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
宣祖二年己亥, 校理李珥, 進東湖問答, 請行收米之法曰, 海州貢物之法, 每田一結, 收米一斗, 官自備物, 以納于京, 民間只知出米, 而刁蹬之弊, 略不聞知, 此誠今日救民之良法。若使大臣及該司, 悉取八道圖籍, 講究其人物殘盛·田結多寡·物産豐嗇, 更賦其貢物, 而均其苦歇, 必使八道郡邑之所辦出, 皆如海州之一結一斗, 然後乃頒其令, 則何不可之有?
二十七年甲午, 頒議政柳成龍疏曰, 臣嘗以爲, 一道貢物元數, 摠計幾許, 而又計道內田結之數, 參詳劃一, 裒多益寡。如甲邑一結出一斗, 則乙邑·丙邑亦出一斗, 出二斗, 則亦出二斗, 一道所出方物之數, 從田結均定, 皆以米斗出價。全羅道則納于群山·聖堂倉, 忠淸道則納于貢津·可興倉, 江原道則納于興元倉, 黃海道則納于金谷助邑倉, 慶尙道則待其蘇復, 納于本道, 以爲軍食, 咸鏡道·平安道則留貯本道, 而其五道米豆, 輸到京倉, 各司貢物及方物進上, 可使有司買用而, 若軍資不足及國家別有調度, 則貢物進上, 量數裁減, 而米豆之在庫中者, 取之無窮矣。臣聞皇朝無外方進上之事, 只以十三省收銀, 付光祿寺, 凡進供之物, 皆貿買而用之, 若有別用之事, 則特命減膳, 用其價銀, 故遠地之民, 不知有輦載輸運之勞, 四方工匠, 百物無不湊集於京都, 京師日以富殷, 田野之民, 晏然樂業, 此我國所當取法也。其上納時, 船馬價, 亦十分參定, 而猶以加出爲難, 則竝除人情·作紙, 而二斗之後, 終年無復催擾, 閭里安靖。今之言不便者, 不無更言其便矣。是法, 以貢物作米, 每一結收二斗, 歲可得七萬餘石, 進供以下諸需, 自京貿用, 民間少蘇, 而有異議, 還罷其法。
四十一年戊申, 光海卽位後。, 本曹參議韓百謙上疏, 請行作米之法, 領議政李元翼覆奏, 請設大同廳, 詳定條式, 先行其法於京畿, 每一結, 勿論上中下, 春秋收米八斗, 輸納于京。收米二斗時, 只貢物而已, 此則貢物進上及本邑衙祿·京刷馬雜役, 盡入其中, 爲十六斗。○癸卯改量後, 以春秋各捧六斗稟處。
韓百謙疏曰, 相臣柳成龍, 罷貢作米之議, 非不善矣, 怨者多而悅者小, 未免還罷。蓋其法通八道, 每田一結, 出米二斗, 大小土貢, 一倂停罷, 沿海之邑, 自以其地土船上納, 則二斗之米, 豈不爲輕, 而山郡遠水之地, 則轉輸出浦之費, 三倍本數, 於是乎山郡之民怨焉。該用之物, 該曹親自賣買, 以減削其價爲能事, 於是乎市廛之民怨焉。當其時, 還都未久, 物貨未集, 如有不時之需, 市廛所不可得, 則不得已別定於外方, 民有疊徵之弊, 吏無信法之意。此所以終至於不可行也。今若取其意, 而反其事, 以出浦遠近, 差等作米, 不必以二斗爲拘, 距海二日程以上, 則準米作布, 輕重苦歇, 彼此如一, 則何所不悅。凡物給價, 比之市直, 或倍或簁〔蓰〕, 豐不增凶不減, 使防納之輩, 知有一定之法, 得以周旋其間, 貿遷有無, 自食其利, 則何所不悅。其中或祭享所用·尙方所需, 有難於自京貿納, 則量除作米作布之數, 以本色上納, 則其伸縮裁量, 只在一有司能事, 有何不便之事哉。
仁祖元年癸亥三月, 設三道大同廳, 置郞廳四員, 分掌其事。先是光海朝, 李元翼請設惠廳, 行大同法, 先試畿內, 小民便之, 唯巨室豪戶, 失其防納之利, 百道沮毁。至是, 元翼復請設廳, 行三道大同之法, 以朝議有異同, 止行江原道。設局於仁慶宮, 戶曹句管, 而水田·旱田, 每結收米十六斗, 十斗上納, 六斗留置本官, 作官中之需。沿海則以米收捧, 山郡則米五斗, 作麻布一疋上納。
己丑量田後, 嶺東九邑平海·蔚珍·三陟·江陵·歙谷·襄陽·杆城·高城·通川。·嶺南〔嶺西〕七邑原州·春川·橫城·寧越·洪川·平昌·旌善。上納十斗, 減二斗, 江陵之嶺西三面及嶺西七邑, 又減二斗。未量十邑麟蹄·楊口·狼川·金化·金城·鐵原·安峽·平康·伊川·淮陽。仍前。
十八年庚辰, 合設大同廳。本曹參判尹履之箚略曰, 大同之規, 設令八道行之, 句管之處, 當歸一局, 而纔設兩道, 設局二焉。京畿大同則謂之宣惠廳, 關東大同則謂之大同廳, 無據甚矣。兩道大同合爲一局, 則亦豈非省費之一助乎。
二十四年丙戌, 更定兩西貢物價。
兩西收米卽貢物價。, 每結米七斗, 而光海時, 因西邊有事, 令諸道運餉, 每結加捧一斗五升, 謂之西糧。一云毛糧。而以兩西路遠, 貢物移定, 兩湖西糧, 使兩西代給遞。仁祖二十四年, 關西安靖, 無他需用, 亦罷兩湖移貢, 還定兩西, 而仍減二斗, 海西則依前納京司, 關西則以雇馬難辦, 會錄軍餉, 京貢價, 自戶曹移給, 而直路及博川等三十邑, 每結收米五斗, 中山及江邊二十九邑, 加收一斗, 或以民役稍歇, 而程道遠近亦不同, 有所加減也。
孝宗三年壬辰, 行大同法於忠淸道。右議政金堉所啓, 大同, 或以爲宜通行於兩湖, 或以爲先行湖西可也。臣意, 則以爲必須通行, 然後稍可舒民怨矣。上曰, 三南大同之試, 事似重大。今姑先試於一道, 以觀其效, 而必有紀綱, 然後可以着實。必周思善慮, 俾無未盡之事。人言雖巧, 予豈動哉。卿等勿爲過慮, 但磨鍊之際, 惟以內外俱便爲計, 宜矣。
沿海三十五邑, 以米上納。大興·新昌·唐津·定山·石城·洪州·海美·藍浦·扶餘·鴻山·韓山·泰安·舒川·連山·保寧·結城·牙山·靑陽·平澤·瑞山·德山·溫陽·禮山·林川·庇仁·公州·稷山·恩津·尼城·天安·沔川·忠州·陰城·堤川·鎭岑。山郡十三邑, 以綿布上納。靑山·永春·文義·沃川·淸風·槐山·懷德· 報恩·丹陽·延豐·黃磵·永同·懷仁。○五斗, 作綿布一疋。半山半沿六邑, 以米綿布, 參半上納。鎭川·淸州·燕岐·全義·木川·淸安。
九年戊戌, 行大同法於全羅道沿海二十七邑。領議政鄭太和所啓, 湖南大同, 以十三斗磨鍊然後, 意外需用, 似無不足之患矣。上曰, 湖西大同之弊, 皆由於米數不足, 湖南賦役, 異於湖西, 寧於初頭從優磨鍊, 數年需用之後, 如有餘裕, 則特爲減捧, 實是施惠之道, 而不爲失信之歸, 今以十三斗磨鍊, 宜當矣。
顯宗三年壬寅, 行大同法於全羅道山郡二十六邑。從領議政鄭太和所啓也。乙巳, 監司鄭萬和狀啓, 八斗, 綿布一疋事, 定式。
四年癸卯, 京畿量田後, 春秋收米, 減定六斗, 富平·仁川·安山·陽川·楊州·龍仁·高陽·坡州·果川·交河·衿川。自納於京倉, 喬桐·長湍·水原·驪州·竹山·利川·南陽·豐德·通津·楊根·麻田·朔寧·安城·振威·漣川·積城·抱川·陽城·陰竹·陽智·金浦·砥平·加平·永平。船運, 廣州。捧留本官。
六年乙巳, 罷湖南山郡大同, 減海邑一斗。
七年丙午, 上曰, 湖南山郡大同, 多言不便, 故不得不革罷, 今見御史書啓, 則民情皆願復設云矣。領議政鄭太和曰, 閔維重, 以其時監司, 啓革罷, 而今則亦知其率爾云矣。上曰, 山郡大同, 復設可也。○同年備邊司啓目, 全羅監司洪處厚牒報, 秋收米, 用舊結, 春收米, 用新結, 而今春已以乙巳田結, 捧納春秋十二斗之米矣。丙午春, 六斗又以舊結出定, 則一年三納, 通爲十八斗。請依近例, 待明春, 以新結合捧兩等矣。依所報施行, 何如? 傳曰, 允。
沿海三十邑, 以米上納。羅州·順天·靈光·長興·靈巖·金堤·咸平·康津·臨陂·海南·寶城·古阜·茂長·務安·興陽·扶安·礪山·益山·咸悅·金溝·全州·光陽·井邑·樂安·興德·高敞·珍島·萬頃·龍安·長城。山郡二十一邑, 以錢綿布, 參半上納。南原·光州·泰仁·潭陽·淳昌·任實·南平·綾州·鎭安·昌平·谷城·錦山·同福·茂朱·高山·求禮·玉果·和順·龍潭·珍山。二邑, 以錢麻布, 參半上納。雲峯。長水。
十五年甲寅, 因忠淸道儒生金敏行上疏, 本道收米, 加捧二斗, 而米六斗, 作綿布一疋, 京廳則米五斗, 作綿布一疋行用事, 定奪。
肅宗三年丁巳六月, 行大同法於慶尙道。
七年辛丑正月, 吏曹判書金錫胄所啓, 三南山郡大同作木處, 或以錢上納, 而一疋價五錢太輕。定以六錢, 則似爲適中矣。上曰, 依爲之。
九年癸亥, 領敦寧閔維重所啓, 湖南大同, 減一斗, 湖西, 減二斗, 皆以十二斗爲準, 惟嶺南, 十三斗, 有乖法意。自上特減一斗, 以寬民力, 宜矣。上從之。
沿海十二邑, 以米上納。晉州·密陽·金海·昌寧·昌原·咸安·固城·宜寧·玄風·靈山·泗川·昆陽·丹城·河東·梁山·漆原·巨濟·鎭海·熊川·南海·蔚山·機張。 山郡四十五邑, 以錢綿布, 參半上納。豐基·榮川·醴泉·興海·永川·淸道·慶山·義城·盈德·龍宮·奉化·眞寶·延日·禮安·軍威·庇安·義興·新寧·河陽·慈仁·淸河·彦陽·尙州·陜川·金山·聞慶·咸昌·開寧·知禮·三嘉·順興·英陽·安東·靑松·寧海·長鬐·慶州·東萊·大丘·星州·漆谷·仁同·善山·草溪·高靈。 四邑, 以錢麻布, 參半上納。咸陽·居昌·安義·山淸。
英宗四十五年己卯十一月, 備局申目, 慶尙監司趙曮狀達, 蔚山·機張兩邑稅米太, 則移劃於倭供, 大同, 則移劃於公作米, 餘數之間年上納者, 不過四五百石, 而本邑需用, 每患不足, 移劃隣邑之儲置米, 亦至四五百石。兩邑移劃儲置米, 間年上納米, 永爲減除, 其代則勿論山沿, 輪回移劃, 或以作木, 或以本米, 上納爲請矣。依狀請許施, 何如? 依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