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太宗三年乙酉, 永樂皇帝賜樂器。
世宗, 始制雅樂。乙巳秋, 秬黍生於海州, 丙午春, 磬石産於南陽, 取黍定律, 取石作磬。又作樂腔, 因腔作譜, 以審節奏之徐疾。大提學朴堧, 精通音律, 上擢用之, 爲慣習都提調, 傳掌樂事。堧每坐臥, 於胸腹間, 以手作戛擊形, 口吻吹哺爲律呂聲, 積十餘年乃成。十五年癸丑, 朝祭始用雅樂, 去女樂。
世宗嘗作磬, 召堧校正曰, 中國之磬, 不能諧協。今新磬得正聲淸美。但夷則一枚不協何也。堧審視曰, 墨痕尙在, 卽磨之墨盡而聲乃諧。又以黍律定尺度, 鑄銅尺, 分藏郡邑, 後累經兵亂, 皆遺失, 獨三陟府有之云。
識小錄曰, 我國所用樂器, 俱是古制, 玄琴, 象古五絃而加一, 伽倻琴, 象古瑟而減十二絃。方響·腰鼓·大笒及廟庭所用編磬·編鍾曁柷·敔·塤·篪等器, 皆唐制。而廟庭樂登歌樂章, 亦倣唐人所作。其用於俗樂者, 如風入松·瑞鷓鴣·水龍吟·五雲開瑞朝等章, 亦宋道君時所賜大晟樂也, 猶可謂古樂之存也。
謹按, 宋徽宗時, 蜀道士魏漢律者, 引身爲度之文, 請帝之中指中節爲尺度, 推演作樂, 名曰大晟樂。高麗睿宗時賜之。其後恭愍王十九年五月, 明太祖皇帝, 賜編鍾·編磬·全鍾·全磬·笙莆·琴瑟·排莆。七月, 又請得精通樂工, 發送傳業, 帝從之。然則今所傳雅樂, 似是皇明遺制, 未必爲大晟樂也。
明宗八年癸丑, 收買中朝樂律。本國所用律管, 乃永樂時欽賜者, 年久損舊。乃差樂官一員·樂師三人, 付賀至陪臣閔箕, 移咨禮部曰, 原用律官, 歲月旣多, 差訛不止毫忽。況該寺各樂, 傳習已久, 以訛傳訛, 漸失其眞。今差樂官·樂師, 齎帶價布前赴, 乞許收買樂工與他校正。禮部, 行移太常寺, 選取精通音律樂舞生二人, 與曾來樂官·樂師, 逐一校正, 許其收買。先以回咨, 付閔箕來曰, 律官〔律管〕, 爲音樂之本, 必制造精工, 聲氣允協, 要非旬月之間, 可以精造者, 樂官·樂師, 留京守候, 待造完領回。樂官宋琳等, 留北京兩月, 始歸, 而律管一部中, 有一管圍獨小, 且竹形偏曲, 蓋因樂官思歸, 要速成, 故工人苟充以給也。琳等又不肯傳習唐樂而歸, 禮判鄭士龍詰之, 琳等無以對。
成宗二十四年癸丑, 命禮曹判書成俔等, 撰樂學軌範。始世宗命述唐俗樂譜, 以均慢數之調。至是使禮官撰樂書, 分樂爲三, 曰雅, 曰唐, 曰鄕, 有用於祭祀者, 有奏於朝會·宴饗者, 有習於鄕黨俚語者。
肅宗八年壬戌, 造永寧殿·宗廟祭享所用方響。
四十五年己亥, 永寧殿·宗廟堂上·堂下樂, 竝闕塤·敔兩器。命樂院造塤二部·敔三部, 以備祭享樂器。
今上十七年辛酉, 新造皇壇樂器。前此皇壇樂器未備, 每祭時, 移用南北諸壇樂器, 至是始命新造。時廟社·諸山川·昌德慶德兩宮樂架鍾磬, 多有刻癸丑者, 世宗癸丑所造也。又於社稷樂器庫塵土中及備邊司井裏, 得石磬二十四枚, 其中刻癸丑者十五, 藏之樂院樓上。至是採南陽玉, 以至石理粗疎, 多不堪用。於是收樓上刻癸者, 叩之, 亦久剝傷, 無聲, 惟淸黃鍾·淸夾鍾·淸大呂應鍾·南呂林鍾, 合於律。林鍾, 石小缺, 而聲又淸越。其餘十枚, 用新造者。軌範特鍾註云, 用營造尺, 故準營造尺鑄鍾, 比舊鍾差長。上命盡棄之, 準舊鍾打鑄。上又新制樂學軌範序, 重刊軌範, 以李延德爲掌樂正, 專掌樂事。我國舊不曉制笙簧法, 金葉脫落, 則棄不用, 每年貿於中朝, 其費不貲。至是特遣樂師一人, 付賀至使臣之行, 傳受造法而來。其法以白銅及鍮鐵, 擣鍊成薄葉, 白銅葉以貼十二律, 鍮葉以貼四淸律。以鷄嘴·鹿角燒存性, 又以黃蠟·松昉·白蠟, 和之五物, 合煎成膠, 以貼金葉。而竹孔, 又以烏金石磨汁, 傅金葉, 有垢滓, 則聲濁不調, 輒新傅之。於是每年輒貿之弊遂絶。然終未能黏固如中國所造, 舊軌範中, 有和·竿·簫三者, 而今無之。是時始貿簫而來, 以備社稷·太學·諸山川祭祀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