탁지지度支志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탁지지 목록



事實
太祖二年癸酉, 都評議使奏言, 民無恒産者, 彼此相移, 戶口日減。自今成籍之後, 如有移居者, 罪其家長, 許接者同律, 里正之不告官者, 守令之許接而不還本者, 各宜杖責, 上從之。
世宗十年戊申, 漢城府上言, 丙午年版籍, 迄今始成。京城五部, 戶一萬六千九百二十一, 口十萬三千三百二十八, 管領四十六, 城底十里戶一千六百一, 口六千四十四, 管領十五, 其休養生聚, 可謂盛矣。乞依周唐之制, 五部各坊, 五家爲比, 置長一人, 百家爲里, 置正一人, 城底各面, 三十家爲里, 置勸農一人, 每一里皆立標, 以辨夫家之衆寡·貴賤·老幼。凡征役之施舍, 祭祀·昏姻·喪紀·農桑之勸, 每當施令, 家至戶諭, 以時奉行, 使奔亡者無所匿, 遷徙者無所容, 相保相守, 以成禮俗。命下吏曹與政府諸曹同議, 僉曰, 今之五家長卽比長, 管領卽里正。各坊管領四十六, 尙難擇定, 若以一萬六千九百二十一戶, 每百戶置一里正, 加一百二十三人, 何以充差? 且城底各里, 旣有管領, 兼掌勸農, 不必更設, 宜仍其舊。上從之。
十六年甲寅, 設慶源·寧北二鎭, 移本道民二千二百戶以實之。先是北邊新設四郡, 旣移龍城人戶以實之, 又將徙慶尙道一百四十戶, 忠淸·全羅兩道各一百二十戶, 江原道五十二戶。而江原觀察使啓請, 道內凶歉, 待豐年, 徙之爲便。上曰, 成大事者, 不計少弊, 若待豐年, 則必致緩弛。且江原·咸吉壤地相近, 移徙最易, 其令依數徙之。
仁祖十七年己卯, 平安監司閔聖徽狀啓, 戶籍冊紙厚廣多費, 若以壯紙兩折作冊楷書, 則措備至易, 而無害舊規, 請令該曹稟處。本曹啓目, 古之致敬於版籍者, 所以重民數也。我國戶籍紙品極厚, 且粧以鐵編, 其意有在。若以壯紙半折, 則紙雖小而卷益多, 與其二張之短書, 寧爲一張之長書, 以存古制。紙則雖用劣品, 勿爲兩折, 何如? 依允。○同年, 因平安監司閔聖徽狀啓, 備局啓目, 龍川·義州·鐵山·昌城·朔州等五官歲抄戶籍, 依丁卯亂後例, 竝勿擧行, 待民力稍蘇, 更議何如? 依允。
二十六年戊子, 慶尙監司李厚源狀啓, 戶籍上送時, 人情甚多, 左右道各定差員押送, 以除其弊。本曹啓目, 京兆規式, 雖未知之, 而本曹作紙, 則府三疋·郡二疋·結裹雜物價三疋, 乃是舊規, 而雜物價勿爲上送, 以除民弊, 何如? 依允, 諸道一體施行。
孝宗五年甲午, 慶尙監司權□□狀啓, 請依戊子例, 道內戶籍, 定都會差員上納。本曹啓目, 差員領納, 戊子一番格外爲之, 而莫重戶籍, 自該邑上納, 當初法意, 實非偶然, 似難輕議矣。傳曰, 民弊不可不慮, 依戊子例施行。
肅宗四年戊午, 漢城判尹吳始復所啓, 外方戶籍之藏於地府者, 蓋爲版籍之意也。京兆則有考籍之事, 而地部則徒爲休紙, 凶歲省弊之道, 不可不念。今年則外方戶籍只成三件, 而戶曹所送姑爲減除, 京中戶籍地部件藏江都, 以備意外之弊, 何如? 上曰, 外方戶籍之送於戶曹者, 限今年姑減, 以省民弊, 京籍則勿送地部, 而藏于江都, 可也。
今上七年癸卯正月, 漢城府判尹鄭昌聖所啓, 籍法何等嚴重, 而以今春發賣時見之, 見其草單, 雖有立戶之蹟, 考其帳冊, 初無載錄之處, 此不過奸民圖免應役, 符同下吏私出籍單之致, 不可無飭勵之道。若或如前漫忽, 則當該監董官及本部該郞, 一以漏籍律從重勘處, 該吏刑配,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