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木作米之由
通文館誌曰, 經國大典, 雖許准市, 價給答賜, 但隨其來, 故略相買賣而已。一自定價以後, 反爲痼弊, 積而漸夥, 至於此極。而其所納銅鑞蘇椒等物, 無益於國家之經用, 所折價直, 則竝皆十倍於私商之買賣, 故歲給公木爲疋, 積至六萬, 而近又許其作米。其作米之由, 則蓋當初所給木綿, 以八升四十尺兩端靑絲者給之, 故倭人留以爲本, 以求其侔, 而勢不能終始如一, 其漸劣者, 至爲五升三十五尺。差倭之來, 以此苦爭者, 無歲無之。天啓甲子, 以年凶爲說, 貽書島主, 約以待豐復舊。至辛未, 不勝其煩言, 稍可細長, 而猶不能如前。順治辛卯, 差倭平成扶等, 堅以舊本爲准, 而盡數點退, 使我難於換給然後, 遂爲言曰, 島主筑前州食邑所收, 移用於江戶, 島中絶無他資生之路, 願以其中三百同, 每疋作米十二斗, 特許五年換給契券相約。而歲比不登, 至乙未, 六萬石, 未及畢給。倭故利其過限, 默無一言, 數年之後, 又爲來請。庚子, 差倭橘成般等, 更以木品復舊爲言, 而大肆咆哮。府使鄭泰齊稟于朝, 加許一百同, 通共四百同作米, 合爲一萬六千石, 亦許五年爲限。而五年之後, 輒又來乞退限五年, 因循爲請, 迄無停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