탁지지度支志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탁지지 목록



初定歲幣崇德丁丑始定。
黃金一百兩漆六錢肅宗十八年, 免。, ○白銀一千兩漆二十兩肅宗三十七年, 免。, ○水牛角弓面二百副一百副, 仁祖二十五年, 減免, 一百副, 孝宗六年, 代以大好紙一千卷·小好紙一千五百卷。, ○好大紙一千卷水牛角代一千卷, 合二千卷, 預備十卷。, ○好小紙一千五百卷水牛角代一千五百卷, 合三千卷, 預備三十卷。, ○豹皮一百張肅宗三十七年, 免。, ○水獺皮四百張一百張, 景宗三年, 免。, ○鹿皮一百張·靑黍皮三百張景宗三年, 免。, ○茶一千包仁祖二十七年, 免。, ○胡椒十斤仁祖二十五年, 免。, ○蘇木二百斤仁祖二十三年, 免。, ○好腰刀二十六把六把, 仁祖二十一年, 減, 十把, 仁祖二十三年, 減。, ○順刀二十把十把, 仁祖二十三年, 減, 十把, 二十五年, 免。, ○五瓜龍紋簾席四張二張, 仁祖二十一年, 減。, ○雜彩花席四十張二十張, 仁祖二十一年, 減。, ○白苧布二百疋預備三疋。, ○各色綿紬二千疋六百疋, 仁祖二十一年, 減, 七百疋, 仁祖二十三年, 減, 二百疋, 仁祖二十五年, 減, 一百疋, 肅宗三十八年, 減。時存紅·綠綿紬各一百疋, 白綿紬二百疋, 三色預備各二百疋。, ○各色細木綿一萬疋生木綿二百疋, 仁祖二十一年, 減, 生木綿二千疋·三色木綿七百疋, 仁祖二十三年, 減, 生木綿一千六百疋·白木綿四百疋·兩色木綿二千疋, 仁祖二十五年, 減, 生木綿六百疋, 孝宗二年, 減, 三色木綿六百疋, 肅宗十八年, 減, 生木綿八百疋, 景宗三年, 減。時存白木綿一千疋·生木綿二千疋, 預備白木五疋·生木十疋。, ○各色細麻布四百疋三百疋, 仁祖二十一年, 減, 一百疋, 仁祖二十三年, 減。, ○麻布一千四百疋仁祖二十三年, 免。, ○米一萬包。九千包, 仁祖十九年, 減, 九百包, 仁祖二十五年, 減。實本白米三十包·漆米四包六斗·粘白米七十包·漆米十包四斗, 自義州收捧作包, 以十斗二升五合, 分盛三甲帒爲一包, 正草作石, 熟麻繩網, 元載持刷馬八十四匹。○白米三十石·粘白米三十石, 英宗四年, 減, 時存粘米四十石·漆粘米五石十三斗, 分作六十八包, 載持刷馬, 今爲三十四匹。
時存歲幣
好大紙二千卷, 預備十卷。, ○好小紙三千卷, 預備三十卷。, ○水獺皮三百張。, ○鹿皮一百張。, ○好腰刀十把。, ○五瓜龍紋簾席二張。, ○雜彩花席二十張。, ○白苧布二百疋, 預備二疋。, ○紅綿紬一百疋。, ○綠綿紬一百疋。, ○白綿紬二百疋, 預備三色各二疋。, ○白木綿一千疋, 預備五疋。, ○生木綿二千疋, 預備十疋。, ○粘米。四十石, 漆米五石十三斗。

方物數目
冬至
皇帝○黃細苧布十疋。, ○白細苧布二十疋。, ○黃細綿紬二十疋。, ○白細綿紬二十疋。, ○龍紋簾席二張。, ○黃花席二十張。, ○滿花席二十張。, ○滿花方席二十張。, ○雜彩花席二十張。, ○白綿紙。二千卷。
皇太后○螺鈿梳函一事。, ○紅細苧布十疋。, ○白細苧布二十疋。, ○紫細綿紬二十疋。, ○白細綿紬十疋。, ○黃花席十張。, ○滿花席十張。, ○雜彩花席。十張。
皇后與皇太后同。
皇太子○白細苧布十五疋。, ○白細綿紬十疋。, ○黃花席十張。, ○滿花席十張。, ○雜彩花席十張。, ○白綿紙。五百卷。
正朝方物
方物數目與冬至同。四件, 席子皆十五張。○豹皮十張, 肅宗三十七年免。
聖節
皇帝○黃細苧布十疋。, ○白細苧布二十疋。, ○黃細綿紬三十疋。, ○白細綿紬二十疋。, ○龍紋簾席二張。, ○黃花席二十張。, ○滿花席二十張。, ○雜彩花席二十張。, ○水獺皮二十張。, ○白綿紙二千卷。, ○厚油紙。十部。
皇太后○紅細苧布十疋。, ○白細苧布二十疋。, ○細苧布二十疋。, ○黑麻布四十疋, 代紫細綿紬二十疋。, ○白細綿紬十疋。, ○黃花席十張。, ○滿花席十張。, ○雜彩花席。十張。
皇后與皇太后同。
謝恩
皇帝○黃細苧布三十疋。, ○白細苧布三十疋。, ○黃細綿紬二十疋。, ○紫細綿紬二十疋。, ○白細綿紬三十疋。, ○龍紋簾席二張。, ○黃花席十五張。, ○滿花席十五張。, ○雜彩花席。十五張。
皇太后○紅細苧布十疋。, ○白細苧布十疋。, ○白細綿紬二十疋。, ○滿花席十張。, ○雜彩花席。十張。
皇后與皇太后同。
皇太子○白細苧布二十疋。, ○滿花席十張。, ○雜彩花席十張。, ○白綿紙五百卷。, ○黃毛筆五十枝。, ○油煤墨。十五錠。陳慰同。
奏請
皇帝○黃細苧布二十疋。, ○白細苧布二十疋。, ○黃細綿紬二十疋。, ○紫細綿紬二十疋。, ○白細綿紬三十疋。, ○龍紋簾席二張。, ○黃花席十張。, ○滿花席二十張。, ○雜彩花席十張。, ○水獺皮二十張。, ○靑黍皮三十張。, ○白綿紙二千卷。, ○黃毛筆一百枝。, ○油煤墨。十五錠。
皇太后○紅細苧布十疋。, ○白細苧布十疋。, ○白細綿紬二十張。, ○滿花席十張。, ○雜彩花席。十張。
皇后與皇太后同。
皇太子○白細苧布二十疋。, ○白細綿紬二十疋。, ○滿花席十張。, ○雜彩花席十張。, ○豹皮二張。, ○白綿紙五百卷。, ○黃毛筆四十枝。, ○油煤墨。四十錠。陳奏同。
進賀
皇帝○黃細苧布二十疋。, ○白細苧布五十疋。, ○紫細綿紬二十疋。, ○黃細綿紬二十疋。, ○黃花席二十張。, ○滿花席二十張。, ○滿花方席二十張。, ○雜彩花席二十張。, ○白綿紙二千卷。, ○豹皮。二十張。
皇太后○紅細苧布二十疋。, ○白苧布二十疋。, ○紫細綿紬二十疋。, ○黃花席十張。, ○雜彩花席。十張。
皇后與皇太后同。
皇太子○白細苧布二十疋。, ○滿花席十張。, ○雜彩花席十張。, ○白綿紙五百卷。, ○黃毛筆五十枝。, ○油煤墨。五十錠。陳慰同。
進香
皇帝○祭幣白細苧布一百疋。, ○白細綿紬二百疋。, ○銀子三百兩。, ○白綿紙一千卷。, ○白紙一千卷。, ○沈束香三兩。, ○芙蓉香二十枝。, ○淸蜜十五斗。, ○乾柹十貼。, ○生梨三百箇。, ○胡桃十斗。, ○生栗十斗○, ○大棗十斗。, ○銀香盒一事。, ○畫龍燭一雙。, ○大燭臺。一雙。
皇后與皇太后同。
問安
皇帝○豹皮二十張。, ○鹿皮三十張。, ○水獺皮五十張。, ○靑黍皮一百張。, ○倭長劍二柄。, ○浮椒十五斗。, ○全鰒二十貼。, ○文魚二十尾。, ○大口魚二百尾。, ○海蔘二百斤。, ○紅蛤二百斤。, ○海帶二百斤。, ○白蜜十五斗。, ○栢子十五斗。, ○乾柹二十貼。, ○榛子十斗。, ○廣魚。一百尾。
皇太后○白細苧布二十疋。, ○紫細綿紬二十疋。, ○浮椒十斗。, ○全鰒十貼。, ○大口魚一百尾。, ○海蔘一百斤。, ○文魚十五尾。, ○海帶一百斤。, ○廣魚五十尾。, ○栢子十斗。, ○榛子十斗。, ○白蜜十斗。, ○乾柹。十貼。
皇后與皇太后同。○乾隆癸亥, 皇太后·皇后, 偕幸盛京, 故始有方物。○康熙壬寅, 禮部咨, 太皇太后前三大節及謝恩·奏賀等方物, 與進皇太后禮同。○乾隆己巳, 禮部咨, 攝六宮事皇貴妃前, 三大節及謝恩奏賀等方物, 與進皇后禮同。

事實
方物四十駄結裹所入白綿紙一百卷內, 公淸道二十卷, 全羅道四十卷, 慶尙道四十卷。, ○六張付油芚六十番內, 全羅道三十番, 慶尙道三十番。, ○四張付油芚二十番內, 全羅道十番, 慶尙道十番。, ○草席二百二十四張內, 公淸道五十二張, 全羅道七十二張, 慶尙道七十三張, 江原道三十張。, ○條所八十艮衣內, 公淸道五十艮衣, 江原道三十艮衣。一艮衣三十把。, ○柳笥十二部內, 公淸道四部, 江原道四部, 兩南各二部。, ○下品擣鍊紙六張內, 三張全羅道, 三張慶尙道。, ○四張付油芚五番內, 三番全羅道, 二番慶尙道。, 已上依貢案上納。
仁祖十八年庚辰十一月, 本曹判書李溟啓曰, 歲幣木例於冬前織納矣, 愚民不知雇馬木非歲幣, 而先織以納, 春間又徵歲幣木, 則木花絶貴, 莫如自上下諭四道, 以歲幣木, 不忍更徵, 申飭有司, 某條周旋云爾, 則百姓如解倒懸矣。上曰, 若下諭, 卿之才能不著, 自本曹啓辭, 可也。度支得人, 民被其澤, 豈非好事, 以戶曹啓達措辭爲之。
二十二年甲申七月, 傳曰ㅡ 北京移都之後, 似當有問安致賀之擧矣。備局啓曰, 進賀使以正卿差出, 書狀官亦擇送, 方物, 令該曹措備, 宜當矣。答曰, 依啓。
二十七年己丑十一月, 輪對官本曹正郞徐相民所啓, 禮單木七十餘同, 依前例準四十尺擇捧, 銀, 常患不足, 故判書李溟, 曾有木綿一千同儲置庫中, 當此木貴之時, 貿銀似好矣。備局啓目, 三稅作木, 以四十尺, 仍前捧上, 以爲禮單之用, 何如? 依允。
孝宗元年庚寅三月, 因司諫金弘郁啓辭, 本曹啓目, 水獺皮則丁亥勅行時, 七十張分定洪淸道, 以奴婢貢木貿納, 戊子·己丑勅行時, 自本曹貿用京市, 而紙地則因北京需索, 今年正月後所用, 白綿紙一萬三千三百卷·霜華紙二百九十卷, 前頭歲幣, 冬至方物應用, 亦至九千卷, 當爲分定三南, 常木一疋, 白綿紙三卷·霜華紙十二張, 貢木一疋, 白綿紙七卷·霜華紙三十張·大好紙一卷, 歲幣次, 木一疋, 小好紙四卷, 定式貿納, 以此官給之價, 前期造紙, 何如? 傳曰, 依啓。有戰船各官, 勿爲分定, 宜矣。
三年壬辰三月, 謝恩使狀啓, 今行方物, 多數見頉, 白綿紙, 比前所捧, 廣無四手指, 長無六手指, 綿紬·苧布, 非但麤短, 染色不精。鹿皮體小, 弓角體短, 席子紋麤, 黃金品劣, 小好紙狹短, 幣米每石, 縮皆斗餘, 十餘石, 所盛空石, 亦甚不精云。而戚臣等傳帝命曰, 今年歲幣不敬甚矣, 所管之人, 罪當死, 大君遠來, 看其顔面, 始赦其罪, 後又如是, 則當與今罪重究云云。本曹啓目, 最可慮者, 白綿紙·小好紙, 各有長廣尺數, 又有其重, 必無四指·六指不及之理。臣等反覆思之, 必以方物白綿紙, 比較於歲幣小好紙, 以爲執頉而然, 果若以白綿紙, 比之於小好紙, 欲加四指·六指之長廣, 則白綿紙, 當變爲小好紙, 小好紙, 當變爲大好紙, 而大好紙長廣, 又當加之, 此非但紬苧布席之難處而已, 令廟堂指揮。 備局啓目, 兩樣紙各一卷, 專人追及於齎咨官渡江之前, 詳言曲折而付送, 若有可圖之便, 得以比較見樣紬·苧·席子, 亦爲尺量以來, 則尤似詳密, 以此分付該曹, 何如? 答曰, 依啓。
顯宗四年癸卯四月, 備局啓目, 陳慰·進香之行, 與他使有異, 發行之期, 考諸謄錄, 則勅使到京, 傳訃在於正月二十九日, 而使臣登道, 在於二月二十日, 亦已稽遲, 從速擇日。路費雜物, 外方未及輸送, 依辛丑例, 戶曹先爲給送爲宜。答曰, 允。
九年戊申三月, 禮曹啓目, 皇后禮物, 勿爲封進, 已有衙門移咨。前頭謝恩使方物原單子中禮物, 減去何如? 傳曰, 知道。
十四年癸丑八月, 本曹啓目, 瀋陽入送祭果生梨一千箇·栢子二十斗·淸蜜十斗則自兩西措備, 銀杏十斗則分定京畿, 以義州邊將, 定差員領送, 何如? 傳曰, 依允。○九月, 因咨文, 永爲停止。
肅宗三十七年辛卯十二月, 傳曰, 今觀禮部咨文, 方物中白金·紅豹皮, 特旨永停, 謝恩使似當差定矣。備局啓目, 癸酉, 因黃金一百兩·三色紬六百疋蠲減之擧, 卽送謝恩使, 依此例差送, 何如? 傳曰, 依啓。
英宗四年戊申六月, 謝恩副使鄭錫三所啓, 回還使臣來言, 皇子有病, 使醫官吳志哲治之, 欲得用生蔘, 使臣以若干兩給之, 果有大效, 復求之, 使臣以數三錢, 傾儲給之云云, 問用處, 則笑而不答。尙明又請得生蔘二斤, 前頭必令持來, 臣意則後弊無窮, 不可許矣。上曰, 何可創開貽弊, 生蔘代, 給熟蔘二斤, 可也。

白綿紙式例
方物白綿紙, 卽皇明時貢蔘換作者也。初則劃給三南大同米, 自各其道備納元數一萬三千二百卷, 後因道納生弊, 作京貢擧行。顯宗甲辰, 以紙廛之不願受, 始設湖西白綿紙契, 使之進排, 甲寅, 湖南又設契。肅宗己未, 嶺南又設契, 壬申, 劃給三分一於紙廛, 庚辰, 折半還送三道, 乙酉, 還爲復舊, 乙未, 姑減三千二百卷。景宗辛丑, 三千二百卷姑減內折半一千六百卷, 復舊。, 壬寅一千六百卷, 盡爲復舊。, 癸卯, 蠲減一起所入二千卷聖節六百卷, 冬至·正朝各七百卷。, 實餘年例卜定一萬一千二百卷。別使, 則別卜定。英宗戊子, 永罷。
別卜定, 戊子, 量減元貢三分之一。實七千四百六十六卷十四張 ○年例卜定每年以三南時起實結, 分數磨鍊, 移牒惠廳。, ○每年節使。聖節一千四百卷, 冬至一千三百卷, 正朝一千三百卷封裹。或有謝恩陳卷, 則二千卷封裹。

事實
仁祖二十年壬申四月, 謝恩使狀啓, 刷馬顚仆, 白綿紙一駄水沈云矣。備局啓目, 自前以一百四十卷爲一駄, 卜駄頗重, 以百二十卷減數作駄, 何如? 傳曰, 知道。
肅宗十八年壬申, 知事柳命天所啓, 當初紙貢設立之時, 該廳招致廛民, 白綿紙一卷價, 以四斗計給, 則以其價廉, 不肯受去。該廳乃以五斗加定, 移給方外民, 使之設契進排, 而嶺南設契時, 戶曹及本司論報該廳, 而亦不聽施。其後本署提調李尙眞, 以折半分給之意, 筵稟定奪, 而該廳只以金堤等十邑紙價, 塞責而已。三南紙價, 通計一萬三千石零, 而終年應國役之廛人, 只受十邑一千石之米, 一生無一事之契民, 坐專三南萬二千石之利, 元數中三分一, 移給廛人, 何如? 傳曰, 允。
二十六年庚辰正月, 領議政徐文重所啓, 歲幣紙品甚劣, 幾乎生事? 大抵紙貢上來之後, 三南楮田皆廢, 紙地稀貴, 一半還送本道, 何如? 上曰, 允。
三十一年乙酉正月, 領議政申琓所啓, 三南楮田旣廢, 匠手又無分徵, 寺刹則僧俗俱困, 朝家給價, 不滿五分之一, 而當此閑丁難得之時, 千餘名紙匠奉足, 無以充給。捄弊之道, 莫如復舊矣。上曰, 今欲變通, 則還給京契之外, 無他道, 依爲之。
四十一年乙未, 八月, 藥房提調所啓, 方物白綿紙, 都數一萬三千二百卷, 而七千卷, 節使方物封裹, 六千餘卷, 爲本曹不緊之用。今則旣減謝恩方物, 雖一萬卷, 尙爲一起所需, 除減三千二百卷, 其價一千三百八十餘石, 移補餉米,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景宗元年辛丑四月, 紙契主人辛世雄上言, 白綿紙元貢減省之後, 丁酉·己亥之間, 謝使疊出, 卜定殆過所減, 毋寧仍舊, 俾無公私窘迫之患。本曹啓目, 一千六百卷, 始先復舊, 何如? 依允。
二年壬寅三月, 又因紙廛主人上言, 一千六百卷, 盡數復舊。
三年癸卯十月, 因咨文, 二千卷, 一起永減, 惠廳價米, 分數計減。
英宗三十五年己丑五月, 本曹草記, 白綿紙別卜定, 永罷。
四十四年乙酉三月, 本曹判書李思觀所啓, 白綿紙別卜定, 成節目永罷, 而係是貢人生理, 元數中量減三分一, 何如? 依允。
今上六年壬寅五月, 本曹判書金華鎭所啓, 方物白綿紙, 自是元貢, 而曾在丙申, 判府事鄭弘淳以爲, 如滿八起, 則不必給價之意, 筵稟矣。見今庫儲, 已滿八起, 當爲移準者, 又過八起, 殆至三萬餘卷。 陳謝·別使時方物, 又爲永蠲, 則每年七千卷捧留, 徒致腐傷之慮。故惠廳謂以已過定數, 不給貢價。而白綿紙, 實非猝乍間貿用之物, 今若權減元貢, 或當需用之浩多, 還爲復貢, 使之卽地貿用, 則不但貢人之稱冤, 誠有行不得者矣。上曰, 別使行, 一倂免貢之故, 有此云云之說, 而貢價存罷, 所係不輕, 今年則依例給價, 從後爛商稟處, 可也。
七年癸卯二月, 本曹判書李性源所啓, 昨年以白綿紙貢價存罷事, 有稟處之命, 而恒留之數, 如滿八起, 則不必給價事, 大臣曾有筵稟。卽今所儲, 遠過八起, 何以爲之乎? 上曰, 昨年旣命, 依例許給, 目今所儲, 雖過八起, 若除舊陳或麤劣, 則來頭之需, 未免苟簡。今年亦令依例上下, 而爛商稟處之命, 今已周歲, 訖無皂白, 年年取稟, 國體屑越, 指一釐正, 可也。○三月, 上曰, 白綿紙事, 何以爲之? 判府事鄭弘淳曰, 臣之向所謂八起恒留云者, 卽爲預備之意也。別方物旣已永減, 則恒留預備, 初非可論, 令戶·惠堂知悉如何。上曰, 依爲之。○九月, 上曰, 今番謝恩使方物, 以二起爲定, 而別使方物, 自當依例預備。大國恩禮, 愈往愈摯, 在我預備之道, 不可一毫放意。紙品麤劣, 莫如近日, 一番矯弊之道, 卿等各陳所見。禮曹判書徐有隣曰, 浮紙寺刹, 蠲減僧役, 貢人受價, 比前稍加, 而純錢磨鍊, 然後嚴飭準捧, 則好矣。吏曹判書趙時俊曰, 契人則必欲多取剩餘, 僧徒則擧皆無難於預受, 紙品之薄劣, 浮出之愆期, 專由於此矣。上曰, 從速覆奏, 可也。○備局甘, 紙品厚薄, 雖係僧徒之勤慢, 貢人聊賴, 專在京廳之上下。從今以往, 毋論米·錢·木, 依其所訴, 從貴上下, 使有容措之所, 而責其來效。
同年十月, 領議政鄭存謙所啓, 方物白綿紙, 卽元定之貢, 而當初一萬一千二百卷內, 戊子減, 而爲七千四百六十六卷零。所減木五十二同零, 錢五千二百兩零。向來以恒留八起之外, 年例卜定, 不必依例給價, 有所筵稟矣。近又陳·謝別使方物, 永爲蠲免, 而以今年言之, 非循例謝恩, 故至有二起方物入送之事, 而其餘別使, 亦多名色, 何可以謝恩方物之蠲減, 混稱別使方物之盡爲永蠲耶? 貢價自在勿罷, 元貢不宜權減, 而至於紙品優劣, 依節目擧行, 付有司之臣, 善爲措劃, 另加擇捧, 何如? 判府事鄭弘淳曰, 八起恒留之定式, 其來已久, 而如備八起, 不必依例給價, 卽臣丙申筵稟擧條也。其時臣意, 不但以紙無所用, 年年陳久之可悶也。度支之日用於曹中, 太無限節, 及其有事而加貿, 則責價於惠廳, 甚乖於事理故也。然徒守八起之預備, 一任陳久之儲積, 則日後之慮, 不可不念, 故不必二字, 略寓隨時闊狹之意, 以此而謂當初勿給價, 則非臣本意也。隨時裁量之道, 一聽廟堂, 恐爲穩當矣。惠堂徐有隣曰, 惠廳之前後持難, 只緣鄭判府事年前擧條, 而今則便同勿施, 大僚又請仍舊, 臣不敢主減之論, 而爲不常有之需, 貿漸腐傷之物, 畢竟則輒取新捧, 此甚難處矣。惠堂鄭民始曰, 當初白綿紙量減後, 以七千餘卷爲定, 惠廳不計遺在, 只給貢價, 戶曹則以其舊陳者, 以充曹中日用之數, 有不足加貿之事, 則亦使惠廳, 加給貢價。鄭判府事, 以惠廳紙地之戶曹日用, 極甚無意, 罷戶曹日用之規, 而白綿紙則恒留八起之數, 若過此數, 則貢價勿爲上下之意, 筵稟定式。至於再昨年, 別方物, 旣已減除, 而時存紙地, 又過數萬卷, 故臣於其時, 依新式, 不給貢價, 戶曹又請如前上下, 以致至今相持矣。判府事當初定式之意, 未必出於全數不給, 今日之意, 未必謂之, 全數盡給云, 則定式擧條, 載在謄錄, 而貢價存減事, 體不輕請, 廟堂稟處。領議政鄭存謙曰, 卽今見存之數, 雖曰有裕, 使行入去之或稀或頻, 方物起數之或多或少, 每出意外。且其浮出亦非時日之可辦, 當初磨鍊之優厚, 意有在焉。各別申飭, 俾不至於生頉, 似宜矣。上曰, 依爲之。
九年乙巳七月, 惠堂徐有隣所啓, 白綿紙, 勿拘恒留數爻, 隨其容入上下, 實爲兩便之道, 今年亦限數千卷, 先爲磨鍊給價, 何如? 本曹判書趙㻐曰, 今年則恒留中不足之數, 至於六千卷之多, 而惠廳猶復持難, 只欲以數千卷, 先爲磨鍊云者, 實非遵定式恒留八起之意矣。徐有隣曰, 戶判旣欲準恒留之數, 則勿論新舊, 恒留數滿之後, 貢價上下, 自當一依鄭判府事定式施行, 故敢此仰達矣。上曰, 依爲之。
十年丙午四月, 惠堂徐有隣所啓, 白綿紙恒留八起定式之後, 貢人則以將爲別貿稱冤, 惠廳則以只準恒留爲期, 相持屢月。大抵恒儲, 固所當念, 起數不必酌定, 且或優用處, 適當見乏, 則戶·惠廳預爲相議, 量宜貿取, 無所不可。元貢則依近例磨鍊, 別貿則視曹儲往復, 實爲兩便之道矣。上曰, 依爲之。

紙油絲契
曹中恒式, 公用各紙, 曾以紙油絲契厚白紙取用矣。近因白綿禮單紙之取用, 本契進排, 自歸停罷。白綿等紙別卜定變通之後, 旣無陳久之慮, 則不可如前取用於禮單紙中。自今六月朔爲始, 曹中朔紙, 依舊例, 使本契人進排, 而紙品依惠廳朔紙, 代貢木仍留中除出取用, 每年一千二百卷價, 亦依惠廳之規, 七月初都下, 自明年逐朔捧上, 有閏朔, 則加磨鍊。或有加用, 則引朔以繼, 後等上下時, 一體加上下。方物紙若有餘數, 則毋論價之多少, 紙之厚薄, 出給貢人, 使之相對換納, 則雖或有以厚換薄之嫌, 亦可防白綿紙濫用, 本契人更罷之弊, 以此定式。

燕貿式例
各樣燕貿物種, 考其遺在及緊歇, 每曆節兩行, 給價赴京, 譯官貿來, 而至於尙方上通事次知。·內局次上通事次知。貿易, 則訓導·計士磨鍊, 自版籍擧行, 只節使行貿來。價銀, 包外入送。
唐藥材, 本無元貢, 前則兩醫司主人中, 名以唐藥材契, 先受價銀會錄, 隨用計減矣。英宗二十四年, 以其有弊, 罷其契酌, 量一年容入, 元別貿藥材, 竝給價赴燕醫譯, 直爲貿納內局, 而猶多不足。三十二年, 募得藥局數三人, 竝與香劑所入折半減價。, 而使之策應, 劃給坊民歲幣一同及勅需丸劑, 年例煎藥醍醐湯等價, 添補其不足事, 定式。
唐獤皮四百令, 每年節行出來, 而各殿宮衣樹·女冒及頒賜耳掩, 分排封進, 不足之數, 以鄕獤皮, 自本曹給價貿進事, 定式。今上□□年, 大殿衣襨次, 鄕獤皮六十八令, 王大妃殿·惠慶宮·中宮殿女帽次各十五令, 慶壽宮女帽次十令, 每令價二兩九錢折定, 自版別上下於毛衣匠, 貿易進排。耳掩頒賜, 待下敎磨鍊上下。
經用匹緞, 每曆節兩行, 給價立廛人, 付卜換貿。價銀, 包外入送。
上品大紅雲紋匹緞一疋,  上品鴉靑小雲紋匹緞一疋,
上品藍雲紋匹緞一疋,   上品冒緞八疋,
上品各色繡絲三十斤,   上品白絲二百斤,
上品大布五疋,      上品土花色三升十桶,
上品黑三升十八桶,    上品藍三升十八桶,
上品醬色三升十四桶,   上品白三升十桶,
上品唐獤皮三十令,     上品唐藍種二十斗,
上品深黃三十斤,     上品唐朱紅二十斤,
上品玳瑁六張,      上品象毛十斤。依點下價本, 自本曹上下, 貿來入納尙方。
內局臘藥所用無孔眞珠, 勿使燕貿, 以紅蛤珠取用事, 肅宗三十八年八月, 筵稟定奪。
貼白絲及各色眞絲, 燕貿經用者, 經霾色渝, 故責納於廛人矣。
今上二年, 因廛人呈訴, 各項絲, 一倂添價, 每年銀二千五百兩, 分兩等上下於眞絲契人, 擔當進排。
象牙玳瑁, 廛人貿納有弊, 依前, 自本曹貿用。
尙方珮玉, 勿令廛人貿納, 自本曹, 三四件預爲貿來。
白羊毛精, 自本曹, 每於皇曆貿來, 逢授廛人, 使之封進。
靑玉樑禿玉帶, 自本曹, 從厚磨鍊, 出給廛人, 預爲燕貿。
唐碇玉砂, 自本曹, 使行時預爲貿來。鄕碇玉砂卜定。
琉璃指南石, 禁漏所用, 自本曹溯考前例, 燕貿以來, 直送禁漏。
玉貫子·鶴頂帶, 使廛人依前擔當事, 定式。

八包事實
皇明宣德間, 遣使請免歲貢金銀, 自是赴京員役禁齎銀貨, 三使以下一員, 各帶人蔘十斤。崇禎年間, 加定八十斤, 人蔘每十斤爲一包, 八十斤合爲八包, 此所謂八包也。
順治甲申, 本曹判書鄭太和所啓, 赴瀋之人, 前以紙草, 換銀以來, 今則入燕京者, 必齎銀貨, 前頭國儲將盡, 請令廟堂, 酌定其數。備局回啓, 銀非土産, 而近來赴京之人, 必齎銀子, 國中公私之儲, 不久將盡, 宜有防禁之擧, 而亦難行一切之法, 依入瀋時南草之例, 員役所持, 定爲五十兩, 商賈牟利之輩, 各別嚴禁事, 依允。○癸巳, 又加人蔘八十斤。禮部咨內, 奉旨査明季定奪, 朝鮮進貢人, 各帶人蔘八十斤, 永爲恒式。康熙初, 人蔘每一斤, 折銀二十五兩, 八十斤計銀二千兩, 爲一人八包, 堂上官加給一千兩。
肅宗三年丁巳, 大司諫李元禎所啓, 臣於庚子赴燕, 庚戌又赴燕, 則商賈販賣, 倍蓰於前, 車輛彌亘數十里, 此由於八包之法不嚴, 致有濫雜之弊。上曰, 八包之法, 申飭可也。
四十一年, 齎咨官之行, 義州府尹韓祉, 元定八包外, 不許錙銖加帶, 開城留守, 爲本府需用狀請, 曆行銀數變通。 備局覆啓, 燕行時八包之法, 極其嚴截, 只行於節使, 而不行於齎咨, 輕重倒置, 狀啓辭緣, 置之, 何如? 依允。
英宗四十七年辛卯, 使臣軍官, 則雖堂上, 只給二千兩事, 定式施行。
今上七年癸卯八月, 領議政鄭存謙所啓, 各營門及衙門, 受出備關包外許越之規革罷事, 命下矣。若旗幟等軍需所用請貿, 則自當草記許越, 至於御衣襨·龍袍次及各樣緞, 則事體尤爲自別, 敢此仰達矣。上曰, 其數爲幾何? 本曹判書徐有隣曰, 多則三千兩, 小不下千有餘兩矣。上曰, 依爲之。毋過三千兩, 可也。有隣曰, 進獻綿紬·旗幟所入白絲, 及本曹經用象牙鍮鑞等貿易, 所關不輕, 一體許越, 宜矣。上曰, 依爲之。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