기사제목右議政 宋寅明 등이 입시하여 당사자가 죽은 公社債를 蕩滌하는 문제에 대해 논의함  
연월일영조 12년 1736년 01월14일(음)
又所啓, 今年大慶, 卽皇天祖宗之所眷祐, 我殿下所以仰答者, 宜與八域群生, 同其歡慶, 古人言一人向隅, 滿堂不樂, 顧今生民之困悴, 極矣, 當此朝野舞蹈之日, 不免於宛轉, 呼號於隣族推剝之中, 意則可愍, 然蓄積匱竭, 旣無以給租減稅之政, 軍役變通, 亦非一朝一夕之所可爲, 故相臣南九萬, 當甲戌邦慶之初, 請減還上舊逋, 世謂我國還上耗縮, 自其時始, 識者或病其姑息, 九萬明於治體, 豈不慮及於此, 而特以國有大慶, 不可無飾喜之政, 故斷然行之, 卽今則舊還上年年蕩減, 更難下手, 惟是京外久遠公私債, 雖欲徵捧, 其勢末由, 不過侵督孤寡, 徒取怨詛, 至於私債, 身死勿徵, 又有受敎而不有法文, 呈訴推託, 或有文跡未審, 而舞弄橫侵, 其弊多端, 臣謂或限十年或限二十年, 非當身現存者, 竝令蕩滌, 以示曠蕩之恩爲宜, 昔馮驩爲田文焚券, 以揚其名, 當此大慶, 何惜年久虛簿, 而不爲慰悅窮民之政耶, 左議政金曰, 公私債被督之類率多可矜, 而亦或有足可備償而不償者, 近來連値凶荒, 防塞徵債, 而十年易過, 過十年者竝蕩減, 則此後奸民希望不納之弊愈甚, 臣意則十年之限太近, 且公債中如三南凶歲所貸轉變作米之類, 不可混入矣, 戶曹判書李廷濟曰, 內而戶兵曹各軍門, 外而關西諸處, 以記付觀之, 其數頗優, 而皆是富商大賈, 夤緣貸去, 久不還報徒存虛名者也, 今若又減去其虛簿, 則更無多少間徵捧之路, 實爲大可悶慮者, 且惠民之政, 當思普遍以及海隅窮民, 而徵債之蕩減, 不過惠及於富商大賈之家, 此何足爲惠民之政乎, 禮曹判書金東弼曰, 京外儲蓄之蕩殘, 多由於給債未捧, 商譯輩, 多出公貨殖利花消, 仍成積逋, 事極可痛, 當初給債之官員, 雖不能一一懲罪, 數多公貨, 又何可無端蕩減乎, 此令一行, 軍門諸司與外方各營記付之數, 又將枵然無餘, 此已可慮, 至於私債, 本非公家之物, 勒令蕩減, 則見減者雖好, 貸人銀錢而公然全失者, 豈不爲冤甚乎, 且近來則公私給債之規, 比前稀有, 限以十年, 今無可捧之債, 飾喜之政, 恐不可論於此等事, 而後弊亦不可不慮矣, 兵曹判書趙尙絅曰, 卽今內而各軍門外而兵水營, 蓄積枵然者, 皆以給債未捧之故也, 商譯輩圖得公債, 趁不還償, 仍成積逋, 而其人雖死, 若有其子, 則雖不能一時準捧, 亦將漸次收捧, 而今若一倂蕩減, 則不但無義之甚, 公家所失將如何, 雖以私債言之, 公然貸人之銀錢, 不爲還報而, 自朝家勒令蕩減, 則負債者雖幸, 給債者寧不冤甚乎, 且此等事, 未知其必爲惠民之政也, 行司直金聖應曰, 如此則軍門之債, 實無可捧之道矣, 上曰, 軍門債多矣, 是以欲蕩減軍門之債矣, 金曰, 公債率多虛簿, 蕩減無妨, 而其中亦必有重難者, 臣意則公私債, 竝以十五年爲限似好矣, 廷濟曰, 使百姓一時鼓動誠難矣, 恤民之道莫如使民以時, 不奪農時以宣仁化矣, 宋曰, 臣非不以諸臣之言爲是, 而臣亦曾爲有司之臣, 亦豈不爲如此之言, 綜核撙節, 卽是有司職分故也, 然以臣無似忝爲輔相, 大臣當務主寬大以宣德意, 何可如有司之臣但事顧惜而已耶, 自古聖帝明王, 論其盛節, 多行寬減之政, 如漢文減租, 有司豈不曰今雖紅腐, 此後水旱, 不可不慮云, 而漢文亦未嘗以此寢其惠, 況此捐虛簿而施實惠者耶, 廷濟曰, 大臣之言似不然矣, 漢文躬行節儉, 惜露臺百金之費, 以基紅腐陳陳之業, 雖一二年減租, 其時大司農, 有何一分爭難之意耶, 今則國儲罄竭, 經用耗匱, 初不能制民之産, 使之以仰事俯育, 惟事蠲租減賦之政, 豈不憂悶耶, 宋曰, 臣亦非不仰勉節儉, 一邊節儉, 一邊惠民亦何妨耶, 上曰, 大體則重臣所達是矣, 而譬如大學誠意正心, 雖曰一工夫, 日用行事亦豈可廢之乎, 實有歉於漢文之惠民矣, 重臣所達, 只謂富商輩, 而昔者富商, 今則爲寒乞兒矣, 差等年條公債限十年, 私債限二十年蕩減可也, 金曰, 公債限十年太近, 記付將猝然大縮, 公債則以十五年定限似宜矣, 宋曰, 依左相所達, 公債限十五年似好矣, 上曰, 大臣所達如此, 公債限十五年, 私債限二十年, 非當身現存者, 竝蕩減可也。