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輿
〈도: 離形|梓宮升降大轝時輪輿合形〉
輪輿之用有三, 而其制小異。 其一, 用於梓宮升降大輿及入玄宮之時。 先置長杠二粉漆。 各長十六尺, 高六寸, 厚二寸五分。 兩端四寸之內, 上邊一寸下, 鑿孔凡七, 徑二寸六分, 每孔相距二尺三寸。 其軸孔五分下, 又均分, 通鑿四孔。。 次設輪軸七於兩杠之間各圓徑二寸五分, 長三尺一寸。 兩端圓斲各一寸五分, 以納兩杠上孔。 兩杠相距二尺八寸。 以和蜜油塗軸孔中, 使便於輪轉, 且使無聲也。。 次設橫木四鄕名槊木。 各長三(二)尺三寸, 方二寸。 兩端皆納于兩杠下孔。 橫木端與長杠外面齊, 各著鐵釘以固之。 輪軸高於橫木之上五分, 則其橫木不觸於梓宮, 而輪軸易轉矣。。 次設橫杠鄕名連梢。九於兩杠之下各長八尺, 廣二寸, 厚一寸五分。。 各釘鐵釘四, 仍以熟麻繩結之。 用白正布十二匹, 維繫於橫杠, 前後各二人, 左右各八人捧擔。 又於長杠兩端, 各釘圓環, 繫以大繩各長六尺許。。 升高則引前, 降卑則引後。 左右各釘中圓環三, 以備維繫。 其輪臺板黑漆。 長八尺, 廣二尺六寸, 厚八分。 兩端釘圓環各一, 兩旁圓環各四。, 先置於輪輿, 捧梓宮安于臺板。 以紅紬穿環, 維持梓宮後, 引其臺板, 則梓宮不動, 而臺板行轉。
其一, 用於石室內。 先置長杠二各長十五尺, 厚三寸五分, 高一尺三寸五分。。 其南端四寸之內及北端四尺六寸之內, 鑿孔凡六北端輪軸之外, 須長四尺六寸, 其六寸當立童子木, 其童子木之南, 空四尺。。 每孔相距各二尺孔圓徑五寸, 深一寸五分。 一寸五分之外, 又鑿小孔, 徑三寸五分, 其軸孔五寸下, 又分鑿五孔。。 次設輪軸六於兩杠之間圓徑各四寸五分, 長四尺六寸。。 其兩端長二寸斲作凸, 徑三寸, 納于兩長杠上孔。 兩杠相距三尺九寸石砌廣三尺八寸, 而輪輿置其上, 故長杠相距加一寸, 爲三尺九寸。。 次設橫木五長四尺六寸, 廣三尺三寸, 厚一寸。 兩端納于兩杠下孔。。 其兩杠北端上面一尺, 縱鑿凹, 其左右橫穿小孔。 別造小輪軸, 圓長各二寸五分。 作細腰, 用圓鐵釘, 如手指大, 貫其中, 兩端納于小孔, 使之輪轉。 乃以白正布四匹絞爲繩, 二端各穿繞小輪之腰。 其布繩兩端, 各引出石室門外。 梓宮輪至內輪輿上後, 以左右布繩各一端連結, 拘於梓宮南端。 而左右人引其繩兩端, 又令數人徐徐推入, 梓宮北端屬於童子木而止北隅石及石砌之間。 必立童子木者, 欲梓宮北端不過觸於隅石, 而安於褥席也。。 左右長杠上內邊, 用細釘連接貼木其貼木, 廣一寸五分, 厚一寸五分。 外梓宮外廣三尺六寸, 以三尺六寸之器, 加於廣三尺九寸輪輿之上, 則餘空廣三寸, 推入輪轉之時, 恐梓宮橫斜。 用貼木左右各補一寸五分, 則無空隙, 梓宮自然平正而入。。 補臺板二各長十五尺, 厚三寸七分, 廣從石砌左右之廣。, 分置石砌兩旁一邊, 廣一尺一寸, 一邊, 廣五寸。 石砌高五寸, 黃腸板高四寸, 褥席厚一寸, 總高一尺。 輪輿長杠輪軸木下邊高六寸五分, 補臺板厚三寸七分, 總高一尺二分。 加高二分, 欲使輪木不襯於褥席, 而輪輿易退也。。
其一, 用於石室門外。 長杠長九尺, 輪軸長四尺六寸, 橫木長四尺六寸。 其餘制度同上。 高低與石室內輪輿爲一行。 先置大棺於其上, 而奉梓宮安於大棺, 輪至於內輪輿。
凡石室之制, 僅取容梓宮, 而人未得入供役, 故用此輪輿, 奉安梓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