탁지지度支志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탁지지 목록



度支志外篇卷之四
版籍司
田制部
量田
傳敎
世宗二十五年癸亥, 敎本曹曰, 我國損實之法, 見於金趾所撰周官六翼, 蓋自高麗已行, 而自古經傳無之。夫貢法, 自三代至于今, 行之不易, 已於下三道試驗, 其間節目, 有未盡處。今且詳度更定, 庶幾便民。其一, 前此三等田, 尺長短三等田方面, 其差雖均, 然實積之差不均。今各等旱田·水田, 一樣改量, 租稅視等加減, 以遵古制, 宜用周尺改量, 姑將舊田案, 先分五等, 田品結負束把, 改作頃畝步法, 以收五等之租。其二, 向者分道爲三等, 分官爲三等, 分田爲三等, 實爲未精。蓋水田, 下三道多膏腴, 京畿·黃海道次之, 江原·咸吉·平安道又次之。旱田膏腴, 八道大槪如一, 水田·旱田各分五等, 旱田第一等, 準水田第二等, 旱田第五等, 在水田第五等之下。各道各官勿分等第, 但視田品分等。其三, 周禮司稼之官, 巡野觀稼, 視年上下, 以出斂。今亦以上中下三等, 各分三等, 合爲九等。止分三等, 則上下之間, 租稅輕重懸絶。若分九等, 則雖不中, 不甚相遠。每歲季秋, 各官報年分等第于監司, 監司更加檢覈, 水田·旱田, 各別分等啓聞。若各官禾穀, 大有不同, 則分等第啓聞, 下議政府·六曹施行, 惟爾戶曹, 曉諭中外。
肅宗十七年辛未, 敎曰, 孟子云, 仁政必自經界始。我國經界不正, 賦役仍以不均。諸道量田, 縱不能一時幷擧, 漸修此法, 則不猶愈於一任其不均而置之相忘耶? 其令廟堂稟處。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量田式
我國量制, 初甚疎略, 舊制田品, 只有上中下三等, 所量之尺, 亦各不同。其上田尺二十指, 中田尺二十五指, 下田尺三十指, 皆以實積四十四尺一寸, 爲一束。十束爲一負, 百負爲一結, 而八道田品不一, 非三等所能盡也。世宗朝二十六年甲子, 置田制詳定所, 更定結法, 年分九等田分六等, 其一等田尺, 準周尺四尺七寸七分五釐, 二等尺, 準五尺一寸七分九釐, 三等尺, 準五尺七寸三釐, 四等尺, 準六尺四寸三分四釐, 五等尺, 準七尺五寸五分, 六等尺, 準九尺五寸五分。尺有長短, 各以等尺, 隨等量田, 皆以實積一尺爲把, 十尺爲束, 百尺爲負, 千尺爲十負, 萬尺爲一結。而打量之際, 引繩之人, 多有奸弊, 故田制由是而日紊, 賦役因此而不均。至孝宗四年癸巳, 印頒遵守冊, 罷舊制, 等尺各用之法, 直以一等尺準周尺四尺七寸七分五釐, 準布帛尺, 則二尺一寸二分六釐。, 定爲新量之尺, 毋論等之高下, 以此通量各等, 而叩籌該尺, 田積萬尺之地, 一等則爲一結, 二等則爲八十五負一把, 三等則爲七十負一束一把, 四等則爲五十五負七把, 五等則爲四十負, 六等則爲二十五負, 此是遵守冊量田鮮解負舊視規也。肅宗四十四年戊戌, 各等田, 不計負下把束之零數, 只用十五負遞減之規, 改定解負之法。田積實萬尺之地, 一等則爲一結, 二等則八十五負, 三等則七十負, 四等則五十五負, 五等則四十負, 六等則二十五負。此是十五差, 至今行之。○量田解負時, 六把以上, 收爲一束, 五把以下, 棄之。○各樣田形打量時, 只以人所易知方田·直田·梯田·圭田·句股田名色, 推類打量, 以爲便易之地。若田形不分明處, 以方田·直田, 裁作尺量, 斜缺處, 別作田形打量, 而只以五名色懸錄量案。○凡田, 四標及主名, 懸錄於量案, 而毋論陳起, 量滿五結, 則用一字號標之。用千字文, 而字內以一二三爲次第。○凡田, 幷用一等尺打量, 各等遞降, 解作結負。每等一負, 減一束五把, 一等尺實積爲十負, 則二等田爲八負五束, 至六等田爲二負五束, 餘等倣此。
遵守冊解負舊規歌訣戊戌, 因量田廳所啓, 不計把束事定式, 故不用此規。
一等繩量六等田, 二等八五空一乘, 八五卽八十五負, 空一卽負下之一把, 而連置以乘上位, 而仍成結負, 他等倣此。七空一一爲三等, 五五空七四等, 成單四乘位五等, 實六等二五自分明。
肅宗戊戌, 量田廳啓曰, 量田時, 以一等尺遍量六等後, 每等遞減十五負, 則計田簡易, 無復容奸, 以此知委於三道監司處, 使之勿用舊法, 尺量後, 每等遞減十五負, 磨鍊作結, 何如? 上曰, 允。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田形解負式
今有方田, 自方一百尺, 問田積及六等解負, 則各等結數, 幾何?
答曰, 田籍一萬尺。
解負, 則一等田一結,
二等田八十五負,
三等田七十負,
四等田五十五負,
五等田四十負,
六等田二十五負,
法曰, 置方面相乘, 得田積一萬尺, 田若一等, 則爲一結。二等則以十五差遞減之法, 八五乘之得八十五負, 三等則以單七乘得七十負, 四等則以五五乘, 得五十五負, 五等則以單四乘, 得四十負, 六等則以二五乘, 得二十五負, 他田倣此。
今有直田長七十四尺, 廣四十四尺, 問解負幾何?
答曰, 一等田三十二負五束。
法曰, 置長以廣乘之, 得田積三千二百五十六尺, 卽爲一等田三十二負五束六把, 若二等則以八五乘之, 得七十負六束七把, 他等倣此。
今有句股田, 句闊三十三尺, 股長六十八尺, 問解負幾何?
答曰, 一等田十一負二束。
法曰, 置句闊以股長乘之, 得二千二百四十四尺, 折半得一千一百二十二尺, 卽爲一等田十一負二束。
今有梯田, 大頭闊一百二十三尺, 小頭闊八十七尺, 長一百四十三尺, 問解負幾何?
答曰, 一等田一結五十負一束。
法曰, 置大頭闊, 加入小頭闊, 得二百十尺, 折半得一百五尺, 以長一百四十三尺乘之, 得一萬五千十五尺, 卽爲一等田一結五十〈負〉一束。
今有圭田, 長一百五十五尺, 闊八十八尺, 問解負幾何?
答曰, 一等田六十八負二束。
法曰, 置長以闊乘之, 得一萬三千六百四十尺, 折半得六千八百二十尺, 卽爲一等田六十八負二束。
凡田分六等, 每二十年改量成籍, 藏置於本曹·本道·本邑。○續田·加耕田, 隨起收稅。常耕者, 稱正田, 或耕或陳者, 稱續田。稱正田而地品瘠薄, 禾穀不穟者, 降爲續田, 而土性肥膏所出倍多者, 守令置簿, 報觀察使, 式年改正。肅宗朝己巳冬十月, 申定續田隨起隨稅之法。
續田, 乃是量陳中地品瘠薄處, 或有起耕者, 慮其一墾之後, 責其逐年之稅, 民皆厭避, 且六等之下, 元無更降之等, 故稱以續田, 許民耕食, 而還陳, 則勿稅。量田後, 等高稅重處, 民不肯耕, 年久陳廢者, 降等減稅, 使民勸耕, 是爲降等田, 而降等之後, 猶不願耕, 則又降續田。帳外無主空閑, 可耕之地, 勸民起墾者, 謂之量外加耕, 是則以起耕者爲主, 竝隨起收稅。
量後陳田, 許令降續後, 限以五年, 責其盡數還起。
北道量田後新起, 勿入於元結, 竝爲續田, 隨起隨稅。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節目
世宗二十七年乙丑, 京幾量田節目
一, 量田所用周尺, 計五步造作木尺, 面刻十分。量田時步外餘數, 量用量繩, 一步着小標, 十步着大標, 一日內累次校正。
一, 今量田以方五尺, 積二十五尺爲一步, 二百四十步爲一畝, 百畝爲一頃, 五頃爲一字, 餘數不用。
一, 山谷陵坂傾側水田, 則丘塍最多者, 於實積減二十分之一, 次多者減三十分之一, 又次者減四十分之一, 平地不在此限。若平田中有巖石或積石, 不得耕種處, 打量計除。
一, 私處家舍基地及苧·楮·莞田, 菓·園·漆林·竹林等, 凡有利益處, 以他田之例量之。若公廨及寺院基地, 毋令竝量。
一, 一人所耕連伏分岐之處, 聽其自願, 都量合錄。

孝宗四年癸巳, 印頒遵守冊
舊制田品, 只有上中下所量之尺, 三等各異。八道地品不一, 非二三等所能盡, 而差科不精, 故今更詳正, 田分六等, 而更定結法。直以周尺, 一等四尺七寸七分五釐爲量尺。準布帛尺二尺一寸二分六釐。積一萬尺, 一等爲一結, 二等爲八十五負一把, 三等爲七十負一束一把, 四等爲五十五負七把, 五等爲四十負, 六等爲二十五負。下三道水田, 膏腴之地多而瘠薄之地少, 京畿·黃海道水田, 瘠薄膏腴相半, 而江原·減鏡·平安道水田, 瘠薄之地多。在前下三道上中田, 則皆是, 水旱勿論, 禾穀茂盛之地, 今則以九等年分及災傷分揀, 收租, 不可泥於舊例。在前上等田名爲第一等, 中等田名爲第二等, 其中分等, 不中之田, 或升或降, 務要得中。在前下等田內, 雖無水根, 地品膏腴水田, 及雖往往水沈, 本來地品膏腴之地, 竝一二三等內, 以相當等第施行。雖地勢居高, 沙土相半, 若引水灌漑, 禾穀茂盛水田, 亦當分揀二三等施行。其次以第四等施行, 其中瘠薄沙石水田, 與江原兩界等處最下水田無異者, 五六等施行。若川防灌漑處, 不在五六等例。
一, 山田, 雖山腰山下, 土地肥厚, 禾穀茂盛, 則施以相當等第。
一, 一田內, 品等雜錯處, 從多施行。
一, 各官若無行審, 則導行帳傳準等第, 施行。
一, 導行帳付陳田, 竝皆分等續案, 施行。
一, 加耕田, 考其在前收稅案, 分等, 可屬正田者, 稱正田, 可屬續田者, 稱續田, 犯標, 相考各其田案, 次第施行。
一, 各等字號, 敬差官親執着下。該吏等與佃夫符同, 或於負數相似他田指點, 或於他人所耕瘠地指視, 移丘換段相冒着, 或佃夫隱匿其田, 不爲指審, 情跡現著者, 依大典新加耕災傷田條, 治罪。
一, 元案付公廨·寺社·院館坐地, 竝於續案, 施行。
一, 互爲水旱田之地, 從元案施行, 其中水田永爲旱田, 旱田永爲水田者, 竝以時見改正。
一, 元案付平野田內, 只耕一二年後, 因瘠薄, 累年陳荒處, 及今雖耕作, 至極瘠薄, 將還陳田地, 移錄續案。
一, 帳付及加耕內可用之田, 或因疾病懶惰, 或多執田地二三年陳荒之地, 分等以正田, 施行。
一, 沿海各官諸島田, 別稱島名字號, 分析施行。
一, 在前正田內, 久遠陳荒者, 移錄續案, 續田內, 已爲熟田者, 移錄正案, 竝具數啓聞。量田時, 同。
一, 田案畢成籍後, 敬差官監封, 分授各官, 送田制所, 經印信。量田時, 同。
一, 敬差官, 本鄕及農舍在處州縣, 須令避嫌。量田時, 同。
一, 委官, 以道內三品以下公正品官, 勿論有無職, 擇定。
一, 量田, 須限春分, 若未及打量, 則停寢。

顯宗三年壬寅九月, 京畿量田事目
一, 打量結數, 必於當日內開報本官, 而本官五日一次監封上送, 均田使以爲扣計作結, 憑準之地。
一, 甲戌三南量田時, 則換邑打量, 以防用奸矣。換邑打量, 未必有益, 今番只令換面打量, 均田使柚栍摘奸, 犯科者, 直爲定罪啓聞, 該邑守令, 拿鞫定罪。
一, 量田時, 監官必以生進及曾經座首擇定, 都監官, 以一邑首品官, 前期差出。而如有移接他境, 終始謀避者, 本官枚報均田使, 生進以下, 則直以全家徙邊照斷, 朝官, 則啓聞定罪, 聞有量田之擧, 前期移避者, 亦爲一體督還差任。
一, 打量時, 監官·書員等, 以起爲陳, 以陳爲起, 或錯認田形, 或減縮結負者, 每一負杖一十, 至杖一百而止, 通計滿一結者, 全家徙邊, 田夫之符同作奸者, 一體定罪。
一, 田畓品數, 隨其膏瘠, 分爲六等, 本道元帳付十三萬五千三百五十餘結, 乃是勿論陳起, 竝爲打量之數。土品不及三南, 畓則自四等以下分等, 田則皆六等施行, 而土厚垈田, 亦以四五等打量。各驛馬位田·各樣位田·官屯田, 則皆有當初元定等數, 今不可降等, 竝依前等數施行。
一, 畿甸久未量田, 或有隱結, 以補官用之資。量田之後, 各邑勢必難支, 待完畢, 衙祿公須位, 依法典準數劃給。
一, 係干量田犯罪人員, 毋論輕重, 勿揀赦前, 守令罷職者, 竝依舊例, 經五年後, 歲抄書啓。
一, 公私賤爲書員者, 雖犯全家之律, 必收贖免配, 而所贖之木, 亦徵民間, 故無以懲艾。今番勿論公私賤, 竝依本律, 忠義爲監官者, 勿許功減, 亦依本律。
一, 限量田間, 本道守令, 切勿遞易, 以責成效。瓜滿當遞者, 畢量後出代, 以罪應罷者, 量施他罰。
一, 司僕牧場, 各衙門·諸宮家免稅復戶, 依前事目, 一體打量, 摠數啓聞後, 區別處置。
一, 結負欺隱之弊, 多出於土豪, 而畏其全家之律, 以奴名爲田夫, 罪其奴子, 不足懲戢。各其主戶, 勿論朝官, 依法定罪。
一, 田畓立栍, 以防用奸漏落, 而東西四標·負數·主名, 詳細書塡, 俾無摘奸時, 互相指示之弊。
一, 續田加耕, 年年耕食之地, 依正田例, 分等打量, 幷錄元田。
一, 均田使, 通訓以下自斷, 通政以上啓聞, 監官·色吏犯罪者刑推, 全家徙邊者, 爲先西北極邊定配後, 啓聞。

英宗二十一年乙丑, 備局甘, 朝家深軫湖南田政之紊亂, 有此釐正, 而十分精抄, 其尤甚紊亂處, 以爲釐正之地。
一, 庚子改量時, 隨其土品, 古腴而今瘠者降等, 古瘠而今腴者陞等。一二等旣是膏腴之地, 勿爲擧論, 三四五等之間, 或有等高卜多, 則守令摘奸, 俾無虛實相雜之弊。
一, 所謂舊陳舊川沙等處, 或有已起耕而冒錄懸頉者, 或有未起耕而白地應稅者, 且土豪之隱結, 奸吏之私卜, 至於奸民輩起耕田畓故陳一隅, 符同書員, 以陳懸錄者, 別爲摘發處置, 各樣雜頉中, 某年陳某年起某面某坪某庫人, 明白懸註。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量田年條
太宗五年乙酉, 改量湖西·嶺南, 得剩田三十餘萬結。
十三年癸巳, 改量濟州。
世宗二十六年甲子, 定田分六等·年分九等之法。
三十年戊辰, 改量湖南。
世祖七年壬午, 量田。
燕山二年丙辰, 改量湖南。
中宗十七年壬午, 改量關東。
十八年癸未, 改量湖南。
宣祖三十六年癸卯, 改量京畿·海西·關東·關西·咸鏡五道。
光海五年癸丑, 分遣均田使, 改量諸道。
仁祖十二年甲戌, 改量三南。
孝宗四年癸巳, 頒田制遵守冊。
顯宗四年癸卯改量宗京畿。
十年己酉, 改量湖西公州·淸州·尼城·天安·洪州·溫陽·木川·堤川·扶餘·保寧·林川·庇仁·靑陽·淸安·延豐·恩津·結城·全義·平澤·定山等二十邑, 海西黃州·海州·安岳·平山四邑。
肅宗二十七年辛巳, 改量海西康翎·瓮津·殷栗三邑。
三十五年己丑, 改量關東通川·襄陽·蔚珍·旌善·杆城·高城·寧越·平昌·歙谷·平海·江陵·三陟·原州·洪川·春川·橫城十六邑。
四十五年己亥, 命設量田廳。
四十六年庚子, 分遣均田使, 改量三南。
英宗三年丁未, 改量開寧。
五年己酉, 改量蔚山。
十二年丙辰, 改量旌善。
十三年丁巳, 改量海西鳳山·長連二邑, 京畿楊根·朔寧·積城·漣川·麻田·砥平八邑。
二十三年丁卯, 改量信川。
二十四年戊辰, 改量會寧·茂山。
二十五年己巳, 改量金川。
二十六年庚午, 改量慶州·延日·長鬐·興海四邑。
三十二年丙子, 改量黃州·載寧。
三十四年戊寅, 改量長湍。
三十五年己卯, 改量湖西永同·沃川·海西·松禾。
三十六年庚辰, 改量水原。
三十七年辛巳, 改量楊口。
三十八年壬午, 改量振威·富平。
四十三年丁亥, 改量會寧。
今上二年戊戌, 改量咸安。
五年辛丑, 改量泰安·瑞山。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事實
太宗五年乙酉, 分遣敬差官四十五人, 量忠淸·慶尙兩道, 得剩田三十餘萬結。
世宗二十六年甲子, 置田制詳定所, 晉陽大君御諱爲都提調, 左贊成河演·本曹判書朴從愚·知中樞鄭麟趾爲提調, 定田分六等·年分九等之法。
三十年戊辰, 命改定八道田品, 以大臣爲觀察使, 差敬差官七十餘員, 先試全羅道。
光海五年癸丑, 分遣均田使, 量諸道田。
仁祖十二年甲戌八月, 本曹啓目, 凡打量時, 委官·書員, 每與佃夫符同作奸, 故祖宗朝, 換道打量, 以防奸濫。換道之法, 如爲難行, 則就道內隔邑相換。如淸州監色, 則打量忠原, 忠原監色, 打量公州, 似可防奸, 請令廟堂議處。答曰, 依啓。
顯宗三年壬寅九月, 本曹判書鄭所啓, 量田事目, 已爲啓下, 均田使別設一廳, 各出郞官二人, 使之檢察文書, 而處所則以慶德宮爲之,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十年己酉五月, 備局啓曰, 忠淸道量田雖畢, 而文書修正, 最爲大役, 別遣京官, 與監司, 一體修正, 則似爲便當。頃年京畿量田時, 趙世煥, 以均田郞官, 修正兩年文書, 甚爲慣熟, 以監司兼均田使, 趙世煥, 差從事官下送,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肅宗十五年己巳正月, 領議政金壽恒所啓, 三南, 國家根本之地, 而宣廟癸卯量田之後, 甲戌始爲改量, 癸卯之於甲戌, 不過三十餘年, 甲戌之於今日, 已近六十年。雖不得一從法典年限, 曾前荒廢之地, 皆作良田美畓, 而逐年田結, 則有減無加, 田政之虛疎, 據此可見矣。或以擾民爲慮, 而所謂擾民者, 只是尺量之役, 而已量田之時, 多定監色, 一時擧行, 則可畢於一二月之內矣。豈可以一二月動民之弊, 不爲此急先之務乎? 且因田政之疎闊, 豪右則多不應役, 小民則偏受其弊。朱子漳泉經界之政, 豪右不悅者, 良以此也, 一番均正, 所不可已。而量田時, 勿送均田使, 使其道監司, 專掌擧行, 京中則使戶判·惠堂主管, 而事目啓下時, 等數亦依京畿量田例, 使經界均正, 土地不至漏落, 似爲便好矣。上曰, 大臣之言誠是, 三南量田行之, 可也。
二十六年庚辰八月, 本曹判書所啓, 今年量田, 或先行一道, 或先試數邑, 惟在朝家參酌, 而慶尙監司兪集一方田之法, 甚爲便簡, 境界分明, 比如碁局, 井井不紊。宋之方田, 槪見於史記, 雖不得其詳, 而大要與此法相近。且考甲戌事目, 則有網子法, 是亦方田之類, 依此施行, 好矣。且方田打量之法, 異於句股直方, 別無先定田形, 叩籌計除之弊, 只以一方幾結爲式, 十里五里, 其直如矢, 田畓結數, 似難隱漏。兪集一言, 數月之內, 可以究竟云, 簡省則甚矣。上曰, 慶尙道爲先施行, 可也。
三十四年戊子九月, 領議政崔錫鼎所啓, 江原監司宋廷奎疏, 論量田事矣, 蓋關東異於三南, 平地爲元田, 山腰以下爲續田, 以上禁耕養松, 而平地小, 故元田不多。曾前事目中, 山田則許令隨起收稅, 隨廢給陳, 而一付量案之後, 官吏不爲許陳, 一番量田, 不可已矣。上曰, 江原道量田之停廢, 恰近百年。監司宋廷奎爲政詳明, 故欲委以任之矣。一道之田, 雖難盡量, 營下數邑及嶺東九邑, 趁今年爲之, 似好矣。
三十五年己丑, 平川君申琓疏曰, 壬辰亂後, 甲辰始改量兩西·關東, 至今以此, 量案遵用, 而雖曰, 一字五結, 田段不能相接, 一字之內, 或至十里, 或至十五里, 間揷他數三字。蓋其時只量起田, 棄其陳廢, 追後執負, 以致錯亂。今則盡爲開墾, 而稱以加耕, 或爲各邑之隱結, 或歸書員之私橐, 數結之地, 只稅十餘負, 數負之地, 或加十餘負者有之, 而兩南, 則仁廟朝甲戌量後, 亦不改量。三南土品, 比兩西十倍, 朝家稅賦, 專靠於此, 而不改量, 今已七十年。一任其紊亂, 豪强專利, 已極寒心, 湖西·關東之半量中止, 海西之只量四邑者, 亦將四十年。遵守所載量制, 雖似詳密, 監色之舞弄, 田夫之欺詐, 實難防塞, 等第高下, 委諸面任之口, 尺量盈縮, 付之使令之手, 隨賂多小, 任其低仰。故畿甸癸卯之量, 畢役於經年之後, 備盡詳密, 而中間奸欺之弊, 不能盡防, 一字五結之中, 富民之田, 在於字初, 而用賂, 則加負於字末, 字末之田, 用賂則減負於字初。如直田之類, 蜂腰者給賂, 則以腰爲廣, 其負半減, 無賂者, 以頭爲廣, 其負倍加。昨歲, 兵曹判書金構, 以兪集一方田之法, 先行海西四邑。畢量之後, 小民稱其均平, 豪右言不便, 毁譽多端。及見丘井量法啓本圖帳, 則節目詳密, 分負極均。設墩定方, 各自打量, 畢役於旬朔之間, 比前量法, 事半功倍。始信此法之簡便, 可行於八路, 而實爲防奸均役之美制。年久之後, 始行己酉量田, 而亦未能遍行, 海西則萬曆癸卯之後, 始行己酉量田, 不過四邑而止。今此量制, 實出新創, 易致人怨, 而猶能數月之內, 設施於三邑者, 誠以制法嚴密, 奸僞難容故也。量田之制, 則依海西方田之法, 災實等第, 則遵戶典同議之規, 最爲簡要矣。
三十六年庚寅九月, 關東量田後, 因監司徐宗憲狀啓, 特減嶺西收米二斗。
四十四年戊戌二月, 備局申目, 全羅監司狀啓, 全州等十五邑, 爲先改量矣。量田時, 監官以下供饋·紙地筆墨價, 取用官耗, 不足, 則以某樣穀, 量宜會減矣。依湖西許施, 何如? 依準。○三月, 領議政金昌集所啓, 當初令監司兼均田使, 都事爲從事官者, 祗爲除弊之地, 而迄不奉行, 重臣中, 別出句管堂上二員, 且定從事官三員, 與道臣往復商確, 時或發遣從事官檢飭, 則似有惕念之道矣。上曰, 依爲之。備局啓目, 量田堂郞, 旣已差出, 則別爲設廳, 句管文書, 略倣癸卯均田廳例, 廳號宜稱量田矣。答曰, 依啓。
四十六年庚子, 全羅左道均田使金在魯上書略曰, 甲戌量時, 湖南左道均田使朴潢, 以該曹造送新尺, 差長於本道所在舊地尺, 必有結負減縮之弊, 馳啓, 則仁祖大王特敎曰, 旣已下送之後, 嫌其稍長而不用, 事理未安。先朝受敎, 便一令甲, 而今欲追改地尺, 豈非未安之甚乎? 蓋量尺一尺, 準布帛尺二尺一寸二分六釐, 而湖南舊尺, 準布帛尺二尺二寸二分六釐, 則所剩不過一寸。請令仍用甲戌舊尺, 令曰, 依爲之。
英宗十二年丙辰十月, 左議政金在魯所啓, 京畿監司李宗城牒報備局, 請量田監官料米, 田案修正紙筆墨價, 而監官料米, 乃是己亥權剏之事, 不可許之, 紙筆墨價, 則似當題給矣。上曰, 依爲之。
十五年己未十一月, 金羅監司牒報, 備局司關, 兩湖陳田, 依丙辰畿邑改量時例, 陳田最多邑, 次次改量, 以爲得失相補之地, 而大抵陳田有三, 卽量舊陳·量起陳·量後陳, 而元關中不爲區別, 通稱陳田。量起陳·量後陳, 旣是生民至冤, 勿論多小, 一時改量, 則惠澤均被, 民情胥悅。而今若區別其尤甚·之次, 次次改量, 如畿邑例, 則道內各邑, 決難竝擧。陳田尤甚邑, 則改量於今年, 之次邑則改量於明年, 又其次邑則改量於再明年, 如是之間, 今年改量處, 民可蒙惠, 而明年改量, 一年白徵, 又明年改量, 二年白徵, 或先或後, 未免斑駁。量舊陳則勿論彼此, 邑仍令降等, 俾不失信於民, 而量起陳·量後陳則區別多寡, 次次改量, 何如? 題辭, 今此改量者, 非欲竝陳起一倂改量, 蓋將只就量陳中, 括得還陳處, 將爲許頉之意矣。通一道一時改量, 事係重大, 區別舊陳多小, 以爲次第釐正, 勢出不得已, 民不得一時蒙惠, 亦其勢然, 相考施行。
三十四年戊寅二月, 備局甘, 水原府使牒呈, 本府今將改量, 而若無前案, 無以憑據。本府件, 盡爲磨破, 營門件, 曾已回祿, 惟戶曹件, 無𧏮, 宜令許借云。本曹回牒, 量案體重, 去來之際, 若有差誤, 則所關非細, 丙辰本道六邑改量時, 砥平量案, 破傷難考, 定色吏謄書下送。不可創行無前之例矣。
三十五年己卯三月, 江原監司沈鏽狀啓, 楊口縣一結賦役, 比春·洪等已量邑, 甚高重, 請參酌釐正矣。上曰, 令楊口縣監, 親執量田後, 更爲狀聞, 未量前, 勿遞。
今上三年己亥十一月, 右議政洪樂純所啓, 量田不得其要, 必貽後弊, 擇陳結最多處, 使道臣專委守令, 躬行踏驗, 漸次有效矣。上曰, 領相之意, 何如? 領議政徐命善曰, 守令果能躬審釐正, 査括隱漏, 其爲實政, 豈若改量之有弊無效? 僚相所奏誠好矣。上曰, 右相所奏好矣。自備局謄關各道, 使之實心擧行, 可也。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