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例長堂差出之政, 亞堂受薦, 書入受點後, 新判書命招同參啓辭, 牌不進後, 獨政啓辭, 始乃開政。○ 凡薦望問議, 參政首堂進去輔國判堂時, 亞堂進去。, 而開政後, 政廳爲重, 故下位進去。獨堂開政時, 使郞官進去。○ 凡通淸時, 佐貳中一員, 不參政, 則簡通停當, 提學及藝文應敎, 新通時, 時任文衡處, 簡通。○ 新除授判書, 在外, 則乘馹上來事, 令政院下諭啓目, 本曹書入。○ 本曹堂上遞職, 則隨窠先爲置處。○ 代聽時, 啓目稱申目, 回啓稱回達, 上裁稱徽裁, 承傳稱承令。開政, 則睿覽政事, 書達。○ 經筵官抄選時, 大臣·本曹堂上, 俱會賓廳抄啓。淸白·廉謹吏薦選, 則二品以上政府·六曹·京兆堂上, 兩司長官。, 各擧所知二三人, 書送政府, 政府請牌招東西壁·本曹·禮曹堂上, 會議以啓。○ 都堂錄圈點時, 議政·東西壁·大提學文衡未差, 則弘文提學進參。○ 領相未參, 必有文衡, 文衡未參, 必有領相, 然後行。·本曹堂上, 會同開坐, 本曹正郞, 持堂下文臣列書單子, 自下達上, 受圈後, 進詣大臣前, 從榜次出草, 卽書單子入啓。○ 外知製敎抄啓時, 大提學與本曹判書相議, 以六品以上, 不書職銜, 列書姓名以入。○ 每年春孟月, 本曹薦堪爲節度使者三人。○ 監試及式年文科初試試官, 兩所, 各差正三品以下官三員, 增廣·庭試文科初試試官, 各加從二品一員, 別試初試試官, 從二品以上三員·正三品以下四員, 本曹三堂, 齊進差出。判堂有故, 則參判差出。○ 一年兩都目及四等祿都目, 與西銓同議, 季朔二十日以後, 定日啓下。○ 大政後, 褒貶啓本入來, 而判書有故, 則亞堂政差出。○ 監司瓜滿之代, 政府草記後差出, 京外瓜滿及初入仕, 非判書政, 不得差出。亞堂政, 見窠皆令差出, 則蔭官·參下復職, 循例差出, 初仕入稟後, 出疏槪, 始乃差出。○ 吏房承旨, 與本曹堂上相避, 則政院啓稟換房, 開政時不進, 則他房承旨代參。堂下官除職時, 兩承旨相避, 俱勿擧擬。○ 文·武從二品登壇, 則資憲下批。○ 新除守令, 未署經, 則本曹言送政院, 請牌兩司, 備員以行。○ 外官之移除他職者, 湖西之於兩南, 海西之於關西, 關西·關東之於北道, 關東之於嶺南·湖西·海西, 程途相近處, 除朝辭赴任。越一道, 則毋得輕許。○ 守令呈狀, 親病改差, 身病罷黜。都事掌試者, 罷黜。及察訪, 雖身病改差。已辭朝赴任者, 雖有親病, 催促外, 不得呈狀乞遞。○ 疏辭回啓, 則宰臣以上, 以上裁覆啓, 堂上以下, 雖承旨·三司, 竝請改差。回啓稟處, 毋過三日。○ 學行·忠孝, 請贈之上疏·上言, 本曹稟處, ○ 代加, 以通德爲限, 而頒赦後過六朔未成出者, 勿施。○ 分館揀擇後, 啓目書入。○ 堂上官及玉堂·春坊·翰注曾經侍從。·兩司曾經臺侍身死, 別致賻單子書啓。○ 西北殿·陵令上京肅拜時, 卽爲開坐, 兼受六品講·守令講。生·進人則否。, 而判堂有故, 則次堂替行。○ 差備官, 判書差定, 祭官, 參議差定。參議有故, 則參判差之, 參判有故, 則判書差之, 三堂俱有故, 則吏房承旨差之。○ 各司入直·進排假官同。○ 廟薦三都留守·兩界監司及義州·江界·會寧·東萊·濟州瓜滿, 則前期牒報議政府。○ 褒貶坐起, 每於六·臘旬後定行。有故未磨勘, 則限後必追行。前月晦日夜, 郞官進稟判書, 仍告亞·三堂, 定日後, 甘結於上司·五曹·漢城府及本曹屬司。五曹, 亦知委其屬司。至期, 郞官齊進後, 書吏請座于參議, 由北夾門入, 郞官以下祗迎。郞官庭下鞠躬, 堂上擧手揖。請座于參判, 由南夾門入, 參議立北階上。以下祗迎。請座于判書, 由中門入, 參判立階南上。以下祗迎。亞堂不進, 則草記請牌招, 待去就開坐。判書就堂中西向立, 參判·參議就前再拜, 判書答拜, 東壁椅坐, 參判北向。·參議南向。相對再拜, 俱椅坐。各司官, 擧案置案上, 有相避, 令勿參。正郞·佐郞登堂再拜, 堂上擧手揖。郞官退, 次錄事楹外。, 次書吏階上再拜, 折旋而退。, 次各司參上官楹內。, 次各司參下官楹外。, 次本曹屬司官。禮畢, 三堂商議等第, 參議正書。授職未滿三十日, 書日淺。署封踏印, 錄事呈于承政院。屬司褒貶, 有故不得磨勘, 則具由草記。○ 試講時貶坐日行。, 堂·郞開坐, 講官入拜, 先書職·姓名·年歲及所講冊名出六講, 一經·一書, 守令講, 一經·四書·大典·大明律。, 判書拈出講章。講畢, 錄事呼栍, 講官隨書冊名下而署, 拜而退。○ 臚唱取才時窠缺則行。, 堂·郞開坐, 贊儀·掌務官參坐。生徒二人進前拜, 分立依令單拜·四拜·致詞等節。, 臚唱, 拜而退, 錄事呼栍, 掌務官隨錄計劃, 排備三望。○ 親政有命, 權減正·佐郞各一員, 前期口傳差出。判書袖草望冊懸註, 如望單子。, 參議袖闕記, 郞官各持筆·墨·紙·硯, 以次進詣殿座前, 先呈政官座目。凡啓辭, 判書進奏, 承批後, 判書呼望, 郞官執草正書, 參判照檢, 注書書御覽政事。每度五望, 不入筒進呈, 承旨捧入, 待點下, 都承旨讀批訖, 傳于注書, 以及判書, 參議抄闕, 郞官書敎旨, 尙瑞官安寶。○ 皇壇望拜禮及文衡會圈時, 判書進參。方物封裹時, 堂上一員進參。救食時, 堂·郞各一員進參。遠幸時, 隨駕外堂·郞, 全數留都。○ 幸行前一日, 各司隨駕官單子書啓。○ 入直郞官, 申時, 呈外各司入直省記。遠幸經宿時, 預修正以入。○ 日課頒賜議政, 國舅, 宗親, 儀賓, 政府東·西壁, 勳府有司堂上, 敦寧同知以上, 六曹參判以上, 京兆堂上, 諭善, 承旨, 三司, 時·原任閣臣, 奉朝賀, 別兼, 翰·注, 留守, 監司。·皇曆頒賜議政, 國舅, 儀賓, 政府東·西壁, 六曹, 三司長官, 時·原任閣臣, 承旨, 別兼, 翰·注。單子啓下。○ 開坐日數·堂上進不進單子, 每五日書入。○ 都目畢度後, 判書初度呈辭入啓。○ 安寶時, 堂上與參政承旨, 同閱敎旨。○ 文蔭武二品以上·東班實職金吾, 雖兼銜, 亦同。, 翌日肅拜時, 郞官傳授敎旨。前望落點, 或除授, 則雖翌日肅拜, 不爲傳授。○ 大臣·宗親·儀賓及新除閣臣, 雖非翌日肅拜, 亦傳授。○ 山林肅拜時同。○ 每式年, 外官來歷單子, 修呈本曹。政案所用紙物, 同爲上送。○ 文·蔭曾經實職人員, 在鄕身故, 地方官報觀察使, 侍從以上則啓聞, 餘報本曹。在鄕朝官, 具錄其年歲·居住·出身·來歷及喪頉, 各其留守·監司, 修成冊, 六·臘月上送。○ 香陪書吏, 揀擇預定。各於本司齋宿, 供饋給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