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三使及一行員役
上使一員文官堂上。, 副使一員文官堂下正三品。, 從事官一員文官五六品。自康熙辛卯, 三使結銜, 上使, 稱吏曹參議, 副使, 稱弘文館典翰, 從事, 稱弘文館校理。, 堂上譯官三員竝以該學官差送。本二員, 康熙壬戌, 倭請加一員, 仍爲例。○倭人謂之上上官。康熙庚寅, 差倭平眞連來, 呈節目以爲, 壬戌之行, 譯官不多, 動輒有礙。今番則減省軍官人數, 堂上譯官中解語者七八人, 加數定送爲便。廟堂啓曰, 信使譯官, 自有定例, 傳語周旋, 唯在擇差, 不在多人, 不必變改前規, 只依舊來定數, 而令該院, 各別擇送。旣而倭請改國書中大君字爲國王, 又有參判抗禮不便之說, 儲君禮單勿送之請, 變作多端。朝廷慮之, 以其有加送之請, 故加定堂上譯官崔尙㙫送之。倭人以爲, 堂上譯官, 是上上官, 而四譯中一人爲格外, 當以上官例待之, 宜書塡於堂下座目, 使臣不從, 而以其非前例, 許令依上官例。接待崔尙㙫事, 詳見附錄。, 上通事三員內, 漢學一員。○在前, 竝以該學敎誨, 充塞察任, 康熙壬戌, 以漢學, 旣以上通事見差, 而不行其任不可, 仍以漢學一員·該學二員定式。, 製述官一員以有文才者, 擇送。康熙己亥, 信使洪致中等白, 製述官, 每以中庶文官帶去, 近來日本, 頗尙文詞, 多有能文者。一行詞翰酬應, 專委於製官, 其爲任不輕, 請勿循前例, 不拘門地, 極擇帶去。令依爲之。, 書記三員三使各帶一員。依軍官例啓下事, 康熙壬戌, 榻前定奪。其後辛卯, 信使趙泰億啓, 前例, 以中人帶去, 今則請於前銜文官中, 擇其能文翰有知識者帶去。命依爲之。, 良醫一員壬戌, 因倭人之請, 擇術業精通者, 送之。, 次上通事二員該學敎誨。, 押物通事四員內, 漢學押物廳官一員, 該學一員, 則敎誨及聰敏中出身者擇送。而康熙壬戌, 倭人請加送, 仍以該學三員·漢學一員爲例。崇禎癸未, 倭人請解倭語者三四人, 加數帶來, 故有加定通事三員。順治乙未, 減去, 一依甲子·丙子例定送。其後康熙庚寅, 倭又請加送堂上譯官七八人, 朝廷又不許。詳見堂上譯官條。, 寫字官二員萬曆庚寅, 黃允吉·金誠一之行, 使臣辭陛, 宣祖敎曰, 倭僧頗識字, 琉球使者, 亦當往來云, 爾等若與之酬唱, 則書法亦不宜示拙。爾等其念之乎。允〈吉〉等姑悟, 卽以寫字官李海龍應命, 上可之。海龍聞命, 卽行。自是遂爲例。丁巳, 呂祐吉之行, 始以製述官李再榮·寫字官李福長, 啓請帶去。承文院防啓曰, 本院吏文學官及寫字官, 專爲事大而設, 故庚寅之行, 寫字官, 以未成才者帶去, 再榮及福長, 請留置本院, 以專大事之任。於是令臣改辟, 乃以寫字官楊萬世, 解製述, 又能書, 故啓請隨行, 而又帶書寫官卞鐵壽一人。是後或於寫字官二員外, 別帶能書人以行。, 畫員一員本送一員, 崇禎癸未, 倭人請加送, 而願得如蓮潭者, 蓮潭, 卽丙子年隨行畫者金明國號也。於是明國再入, 而加送一員。至順治乙未, 減去, 只送一人。倭又來言, 前日畫員, 貪於重價, 只循商賈所請, 執政以下所求, 不有應副, 爲人所唾, 命嚴飭焉。, 子弟軍官五員使·副使各帶二員, 從事官帶一員。, 軍官十二員使·副使各帶五員內, 六兩箭遠射·平弓善射各一員, 自兵曹試取定送。從事官帶二員。, 別破陣二人以上, 謂之上官。別破陣例兼軍官, 故亦陞上官。, 馬上才·典樂各二人, 理馬·熟手日光山致祭時帶去。自壬戌停祭後, 革。倭人例欲預知, 先期來請, 故使以下至理馬職姓名, 禮曹啓稟後, 移文萊府, 列書以送, 如牌文先文之規。各一人。伴倘·船將各三人三使事各率一人。以上謂之次官。, 卜船將三人三卜船各一人。, 陪小童十七名三使各率四名, 堂上各率二名, 製述官率一名。, 奴子四十九名三使及堂上, 各率二名。上通事以下至馬上才, 各率一名。丁未回答之行, 諸軍官子弟通事以上, 各帶奴子一名。上曰, 軍官以下奴子, 不當許帶。奸細牟利之徒, 蹤跡不明之人, 一切勿帶。簡約往來, 旣而備局啓以爲, 軍官·通事輩, 不帶奴子, 則敵人所瞻, 不無所損, 於是許之。其後下至馬上才, 皆許帶奴。, 小通詞十名三使各率三名, 一名領馬先行。, 都訓導三人三使各率一人。, 禮單直一名, 廳直·盤纏直各三名三使各率一名。, 使令十六名三使各率四名, 堂上各率二名。, 吹手十八名三使各率六名。, 節鉞捧持四名使·副使各率二名。, 砲手六名三使各率六〔二〕名。, 刀尺七名三使各率二名, 堂上率二〔一〕名。, 沙工二十四名三使船·三卜船各四名。, 形名手·纛手各二名使·副使各率一名。, 月刀手四名使·副使各率二名。, 巡視旗手·令旗手·淸道旗手·三枝槍手·長槍手·馬上鼓手·銅鼓手各六名三使各率二名。, 大鼓手·穴統手〔穴銃手〕·細樂手·錚手各三名三使各率一名。以上, 謂之中官。, 風樂手十二名三使各率四名。, 屠牛匠一名以上, 格軍充定。, 格軍二百七十名。三使臣各六十名, 三卜船各三十名。以上, 謂之下官。康熙壬戌, 因倭人請, 減人役, 量減形名·纛手各一人及月刀手以下至錚手五十八名, 以格軍充定。
附錄。萬曆丁未, 回答使呂祐吉等啓曰, 切聞家康府中一切機務, 有一二僧髡, 全執其權。故惟政之行, 先信此徒, 以偵彼情。臣等之行, 惟政雖不可再去, 擇帶其時率去僧中伶俐者一人, 以備聽用, 何如? 傳曰, 僧人, 不可帶去。又敎曰, 奸細牟利之徒, 蹤跡不明之人, 一切勿許帶往, 簡約往來。詳見奴子條。
康熙辛卯信使之行, 譯舌中絶無善解倭語者, 廟堂憂之。時堂上譯官崔尙㙫, 最能其任, 而方在謫。前此朝廷, 以犯奸倭人同律事, 使尙㙫渡海, 往諭馬島, 尙㙫不敢傳書契而歸。東萊府使權以鎭, 知其與差倭符同之狀, 啓請梟示, 乃減死定罪。至是廟堂, 請放還隨行, 戴罪自效。權以鎭又馳啓, 辱國之人, 不可再送。上是之, 命還發配所。諸議以爲, 無踰於韓後瑗, 後瑗方持喪, 廟堂啓請起復。掌令李翊漢駁曰, 通信之役, 非比兵革。起復之事, 大關禮防。我國本以禮義見重, 若使外夷聞此, 必有損於國體。上爲寢其命。久之, 倭人以事來請者, 變詐多端。於是不得已釋尙㙫, 付信使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