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帛
事實
世宗二十八年丙寅, 定布帛尺, 加周尺五寸七分, 禮器尺七寸, 營造尺六寸八分。
是時, 不採銀, 不行錢, 只以綿布爲貨品。五升, 長三十五尺·廣七寸, 爲一疋, 五十疋爲一同。紬苧亦同。
燕山時, 築瑞蔥臺, 軍民應役。輸布浩繁, 至以衣內敗絮, 再織成布, 色麤尺短。由是, 綿布之麤惡者, 謂之瑞蔥臺布。
仁祖反正初, 執義趙錫胤疏曰, 各種價布不過胥儓朔料。官員騶直, 非關於事大享上, 伏願京外所納, 皆令降以五升三十五尺定爲恒式, 則民蒙實惠矣。
孝宗元年庚寅, 備局啓目, 布品自有定式, 貿巡之外, 製爲衣裳。近年以來, 稀績疎織, 裁爲囊橐, 豆菽漏出, 縫作帷帳, 蚊蝱透入, 雖在豐年, 一疋之價, 不直一斗之米, 至於一駄薪芻, 一壺濁酒, 亦捧一端, 殆如唐宋楡莢鵞眼之弊。宜令中外, 盡爲改織, 自明年正月, 一切痛斷, 如有犯禁者, 繩以重律。上從之。
肅宗七年辛酉正月, 領事宋時烈陳達內入綿布升細之弊。上曰, 入稟兩慈殿, 則倂令全減爲敎。聖意甚盛, 而第念自孝宗朝, 供獻之物, 猝然全減, 誠爲未安, 故更達此意, 則命減升尺。宜遵此敎, 一依大同木例, 收捧也。○同年, 兵曹判書閔鎭重所啓, 軍布五升三十五尺, 乃是祖宗舊制, 今宜一遵舊制宜矣。吏曹判書金錫胄曰, 大典前續錄戶典, 旣以公私所用, 綿布五升長三十五尺·廣七寸定式, 後續錄兵典, 又有步兵番價, 每一朔, 五升綿布三疋半之文, 而卽今所捧, 則一朔三疋外, 無半疋。更思之, 則三十五尺之半, 當爲十七尺五寸, 以其半疋, 分而爲三, 則洽爲五尺八寸三分也。且步兵番價云者, 乃指一戶而言, 則一戶三人, 自當各納一疋, 其半疋則三人又當各納五尺八寸三分, 故以其五尺八寸三分, 連織於三十五尺之布, 則洽爲四十尺。國典所載, 不可擧一而廢一。卽今番制, 以兩朔爲一當番, 故步兵亦皆幷納兩朔之布, 須自兵·戶曹, 計其升縷尺度, 織出見樣, 如海西所造, 頒布行之, 爲可矣。上曰, 田稅綿布, 則是他國所用, 仍前收捧, 此外嚴飭施行。
英宗十二年丙申六月, 右議政宋寅明所啓, 近來人心巧詐, 所織布木, 雖似升細, 其實至薄, 名爲六七升, 而不合作衣。漢·唐·宋時, 皆有惡錢薄綃之禁, 宜令諸道嚴飭, 務從敦厚, 何如? 上曰, 民習可惡。上納薄布, 則該邑守令, 當繩重律, 各別申飭, 可也。
十六年, 右議政兪拓基所啓, 三陟府, 有世宗朝布帛尺, 背刻正統十一年十二月詳定新造布帛尺。較今布帛尺, 則長減一寸, 短減五分, 宜造成頒用。上命度支, 較正造鍮尺以用。二十五年, 咸鏡監司徐命臣狀啓, 工曹下送新尺, 比舊尺, 長短懸殊。開市之時, 若以新尺計給禮單, 則決無順受之理云。司直洪鳳漢以爲, 蓋此鍮尺, 新舊長短, 古今不同, 而保布·大同, 一切裁損, 則其弊不可勝言矣。上命上送鍮尺, 復用舊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