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位
貞陵復位
太祖大王, 初娶神懿王后韓氏, 次娶神德王后康氏。神懿生定宗·太宗, 神德生恭順君芳蕃·昭悼公芳碩。神懿先昇遐, 太祖卽眞, 冊康氏爲顯妃。五年丙子八月, 昇遐于移御所判內侍府事李得芬家, 諡曰神德, 葬于京城內皇華坊貞陵, 起願堂曰興天寺。門下趙浚·金士衡等, 上言請以功臣一人, 守陵三年, 永爲恒式。上從之, 令安平君李舒守陵, 返魂于景福宮仁安殿。越三年奉影幀于仁安殿。南誾·鄭道傳等, 附芳碩, 因上不豫, 托移御, 謀位亂。義安大君和, 知其計, 密告于太宗大王, 太宗殲除誾·道傳等。於是放芳碩于東裔, 冊永安君太宗난외주 太恐定字。爲世子。其後太祖昇遐, 只以神懿配食, 太宗九年己丑, 移貞陵于楊州南沙阿里。
貞陵願堂曹溪宗本社興天寺造成記, 府院君權近製, 其略曰, 惟洪武丙子秋八月戊戌, 我小君顯妃康氏薨, 上心傷悼, 命有司追諡曰神德王太后。卜葬得王宮之西南數里之近, 岡巒朝抱, 風水應吉。越明年丁丑正月甲寅, 葬于貞陵, 又置塋域之東, 創寺曰興天, 追冥福也。未期年而告成, 凡一百七十餘間。期而小祥, 張皇法彩, 以落厥成, 賜田千結, 用充供費, 俾爲曹溪宗本社, 置僧堂坐禪, 永爲恒規。恭惟神德, 裨贊王業, 篤生元良, 以翊一代之興, 以立萬世之本, 宜享冥福。遽然棄世, 然賢德彰徹, 遠聞上國, 天子是悼, 賜勅弔慰, 哀榮之典, 可謂備矣。○貞陵告遷祭文, 卞季良製文曰, 維幽明之故乎, 理雖一而分則殊。神道貴淸淨兮, 豈前代之或誣。稽諸古而迄今兮, 無墓藏於國之都。禮官執此進言兮, 大小臣僚與俱。玆卜宅靑烏兮, 得於城之東北隅。水涓涓而演漾兮, 山靡靡盤紆。置玄宅固其所兮, 孰云近夫塵區。擇日吉予告遷兮, 羌致酒而一𣂏。冀淑靈之昭格兮, 敍悲忱而嗚呼。
宣祖大王十四年辛巳, 始尋貞陵, 每年寒食祭之。
府院君韓浚謙柳川箚記曰, 初神德王后康氏, 正位坤極, 受天朝誥命。沒後上號曰神德, 陵曰貞陵, 與神懿王后, 少無差異。太祖薨逝, 只以神懿陞祔, 凡于神德, 一切典禮, 皆廢不擧。歲月旣久, 山陵亦不知所在者, 垂二百年。至是德源居民康純一者, 駕前呈訴, 自言以判三司事象山府院君康允成後孫, 方定軍役, 願依國墓奉祀諸人例恩。蓋允成, 卽神德之考也, 而四祖諸王考妣墳塋之在北方者, 官定一人, 稱爲國墓奉祀, 免軍役有例, 故純一呈訴如此。於是栗谷倡言曰, 神德以太廟應配之位, 無故不祀, 事關倫紀, 宜有尊崇之擧。朝廷共起而論之, 始令禮官, 先定〔審〕陵寢, 有文官李昌, 以神德外孫, 方仕於朝。該曹啓請, 一同尋得可疑處。遍踏嵯峨山內外, 終不得。適見卞春亭集中, 載貞陵移厝祝文, 有國都東北之語。因此物色求之於山下里, 果有國葬陵室, 而頹廢於山谷間矣。廷論初請陞祔太廟, 一如神懿之例。有一種之論, 乃引禮經諸侯不再娶, 禮無二嫡之語。議有異同, 未克施行。廷論又出下策, 只請建閣設員, 一如諸陵, 而又不果行。但依祧廟例, 每年寒食, 致祀而止。夫神懿·神德, 在太祖未卽位時, 爲京外二妻。神懿亡後, 神德爲繼室, 考諸鄭摠定陵碑序中, 可見神德之稱, 歷世無貶議, 龍飛御天歌, 亦可見矣。本朝家法, 旣有定法, 列聖坤御, 前後俱配, 諸侯無二嫡之說, 不當偏執於太祖。而諸臣一時之論, 必欲據經援禮, 歸於貶抑而乃已。士論奔起, 爭之三載, 只倣得寒食一祭, 惜哉。貞陵告由祭文, 僉正李昌製。壬午六月。七代孫直長李義健等, 敢告于神德王后康氏。一片荒陵, 殘石累累, 塵埋鼓臺, 草沒神堦。狐兔攸居, 樵牧成蹊。承奉有緖, 認在雲仍。朝廷審定, 封誌無憑。國乘年久, 斷爛靡存, 俚說無稽, 不足聽聞。披雲見日, 更無他歧, 發開幽石, 庶釋群疑。事係寢園, 禮宜告祭。不煩有司, 乃命子孫。○慰安祭文曰, 惟此園陵, 先后之宅。訛言一起, 云遷他麓。縱曰無稽, 朝疑難釋。乃命禮官, 發開幽石, 雖無表誌, 是眞無疑, 以伸幽鬱, 千載一時。儒生蔡增光等, 請復神德園陵, 且令祔廟疏曰, 太宗大王親傳香祝者, 在一十有二載, 而不幸爲議禮諸大臣所誤, 神人之憤極矣。竊聞麗代之君, 雖有兩后, 只祔享一后。太祖·太宗, 立國未久, 似亦未改前代之制, 故只祔神德〔神懿〕也。桓祖, 亦三娶, 而 懿惠王后崔氏, 獨享於廟, 不可謂無此理也。昔我中廟之於昭陵, 因人心公論之發, 遽命復之。此所當法。三疏, 不允。
時三司·禮官累啓, 請就貞陵建閣置官, 皆不允。
顯宗大王十年己酉, 判中樞府事宋時烈, 陳啓貞陵修改事。上卽命禮官奉審, 差吏曹參判尹鏶·禮曹參議李俊耉, 爲重建廳堂上, 次第建置丁字閣·安香廳·典祀執事廳·齋室, 令兵曹定守護軍, 一如祧陵之例。時烈又激進權近文集興天寺記, 箚請竝擧廟享。八月, 三司及儒生趙相愚等上疏, 百官廷請, 上乃許之。將立主, 大臣李景奭·鄭太和·許積等建議, 宜就墓所立之。獨左參贊宋浚吉議曰, 禮所謂形歸窀穸, 神返室堂者, 乃惻怛精微處。先儒謂改題主, 當於舊居, 不當於墓所者, 實其餘意也。據考實錄云, 神德王后葬訖, 返魂於仁安殿。仁安舊基, 雖未的知, 其在於景福宮之內則無疑。神已返於室堂, 不當遷求於陵墓則審矣。大明之制又幄殿之例, 今亦依此, 設幄殿於景福宮之內, 或恐得宜。抑念子孫所在, 卽祖先魂氣之所萃, 無所往而不在, 奉主於闕內別殿, 亦無不可。唯就墓所, 則臣未曉也。命依浚吉議行之。乃設帳殿立主, 上徽號曰順元顯敬。禮官啓請諡冊追上當否, 諸大臣議, 皆以爲不可曰, 昔仁祖祔廟時, 仁烈王后諡冊文, 不幸遺失於亂中, 故議追撰當否。相臣金堉以爲, 今之改冊者, 擬先王之命則非也, 奉殿下之旨則不可。冊中載遺失之由, 則乃告辭也, 非諡冊之體, 此正與今事無異。且宗廟自第一室至第八室列聖冊寶, 屢經兵燹, 無一存者。神德王后諡冊追備當否, 日後竝議爲是。玉堂儒臣, 又以凡祔廟禮節, 上諡·徽號後題主, 其序如此。今則議以先立主後上冊寶, 其勢雖似當然, 然上冊寶, 先書順元顯敬徽號, 先後失序, 請先擇吉日, 以神德二字諡題主後, 移安別殿, 再擇吉日, 奉上冊寶, 仍又改題。諸大臣以爲, 此異於虞主·練主之禮, 旋題旋改, 未安之大者。遂先題主而後上冊寶。諸大臣又建議, 祔廟時, 有廟庭祔謁之禮, 大王則西庭, 王后則東庭, 而今此神德王后, 則太祖第一室外, 其餘各室, 宜無所謁。雖謁於第一室, 庭中行禮未安, 宜設座於臺上第一室之前行之, 題主後及別所奉安, 皆宜有奠。乃以是年九月二十日, 題主於康寧殿幄次, 奉安於浥翠堂。三十日, 動駕詣宗廟, 十月初一日, 祔廟, 翌日, 頒敎設科。又據興天寺記秋八月戊戌之文, 令觀象監推步逆算, 以八月十三日, 定爲忌辰。方封陵設祭之日, 驟雨降于貞陵洞, 人謂之洗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