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以道同, 政由俗革, 爲治必本先王之道, 爲政必合時務之宜。 先王大經大法, 雖百世, 固當遵守而勿失, 至於科令條目, 不得不與時消息而取中, 上自典謨方策, 下至掌故會要之書, 歷代質文沿革, 隨時損益之意, 皆可知也。 恭惟, 我太祖, 神武開基, 制度一新, 倣成周六官, 爲經濟六典, 其規模宏遠, 卓越千古。太宗·世宗, 以聖繼聖, 神思睿筭, 金章玉條, 元典·續典·登錄之作, 綱條俱擧, 蔑以復加。 至于世祖, 受命撥亂, 功兼創述, 折衷列聖憲章, 著爲經國大典, 以垂千萬世子孫不刋之法。成廟繼統, 治成制定, 民安物阜, 禮樂政敎, 悉贍悉備, 一時條令辭命, 雖片言隻字, 皆可爲永世章程, 於是, 命纂爲大典續錄。 我殿下, 撫運中興, 臨御大寶, 至今三十八年之間, 憂勤庶政, 夙夜圖治, 兢業欽恤之念, 愈久愈深, 救時恤刑之敎, 溢於匱閣, 第綠官吏, 狃於昇平, 玩愒莫施, 狙詐日興, 獄訟愈煩。 殿下, 深慮科條造繁治效難期, 務欲酌中, 立爲恒法, 命議政府領議政臣尹殷輔, 左議政臣洪彦弼, 右議政臣尹仁鏡, 左贊成臣柳灌, 工曹判書臣柳仁淑, 曁臣世昌, 若曰, 予欲裒集續錄以後, 受敎科條, 勘磨輕重, 删繁就簡, 務合時宜, 其存其削, 一依大典本意, 以示予不忘舊章之意, 臣殷輔等, 受命秪慄, 搜聚六曹稟承, 制令條節, 竝可刪削, 撰次仰稟, 睿裁, 賜名曰後續錄。命臣世昌序之, 臣竊聞, 徒善不足以爲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 古之聖王, 深知其由以身率敎, 而不容以僞故, 民心感而化易成, 以法設禁而守之不易, 故民志定而法易行, 後世則不然。 所令反其所好, 而民不從, 而民不從, 則或鞭扑而驅之, 或改法而就之, 甚至朝令而夕改, 使吾民眩於法禁, 而不適所從, 以此, 姦巧彌繁, 敎化不行, 終至於法不勝用, 而國非國矣。 是故, 有法而不用, 不如無法。 無法則民猶有所忌, 不恣爲非, 有法而不用, 則更何所畏而知禁哉。 是以, 號令爲空言, 簡書爲文具, 雖有嘉言美政, 終至於爲空言, 爲文具, 言之而不從, 敎之而不行, 頹靡不振, 國勢日趨於汚下, 則其不至亂亡者, 幾希矣。 惟我聖上, 明燭是理, 治必法乎先王, 政必循乎時宜, 知密法之不如疎, 繁令之不如簡, 一敎一令之發, 無非仁民愛物之心, 而皆本於朝宗憲章之舊, 是所謂以關睢麟趾之美意, 行周官之法度者也。 能使後世, 永遵而勿失, 則豈非吾東方萬民之福也。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八月上澣, 資憲大夫戶曹判書兼知經筵事弘文館大提學藝文館大提學知春秋館成均館事世子左副賓客臣成世昌, 拜手稽首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