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本曹判書薦望, 一從資級。未受點人, 雖輔國, 次於資憲曾經人之下。○ 本曹參判, 以經筵通望人通擬, 參議, 以泮通次第通擬。副學通望人, 亦通。○ 山林, 不拘此格。○ 奎章閣提學, 以文任通望人, 從資級備擬, 直提學, 以副學通望, 次第備擬。嘉善·通政, 毋得倒望。○ 副提學, 長望差出。○ 金吾·春秋, 隨資陞降, 而同經筵·副賓客, 雖以正卿差出,正一品, 則毋得擬望。知經筵·左右賓客, 不得以亞卿擬望。○ 同成均拜大司成, 則遞同成均, 大司成拜同成均, 則遞大司成, 副提學及都承旨拜弘文提學, 則遞副提學, 都承旨·弘文提學拜副提學·都承旨, 則遞弘文提學。○ 都承旨兼副提學, 則例兼弘文直提學減下,檢校副提學·典翰拜都承旨, 則檢校減下。承旨及副提學, 已帶同經筵者, 同經筵減下, 帶同春秋, 則例兼修撰官減下。承旨·玉堂, 與春秋官相避, 則所兼春秋減下, 玉堂, 與承旨相避, 則玉堂春秋減下, 翰注, 與春秋官相避, 則知事以下竝遞。○ 副提學通擬人, 雖佐貳獨政, 直擬國子長。○ 未弘文錄人, 不得通副提學, 又不得陞都承旨。○ 賓客, 雖經長銓·文任, 必新通, 輔德, 以諫長已通人, 兼輔德, 以泮長已通人通擬。弼善以下, 雖曾經兩司, 更爲通淸兼官, 則以玉堂擬差。, 說書, 以槐院分館人通擬。兼官, 以待敎·檢閱直擬。○ 都承旨差出時, 時任左承旨座次以上人, 擬望。未弘文錄及經科人, 勿擬。○ 承旨差出時, 時任兩司亞長·玉堂東壁, 參擬。未經準職者否。○ 經泮長, 則直擬諫長, 經東壁, 則直擬亞長。玉堂, 雖未陞品, 直擬納言。兩司, 則經四品後, 始通納言, 經納言後, 始通亞長。○ 蔭官登科, 直陞堂上人, 先通諫長後, 國子通擬。○ 經筵, 勿以外任擬望。○ 三司·春坊·國子長, 外任啓請備擬。○ 宗府都正一員加設。, 以宗姓文臣堂上官本府啓差。下批。雖拜實職, 仍帶, 陞資, 則宗正卿下批。○ 玉堂陞品人, 通擬東壁。有陞敍者, 雖未陞品, 亦通。○ 經典翰, 則不得授應敎以下官, 六曹·兩司經右位, 則不得授下位。○ 翰·注出六, 經典籍後, 始通臺望, 翰·注外, 未經郞署, 則不得通淸。時任守令登科者, 不拘文職, 直爲通淸。○ 國子·芸閣五品以上, 通擬掌令。○ 文衡之三館, 內閣提學之校書提調, 直閣之校書校理, 待敎之校書正字, 例兼單付。弘文正字單付時, 兼待敎下批。○ 玉堂南床乏望, 則單付。○ 代聽時, 春坊實·兼官, 皆帶春秋銜。○ 尙衣正, 冠禮時差出, 司饔正, 嘉禮時差出, 相禮, 侍講院官差出時同爲差出。翊禮, 講書院官差出時同爲差出。○ 議諡奉常正, 以已經玉署人差出。○ 本曹正·佐郞, 以未經四品槐院·兩司人差出。○ 左通禮右通禮陞左, 則通計朔數。·奉常正·承文判校以國子已經四品人擬差。·校書判校以國·芸已經四品人擬差。, 滿三十朔, 陞堂上官。○ 奉常僉正·主簿·成均司藝·直講一窠自辟。·承文校檢, 竝以國子·芸閣已通淸未通淸人, 通融差出。刑曹佐郞, 以芸閣分館人差出。○ 四學敎授, 以侍從兼差。訓導, 以國·芸參外人單代。○ 廟陵別檢順康園·昭寧園守奉官各一窠同。·參下典籍, 以槐院分館人差出, 滿三十朔, 陞六。耆老所守直官, 以槐院·國子, 各一員單差, 滿九百日, 陞六。○ 侍從守令, 二十四朔前, 毋得內遷。新通, 則勿拘。○ 察訪之高山·大同·成歡·黃山, 以侍從, 栗峯·省峴·麒麟, 以槐院參外, 昌樂·獒樹·景陽, 以國·芸參外檢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