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備考曰, 鬱陵島在蔚珍正東海中, 與日本之隱岐州相近, 而三峯岌嶪撐空, 南峯稍卑。日淸則峯頭樹木及山根沙渚, 歷歷可見。風便二日可到。地方百里, 産柴胡·藁本·石楠·藤草·諸香木·蘆, 竹多合抱者, 蘆實·桃核大可爲杯升, 山貓大如犬, 鼠大如貓。海中有大獸, 牛形·赤眸·無角。群臥海岸, 見人獨行害之, 遇人多走入水。名可之島, 本于山國, 新羅取之, 後恐導倭爲寇, 刷出居民, 空其地。高麗太祖庚寅, 土頭貢獻, 授使白吉爵, 以土頭爲正朝。顯宗壬戌, 島民被女眞寇掠, 逃來者多, 處之禮州爲編戶。德宗壬申, 島主遣其子夫於仍多郞來貢, 仁宗己未, 溟州道首倉使李陽實入島, 取菓核·木葉異常者以獻。毅宗己卯, 王聞島中地廣土肥, 可以居民, 遣溟州首倉金柔立往視, 欲復爲縣, 回奏云, 島有大山, 自山頂東距海一萬餘步, 西距海一萬三千餘步, 南距海一萬五千餘步, 北距海一萬餘步, 有村落墟七所, 破礎尙存, 或有石佛·石塔·鐵鍾, 地多巖石, 人不可居, 遂寢其議。後崔忠獻以本島土壤膏沃, 多珍木海錯, 遣使移本郡民以實之, 後屢爲風濤所盪, 舟覆, 人多物故, 因還其民。高元之際, 本國叛臣李樞等告于元, 以鬱陵島多珍怪之材, 元遣使入島, 欲伐木以納, 上表陳乞, 得止。本朝太宗朝, 聞流民多逃入其島, 再命三陟金麟兩爲按撫使, 刷出。世宗二十年, 遣縣人萬戶南顥, 率數百人, 往搜逋民, 盡俘金丸等七十餘人而來, 其地遂空。成宗二年, 有告別三峯島者, 乃遣朴宗元往見之, 因風濤不得到而還, 同行一船泊鬱陵島, 只取大竹·大鰒魚, 回啓云, 島中無居民矣。輿地志云, 鬱陵·于山, 皆于山國地, 于山則倭所謂松島也。光海七年, 倭差船二隻, 謂將探礒竹島形止, 且曰, 島在慶尙·江原之間。朝廷惡其猥越, 不許接待, 只令東萊府使朴慶業答書曰, 足下非不知此島之橫占, 乃欲攙越窺覘, 是誠何心。恐非隣好之道。所謂礒竹島, 實我國之鬱陵島也, 介於慶尙·江原海洋, 載在輿地, 焉可誣也。蓋自羅·麗以來, 取考方物, 逮至我朝, 屢刷逃民, 今雖廢棄, 豈可容他人冒居乎。前日復書今以前日復書之說觀之, 前已有所往復也。已悉梗槪, 貴島宜瞿然改圖, 而今乃直以解纜發船爲言, 不幾於輕朝廷而昧道理乎。貴島於我國往來過行, 惟有一路, 譬若門戶。此外, 無論漂船, 皆以賊船論斷。弊鎭沿海將官, 惟知嚴守約束而已, 不知其他。惟貴島審區土之有別, 知界限之難侵, 恪守信義, 努力自勖, 免致謬戾, 尙克有終。肅宗十九年, 馬島太守平義信押還漂民二口, 貽書禮曹曰, 貴域漁氓行舟於本國竹島, 極是不可到之地也, 以故土官詳諭國禁, 今者復不顧國禁, 漁氓四十餘口往入竹島, 雜然漁採, 由是土官拘留其漁氓二人安龍福, 朴於屯。, 爲質於州司, 以爲一時之證。我因幡州牧, 連前後事狀, 馳報東都, 蒙令被漁民附與弊邑, 以還本土。不佞想, 夫我殿下泛愛黎庶, 無間遠近, 旣往不咎, 惟緣鴻庇, 二漁氓得還故土也。此事所係非細, 兩國豈可不思無妄之禍耶。速加改令於邊浦, 堅制禁條, 隣睦悠久, 一好事也。答曰, 弊邦海禁至嚴, 制束海民, 使不得出於外洋, 雖弊境之鬱陵島, 亦以遼遠之故, 切不許任意往來, 況其外乎。今此漁船敢入貴界竹島, 致煩欽送, 隣好之義, 實所欣感。海氓, 獵漁以爲生理, 或不無遇風漂轉之患, 而至於越海深入, 法當痛懲。今將犯人, 依律科罪。是時接慰官洪重夏至東萊府, 傳授答書, 則差倭以爲, 只論竹島事足矣, 何爲以擧鬱陵耶。譯官答曰, 所以明我國之亦嚴海禁也。倭曰, 鬱陵島, 固知爲貴國地, 壬辰後, 爲日本所占據者, 貴國芝峯類說中不有之乎。首譯朴再興曰, 類說中誠有之, 然此有大不然者, 壬辰之亂, 日本兵深入我境, 西至于平安, 北至于咸鏡, 大小沿海郡邑皆爲亂兵所據, 不獨鬱陵一島而已, 則豈可以壬辰亂兵所占據者爲言乎。類說所論, 非所可援。況文士一時漫筆, 何足爲明證。二十年, 馬島太守平義信奉書禮曹曰, 向者貴國漁民往入本國竹島者回還焉, 回簡, 有鬱陵島名, 是所難曉也。只冀除却鬱陵之名云云。二十一年, 島倭橘眞重上書於東萊, 以竹島設疑問四條。二十二年, 馬島奉行倭平眞顯等六人寄書於我國譯官卞·宋兩人, 其一論竹島事, 其一論安龍福擅行事。時廟堂諸議, 以爭一空曠之地, 以開邊釁, 爲不可, 獨領相南九萬以爲, 疆土受之祖宗, 不可與之, 乃曰, 此島, 高麗得之於新羅, 我朝得之於高麗, 元非日本之地, 以此往復不已, 事遂寢。遣武臣張漢相往審島中, 自是定爲法, 每三年一送人, 觀其島, 官給斧子十五, 伐其竹若木, 又采土物若干, 納于朝以爲信, 三陟營將及越松萬戶, 相遞入焉。初東萊安龍福隷櫓軍, 善倭語, 肅宗十九年夏, 入海漁採, 漂到鬱陵島, 遇倭船被拘, 入日本五浪島, 龍福言於島主曰, 自鬱陵距我國一日程, 距日本五日程, 非屬我國者乎。朝鮮人自往朝鮮地, 何拘爲。島主知不可屈, 解送伯耆州。州太守厚遇饋銀幣, 龍福不受曰, 願日本勿復以鬱陵島爲辭, 受銀, 非吾志也。太守遂稟關白, 作書契授之, 言鬱陵非日本界。行至長碕島, 島主卽馬島之黨也, 求見書契, 出示之, 奪不還, 送龍福于馬島。時馬島主僞藉關白命, 數以鬱陵島爭之, 其實非關白意也。鬱陵, 饒魚·竹, 倭利其有, 且差倭至, 則國家待之豐厚, 倭因此來往不止。至是, 恐龍福盡發其奸狀, 牢囚久之, 押送東萊, 又囚于館, 前後九十日, 始還。龍福言于府使, 竟不聞。明年, 接慰官至東萊, 龍福又訴前事, 朝廷亦不之信也。時差倭累至, 若將生釁, 國人憂之, 而不知爲馬島所瞞。龍福憤甚, 走蔚山海邊, 有商僧雷憲等艤舟, 龍福誘之曰, 鬱陵島多海菜, 吾當爲汝指其路, 僧欣然從之。遂擧帆三晝夜, 泊鬱陵島, 倭舶自東至, 龍福目諸人縛之, 船人怯不發。龍福獨前憤罵曰, 何故犯我境, 倭對曰, 本向松島, 固當去也。龍福追至松島, 又罵曰, 松島, 卽芋山島, 爾不聞芋山亦我境乎。麾杖碎其釜, 倭大驚走, 龍福轉至伯耆州, 言其狀, 太守悉捕治之。龍福乃詭稱鬱陵監稅官, 升堂, 與太守抗禮, 大言曰, 馬島之居間矯誣, 豈獨鬱陵一事, 我國所送幣貨, 馬島轉賣日本, 多設機詐。米十五斗爲一斛, 馬島以七斗爲斛, 布三十尺爲一疋, 馬島以二十尺爲疋, 紙一束甚長, 馬島截爲三束。關白何從而知之, 不能爲我達一書於關白乎。太守許之, 馬島主父, 時在江戶, 聞之大懼, 乞於太守曰, 書朝而入, 則吾兒夕而死, 子其圖之。太守歸語龍福曰, 毋庸上書, 且速歸馬島。如更爭界者, 可差人齎書來。龍福還泊襄陽, 告于官, 且獻在伯耆時呈太守文, 以證前事, 諸從者一一納供, 如龍福言, 無異辭。於是倭知不可復誑, 抵書萊府, 謝曰, 不敢復遣人至鬱陵。是時, 事由龍福發, 故倭疾之, 以龍福行不由馬島爲罪。舊約, 有自馬島向釜山一路以外皆禁之文故也。朝議皆以龍福罪當斬, 獨領敦寧尹趾完·領中樞南九萬謂, 殺之, 適足快馬島憤。且其人桀黠, 非碌碌者, 宜留爲他日用, 乃流之。倭至今不復指鬱陵爲日本地, 皆龍福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