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卯冬, 備局堂上尹蓍東啓言, 四郡復設之議, 其來久矣。三江三川坊近百里之地, 民戶許入之後, 人口萬餘, 田結七百, 不三年而實效甚著。蓋慈城·虞芮二郡距遼瀋境至近, 茂昌·閭延二郡接壤於三·甲。沿江七百里無人之地, 土甚膏沃, 路且平易, 山低野闊, 廣或爲三十里或二十里, 而慈城至茂昌界, 則廣或爲百里或爲八九十里, 皆是民人可居之地。以蔘政一事言之, 七百里間曠之山, 前者廣採而足用者, 今焉耗縮年年益甚, 其必有所以然之。故如欲蔘政之復舊, 亦莫如許民入居, 而江民所大願, 則在於先許四五十里地, 漸次墾闢, 如三川坊已例, 幾年而成村, 人烟相接, 自無犯越之慮, 則防守可停, 經費可減, 而蔘場, 不期護而自護, 罷戍·設邑等事, 當從後經紀。凡此事情, 未知果無差爽, 而一番詢訪, 恐無不可, 分付道臣, 往復詳問于江界府, 條列便否, 圖畫地形, 論理狀聞, 以爲稟處之地, 何如, 上可之。
丙辰春正月, 平安監司金載瓚狀啓言, 臣以備局關辭意, 關問于江界府矣, 卽接該府使李仁秀論報, 則以爲到關, 卽爲招致曾經防守之各鎭將·慣歷各把之諸父老, 曉諭關辭, 講確便否, 則或曰, 沿江七百里之地, 一時許令盡闢, 實爲便宜之良策, 或曰, 沿江七百里之地, 其若一時許闢, 則民皆取利相地, 取捨不一, 臨邊村落, 必有間斷之弊, 反非嚴防守護蔘場之道, 始自慈城界加木㯖至慈城洞口長爲五十里, 自慈城洞口至慈城舊基坪廣爲三十里, 卽慈柞嶺外慈城江內也。自已闢三川坊下倉, 距慈城舊基, 踰嶺而行, 則亦爲二十里之地。以此先許墾闢, 則不出一二年, 可以成聚, 待其成聚, 設置倉廒, 而後漸次許闢, 則斯可爲募民實邊之方。非但衆議之如此, 蓋四郡請闢, 實邊之策也, 四郡之中, 先就慈城洞口許闢, 從民之願也。自明年, 慈城洞口, 限以四五十里, 許民入居, 則不出數年, 可以成村。成村之效, 已驗於三川坊實蹟矣, 待其成聚之後, 沿江而上, 漸次許闢, 人烟相接, 鷄犬相聞, 則便成藩屛之勢, 而可藉捍衛之力。通計十數年間, 萬金之費, 千丁之勞, 不期罷而自罷, 江邊實矣, 四五百里蔘場, 不期護而自護, 蔘採廣矣。先布邊邑民刷送之令, 當其流民入來之時, 一一按名考籍, 或有渭·楚之人, 則箇箇査出, 面面錄名, 刷送于渭·楚, 相準兩邑籍案而還之, 若其名不錄案者, 不過是無恒産, 朝東暮西, 不奠厥居者, 在渭·楚, 留之無益, 失之無惜, 而歸諸新闢, 構木安巢, 火田足食, 樂業重遷, 仍爲版籍中良民, 則惟彼無適無賴之類, 自歸有根有實之戶。此是固邊圉濟貧窮, 一擧而兩得者也。亦自該邑以五戶·十戶作統, 統內民如有潛入新闢之地者, 統首告于本官, 本官移牒本府, 則庶可爲禁防之策云, 四郡復設之論, 各持甲乙, 久矣。臣則以爲先定實民之方, 然後宜講復郡之策。蓋封疆之民, 只有此數, 此實則彼虛, 彼聚則此散。今若闢千里膏沃之地, 許八方延矯之民, 則惟彼困于煩繇, 不堪其苦者, 見此土地無稅·身戶不征, 必當競赴樂地, 波奔而輻湊。民之趨利, 如水之就下, 到此而將何以呵止而令禁乎。然則四郡一闢, 七邑先動, 而淸北列州又必隨之, 不出數歲, 淸以北幾大州郡皆病矣。一散之後, 不可復合, 旣病之餘, 不可復蘇, 其輕重得失, 將果何如也。此臣所謂四郡終難遽復也。至於沿江限五六十里加闢之說, 臣自莅任, 已爲稔聞, 且於巡路, 屢接民訴, 面商於邑鎭, 圖見形便, 將欲登聞, 姑此趑趄未發。其加闢之論, 不待邑報·民言, 可保其有利無害。蓋鴨綠上流橫截兩界, 而若使一隊民戶遵江入居, 則外作藩籬, 內爲防守, 而固圉之道, 必勝於十鎭殘卒錯落入戍。民居所在之處, 無論從某至某, 入防可除也, 潛越可禁也, 丹黃採蔘之政, 必勝於前日也。凡此三條, 爲利已大, 而況且地是膏壤, 生穀倍多, 願闢之民, 專爲厚生之計, 而先試於三川, 已驗於三川, 三川之民最願加闢。今若以三川爲例, 許以加闢, 則延袤五十里之地, 雖無足有無於邊疆, 而要其民情地利, 則可謂一擧而二得。及此許入, 無容更議, 然而今之臣所持疑者, 如上所陳。大抵三川闢萊之後, 渭·楚民捻, 比前漸縮, 百弊所生, 都在民少者, 未必不由於三川。如孟山·寧遠之莫可收刷者, 亦或以三川爲咎, 若又以方百餘里之地, 加倍許闢, 則荷擔之民, 勢必騷然竝起, 卽此一款, 實合深量。苟依該府使所論, 先立科條, 嚴加約束, 隣郡原籍之戶, 俾無得擅徙厥居, 冒禁已遷之類, 亦使之隨卽査還, 而凡自各邑流伊入去者, 各出該邑公文, 然後自地方官照檢乃許, 則可防是弊, 令廟堂稟處。又以江界四郡合圖, 四郡單圖, 民人願闢處圖形及四郡道里記, 上送于備邊司。右議政尹蓍東覆奏曰, 道臣狀請旣如此, 馬馬海土兵李汝節手本, 繼又報來, 以慈城界道里遠近·土地沃瘠·容入多少之論列者, 亦不外於道啓辭意矣。聞風入去, 棲遑失所, 去留兩難者, 爲一千八百餘戶之多, 而狀請中當闢土地, 可容一千三百餘戶, 則雖有人多地狹之慮, 而爲先許令耕墾, 恐合事宜。民人入處, 竝前後爲二千五百餘戶, 其外又有未占土地之剩戶五百餘數, 合爲三千七十餘戶, 皆是八方烏合之類, 實有難馴之慮, 而去本府爲一百八十里之遠, 隔以兩大嶺, 實難管攝, 恐當別置官長或移設鎭堡, 以爲控制之方, 請分付道臣, 與本府爛熳商確, 邑鎭間設置當否, 條列狀聞後稟處。上可之。
時有上疏言四郡復設者, 批曰, 四郡復設事, 重關防·除民弊·爲蔘政·禁斧斤·闢草萊之道, 許之固可, 但民不加得於隣國, 而所謂聚散之輩, 必是困於誅求, 怯於侵督, 挈往之他, 轉入這間而然。此所以有甲乙之論, 不能便卽歸一也。旣問道伯, 勢將待其狀本之上來後, 處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