矣, 及後定論則曰, 妾母不世祭, 則元無承重之義, 應服三年云者, 不然矣。至於文正公宋時烈, 則所論尤嚴正, 有曰若是承重庶子之子, 則無論父在與否, 皆當無服, 非承重子之子, 則只服本服, 至於三年, 則甚無謂矣。若謂其父當服三年, 故代父三年云爾, 則有大不然者。凡孫之爲祖父母三年者, 是承重, 故今其祖母, 是祖之妾而已, 則其孫豈可亦謂之承重而服三年乎。其義益較然矣。又文純公朴世采, 亦嘗著妾祖母承重服當否議, 而以不世祭之義爲重, 今可考據也。判府事趙相愚以爲, 臣師文正公宋浚吉, 嘗以妾孫代服事, 問於其師文元公金長生曰, 前見答姜博士之敎, 妾孫爲其祖後, 則爲其父所生母, 無服矣。非爲祖後, 則爲其祖母, 當服齊衰三年云云。妾孫之爲祖後者, 爲其父所生母, 雖無服, 亦應服承重三年者也, 似當依妾子爲其母緦而心喪之例, 爲心喪三年云云。答以雖無服, 豈可■■■■常之人乎。依諸孫朞服之制, 而若心喪者可也。蓋臣師所問主意, 全在■■■■者, 心喪當否, 故金長生亦只答心喪之問, 而不爲祖後者三年之義。■■■■■■禮問解之編次也。臣師所問, 則削去齊衰三年以下二行, 而長生所答以下二十一字其增損委折。臣雖未詳, 臣師子孫, 尙行三年之制, 則臣師平日, 服三年之說, 從可知也。大司憲權尙夏以爲, 臣輒引先師宋時烈之言, 使之不服三年。上曰, 依李判府事議, 施行。
長孫廢疾, 次孫承重。○禮官啓曰, 開國功臣權近奉祀孫權厚, 早喪獨子聃, 長孫取身, 當爲承重矣。取身被刑遠流, 喪心狂易。厚與諸宗議, 立次子潤身, 未告官而厚亡云云。大臣議以爲, 禮有長子廢疾, 次子承重之義。命依古禮立次孫爲後。當宁朝
長系子·次系子, 俱無後, 宜立長系子之後。○任時五妻鄭氏上言以爲, 其父道濟, 卽縣監錫之子也。錫之兄縣監鎬, 以文忠公鄭夢周之宗孫, 無後而死。肅宗命以道濟爲其後, 道濟又無後, 而錫之從弟鏶, 不立道濟之後, 瞞告于朝, 復立道濟之弟夏濟爲鎬子。又謂錫不可無後, 罷道濟之出系, 歸于本宗。今夏濟又無子而死, 道濟·夏濟, 均之爲無後身死, 而道濟之旣骨後罷系, 旣是失着。乞因道濟之出系, 而擇立宗中昭穆可繼之人。上曰, 往者, 更以夏濟立後者, 非不知其序之倒次也, 蓋爲大賢重立後之道。今夏濟·道濟, 俱無後, 舍長繼次, 於義反輕, 爲道濟立後, 夏濟歸其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