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査
此獄段, 實因, 則曰打而混縊, 正犯, 則以甲而援乙。今於獄老之後, 實難審克之方乙仍于, 反覆兩案, 參互各招, 以疑而究其疑, 取證而明其證爲有如乎。當初面報, 雖曰結項縊, 痕不合於法文, 畢境假弔。詞證已露於査檢,
縛之以繩, 壓之以木。以平日飢餒之質, 受當場縛壓之擧, 神昏氣脫, 遂殞其命。實因之被打, 兇身之正犯, 無容更譏, 而從子誣籲, 致煩行査者, 本犯之外, 尤極狡惡, 亟施當律, 斷不可已是乎矣, 原夫面任之請來, 可見其不欲自專之意, 不過是期於推贓之計。寧或有必死之心? 亦可謂無妄之過。然死固死矣, 犯則犯矣, 尙誰咎哉?
世或有同名之人, 而其貌不必同也, 亦或有相類之貌, 而行事不必同也。今此在囚之漢, 厥有三疑, 一則名相近也, 二則貌相類也, 三則行事亦相近也。三者旣同, 則孰不曰叔敖復生於楚而張祿變名於秦哉? 況旀某自經罕古之變, 常抱同仇之志, 七年之血憤在心, 一部之痕疤森目, 忍痛含冤, 寤寐思報, 而卒然相遇於治盜之所。問其人, 則作賊同也, 觀其貌, 則眉疤同也, 考其名, 則成與寧相近也。於是乎, 隻眼一目忽明, 熱血先沸, 勃然告官, 期乎償命。
可謂罪人斯得, 獄情無疑是乎乃, 人命至重, 獄體莫嚴, 至同之中, 當求其不同, 無疑之處, 亦不無可疑。必也博訪公證, 左檢右察, 使同者益同, 疑者無疑然後, 允合於敬明之政, 可決其死生之判。
旁聽輿儓, 各招隣佑, 或誘或威, 以觀其虛實, 且問且質, 以驗其眞僞。
兩漢之非同名, 兩漢之非一人, 於是可判, 而兩界之間, 萬口同辭, 相質之際, 衆言皆符。
渠以落草之黨, 自作浮萍之蹤, 行止閃忽於乍京乍鄕, 姓名變幻於爲鬼爲蜮。贓賊旣露而無餘, 當律亟施而難貸。
莫曰邑屬之愆慂, 斯豈人心之忍爲? 今到更査, 雖切噬臍之悔, 初旣亂招, 何望鯨足之補?
初査焉, 鑿鑿有據, 認以罪人之斯得, 今報也, 節節相反, 幾使獄情致誤。事之爽實, 孰甚於此?題
蓋決折專主詞供, 詞供莫知看證。
初頭指斥, 迹涉指鹿, 末稍會推, 事近成虎。
畢竟, 神理孔昭, 情僞莫掩。
一捧一拳, 難誣者, 痕損也, 十手十目, 莫掩者, 看證也, 痕損不著於喝起, 看證未聞於指的, 則顧無以定實因, 而服兇身是乎所, 此獄段, 追究於幾年之後, 只憑於衆人之招, 以求其眞實肯綮, 固宜審克之爲是, 而啓下事體, 尤極難愼。
痕損著見於檢場, 看證指的於供辭, 案成已過六年, 行査又至兩度。獄老生奸, 年允易眩。就其檢案中肯綮, 各人招本末, 詞證多絶, 難於追究, 斷案旣成, 鐵限已久, 到今不可輕譏。而判下行査, 事體極嚴, 反覆鉤覈, 略擧疑端。恭竢處分是乎旀。
莫慘者夫殺妻, 七年間假息, 將安施三尺律乎? 可矜者子訟父, 再査後容喙, 其眞有一毫冤耶? 謹依關辭, 盤詰各人, 則兩經檢, 而不免敢搆虛辭, 再鳴錚, 而不得遂變舊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