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初, 禁用銀貨, 舌官赴燕, 私齎渡江, 罪至於死。至壬辰倭亂, 中國頒銀, 我國軍糧·軍賞, 亦皆用銀, 以此銀貨始行。宣祖朝, 國用罄竭, 別遣御史於端川, 採銀補用, 仍除本邑土貢·民役, 遂作貢銀。定以一千兩, 年例上納。顯宗乙巳, 減四百兩, 肅宗壬午, 減一百兩, 餘數五百兩, 每年春秋, 分半上納。孝宗辛卯, 戶曹啓稟, 令採銀官設店于坡州·交河·谷山·春川·公州等地, 募民許採, 使之收稅。肅宗丁卯, 令戶曹專管銀店, 差送別將, 看檢收稅。自是以後, 銀店遍於諸道, 前後所設合六十八邑。成川, 定州, 泰川, 寧邊, 价川, 江界, 雲山, 楚山, 渭原, 熙川, 寧遠, 平壤, 祥原, 高原, 文川, 定平, 咸興, 安邊, 谷山, 遂安, 長淵, 平山, 新溪, 瑞興, 黃州, 鳳山, 盈德, 靑松, 英陽, 密陽, 安東, 寧海, 蔚山, 新寧, 長鬐, 迎日, 奉化, 星州, 慶州, 彦陽, 伊川, 金城, 平康, 江陵, 三陟, 旌善, 平昌, 淮陽, 洪川, 寧越, 平海, 春川, 古阜, 綾州, 寶城, 羅州, 忠州, 丹陽, 淸風, 永春, 木川, 延豐, 公州, 靑山, 楊州, 坡州, 交河, 朔寧。其後銀脈凋殘, 收稅不一, 存罷無常, 英宗乙未, 戶曹啓稟, 以其餘存店, 付之本官成川, 楚山, 渭原, 祥原, 泰川, 定州, 价川, 寧邊, 遂安, 谷山, 瑞興, 鳳山, 新溪, 平山, 高原, 咸興, 文川, 平康, 江陵, 安東, 盈德, 靑松, 新寧。, 定稅上納矣。連因諸道頉報, 次次減罷, 今則只有數三店。成川店稅錢二百四十兩, 安東店稅銀八兩, 每年春秋, 分半上納。江界雲坡店稅錢, 英宗甲申, 竝計戶曹與營邑所收, 定以一萬五千兩, 劃給本府, 補用貿蔘價。其後次次減縮, 今則每年所收不過百三·四十兩。近來銀脈之凋殘, 比前尤甚, 生民之受弊, 不一其端, 正宗戊午, 禁新設銀店。
凡銀貨, 視其成數成之云者, 猶言品也。, 定爲高下, 最上, 謂之十成無鉛純銀, 雖屢鍊, 更無劣縮。○或稱十品銀, 或稱天銀, 或稱手巾銀。○手巾銀, 卽吹鍊時, 鎔注於手巾, 故曰手巾銀。, 其次, 謂之九成銀爲九分, 鉛爲一分。, 又其次, 謂之八成銀爲八分, 鉛爲二分。, 又其次, 謂之七成銀爲七分, 鉛爲三分。, 最下, 謂之六成。銀爲六分, 鉛爲四分。丁銀是七成, 卽倭銀。形如碁子, 故或稱碁子銀, 又如犬舌, 故或稱介西銀。○倭館開市之後, 燕貨, 自我國流通於萊府, 與倭交販, 故丁銀之來者極多, 公私所需皆以此爲用, 各衙門亦多貿置, 使行·勅行, 禁用礦銀。近歲以來, 倭國自長碕島, 直通商舶之後, 丁銀不復來於我國, 而各衙門尙有餘儲, 故每當勅行, 戶曹啓稟請得, 用於支勅, 贈給物種折銀, 而礦銀參用, 不可復禁矣。
戶曹銀有四名, 曰天銀·地銀·玄銀·黃銀。天銀用於御用器皿, 地銀用於支勅禮單, 玄銀·黃銀用於諸般經用, 一年所捧, 不能當所下, 故天銀·地銀以價磨鍊, 逢授白木廛, 使之貿銀吹鍊, 臨時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